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2012年,台湾大泥鳅(学名:大鳞副鳅)开始进入大陆。经过两三年的发展,台湾大泥鳅因个体大、长速快等优势迅速成为了大陆新兴的名优养殖品种,养殖热潮从南到北接力掀起。广州市华轩水产有限公司是大陆较早引进台湾大泥鳅亲本开展人工促熟、催产、孵化和育苗的企业。目前,华轩水产已实现台湾大泥鳅苗种的人工规模化生产和成鳅商品化养殖。近日,该公司总经理张轩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台湾大泥鳅的养殖有些混乱,为带动鳅业良性发展,华轩水产这两年一直致力于台湾大泥鳅良种良法的示范与推广。  相似文献   

2.
<正>台湾鳗鳅又名大鳞副泥鳅,俗名大泥鳅,属鲤形目,鳅科,副泥鳅属,原分布于台湾岛的浅滩河流,随着近年大陆陆续引进目前在我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由于其具有性格温驯、安静、胆大不怕人,不钻泥且食性广、生长快、抗逆性强等优点,成为近年新兴的养殖品种。为解决制约河北省泥鳅养殖产业发展的苗种供应和苗种成活率不高的问题。我们从2014年开始在放养密度、饲料品种、  相似文献   

3.
<正>本地泥鳅不同品种之间的杂交常常自然发生,形成泥鳅不同的种群在自然界同时存在。从引进台湾泥鳅进行养殖后,台湾泥鳅个体大、生长速度快、夏花养殖当年上市、苗种培育成活率高等优势逐渐展现出来,使得各地养殖户养殖台湾泥鳅的热情迅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泥鳅的人工养殖已成为广大养殖户所看好的致富新途径。广东省渔业种质保护中心从台湾地区引进巨鳞副泥鳅苗(俗称:台湾泥鳅)进行池塘养殖获得成功后,挑选部分成鱼培育成亲鱼,在2013年进行人工繁育苗种也获得成功。本文简要介绍台湾泥鳅人工繁育技术的关键要点。一、泥鳅的生物学特性泥鳅对环境适应力强,最适生活水温在22℃~27℃之间,当水温高于30℃或低于5℃时即  相似文献   

5.
<正>泥鳅因其具有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生长快、食性广、抗病能力强、价值高等优势,目前已成为我国很有发展前景的水产品之一。"鄱阳湖1号"杂交泥鳅系大鳞副泥鳅与台湾泥鳅杂交子一代,适合于池塘集约化养殖。近几年泥鳅苗种供求紧张,开发泥鳅秋季人工繁殖技术,有利于突破泥鳅繁殖季节限制,增加泥鳅苗种供给。2014年,笔者在江西省东乡县恒佳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成功开展了"鄱阳湖1号"杂交泥鳅秋季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试验,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供  相似文献   

6.
<正>台湾鳗鳅,也叫台湾龙鳅、台湾大泥鳅,这种泥鳅并非台湾原生种,是1990年左右从大陆进口而来,因为在研究杂交的过程中,亲本的来源已经不可追溯,所以目前来讲只能算是泥鳅的一个间种,没有相关的品种注册。但其在养殖过程中具有食性广、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等特点,尤其生长速度比目前养殖的大鳞副泥鳅生长周期缩短一半时间,规格可达到12~30尾/kg,表现出极强的生长优势。河北省从2014年开始引进,2015年春季开始进行苗种人工繁育试验,为台湾鳗鳅的推广养殖解决苗种供应渠道。  相似文献   

7.
<正>大鳞副泥鳅为底栖鱼类,在传统的苗种培育方法中多采用泥塘作为培育池,泥鳅苗种喜欢钻进泥土中,被搅动的泥巴容易将泥鳅鳃堵塞,控制不好容易导致大量死亡。同时,饵料种类、苗种培育塘水质管理、病害防控等环节也直接影响苗种的成活率,试验中发现传统苗种培育方法成活率不足20%。本研究从泥鳅养殖的水体、饵料和环境出发,肥水培育泥鳅苗种,使用发酵料、浮游动物和配合饲料分阶段投喂,同时使用微生态制剂调  相似文献   

8.
陈志  巩伦江 《科学养鱼》2016,(11):34-35
正台湾泥鳅又名大鳞副鳅,分布于四川、浙江、台湾,辽宁、黑龙江等,是我国淡水养殖的主要品种。目前在内陆地区养殖前景良好,为了促进新疆昌吉州渔业经济的发展。2015年,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援赠新疆昌吉州16万尾台湾泥鳅苗种。在昌吉市、阜康市两个养殖场进行试验养殖,现总结如下。一、试验材料与方法1.试验地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泥鳅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虽已获得成功,但夏花鱼种培育成活率一直不稳定,这影响了泥鳅养殖业的持续发展。为了提高泥鳅苗种培育成活率,我们探索了水泥池与土池接力式泥鳅养殖技术,并在江苏省苏州、南通等地进行了连续3年的试验,发现该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泥鳅夏花培育成活率和商品育成率。现对2012、2013年南通市如东县双甸镇高前村试验点相关技术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北方高寒地区泥鳅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鳅素有“水中人参”的美誉,其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并且在医药上也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泥鳅因其适应性强、疾病少、成活率高,且繁殖力强、运输方便、饵料易得,已成为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2006年我们在德善乡选择了20亩的池塘进行养殖试验。现就泥鳅的苗种培育、池塘养殖、病害防治以及捕捞、运输等技术要点作一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1.
正泥鳅苗种培育是泥鳅养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传统培育方法成活率较低。2020年笔者在安徽省怀远县魏庄镇方坝村安徽省淮王渔业科技有限公司泥鳅养殖基地应用微孔管道增氧技术开展了泥鳅苗种培育工作,通过60天的精心管理,取得了较好效果。7月初,10亩池塘共收获泥鳅苗种3 172千克,平均体长6.4厘米,平均规格2.6克/尾,存活率61.0%。现将本次微孔增氧技术的应用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台湾泥鳅又名大鳞副泥鳅,属鲤形目、鳅科、副泥鳅属,其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亩产量也比传统的泥鳅品种高,很受养殖户青睐。但是一味地追求养殖效益,养殖密度、氨氮、亚硝酸盐长期过高,容易导致台湾泥鳅发病、死亡。一、病例及症状2017年2月底,位于广西合浦县某台湾泥鳅精养户,养殖面积6亩,水深1米,投苗2个多月。每天死亡200~300尾,已持续5天。主要症状为走边、活力差、呈呆滞的状态,捞起病泥鳅绝大多数有溃疡、烂尾(图见彩中插2)等症状,鳃弓处轻微发黑,体色暗淡,光泽度差。解剖后发现空肠、空  相似文献   

13.
正台湾泥鳅,又名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属鲤形目,鳅科,副泥鳅属。因其生长速度快,不易钻泥,容易捕捞,产量高效益好,受到养殖户的青睐。盘锦市水稻种植面积170万亩,从2015年起发展稻田养殖台湾泥鳅,2017年,我站在15个养殖场进行试验,通过放养不同规格和密度的苗种,探索适合北方稻区的"稻-鳅"综合种养模式,来提高产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台湾泥鳅属于大鳞副鳅的一种,四川、浙江、台湾,辽宁等地均有分布。台湾泥鳅与普通泥鳅相比,在生长速度方面有明显优势,且养殖规模相对较小,目前台湾泥鳅可作为水产养殖重要的参考养殖品种。近两年来,江阴市月城镇水产养殖园开展了台湾泥鳅养殖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2017年的台湾泥鳅养殖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养殖与繁殖台湾泥鳅的人较多。台湾泥鳅生长速度快,相比其他泥鳅品种体形较大,易养殖,已被广大养殖者所接受。台湾泥鳅的缺点是易感染疾病,与其他泥鳅品种相比,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差,不管是苗种还是成鱼阶段,易感染寄生虫与细菌性疾病,易出现大量死亡。现将台湾泥鳅育苗时幼鱼阶段发生鱼鲺病的情况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6.
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uns dabryanus)属鲤形目、鳅科、副泥鳅属,俗称板鳅、黄板鳅.因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在国内外市场广受欢迎,目前已成为部分地区的热点养殖品种.目前绝大多数养殖场都是从当地市场上选购亲鳅或者购进苗种培育成亲鳅进行繁殖,对于不同地域亲鳅杂交繁殖还未见做过专门试验的报告,为进一步探讨大鳞副泥鳅不同地域的人工繁殖效果,笔者进行了该次试验.  相似文献   

17.
正辽宁省盘锦市泥鳅人工繁育和养殖时间较早,但由于受气候、技术等原因,泥鳅人工培育苗种没有达到规模化生产需求,泥鳅养殖主要依靠天然野生苗种,成活率低,生长期短,养殖效益差。为提高泥鳅养殖效益,本文详述了泥鳅人工繁育与养殖技术要点。辽宁省盘锦市泥鳅人工繁育和养殖时间较早,但由于受气候、技术等原因,泥鳅人工培育苗种没有达到规模化生产需求,泥鳅养殖主要依靠天然野生苗种,成活率低,生长期短,养殖效益差。自2010年起我们进行了泥鳅人工繁育与养殖试验,现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孙守旗 《水产养殖》2017,(11):13-15
<正>台湾泥鳅属鲤形目副泥鳅属(Paramisgurnus),为杂食性小型经济鱼类,其肉味鲜美,肉质滑嫩,生长速度快、体质健壮,备受养殖户喜爱~([1-2])。近年来各地纷纷开展台湾泥鳅的养殖,已经出现了苗种严重短缺现象。笔者2016年在安徽省淮王渔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基地进行了两种孵化方法的对比性生产研究,旨在摸索出一套实用、简易的台湾泥鳅受精卵孵化方法,为生产单位批量生产台湾泥鳅苗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泥鳅素有“水中人参”之称,是一个低投入、易养殖、风险小、效益高的养殖品种。近年来,笔者在实施“泥鳅苗种规模化繁育与高效养殖技术开发”项目过程中对泥鳅的亲本培育、人工催产、人工孵化、苗种培育、高效养殖、病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试验与研究,现就有关技术、措施与效益总结交流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据报道:在南方,台湾泥鳅水花一个月后可达到3~6厘米,放养台湾泥鳅3~5厘米规格苗一个月后可达到10克左右,两个月后可达到30~40克,3个月后可达到60~70克,4个月后可达到120~130克。在台湾地区每年12月至翌年2月是台湾泥鳅人工繁育最佳时期,重庆山区台湾泥鳅人工繁殖最适时间不曾有人研究。2014年4-10月我们在海拔400~800米山区里开展苗种培育试验,试图探索台湾泥鳅在本地区池塘培育苗种最佳时间,以期为山区开展台湾泥鳅品种推广和苗种繁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