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通过对宁夏红寺堡移民开发区的调查研究,总结了其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水、土、产业等多方面的问题,采用区位商分析法确立出红寺堡的特色优势产业,并结合当地的区情,提出了红寺堡开发区应实施农林牧结合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并对模式的内涵、主导产业定位、产业链设计、产品开发等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提出了农林牧结合型模式的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土地资源结构理论为依据,论述了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的农业分区,土地资源质量数量结构、农林牧合理用地构成及区域开发的整体布局。  相似文献   

3.
农业害鼠是啮齿动物的组成部分,国内各省区对农林牧鼠害相继开展了鼠类生物学、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的大量研究,为害鼠防制提供了基础依据.广西农业鼠害自80年代中期起虽已在一些地区开展防制,但由于鼠类和防制技术基础研究的不足,迄今农业鼠害仍有逐年严重之势.  相似文献   

4.
<正> 1.宁夏黄土高原、六盘山区生态环境质量本区70年代土地利用结构十分不合理,农林牧用地分别占50.91%,6.32%,33.3%。80年代以来,调整了农业生产建设方针,大力种草种树,退耕还林还牧,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农林牧用地分别为33.2%。15.1%,36.8%,使系统功能有了很大提高。据测算,1987年比1980年提高了2.47倍,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旱区农作制度研究进展与趋势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综述了国内外在旱地作物种群选择与合理布局、轮作制与农牧结合、农林复合制度与农林牧综合发展、保护性耕作、径流农业等方面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对今后旱区农作制度研究与发展趋势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6.
陕北荒漠化地区农业持续发展技术体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针对陕北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基础薄弱,资源严重,农业生产科技含量较低,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现实,通过分析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以生态环境建设,结构调整,高效节水,设施农业,栽培管理为核心的农林牧协调发展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并就其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对稳定推进该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国北方旱区农业发展的成就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从我国北方旱区发展的历史背景出发,总结和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北方旱区农业综合发展和区域开好取得的主要成就,对面向21世纪旱区农林牧综合持续发展的前景进行了展望,以便为我国北方旱区持续快速发展和突破性发展的技术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北方旱地农业研究与开发的重大进展与突破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对我国“七五”和“八五”期间10年来在北方旱地农业研究与开发实践中所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进行了综合评述,提出了发展北方旱地农业必须坚持“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粮食为先导,农牧结合,农林牧综合发展,推动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黑河流域灌溉绿洲农业生态结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用生态学的原理、系统论的方法,以黑河流域大农业生态结构的历史和现状为素材,对农业生态的系统中优化结构发挥高效功能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针对当前农业结构提出四个层次的调整:第一层次,调整大农业生态结构,协调农林牧副渔各业之间比例关系;第二层次,农林牧各业内部结构的调整;第三层次,充分利用空间,发展立体农业;第四层次,生物和环境因子间的相互适应和相互协调的发展。调整后的生态结构应使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达到营养结构和网络结构的平衡,收到最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使三个效益最佳结合。  相似文献   

10.
以西北干旱区塔里木河流域为例,选取了9个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法针对人类对水土资源利用所产生的正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公因子在GDP、粮食产量、人口总数、牲畜头数、财政收入、耕地面积、农林牧等总产值和有效灌溉面积的载荷较高,说明这些指标可综合反映农业资源利用正效应之一,即人口环境经济容量;第二公因子在机电排灌面积上的载荷最高,说明机电排灌面积可反映水、土等环境容量。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分析“三北”防护林地区环境特点与主要问题基础上,提出了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服务的土地资源评价体系和布局意见。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宁夏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灌区的土地资源质量、数量及其自流灌溉和扬水灌溉的开发能力。  相似文献   

13.
分析论证绿洲吨粮田土肥因素,结果表明培肥提高地力任务之艰巨。同时,为了良田常在,永续利用,必须改变单一种植业结构,农、林、牧相结合,科学地轮作施肥管理,方可实现生态良性循环的持续农业。  相似文献   

14.
《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是进出境动植物检疫的基本法。该法自实施25周年来,为把动植物检疫工作纳入法制管理轨道,防止动植物疫情疫病传入传出,保护农林业生产安全、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促进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适时对该法进行修订,依法施检、以法促检、以检护法,将更有利于适应形势变化,接轨国际惯例,保障农林生产和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甘肃中部旱农耕作区生产绿色食品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总结国内外绿色食品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与绿色食品关联的旱作农业及可持续性研究对今后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从地方生态环境条件,农、牧、林业优质产品资源,生态环境治理以及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等方面论述了甘肃中部绿色食品开发的可行性,并提倡在甘肃中部大力开发绿色食品,总体推进地方生态环境治理、带动中部经济发展。甘肃中部开发绿色食品实践,也是在黄土高原地区探索生态环境治理、谋求人民脱贫致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及预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我国重要的生态脆弱区和生态屏障,土地利用变化迅速。文中基于遥感数据探讨了20年来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利用变化;基于2008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并运用CA-Markov模型,模拟了未来10年(2018)后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近20年随着耕地比例下降、林地比例升高,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结构比例趋于合...  相似文献   

17.
宁夏南部山区旱作农业开发战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宁夏南部山区属半干旱区 ,90 %以上的耕地为旱地 ,加速旱作农业开发 ,对促进该区域经济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论述了旱作农业开发在宁南山区的地位与潜力 ,提出了相应的技术需求。针对区域资源特点提出该区域旱作农业开发的三个战略阶段 :即强农促牧、农牧并举和稳农重牧阶段  相似文献   

18.
甘肃河西山地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简要叙述河西山地土壤的成土环境条件、土壤类型及其退化状况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河西山地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应1退耕还林草、获复植被,2以草定畜,合理放牧,3植树种草,建立可持续发展山区林牧业,4控制人口,减轻土地压力。合理利用资源方面应统筹安排,不仅要考虑山区自身的经济发展,还要照顾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9.
甘肃河西地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气候极端干燥,年平均降水量约40—200mm。水源缺乏,农、林、牧生态系统十分脆弱。雪线与冰川后退,总经流减少11.77%,泉水减少17.8%。祁连山森林遭受破坏,森林面积减少16.5%,因此,恢复与稳定河西生态系统是发展河西工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环境的首要战略任务。主要措施是:防止雪线和冰川后退,保护和扩大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大力营造绿洲农田防护林,保护和封育荒漠天然植被,改善现有水利设施,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减少水份的散失量、提高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