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冬季南繁加代是加速玉米育种进程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南繁成本高,不易管理,以及受人力、物力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多数育种单位难以实现。2014-2015年冬,育种人员利用温室大棚对玉米自交系进行了加代繁育,并通过2015年和2016年2年的不同播期的大田种植试验,成功选出稳定自交系16个,优良玉米组合5个。该技术具有成本低、经济效益高的特点,可有效解决冬季鲁北地区就地玉米加代繁育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2.
玉米育种在我国夏播区常规种植也只能是一年一代,要实现一年两代,缩短育种年限,育种单位多是去海南加代分离、繁育.为此要投入一笔较高的南繁费用,这使育种规模较小、经费缺乏的育种单位往往望而却步.招远市种苗研究所近几年来利用冬暖式蔬菜大棚进行玉米育种材料的加代选育,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并选育出了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招玉6号等玉米新品种.  相似文献   

3.
2005年冬季,在浙江省温州市用04 q-5等8个甜玉米自交系后代材料进行玻璃温室加代繁殖试验。结果表明,11月22日播种的不同熟期自交系,均能在翌年4月上旬至4月下旬正常成熟。与正常春播比较,玻璃温室冬繁加代生育期显著延长,营养体变小,结实率降低,但仍能达到在浙南地区就地加代繁殖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加代技术是加快作物育种进程的主要途径之一,就地加代可节省异地加代所需的巨额费用,成本低、效率高,具有很好的实际利用价值。目前未有利用日光温室进行芝麻本地加代的报道。详细讲述了在黄淮地区利用日光温室加代的技术要点,以期对黄淮地区芝麻温室加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拱圆形塑料大棚温室玉米加代种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平路  付海波 《种子科技》2000,18(2):99-100
:总结了拱圆形塑料大棚温室进行玉米加代种植的技术措施 ,对应用大拱棚温室玉米加代种植的效果进行了评价。采用三层膜加草苫的保温措施使大拱棚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 ,温室玉米生长发育的环境温度平均比外界气温高 9℃左右。加代玉米一般 1月上旬播种 ,5月 1 0日左右散粉 ,6月上中旬收获 ,生育期约 1 5 0 d,说明大拱棚温室能够满足玉米种子纯度种植鉴定及玉米加代育种、繁种的要求。在玉米生育前期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小拱棚内的温度 ,能相应缩短加代玉米的生育期  相似文献   

6.
小麦幼苗春化一年三代育种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沈秋泉 《作物学报》1985,11(1):59-67
1979~1983年,通过春化室、温室等人工设备和山区、大田等自然条件相结合,异季集团加代和正季单株选择相结合的途径,研究了小麦幼苗春化加代育种技术,技术要点:(1)双氧水低温法打破种子休眠;(2)春化室幼苗春化:处理温度8~10℃,连续光照30天左右;(3)一年三代育种:山区集团密植夏繁,温室集团密植秋繁,就地大田单粒冬播,苗期薄  相似文献   

7.
在一年只种一季水稻的低温地区,育成一个新品种通常要花费十多年时间。但通过加速早期世代的进程,可以缩短育种年限。早在三十年代初期,日本就开始实行冬季利用温室加代F1。利用温室或异地加速吐代进程,特别是异地加代已在国际上广泛应用。美国把低代材料送到中美洲的哥斯达黎加去加代。南朝鲜在国际水稻所的加代研究,获得一年4代的显  相似文献   

8.
大豆就地加代育种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黄淮海大豆产区采用一年一季的传统加代方法,育成一个品种需10年左右,为了快出品种,减缓育种经费不足的,我们于1999-2000年进行了日兴温室早春种植加代、当年收后夏播和春、秋两季露地播种试验,旨在充分利用人工设施待人接物 没季节的光热资源,为大豆育种就地加代种植探出一条路子。试验证明,上述方法投资少,成本低。经去海南鳘逃走加代节省经费80%左右,可编短育种年限,提高育种效益。所得种子虫食率和病子粒减少,种植子质量提高。此项研究和应用对加快黄淮区优质大豆新品种选育具有一定的经济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南繁就是利用海南岛南部地区冬春季节得天独厚的"天然温室",把农作物育种材料夏季在北方种植一代,冬季在海南再种植一代或两代,这样南方、北方交替种植,加速世代繁殖,缩短育种年限,加快品种应用.南繁事业发韧于玉米"异地培育"理论基础之上,从20世纪60年代起,许多农业科研单位在海南建立了永久性的农作物育种和繁殖基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科技人员,在海南开展品种选育、繁殖、制种、加代、鉴定等工作.70年代以后,农作物南繁已从玉米、水稻扩展到其他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作物;从作物育种、材料加代发展到商业化种子生产,南繁托起中国农业走向辉煌.  相似文献   

10.
玉米自交系一年三代种植与选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立玉米自交系一年三代种植的新模式,采用了温室与大田试验等研究方法,对玉米自交系加代种植与选育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自交系山东大棚春播、山东夏播、海南冬繁一年三代种植与选育模式可靠,可操作性强,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选育自交系扩大了选育范围。利用该加代模式,山东春季大棚2月25日左右播种,5月1日左右授粉,6月12日左右收获,灌浆期42天以上,籽粒基本饱满;夏季6 月15 日左右播种,10 月5 日左右收获,及时暴晒考种;海南冬季11 月8 日左右播种,2 月20日左右收获暴晒3 天及时运回山东大棚春播,完成一年三代。利用该模式选育出的自交系性状表现可靠,生产上可以利用。  相似文献   

11.
小麦杂交后代就地加代育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江苏省小麦种植一般一年一季的传统加代方法 ,育成一个品种需要 8~ 1 0年左右 ,为了快出品种 ,减缓育种经费不足的制约 ,我所在1 999~ 2 0 0 2年连续 3年进行了秋季播种 ,冬季小麦抽穗灌浆关键阶段 ,在温室内晚上加温 ,不同组合不断成熟。一般第二代露地播种在 1 2月底至 3月 1 0日 ,抽穗期在 4月底至 5月初 ,成熟收获期在 6月初 ,旨在充分利用人工设施条件和不同季节的光热资源 ,为小麦育种就地加代种植探出了一条路子。试验证明 ,上述方法投资少 ,成本低。比去昆明繁殖加代节省经费 ,可缩短育种年限 ,提高育种效益。此项研究和应用对…  相似文献   

12.
甜玉米籽粒主要营养品质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州飞  胡晋 《种子》2004,23(11):48-50
本文就甜玉米乳熟期籽粒营养品质性状的测定评价、不同基因型甜玉米籽粒营养品质遗传特点及其育种实践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剖析了甜玉米品质育种与品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即甜玉米品质育种资源匮乏、品种类型单一、品质较差,对甜玉米品质形成过程中关键酶的动态变化与甜玉米食味研究较少.为此提出了甜玉米籽粒营养品质形成过程中急需开展的研究内容及与其配套的研究新方法和新手段.  相似文献   

13.
甜玉米胚乳突变基因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育种中应用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甜玉米受一个或多个隐性基因控制的胚乳突变体.到目前为止,已发现至少有14个甜玉米胚乳隐性突变基因,其中有8个胚乳突变基因(su1,sh2,bt1,bt2,ae1,du1,wx1,se1)已应用于商业化育种.目前,已定出了与甜玉米有关的主要胚乳突变基因在玉米染色体上的确切位置,这些胚乳突变基因大多数已经被克隆和测序,而且对这些基因在胚乳碳水化合物合成途径中的作用也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本文综述了8个已应用于商业化育种的甜玉米胚乳突变基因的染色体位点、编码的产物及其表现型,介绍这8个甜玉米胚乳突变基因的分类、遗传效应及其互作效应,并提出其在我国甜玉米育种中的应用策略,旨在为甜玉米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楚粳系列品种是云南省滇中温暖稻区粳稻主栽品种,属楚雄州农业科学研究推广所选育的常规水稻,目前已选育40余个品种,在滇中及毗邻的四川、黔西适宜稻区种植。其中楚粳27号、楚粳28号已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品种。本文从温室杂交、加代,大田"系圃"选育2个方面介绍楚粳系列常规水稻的选育过程。1配套基础设施先进的温室系统是育种必备的基础设施。温室面积一般在600m2最佳,温室自动化程度对育种效率取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黄淮南片冬麦区小麦夏季自然加代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现状,提出了在该麦区夏季就地自然加代的规模化、高效、低成本小麦育种加代操作技术,为加速小麦育种进程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黄淮麦区小麦就地夏繁加代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加快育种进程,缩短育种年限。黄淮麦区常常采取就地夏繁加代或南繁异地加代等方法。但异地加代受费用高、加代材料多偏春性、规模小、管理麻烦等因素限制,影响了育种工作的进程和育种质量:而就地加代则不存在上述问题,在黄淮麦区应用也较为普遍。许多单位对就地夏繁加代技术中的打破休眠。春化和光照处理的优化,移栽时期以及加代性状的选择等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而且进展显著,但对就地夏繁加代中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的较少。  相似文献   

17.
对甜玉米品质性状进行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为甜玉米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用果糖含量、膳食纤维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差异显著的甜玉米自交系配制杂交组合T77(高值亲本)×T15(低值亲本)。以该组合F2代群体为试验材料,对其果糖含量、膳食纤维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等3个品质性状进行测定,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3个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及相关遗传参数。试验表明,果糖含量的最适模型为A-1,是受1对主基因控制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76.4%;膳食纤维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的最适模型同为B-1,表明这2个性状符合2对主基因控制的加性-显性-上位性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3.6%和64.7%。在育种实践中,对甜玉米果糖含量、膳食纤维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的遗传改良和选择,可在早期世代进行,同时要注意一定的环境因素,采用聚合回交或轮回选择的方法来积累微效基因以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甜玉米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回顾了甜玉米育种的历史及发展概况,分析了广东省甜玉米育种及生产现状。针对广东省甜玉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9.
甜玉米种子活力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王仲  许文娟 《种子》2004,23(7):46-49
对甜玉米种子活力的研究是目前甜玉米种子生理研究的焦点.本文综合了大量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了有关甜玉米种子活力低下的遗传、生理和环境等因素的研究进展,并针对其活力低下原因分别从育种、田间管理和种子处理技术等方面提出了提高种子活力的方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和北京市植物保护站举办的"温室春秋大棚以释放天敌捕食螨为主的有害生物治理技术展示会"在北京延庆召开,会上展示了农业部公益性科研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