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探讨长江和黄河水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在黄河流域生长性能,本实验2021年3-11月在东营黄河口地区以长江和黄河水系中华绒螯蟹扣蟹为实验对象,对两水系中华绒螯蟹扣蟹在成蟹阶段的养殖性能和性腺发育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在相似或相同养殖环境下,养殖前期(3-5月),两水系中华绒螯蟹平均体质量变化无明显差异。但在养殖后期(7-9月)长江蟹雌体的平均体质量显著高于黄河蟹。两水系中华绒螯蟹特定生长率(SGR)和增重率(WGR)的变化趋势类似,长江蟹雌体在5-7月SGR和WGR均显著高于黄河蟹。(2)就生殖蜕壳而言,黄河蟹生殖蜕壳要提前长江蟹10~15 d左右,但两水系成蟹雌、雄个体生殖蜕壳高峰期相似,分别出现于8月底和9月初。(3)长江蟹最终成蟹规格显著大于黄河蟹,但黄河蟹成活率高于长江蟹,故两水系中华绒螯蟹的最终成蟹产量基本一致。综上,在黄河口地区养殖的长江蟹具有成蟹规格大,性腺成熟略晚等特点,而黄河蟹则具有性腺成熟较早,早上市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淡水渔业》2021,51(5)
为探讨不同水温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蜕壳、生长和摄食率的影响,本研究应用恒温的河蟹个体养殖系统,分析不同水温(10、15、20、25、30℃)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成活率、蜕壳次数、蜕壳间隔、蜕壳增重率、肥满度和摄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133 d的试验中,各饲养水温的中华绒螯蟹成活率均在89%以上;10℃和15℃水温的实验蟹只蜕壳1次,20℃和25℃水温组的实验蟹蜕壳2次,30℃水温组的实验蟹蜕壳3次;五个水温组的平均蜕壳间隔分别为109.39、67.92、46.63、43.69、38.01 d;蜕壳增重率随水温升高呈总体增加的趋势,30℃水温组的蜕壳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水温组;平均绝对生长率和相对生长率均随着水温的升高而逐步增大,且各水温组间差异显著;肥满度随水温的升高而逐渐下降;五个水温组的平均日摄食率分别为1.58%、1.97%、3.54%、4.79%和5.25%。腿部肌肉切片观察发现,低水温组(10、15、20℃)的肌纤维直径显著大于高水温组(25、30℃)。结果表明:随着饲养水温的增加,河蟹的蜕壳速度加快,增重率增加,肥满度下降,摄食率增加,以30℃水温时的河蟹生长最佳。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长江水系和闽江水系中华绒螯蟹野生亲本子一代在扣蟹阶段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果差异,在相似的池塘网箱条件下,将两个地理种群野生中华绒螯蟹所孵化的大眼幼体培育至扣蟹,比较了这两个地理种群扣蟹的平均体质量、体质量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在养殖期间的变化情况,并进一步比较了其成活率、1龄性早熟率和最终产量的差异。试验结果显示:(1)闽江种群亲本子一代在大眼幼体至仔蟹阶段的生长速度略低于长江种群,但差异不显著(P0.05);(2)闽江种群亲本子一代在仔蟹至扣蟹养殖阶段的体质量始终低于长江种群,其中10月份和11月份两个种群雄蟹的体质量差异显著(P0.05),养殖期间闽江种群的体质量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整体略低于长江种群,但无显著差异(P0.05);(3)闽江种群中华绒螯蟹的体质量、最终产量和1龄性早熟率均低于长江种群,其中整体性早熟率和雄蟹体质量差异显著(P0.05),成活率的差异则相反,且闽江种群雄蟹的成活率显著高于长江种群。结果表明,闽江水系中华绒螯蟹野生亲本子一代在扣蟹阶段的生长速度和最终产量均低于长江种群,但其成活率较高,且1龄蟹的性早熟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4.
于2012年5月至2013年11月,对池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全程投喂配合饲料,观测扣蟹和成蟹阶段的生长规律、成活率、早熟率、性腺发育速度、产量、规格分布和饲料系数等。结果表明:(1)扣蟹阶段雌雄生长差异不显著(P0.05),增重率(WG)和特定增长率(SGR)为先上升后下降,整个扣蟹培育阶段的平均SGR为1.9%/d左右;平均成活率和早熟率分别为10.0%和4.9%,雌体的早熟率显著高于雄体(P0.05);一龄早熟蟹和正常扣蟹的平均体重分别为19.8 g和7.5 g左右,一龄早熟蟹和正常扣蟹的平均产量分别为229 kg/hm~2和2433 kg/hm~2;扣蟹培育阶段饲料投喂主要发生在7—10月,占全部饲料用量的80%以上,饲料投喂量与扣蟹体重及池塘水温具有一定的关系,扣蟹阶段饲料系数(FCR)为2.15。(2)成蟹养殖过程中,自6月份起雄体体重大于雌体,整个养殖阶段雄体的SGR显著高于雌体(P0.05);雌雄成蟹最终平均体重分别为126.1 g和181.1 g,雌、雄及总体成活率分别为61.30%、53.47%和58.4%,产量分别为412.20 kg/hm~2、536.10 kg/hm~2和950 kg/hm~2;成蟹养殖的饲料消耗主要发生在7—10月,其中育肥前期(9—11月)的饲料用量占50%左右,整个成蟹养殖阶段的FCR为2.63。(3)池养成蟹的生殖蜕壳主要发生在8—9月,雌体比雄体早20 d左右;雌体的性腺发育主要发生在生殖蜕壳后的9—10月,雄体的性腺发育时间跨度较长,生殖蜕壳前性腺指数已达0.8%左右;雌雄成蟹性腺发育期间肝胰腺指数均呈下降趋势。综上,全程投喂配合饲料能保证池养中华绒螯蟹的正常生长发育,可大规模推广应用于中华绒螯蟹养殖产业。  相似文献   

5.
为优化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的饵料模式,本研究分别采用配合饲料和传统饵料(豆粕、麸皮、玉米和小麦)投喂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幼蟹152 d,每种投喂组各3个重复,比较2种饵料模式对幼蟹养殖性能、蛋白质代谢、消化酶、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配合饲料组的雌蟹和雄蟹体质量均高于传统饵料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就养殖性能而言,2种饵料模式下,配合饲料组正常幼蟹的平均体质量及产量、1龄早熟蟹平均体质量及其产量、总产量和成活率均略高于传统饵料组,饵料系数显著低于传统饵料组(P<0.05);就蛋白质代谢而言,配合饲料组雌蟹和雄蟹血淋巴中的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传统饵料组(P<0.05),而传统饵料组雄蟹血淋巴中的尿素氮含量和肝胰腺中的谷草转氨酶活力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配合饲料组雌蟹和雄蟹肝胰腺中的脂肪酶均显著高于传统饵料组(P<0.05),而雄蟹的α-淀粉酶活力显著低于传统饵料组;配合饲料组的雌蟹血淋巴中总抗氧化能力、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活力和肝胰腺中酸性磷酸酶活力均显著高于传统饵料组(P<0.05)。综上所述,投喂配合饲料可以提高稻田扣蟹的养殖性能、促进蛋白质沉积和脂类吸收、增强幼蟹抗氧化和免疫能力、提高蟹种质量。  相似文献   

6.
2018年3—11月,将体质量(7.83±0.72)g和(7.53±0.39)g的雌雄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扣蟹和体质量(5.06±0.74)g和(5.21±0.49)g雌雄闽江水系中华绒螯蟹扣蟹饲养在42m×35m×1.2m、种植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的两口池塘中,密度约为1.2~1.3只/m2,常规方法养殖,比较辽河和闽江水系绒螯蟹扣蟹在成蟹阶段的养殖性能。结果显示:辽河蟹平均终体质量大于闽江蟹,成活率和产量较高;3—5月和7—9月闽江蟹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高于辽河蟹。辽河雌蟹全部完成生殖蜕壳时间早于闽江蟹一个月,而雄蟹则提前半个月左右。9—11月,闽江蟹性腺指数(GSI)增加量高于辽河蟹。11月初辽河蟹总可食率(TEY)显著高于闽江蟹(P0.05),但出肉率(MY)无显著差异(P0.05)。闽江蟹中体质量50g的雌蟹和≥200g的雄蟹的百分比较高。综上所述,辽河蟹全部完成生殖蜕壳时间早于闽江蟹。虽然闽江蟹性腺发育较晚,但其性腺发育速度较快。本实验为进一步挖掘优异种质资源和新品种培育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养殖水体p H值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蜕壳生长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在试验室水槽条件下,设定p H=7、8、9、10(均无水草)为实验组,以种植适量水草(p H值为8.2~9.1)为对照组,研究中华绒螯蟹幼蟹(均重0.43 g±0.09 g)在不同p H值水体中饲养一个蜕壳周期(37 d)的蜕壳生长及其相关基因(蜕皮抑制激素MIH,蜕皮激素受体EcR,维甲类X受体RX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2)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对照组河蟹的成活率和增重率均显著高于实验组,其中,p H10的河蟹成活率和增重率最低。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MIH、EcR和RXR基因在不同p H水体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IGF2基因在不同p H水体中的表达无显著差异;不同p H水体幼蟹的增重率与成活率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EcR、RXR与IGF2基因相互间的表达量存在显著正相关,表明这三个基因的表达具有协同作用。通过对成活率、增重率和基因表达的综合分析认为幼蟹生长的最适p H为8~9。  相似文献   

8.
为评估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二龄早熟(EM)和晚熟(LM)品系第五代选育效果,本研究以未选育群体作为对照组,比较了两选育品系与对照组在扣蟹及成蟹养殖阶段的生长性能和性腺发育差异,结果显示:(1)两选育品系在扣蟹养殖阶段的平均体质量与增重率(WGR)均高于对照组,其中8月和10月时LM雄体平均体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且7-9月期间LM品系雌雄扣蟹的WG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两选育品系在成蟹养殖阶段的平均体质量一直高于对照组,且两选育品系中LM品系平均体质量一直高于EM品系,但两选育品系之间并无显著差异;(3)雌雄个体在成蟹养殖阶段的生殖蜕壳高峰期分别为7月25日-9月5日和8月15日-9月25日,在此期间EM品系的生殖蜕壳率高于对照组,LM品系的生殖蜕壳率低于对照组,其中EM品系雌雄个体在8月15日的生殖蜕壳率均显著高于LM品系;(4)就性腺发育而言,EM品系在性腺发育期间的性腺指数(GSI)始终较高,LM品系的GSI始终较低,其中在10月25日EM品系雄体的GSI显著高于LM;综上,经过连续多代选育,中华绒螯蟹二龄EM和LM品系在扣蟹和成蟹阶段的生长性能较...  相似文献   

9.
通过单因素试验,给拟穴青蟹幼蟹[平均体质量(38.26±0.11)mg]饲喂不同铁元素含量饲料(铁元素的实际含量分别为8.1、39.7、55.6、122.3、275.2、468.3mg/kg)3周,研究铁元素对幼蟹成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及体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铁元素含量对拟穴青蟹幼蟹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有显著影响(P0.05),对幼蟹的成活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料铁元素含量的增加,幼蟹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呈先显著升高(P0.05)后显著降低(P0.05)的趋势,铁元素含量为55.6mg/kg试验组,幼蟹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均达到最大。饲料中不同铁元素含量对幼蟹的水分、粗蛋白和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对幼蟹的粗脂肪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生长率最高组,即铁元素含量为55.6mg/kg的试验组幼蟹粗脂肪含量最高,显著高于铁元素含量122.3mg/kg、275.2mg/kg和468.3mg/kg试验组。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拟穴青蟹幼蟹饲料铁元素的最适含量为51.80mg/kg,此时幼蟹达到最大值217.70%。  相似文献   

10.
沉水植物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东太湖采集伊乐藻(Elodea canadensis)、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苦草(Vallisneria natans)、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5种沉水植物分别制成干粉。在基础饲料中添加15%的干粉形成5种不同的配合饲料,分别饲喂体重为(9.37±0.15)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60 d,分析沉水植物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结果显示:马来眼子菜组的中华绒螯蟹平均增重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4种沉水植物组的平均增重率和饲料系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成活率、肥满度及肝体比差异不显著(P>0.05)。沉水植物各组的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轮叶黑藻组、伊乐藻组和苦草组的中华绒螯蟹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金鱼藻组和马来眼子菜组则差异不显著(P>0.05);除马来眼子菜组降低外,其余4种沉水植物组中华绒螯蟹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抵抗力强于对照组。因此,除马来眼子菜以外的4种沉水植物对中华绒螯蟹的生长性能无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非特异性免疫力。  相似文献   

11.
刘勇  程家骅 《水产学报》2017,41(8):1223-1236
为研究和认识渔业生物群落结构和海洋生态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和规律,实验依据2000年4个季度大面积定点底拖网的调查数据,利用海洋生态学研究常用的多样性指数,采用聚类的分析方法和空间投射的图示方法,对东海中、北部及黄海南部海域底层渔业生物多样性季节间的分布变化特征和规律进行了归纳,探讨了生物数量和重量季节变化不统一的可能原因,并分析了多样性与生物重量和数量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各季站点均可分成多样性水平高、中、低3个类群,各类群呈点、线和块状分布,且呈现中心、夹层和外层分别由高、中、低多样性类群构成的"三明治"结构或组合。各季"三明治"结构分布可能与渔业资源的生理周期洄游活动相关,结构中心水域可能对应多数渔业生物洄游活动主要范围。各季均出现高、低多样性类群直接相联、多样性呈现空间上跳跃性变化的水域,这些水域的资源生物量普遍相对较低,但一般都是毗邻生物量相对较高水域,其分布范围与毗邻相对高生物量水域的绝对生物量水平呈负向关系。春、冬季各类群对应生物平均重量和数量等级一致,而夏、秋季则不一致,这可能与各季渔业生物产卵、生长、补充等不同生命周期过程相关。不管重量还是尾数,多样性指数随生物量增加而下降的情形均多于增加的情形;多样性指数随生物尾数增加的正向关系明显高于与生物重量之间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12.
皱纹盘鲍嗉囊和胃的超微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崔龙波 《水产学报》2000,24(1):7-10
以扫描电镜必透射电镜观察、组织化学及酶活性测定等方法研究了皱纹盘鲍的嗉囊和胃。嗉囊及胃平展处上皮细胞呈现吸收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微绒毛、质膜内陷和胞饮泡、次级溶酶体以及贮存物质(脂类和糖原)。胃褶皱处上皮细胞具纤毛,起分选和运输食物的作用。胃上皮细胞基部有神经分布。组织化学研究表明嗉囊和胃上此细胞呈现蛋白酶和非特异性酯酶活性。体处酶活性分析表明嗉囊和胃上皮细胞分别具有三种和四种植物多糖酶活性。  相似文献   

13.
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鲐鱼年龄和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刘勇  严利平  胡芬  程家骅 《海洋渔业》2005,27(2):133-138
本研究采用2002年11月~2003年8月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海域(30°~34°N、126°E以西)所获取的鲐鱼渔获样品,合计采集777ind,通过对鲐鱼耳石生长轮的观察和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了鲐鱼的年龄和生长。结果表明叉长与体重的关系雌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所鉴定鲐鱼年龄组成为1~3龄鱼,共3个年龄序列,并补充20世纪80年代4~5龄鱼对鲐鱼的生长规律进行研究,采用Walford方法拟合,其生长参数K、L∞、t0分别为0.31993、451.3514和-1.20307;鲐鱼的生长拐点年龄为2.7yr,拐点体重为450g,拐点叉长为320mm。比较分析东海群系鲐鱼的渔业生物学历史状况,在目前所能观察得到的鲐鱼年龄段内(1~3龄),东海区鲐鱼个体平均叉长比20世纪80年代的都要小;与闽南、粤东近海地方群系的相比,东海群系的平均叉长在鲐鱼的整个生长阶段都明显的大。  相似文献   

14.
采用海水贝、鱼、芦苇生态养殖模式,维护系统生态平衡。通过检测系统内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以监测系统中各池贝类规格、数量与叶绿素a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系统运行过程中,叶绿素a含量从上游向下游逐渐降低;成贝对叶绿素a的日消耗量为0.3μg/L·kg-1以上,种苗的日消耗量为0.2μg/L·kg-1左右;系统消耗叶绿素a的总量大于单细胞藻类自繁产生的叶绿素a量,鱼类与贝类养殖面积匹配不平衡。  相似文献   

15.
辽宁是重要渔业省份之一,海岸线较长,渔船渔港众多,全省沿海25个县(市、区)拥有渔民20余万人,各类渔船3万多艘。长期以来,因海上生产条件差,环境极其恶劣,渔船比较分散,管理难度越来越大,渔业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各类渔船海损事故频繁发生,给渔民造成极大损失,  相似文献   

16.
休渔期制度与东海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对休渔期制度实施后东海渔业资源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渔业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成功经验,提出相应公共政策建议,并对实施的可行性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7.
对虾与文蛤混养及其有关因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对虾池内混养文蛤以及影响混养有关因子所进行试验和分析表明:文蛤和对虾混养效果较好;混养池以平台型和宽饵料台型的结构及合砂量在75%以上的底质,比较适宜文蛤与对虾的混养。  相似文献   

18.
19.
20.
为研究豹纹鳃棘鲈色素变化过程以及添加剂对其产生的影响,本研究在室内工厂化养殖条件下,对豹纹鳃棘鲈的早期色素积累、转变过程进行描述,并采用螺旋藻粉和虾青素两种添加剂对其仔、稚、幼鱼的生长及体色变化的影响进行观察。结果显示,从2 d仔鱼开始,眼点色素增多,并由透明转为黑色,摄食明显;3 d仔鱼其背部鳍褶上的树枝状黑色素扩大,脊椎下方出现1列黑色素细胞丛;22 d的鱼体脊椎上方出现1排黑色素斑点,下方黑色素斑点数量减少,此时口、各鳍基部及沿脊椎两侧黄色素增加;28 d的稚鱼体表黄色素与红色素进一步增多,各鳍沿鳍条均有红色素斑点分布,鱼体呈橘红色,颜色鲜艳;30–33 d的幼鱼体表两侧布满黑色与橘红色斑点,脊椎下方斑点消失,仅在尾椎下方存有1块黑色素斑点。增色剂实验结果显示,实验15 d时,螺旋藻粉组与虾青素组全长、体重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实验组内梯度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30 d时,3%和6%螺旋藻粉组较对照组的体重值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9%螺旋藻粉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虾青素组均高于对照组,除与0.6%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他组均差异显著(P0.05)。0.1%实验组体重高于对照组和螺旋藻粉组,并高于组内其他梯度组。经过15 d添加虾青素的幼鱼体色红色素有明显增加,与对照组差异显著;30 d时,螺旋藻组没有达到增色效果。结果表明,螺旋藻粉对幼鱼生长初期有促进作用,随着添加浓度与养殖时间的增加其效果不明显,出现负效应;添加浓度为0.1%的虾青素可使全长、体重增长率最高并具有明显增色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