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蜂业》2016,(2):20-22
蜂群春繁期间,选取群势相当蜂群在不同材质结构蜂箱里饲养繁殖,通过测量蜂群边脾外侧中心处温度,结合蜂群生物学规律,分析研究蜂群春繁期蜂箱的保温效果。试验结果:A箱(全塑进口蜂箱)蜂群和D箱(郎式木质蜂箱)蜂群春繁初期箱内温度随外界昼夜温度小幅波动,春繁寒流期比较稳定,C箱(木塑改进蜂箱)蜂群春繁前期和寒流期边脾处温度波动幅度较大;B箱(全塑改进蜂箱)蜂群整个春繁期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性;春繁初期A箱和D箱蜂群的产卵圈扩展较快;蜂群春繁初期四种蜂箱内边脾处的日平均温度和日最低温度差异性均显著,且B箱和C箱内的日平均温度与日最低温度均显著低于A箱和D箱的;蜂群春繁期的寒流使四种不同箱型蜂群内温度极显著降低(P0.01),但不同箱型内降低程度不同;寒流期B箱和C箱内边脾中心处的平均温度均显著低于A箱和D箱内边脾中心处的平均温度(P0.05)。  相似文献   

2.
沈育初 《蜜蜂杂志》2009,29(6):24-24
我自1975年开始饲养中蜂,经过观察发现意蜂群比中蜂群大,于是将郎式蜂箱缩短20 mm但比中标箱长10 mm. 开始用单王群饲养,越冬和春繁只有3~4框蜂,呈长条形,从而出现了部分巢虫和死蛹.随后改为双王群,两边各放2~3脾,呈椭网形,繁殖到4脾以上时改为单王群,效果得到好转.继续用双王群加继箱饲养,开始把子脾全部放在巢箱中,发现工蜂爱在巢箱中贮蜜,但继箱内却很少.  相似文献   

3.
我自1975年开始饲养中蜂,经过观察发现意蜂群比中蜂群大,于是将郎式蜂箱缩短20 mm但比中标箱长10 mm. 开始用单王群饲养,越冬和春繁只有3~4框蜂,呈长条形,从而出现了部分巢虫和死蛹.随后改为双王群,两边各放2~3脾,呈椭网形,繁殖到4脾以上时改为单王群,效果得到好转.继续用双王群加继箱饲养,开始把子脾全部放在巢箱中,发现工蜂爱在巢箱中贮蜜,但继箱内却很少.  相似文献   

4.
《中国蜂业》2015,(4):23-25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进行春繁的蜂群,由于气候和饲养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蜂群在早春繁殖期间,不但群势增长缓慢,而且普遍出现爬蜂或发生白垩病,严重影响春季油菜花期及全年蜂产品的生产。笔者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探索,反复试验,总结出一整套包括改单脾开繁为多脾开繁;在开繁初期,改饲喂糖浆为饲喂蜂蜜;改单一采用灌脾法或框梁喂粉法为保险喂粉法;改蜂群开繁后每7天提脾检查或加脾1次,为放王开繁后25天以内不提脾检查蜂群;改春繁期巢箱盖副盖后再盖报纸、棉垫为用塑料膜直接盖在框梁上面,不留上蜂路;改用抗生素预防蜂病为用微生态活菌制剂预防蜂病;改用割蜜刀割除封盖蜜盖,为采取拉锯式破坏蜜盖;改用天然花粉加脱脂大豆粉混合喂蜂为用天然花粉加"龙粉"混合喂蜂、在连续低温阴雨天气用鸡蛋白喂蜂等技术措施,蜂群早春快速繁殖成健康强群,采用该技术进行早春繁殖的蜂群比采用单脾开繁系列技术进行早春繁殖的蜂群提早1~15天加继箱,蜜蜂发育良好、健康,没有或很少发生爬蜂及白垩病,为夺取油菜花期和全年蜂产品丰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正>应用单·双王季节性养殖技术,在采蜜季节,采用一箱双王,让蜂群达到强群状态,即工蜂达到4~5万只/箱,可提高蜂蜜产量,而在非采蜜季节饲养单王,将蜂群工蜂数量降至1~2万只/箱,可降低饲养成本。1单·双王季节性养殖优点当地的花期、蜜源相对固定,在蜜源枯竭前三周,只养单王,当蜜源枯竭到来时,蜂群(工蜂)数量就已经降下来,这及时减少了内部消  相似文献   

6.
●春繁纱盖下覆塑料膜有好处几年来 ,我一直在春繁期间 ,用覆膜法作为春繁保温措施之一。我觉得有许多好处 :一、检查方便 ,不惊扰蜂群。打开箱盖 ,从无蜂脾一面折起塑料膜一两脾的宽度 ,用起刮刀压住。提一二张脾 ,察看饲料有无或蜂数拥挤与否 ,就知道是否要补饲或加脾。处理之后 ,将塑料布折回 ,盖好箱盖 ,十分方便。二、有利于保温、保湿。检查蜂群时 ,虽然打开了蜂箱 ,但大部分巢脾仍被塑料膜覆盖着 ,时间又不长 ,温湿度都不易散失。三、不损伤蜜蜂。检查蜂群时 ,由于覆膜 ,纱盖上无蜜蜂 (不用抖蜂 ,亦不用等蜜蜂爬进蜂箱 ) ,折回塑料膜…  相似文献   

7.
《中国蜂业》2016,(5):31-33
正双王群高产是人所共知的,但在北方越冬期就占据5个多月的时间,给组织双王群带来困难,要是在蜂群饲养管理出现问题,收效甚微。因此,大部分蜂友对饲养双王群有顾虑,笔者想谈谈如何养好双王群,供蜂友们参考。一、组建双王群在北方组建双王群,有这样几种方法:(1)越冬群出室后,蜂群弱小,把两群蜂放在一个蜂箱内繁殖,强壮后加隔王板成为双王群;(2)双王同箱越冬、春繁,强壮后成为双王群;(3)单王越冬,早期育王组双王群。前  相似文献   

8.
贵刊1996年第1期所载<洪德兴的一流王浆高产技术>一文中,"每群4框半足蜂利用40天进行快速繁殖",大流蜜前10天加继箱.读后曾经认为:快速春繁,不合常规,纯属"揠苗助长".都说:春繁加脾不能过快,要慢加脾,蜂群才有劲、健康.为什么洪德兴利用40天来快速春繁呢?百思不得其解.十多年过去了,我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正>我有67群蜜蜂,分组饲养,其中双王群加第二继箱的蜂群连年增收,希望蜂农也能组织双王群加第二继箱,提高蜂蜜产量。饲养双王群加第二继箱形成双王三箱体,在相同蜜源条件下,每个双王三箱体在枣花期比单王群多采蜜30~35 kg,是双王双箱体的1.5倍。饲养双王三箱体必须保持蜂多于脾或蜂脾相称,继箱群不加隔王板,继箱在相对角应有8~10 mm通路,便于工蜂特别是雄蜂  相似文献   

10.
江名甫 《中国蜂业》2008,59(3):25-25
我国养蜂专家自上世纪80年代就对双王同箱工蜂混群饲养做了大量研究试验,成果显著,又经广大养蜂者实践证明,双王群确有很多优势,春繁蜂群发展快,能提前生产王浆,增产蜂蜜,能快速培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通过对标准蜂箱的巢门、箱体、巢框和上下箱体连接器等方面进行了改良设计,然后系统研究了改良后的标准蜂箱对意蟑春繁和产浆性能的影响,同时比较了改良标准箱与常用标准箱的转运效率。结果表明:改良标准蜂箱,使双王群春繁效果提高了32.3%(p〈0.05),蜂王浆产量提高了28.8%(P〈0.05);改良标准蜂箱的转运效率提高了100%~150%。  相似文献   

12.
白垩病是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简称意蜂)的一种常见真菌性疾病,不同蜂群间的抗白垩病能力强弱差异检测是抗病育种的基础.研究通过实验比较分析意蜂不同蜂群抗白垩病能力的差异.采用DPS软件方差分析系统分组实验统计分析和Tukey法多重比较,对4群患病蜂群和4群健康蜂群自然状态和接种蜜蜂球囊菌病原状态下的3次检测结果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自然情况下不同蜂群间的抗病能力有差异;1号蜂群在接种蜜蜂球囊菌前、后蜂群患病个体数均显著高于其他蜂群(p<0.05);用白垩病死尸粉末拌入花粉饲喂的方法可以有效诱发蜂群发生白垩病;实验筛选出抗白垩病能力强、弱的蜂群为抗白垩病相关分子标记提供素材.  相似文献   

13.
中药免疫增强剂在肉兔饲料中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60只45日龄加利福尼兔断奶仔兔.研究日粮中添加2%的中药免疫增强剂(由黄芪、甘草、黄柏、陈皮、党参、柴胡、金银花、苍术、白芍、山楂、麦芽等中草药组成)对其增重、料肉比及机体免疫状况的影响。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日增重比对照组提高7.13%(P〈0.05);试验组脾脏、胸腺、肠系膜淋巴结、圆小囊、蚓突等免疫器官指数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2.93%(P〈0.057、4.54%(P〉0.05)、11.11%(P〈0.05)、27.81%(P〉0.05)、13.47%(P〉0.05);血液中T淋巴细胞的玫瑰花环形成率试验组为80.17%,远高于对照组的玫瑰花环形成率58.49%:血液中T淋巴细胞酸性α-醋酸萘酯酶染色阳性率比对照组提高了8.22个百分点。研究表明,在断奶肉仔兔的日粮中添加中药免疫增强剂能够显著地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生产性能,降低料肉比,提高饲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14.
为了弄清西方蜜蜂在不同方法下进行分蜂后的繁蜂效果和生产性能,对2011年石榴花期前1个月左右已达11脾的蜂群,采取异地和本地分蜂两种方法进行人工分蜂,并对两种分蜂方法的蜂群增殖情况和蜂蜜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第1种分蜂方法优于第2种分蜂方法。第1种分蜂方法分出的蜂繁殖快、进蜜好,是一种理想的分蜂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在2012年11月至2013年5月间进行,笔者从荣昌屠宰场采集了重庆本地黑山羊的卵巢,对于非繁殖季节(冬)和繁殖季节(春)期的卵巢卵母细胞的回收情况作了比较,并观察了不同级别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和体外受精情况.结果表明:繁殖季节的卵巢平均回收COCs数、可用COCs数和COCs可用率分别为5.43枚、2.65枚、48.57%,均较非繁殖季节高(P<0.05);A、B、C、D级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率的差异极显著(P<0.01),但A、B、C级卵母细胞体外成熟(IVM)卵的体外受精率、卵裂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6.
我们于2007年和2008年的4~7月,对青海湖4种主要繁殖鸟类:斑头雁、棕头鸥、普通鸬鹚、渔鸥的巢区进行了调查,发现4种鸟类的巢区主要分布在岛屿或半岛上。共发现10个巢区,分布在蛋岛、鸬鹚岛、海心山、三块石和布哈河三角洲5个地点。巢区平均面积为44.8±44.2 hm^2,巢的平均数量为1 002±715个。4种鸟类中以斑头雁的巢最为密集。巢区与周围环境的隔离和受保护程度是影响巢区分布的最主要因素。巢区地表结构主要为沙土和砾石,几乎无植被覆盖。繁殖生境丧失和食物资源短缺可能是影响4种繁殖鸟类生存的最主要的因素,禽流感疫病的发生对这些繁殖鸟类构成了新的威胁。在以后的监测和保护工作中要加强生态环境的治理,注意合理开发利用青海湖的自然资源,并加强禽流感的病源监测和鸟类保护的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7.
大型猛禽行为研究难度大,方法落后,国内尚处在摸索阶段.高山兀鹫(Gyps himalayensis)是中亚及青藏高原特有物种,对其繁殖行为研究几乎空白.2012 ~ 2014年,在新疆天山中段采用路线调查法和行为扫描法,结合访问,探寻高山兀鹫的繁殖巢区及观察育雏过程.同时通过实地观测、迷你自动相机拍摄等方法,开展了栖息地调查、巢数统计、巢结构分析、孵化过程及雏鸟生长发育观察、繁殖周期及食物组成分析等.对天山7个地点的14个巢区及上百个巢穴统计,结果发现高山兀鹫喜欢在朝南的崖壁上集群营巢(约占78.6%),窝卵数为1枚(n=21),最长的一个繁殖区(A区)绵延7.3 km,相距另外一个较近的巢区(B区)约47 km.其巢的结构特殊,均以细禾草铺垫.随着幼鸟长大,亲鸟的护幼强度逐渐减弱.为了错开产卵时间,其种群的整个繁殖周期长达8 ~10个月(1~10月),超出其他大型猛禽平均繁殖周期1倍的时间.因为食物缺乏,其育雏期可能被迫延迟.对高山兀鹫的主要威胁来自人类的过度放牧、采矿、药物滥用、捡蛋与捉幼鸟等.加强猛禽保护,迫在眉睫.还讨论了兀鹫与狼、雪豹及天葬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通过在奶牛日粮中补充β-胡萝卜素制剂,探讨不同添加量对舍饲奶牛的产奶量和乳品质的影响。试验牛选用年龄、体重、营养状况相近,胎次为头胎、泌乳200d左右的健康荷斯坦奶牛32头,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为4组,I组为对照组(基础日粮),II组(基础日粮+300mg/dβ-胡萝卜素)、III组(基础日粮+600mg/dβ-胡萝卜素)、IV组(基础日粮+900mg/dβ-胡萝卜素)为试验组。研究结果显示,奶牛在添加β-胡萝卜素后能够提高产奶量,IV组的产奶量比对照组I提高了11.03%(P〈0.05),III、IV组的乳脂率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6.34%和9.36%(P〈0.01),IV组的乳蛋白含量比对照组增加了2.05%(P〈0.05),乳糖含量各处理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9.
为评价牦牛奶渣乳酸茵对藕草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和化学成分的影响,试验设置对照组(CK)和3个不同乳酸茵含量处理组(Nzl:0.1ml·kg-1FM;NZ2:0.3ml·kg-1FM;NZ3:0.5ml·kg—FM),青贮60d后检测发酵品质和化学成分。试验表明:不同添加剂比例对藕草青贮饲料影响不同;NZ1和NZ3处理能够显著降低祷草青贮饲料的pH(P〈0.05),具有较高的乳酸和乙酸含量(P〈0.05),NZ3处理的中性、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降低(P〈0.05),说明牦牛奶渣乳酸茵可以改蒿草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随着添加浓度的增加赫草青贮饲料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粗蛋白具有显著增加趋势,中、酸性洗涤纤维具有降低趋势,说明牦牛奶渣乳酸菌能够改籍草青贮饲料的营养价值;牦牛奶渣乳酸茵的最适添加量为0.5ml·kg-1FM。  相似文献   

20.
不同营养对蜜蜂初生重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别利用不同花粉饲料制作的粉脾饲喂蜂群,测定后代蜜蜂的初生体重。结果表明.饲喂花粉与饲喂花粉+20%豆粉的蜂群相比,其所育工蜂初生重差异不显著,蜂王初生重差异显著,雄蜂初生重差异极显著;饲喂花粉和饲喂花粉+20%豆粉的蜂群,其后代与饲喂豆粉的蜂群相比,差异均为极显著;饲喂豆粉的蜂群,群势逐渐衰落,甚至不能培育出雄蜂个体。因此,建议在蜜蜂饲养工作中使用纯正花粉饲料饲喂蜂群,以保证蜜蜂的质量和蜂群的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