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水产养殖的未来发展方向就是集约化,水产养殖动物依赖于饲料。很多水产养殖动物都配备了人工饲料,但是一些水产养殖动物当前还未实现人工配合饲料的问题,例如鳜鱼是一种特殊的鱼类,通常以活鱼为食物,很难摄食人工饵料。本文主要论述了水产养殖动物摄食问题,提出营养调控措施。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鱼类摄食调控,进而可以更好地研制人工饲料。  相似文献   

2.
通过鳄龟在水泥池的适应性试验,掌握种龟的生活习性以及对新养殖环境的适应性需求;投喂各种适口饵料,诱导种龟开口摄食;驯养种龟,使之摄食人工配合饵料,经3个月的试验,鳄龟全部转为摄食人工配合饵料,成活率达89.3%。  相似文献   

3.
水产动物幼体发育和畜禽类不同。水产动物幼体阶段刚刚由内源性营养转为外源性营养,此时消化系统尚未完善,仅有极短的肠道具有消化功能。由于肠道短,食物通过肠道的时间短,所以此时仔鱼的消化功能极其有限,从而对外源性饵料非常挑剔,再加上个体非常小,所以不能摄食人工饲料,只能摄食水中的小型浮游生物,比如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水产学家试图配制全价微囊颗粒饵料来取代生物饵料,至今尚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生物饵料和微囊颗粒饲料相比,各有千秋。生活于自然水体中的饵料生物营养丰富,个体小,适合水产动物摄食,能够提供水产动物幼体生长发…  相似文献   

4.
投喂频率对鳡幼鱼摄食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1次/d,2次/d,3次/d,4次/d)对鳡(Elopichthys bambusa)幼鱼摄食及生长的影响,试验持续30 d。结果显示:投喂频率从1次/d增加到4次/d,鳡幼鱼的摄食率逐步提高,1次/d组的摄食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体重增加率、特定生长率有不同程度增高,在3次/d时达到最高;饲料转化率逐次下降,1次/d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随着投喂频率增加,实验各组组内个体体重差异显著下降,鳡的规格趋于整齐,组间每日摄食表现也各不相同。试验表明:鳡的生长受投喂频率的影响,每天投喂3次是鳡养殖的最佳投喂频率。  相似文献   

5.
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鳡幼鱼生长及肌肉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养殖模式F1(投喂1次饵料鱼/d)、F2(投喂2次饵料鱼/d)、A1(投喂1次人工配合饲料/d)、A2(投喂2次人工配合饲料/d)对鳡(Elopichthys bambusa)幼鱼生长及肌肉成分的影响,实验持续56 d.结果显示:各组最终体重为A2 >F2 >A1 >F1.饵料相同时,2次/d组生长速度、肌肉...  相似文献   

6.
在饲料中分别添加0、1%、2%、4%和8%的喷雾干燥血粉,替代部分白鱼粉,研究其对中华鳖稚鳖摄食生长的影响.经过4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5种饲料对中华鳖稚鳖的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影响;但随着饲料中喷雾干燥血粉含量的增加,中华鳖稚鳖的摄食率和饵料系数有增大的趋势,且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综合分析,中华鳘稚鳖饲料可以添加4%左右的喷雾干燥血粉.  相似文献   

7.
水产动物营养或食物来源有两个途径:水体中天然生物饵料和人工投喂的配合饲料。不同养殖模式、不同养殖密度和不同养殖品种对两种营养来源的依赖性也不一样。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主要以精养为主,鱼类以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为主,或完全依靠人工饵料、以天然饵料作为人工配合饲料的补充,但其补充作用到底多大,至今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8.
冯俊荣  陈营  刘红梅 《水产科学》2006,25(4):163-165
对体重7.5~20.0 g的牙鲆幼鱼的摄食比率、食物的消化时间、消化道不同部位蛋白酶的最适pH值、蛋白酶和脂肪酶的分布和摄食后不同时间蛋白酶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牙鲆幼鱼的平均摄食量为净体重的5.89%。摄食配合饲料后约5 h,胃内的食物基本排空。pH值为2.6~3.0时胃蛋白酶的活性最高,pH值为8.2时幽门盲囊和肠道的蛋白酶活性最高。消化道中蛋白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为由前向后逐渐降低,以胃蛋白酶活性最高;脂肪酶活性变化趋势为由前向后逐渐增高,以肠道脂肪酶活性最高。摄食后不同时间牙鲆消化道各部位的蛋白酶活性有显著变化,胃蛋白酶活性在摄食后3 h达到最高值,摄食后7 h降至极低水平;肠道蛋白酶活性在摄食后呈现逐渐增高趋势;幽门盲囊中蛋白酶活性变化与胃和肠道密切相关。在下一次摄食前消化道各部位蛋白酶活性均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9.
庄平  宋超  章龙珍  冯琳 《水产学报》2009,33(3):496-502
分析了中华鲟幼鱼4种饵料(3种饵料生物:斑尾刺虾虎鱼、安氏白虾、河蚬和1种人工饲料)及2组中华鲟幼鱼(野生和人工养殖)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通过计算4种饵料分别相对2组中华鲟幼鱼肌肉的必需氨基酸比率比值(a/A)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评价4种饵料的蛋白质营养价值;通过分析4种饵料和2组中华鲟幼鱼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评价4种饵料的脂肪酸营养价值.结果表明:斑尾刺虾虎鱼、安氏白虾、河蚬、人工饲料、野生和人工养殖中华鲟幼鱼肌肉的粗蛋白含量分别为80.57%、67.84%、51.88%、54.20%、91.83%、83.40%.以野生中华鲟幼鱼蛋白为参比,斑尾刺虾虎鱼、安氏白虾、河蚬、人工饲料的EAAl分别为0.938、0.913、0.918、0.956;以人工养殖中华鲟幼鱼肌肉蛋白为参比,EAAI分别为0.940、0.913、0.915、0.953,说明4种饵料相对2组中华鲟幼鱼而言均是优质蛋白源,基本能满足中华鲟幼鱼的蛋白需求.通过比较4种饵料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发现,中华鲟幼鱼3种饵料生物中含n-3 puFA较多,能为中华鲟幼鱼的入海洄游提供丰富的n-3puFA营养,而人工饲料中含n-3 puFA较少,不能满足用于放流的人工养殖中华鲟幼鱼对n-3 puFA的营养需求.综合来看,不同饵料的营养成分不同,天然饵料生物的粗蛋白、氨基酸和重要脂肪酸的含量较多,故在研制和开发中华鲟幼鱼的饵料时,应根据其天然饵料生物的营养组成情况,适当地添加其所需的氨基酸和脂肪酸来满足其生长、存活和洄游的营养需求.  相似文献   

10.
为阐明养殖新品种云龙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E.lanceolatus♂)摄食胃排空特征和消化酶活性变化规律,本研究检测了体重为(680.35±39.84)g云龙石斑鱼摄食后胃内容物百分比,比较了线性模型、平方根模型和立方模型对胃排空曲线的拟合程度,分析了云龙石斑鱼摄食后血清中葡萄糖、皮质醇含量和肝脏消化酶活性变化,并对胃排空率与消化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云龙石斑鱼摄食后,胃排空率呈典型的先慢后快再慢的消化类型。3种模型均能拟合云龙石斑鱼的胃排空数据,其中,立方模型拟合效果最佳。由立方模型可知,云龙石斑鱼胃80%排空(食欲基本恢复)时间为9.5 h,100%排空(食欲完全恢复)约为14.8 h。血清中葡萄糖、皮质醇含量及肝脏中消化酶(淀粉酶、糜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在摄食胃排空过程中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摄食后,血清中皮质醇、葡萄糖含量和肝脏内消化酶活性逐渐升高,0~3 h上升速率较慢,3~6 h内呈急剧上升的变化趋势,且在摄食后6 h,血清中皮质醇、葡萄糖含量和肝脏内消化酶活性达到最高(P<0.05),之后呈显著下降趋势,云龙石斑鱼瞬时排空速率与消化酶活性呈正相关(P<0.05)。综上,基于云龙石斑鱼胃排空特征和摄食消化特性,结合生产实践,在食欲基本恢复后开始投喂,投喂间隔为10 h左右,每日投喂2次,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不同饲料蛋白水平对东方高原鳅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体质量为(18.36±0.91) g健康鱼540尾,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30尾鱼,并分别放入18个水族缸中,分别投喂蛋白质水平为20%、25%、30%、35%、40%和45%的饲料,日饱食投喂3次,整个试验持续60 d。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东方高原鳅摄食率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通过二次回归方程得出,东方高原鳅最佳摄食率的饲料蛋白水平为40.77%。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随着蛋白水平的增加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基于折线的模拟结果表明,饲料蛋白水平分别高于32.48%和33.64%后,东方高原鳅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不再显著升高。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东方高原鳅氮摄入量和绝对氮摄入量均逐渐增加;蛋白质效率呈先升后降趋势,二次曲线拟合最高值时,蛋白水平为27.17%。饵料系数随着蛋白质水平的增加呈先降低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基于折线模拟最低饲料系数时,蛋白水平为29.37%。各试验组成活率、肥满度、脏体比、肝体比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摄食率、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东方高原鳅适宜蛋白需求为27.17%~33.64%。试验结果将为东方高原鳅优化人工配合饲料的科学配置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广西水产科技》1987,(2):36-37
将经厌氧消化的猪粪用来作为10%和20%同蛋白及同能量成分的替代蛋白源,并与大豆粉和鱼粉对照饵料进行喂养鲤鱼种的比较试验,结果摄食替代饵料的鱼的生长率显若较高,与对照组和10%饵料组相比,摄食20%饵料的鱼脂肪含量显著较低,灰分含量显著较高。  相似文献   

13.
摘要:分析了中华鲟幼鱼4种饵料(3种饵料生物:斑尾刺虾虎鱼、安氏白虾、河蚬和1种人工饲料)及2组中华鲟幼鱼(野生和人工养殖)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通过计算4种饵料分别相对2组中华鲟幼鱼肌肉的必需氨基酸比率比值(A/E)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评价4种饵料的蛋白质营养价值;通过分析4种饵料和2组中华鲟幼鱼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评价4种饵料的脂肪酸营养价值。结果表明:斑尾刺虾虎鱼、安氏白虾、河蚬、人工饲料、野生和人工养殖中华鲟幼鱼肌肉的粗蛋白含量分别为85.43%、67.84%、51.88%、54.20%、91.83%、83.40%。以野生中华鲟幼鱼肌肉蛋白为参比,斑尾刺虾虎鱼、安氏白虾、河蚬、人工饲料的EAAI分别为0.922、0.913、0.918、0.956;以人工养殖中华鲟幼鱼肌肉蛋白为参比,EAAI分别为0.933、0.913、0.915、0.953,说明4种饵料相对2组中华鲟幼鱼而言均是优质蛋白源,基本能满足中华鲟幼鱼的蛋白需求;但从A/E值来看,4种饵料中均有个别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和亮氨酸)不能完全满足中华鲟幼鱼的营养需求。通过比较4种饵料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发现,中华鲟幼鱼3种饵料生物中含n3PUFA较多,能为中华鲟幼鱼的入海洄游提供丰富的n3PUFA营养,而人工饲料中含n3PUFA较少,不能满足用于放流的人工养殖中华鲟幼鱼对n3PUFA的营养需求。综合来看,不同饵料的营养成分不同,天然饵料生物的粗蛋白、氨基酸和重要脂肪酸的含量均较多,故在研制和开发中华鲟幼鱼的人工饲料时,应根据其天然饵料生物的营养组成情况,适当的添加Lys、Leu和n3PUFA来满足中华鲟幼鱼生长、存活和洄游的营养需求。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蛋白源饲料中添加α-酮戊二酸(AKG)对松浦镜鲤肠道形态与功能的影响。在水温23℃下,将初始体质量为(217.93±0.78)g的松浦镜鲤Cyprinus carpio Songpu 400尾,随机分成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饲养在控温循环水系统中,投喂4种在不同蛋白源的等氮等脂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α-酮戊二酸(AKG)的饲料10周,即饲料1(44%豆粕+0%AKG)、饲料2(44%豆粕+1.5%AKG)、饲料3(30%豆粕+10%鱼粉+0%AKG)、饲料4(30%豆粕+10%鱼粉+1.5%AKG),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分别为28%和5.1%。结果表明:不同蛋白源饲料中添加AKG能显著提高松浦镜鲤后肠皱襞高度、前肠肌层厚度和前肠Na+,K+-ATP酶活性(P0.05);蛋白源和AKG对肠道形态指标和Na+,K+-ATP酶活性无显著交互作用(P0.05);饲料中蛋白源添加AKG能显著提高松浦镜鲤前肠和中肠蛋白酶、脂肪酶活性(P0.05),蛋白源和AKG对后肠蛋白酶活性具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1.5%AKG可以促进松浦镜鲤肠道发育,增强肠道消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15.
凡纳滨对虾不同阶段摄食人工饲料生长效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在不同体重下(0.1,2.0,5.5,8.0 g)摄食人工饲料的利用情况,以便于提高对虾养殖过程中物质与能量的转化效率,降低环境污染。结果表明:对虾的饵料系数为1.28~1.73,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升高;摄食率在2.75%~5.13%,大个体对虾明显低于小个体;湿重、干重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2.45~4.32和2.56~5.44。对虾对人工饲料干物质的同化率为88.14%~89.05%、总转换效率15.06%~22.07%、净转换效率16.93%~25.76%,能量的同化率为92.83%~93.37%、总转换效率14.74%~24.07%、净转换效率15.80%~25.71%,对虾摄食人工饲料的同化率随个体增大在缓慢升高,而转化效率在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配合饲料完全替代鲜活饵料对翘嘴鳜生长和消化的影响,将初始体质量为(27.3±2.4)g、经过驯化的翘嘴鳜分别用配合饲料和鲜活饵料喂养90 d,比较不同饵料对翘嘴鳜生长、体成分和消化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配合饲料组翘嘴鳜的终末体质量(74.0 g)和特定生长率(1.34%/d)均显著低于鲜活饵料组(P0.05);配合饲料组翘嘴鳜的体蛋白含量(质量分数为67.3%)显著高于鲜活饵料组,但其体脂肪含量显著低于鲜活饵料组(P0.05);配合饲料组翘嘴鳜的蛋白酶活力显著低于鲜活饵料组,但其肠道淀粉酶活力则显著高于鲜活饵料组(P0.05)。结果表明:翘嘴鳜摄食配合饲料可维持一定的生长,其体内的消化器官也在某种程度上适应了饵料向饲料的转变,但若要用配合饲料完全取代鲜活饵料,还需做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大菱鲆的摄食量与排空速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常规实验生态方法,研究商品鱼养殖中大菱鲆的摄食量与排空率,得出个体体重约(420±65)g,在(18 6±0 5)℃日投喂1次的条件下,摄食量为15~30g/尾,平均摄饵量为(41 03±1 71)g/(kg·d),空胃率约11%,在同样条件下的排空周期约20h,初始排粪出现在投食后6h,排泄速率高峰出现于12~14h,排粪量为0 77~1 35g/(kg·h)。建议在适温期中,以鲜杂鱼为饵料的该鱼养成期的合理日投饵1次,投喂量以体重的4%为宜。  相似文献   

18.
投喂乙醇假丝酵母对罗非鱼生长、免疫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乙醇假丝酵母(Candida ethanolica GXU01)在罗非鱼养殖中的益生潜能,为罗非鱼可持续养殖寻找生态友好的饲用添加菌,该研究将乙醇假丝酵母作为饲料添加菌饲喂尼罗罗非鱼(Oreochroms niloticus),通过测定罗非鱼的生长性能、肠道消化酶、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用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对罗非鱼进行攻毒试验,全面评价了乙醇假丝酵母对罗非鱼生长及其免疫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摄食乙醇假丝酵母可以使罗非鱼的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血清溶菌酶活性和补体C3含量显著提高(P0.05)。投喂乙醇假丝酵母后,罗非鱼肠道中梭杆菌门、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和艾克曼菌属(Akkermansia)等有益菌群的丰度显著上调,蓝细菌门大幅减少。攻毒试验中,摄食酵母饲料的罗非鱼成活率增加26.66%。研究表明乙醇假丝酵母对罗非鱼肠道消化能力和免疫抗病能力均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小龙虾稻田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养殖密度的提高,人工配合饲料逐渐成为主要的营养来源,通常采用的投喂策略是日常以玉米、黄豆等原粮混合人工配合饲料投喂,并每周投喂1次冰鲜鱼等动物性饲料。植物性饲料则主要依靠轮叶黑藻、伊乐藻等水草。但在养殖密度较高的时段,尤其是出苗高峰期,水草生长速度跟不上小龙虾摄食的速度,基本上被摄食,因此急需一种可快速培育的植物性饵料满足小龙虾的摄食需求。  相似文献   

20.
解绶启  薛敏 《中国水产》2016,(1):103-105
正随着水产养殖向集约化方向发展,水产养殖动物对饲料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多数水产养殖动物都有其合适的人工饲料,但是有些水产养殖动物,虽然历经多年研究,但是目前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其人工配合饲料问题。如鳜鱼,就是一种十分特别的鱼类。天然条件下,鳜鱼以活的鱼类为食物。前期的研究发现通过模拟其食物振动、化学成分、物理性状等均不能使其摄食人工饵料。这说明我们对鳜鱼的摄食到底是由什么调控的仍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