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峰驼桡神经起于第8颈神经、第1、2胸神经腹侧支。桡神经的肌支主要分布于臂三头肌内侧头、外侧头、长头,时肌,腕桡侧伸肌,指内侧伸肌,指外侧伸肌,指总伸肌,腕斜伸肌及尺骨外侧肌。桡神经分出的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于前臂外侧面的筋膜和皮肤,分出的其余皮支分布于前臂前外侧面、腕内侧面前部、掌内侧面和第3指系关节远轴侧面的筋膜和皮肤,还分布于腕关节囊的背侧面。前臂内侧皮神经也山桡神经分出,分支分布于前臂前内侧面,掌近端半部内侧面的筋膜和皮肤。  相似文献   

2.
目的:结合下颌区多种组织缺损的修复术,对吻合血管腓骨肌皮瓣的临床应用解剖学进行研究。方法:在36侧灌注红色乳胶或墨汁的成人下肢标本上,对腓骨肌皮瓣血供、神经分布等进行了较系统的临床应用解剖学观测。结果:腓动脉在下行过程中,沿途发出分支分布于腓骨、拇长屈肌、腓骨长肌中部和小腿后外侧皮肤。该动脉的起点在腓骨头下方为(5.4±1.2)cm,外径(3.2±0.8)mm;腓静脉有2条,外径分别为4.4±1.0和(3.2±0.7)mm,均汇入胫后静脉。腓骨主要由腓动脉发出的滋养动脉和弓状动脉骨膜支供血,滋养动脉在腓骨头下方(13.6±1.2)cm起于腓动脉,起点外径(0.7±0.2)mm;第2~9支弓状动脉均发支至骨膜,并形成丰富的血管网。小腿外侧皮肤由弓状动脉发出的肌间隔皮支和肌皮动脉穿支供应。据小腿后外侧皮肤墨汁灌注透明标本观察,这两种皮支均发出纵行分支于皮下沿腓肠神经和腓肠外侧皮神经呈纵行吻合,也向前后分支至邻近皮肤。拇长屈肌在距腓骨头(7.6±2.1)cm处起于腓骨后面,肌腹长(23.3±3.2)cm,宽(2.8±0.4)cm,厚(7.3±2.0)mm。由腓动脉发出4.8±1.0支供血。神经支配为胫神经拇长屈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以肌间隔皮支为蒂外踝上皮瓣的解剖学基础,为临床提供新的皮瓣供区。方法:在36侧灌注红色乳胶或墨汁的成人下肢标本上,对小腿下部后外侧皮肤的血供及皮神经分布等进行了较系统的应用解剖学观测。结果:腓动脉在拇长屈肌覆盖下沿腓骨的内后方下行,于内、外踝之间穿出骨间膜之前远端分别发出跟外侧动脉和胫后动脉吻合支;其在下1/3开始处的外径为(2.3±0.5)mm,伴行静脉有两条。该动脉在小腿下部下行过程中,除分支至邻近肌肉和腓骨外,其皮支按其长度>6.5cm和外径>0.7mm而分为两种类型:①肌间隔皮支主干型,占69.4%。由腓动脉在距外踝向外最突点上方(12.4±1.8)cm处发出,起点外径为1.2±0.2mm,长度8.8±1.6cm。由于它由腓动脉发出后即沿肌间隔向下斜行,行程较长,沿途还发出2.2±0.7个分支,故本文将其命名为肌间隔降支。②肌间隔皮支分散型,占30.6%,分别出现2~4支不等。腓肠神经多数由腓肠内侧和外侧皮神经的交通支吻合而成,该型在本文测得占82.9%,吻合处距外踝(15.4±4.5)cm,横径(2.9±1.0)mm。二者不吻合的为17.1%。根据小腿下部后外侧皮肤墨汁灌注透明观察,可清  相似文献   

4.
研究36侧成年人下肢标本的吻合血管的腓骨和比目鱼肌外侧半复合瓣表明:复合组织瓣以腓血管及其比目鱼肌外侧支以及伴行的胫神经比目鱼肌外侧支为吻接的血管神经蒂。腓动脉的比目鱼肌外侧支外径为1.3±0.6mm,胫神经比目鱼肌外侧支横径为1.2±0.4mm。  相似文献   

5.
小型猪脊髓动脉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乳胶灌注法灌注中国实验用小型猪共10头,制作出小型猪脊髓动脉铸型8个。肉眼及解剖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如下:小型猪脊髓的固有动脉包括两条脊髓背外侧动脉和一条脊髓腹侧动脉。脊髓背外侧动脉和脊髓腹侧动脉分别由根动脉的背支和腹支构成。根动脉分别自枕动脉、椎动脉、颈深动脉、肋颈动脉、肋间动脉、腰动脉、荐外侧动脉和尾动脉发出。脊髓背外侧动脉前接小脑后动脉,沿脊髓背外侧沟向后延伸达脊髓圆锥。脊髓腹侧动脉,前接脑基底动脉,在脊髓腹正中裂内延伸达脊髓终丝处。根动脉有4种分支类型。根动脉腹支与脊髓腹侧动脉的连接形式有8种。从脊髓背侧动脉和脊髓腹侧动脉分别发出周缘支,相邻周缘支互相吻合成网,自该动脉上再发出穿(质)支入脊髓实质内。脊髓腹侧动脉的胸前段为双干。  相似文献   

6.
将加有红色颜料的乳胶注入狗的脊髓动脉,肉眼观察脊髓外部动脉的分布。结果表明:脊髓外部动脉包括伸延于脊髓腹正中裂内的脊髓腹侧动脉和沿脊髓背外侧沟分布的两条脊髓背外侧动脉。自上述脊髓动脉发出分支分布于脊髓表面,即脊髓周缘支。周缘支互相吻合,形成脊髓表面的动脉网。动脉网的分支穿入脊髓内部,代应深部结构。脊髓背外侧动脉也直接发出穿支,深入脊髓。脊髓腹侧动脉向腹正中裂中发出沟动脉,沟动脉分支再穿入脊髓内部。  相似文献   

7.
用乳胶灌注北京鸭脊髓动脉10例,肉眼及解剖镜下观察,得到结果如下:供应北京鸭脊髓的动脉有:脊髓腹侧动脉1条、脊髓背外侧动脉2条和脊髓背正中动脉1条。脊髓腹侧动脉最粒大,伸延于脊髓全长,前接脑基底动脉,伸延途中得到根动脉腹支的加强,在颈段,脊髓腹侧动脉为双干。脊髓外侧动脉较细小,前面接小脑后动脉,途中由背侧根动脉加强,该动脉伸延于脊髓全长。脊髓背正中动脉位于脊髓的背正中沟内,只伸延于C12-L1节段范围内。根动脉由枕动脉、椎动脉升支、椎动脉降支、肋间动脉、腰动脉、荐动脉和尾动脉发出。根动脉沿脊神经根入椎管,分为腹侧支和背侧支。根动脉腹侧支与脊髓 腹侧动脉相联结的形式在不同节段不同。两条脊髓背外侧动脉间由交通支相连。供应脊髓内部的血液由发自于脊髓腹侧动脉的沟动脉、周缘动脉和发自于脊髓背侧动脉的周缘动脉的穿质支供给。  相似文献   

8.
在解剖一成年女尸时.发现其左肩胛上动脉与左胸廓内动脉共干起源(见图1)。为积累资料,报道如下:左胸廓内动脉与左肩脚上动脉共一短平发自左锁骨下动脉第一段,发起点距左椎动脉发起端左侧5.02mm,位于甲状颈干起端下相对缘,长22.O8rnm,起始外径3,IOmm,呈弧形弯向外下方,位左锁骨后方,在胸骨左缘外侧2224mm,左第一助上方7.68mm处分为左胸廓内动脉及左肩腴上动脉两支。左胸廓内动脉起始外径1.gmm,呈弧形转向外下方,在胸骨左缘外侧17.06mm,沿第一助后方人胸前壁下行,逐渐靠近胸骨左缘,至第七胸肋夫节下672mm,距剑突左…  相似文献   

9.
对八只体重15—23公斤的本地山羊进行了X线解剖学的研究,采用200%双重硫酸钡悬液作造影剂,放血后从主动脉注入,进行X线摄片,再对尸体作对照解剖。发现山羊的颈浅动脉形成一显著的“乙”状弯曲;尺侧副动脉的肌支在入肘肌前形成一袢;肩胛下动脉有恒定而发达的肌支至冈下肌,及一长的侧支至前臂筋膜张肌和臂三头肌长头;掌心动脉只有一支,与掌背动脉间仅以远穿支相连接;胸内动脉分出的第四或第五或两者的肋间腹侧支发达,延续干成为穿支,供应胸下锯肌和胸深肌;除食管动脉外,支气管动脉及臂头干也有分支供应食管。  相似文献   

10.
用乳胶灌注北京鸭脊髓动脉10例,肉眼及解剖镜下观察。得到结果如下:供应北京鸭脊髓的动脉有:脊髓腹侧动脉1条、脊髓背外侧动脉2条和脊髓背正中动脉1条。脊髓腹侧动脉最粗大,伸延于脊髓全长,前端接脑基底动脉,伸延途中得到根动脉腹侧支的加强。在颈段,脊髓腹侧动脉为双干。脊髓背外侧动脉较细小,前面接小脑后动脉,途中由背侧根动脉加强,该动脉伸延于脊髓全长。脊髓背正中动脉位于脊髓的背正中沟内,只伸延于 C_(12)~L_1节段范围内。根动脉由枕动脉、椎动脉升支、椎动脉降支、肋间动脉、腰动脉、荐动脉和尾动脉发出。根动脉沿脊神经根入椎管,分为腹侧支和背侧支。根动脉腹侧支与脊髓腹侧动脉相联结的形式在不同节段不同。两条脊髓背外侧动脉间由交通支相连。供应脊髓内部的血液由发自于脊髓腹侧动脉的沟动脉、周缘动脉和发自于脊髓背侧动脉的周缘动脉的穿质支供给。  相似文献   

11.
教学尸体,男性,成人(约50岁).解剖结果如下:一、股动脉在腹股沟韧带之下3cm处向内侧发出股深动脉,同一水平向外侧发另一支动脉,此动脉大小相当于股深动脉的1/2,此动脉往外下方行2cm即没入缝匠肌,继之在股直肌内侧(距发出点3cm)分出旋股外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向外行1.2cm没入股直肌深面,随之分为升支、降支及横支.升支较小.降支及横支近似等大.主干下行1cm即向内下发一支入皮下.主干继续下行1.8cm,即分成二终支入股中间肌及股外侧肌,入股中间肌者较小.在此支动脉发出点约0.5cm处发出一小支向上行,随即分成腹壁浅动脉及旋髂浅动脉,此两动脉  相似文献   

12.
将加有红色颜料的乳胶注入狗的脊髓动脉,肉眼观察脊髓外部动脉的分布。结果表明:脊髓外部动脉包括伸延于脊髓腹正中裂内的脊髓腹侧动脉和沿脊髓背外侧沟分布的两条脊髓背外侧动脉。自上述脊髓动脉发出分支分布于脊髓表面,即脊髓周缘支。周缘支互相吻合,形成脊髓表面的动脉网。动脉网的分支穿入脊髓内部,供应深部结构。脊髓背外侧动脉也直接发出穿支,深入脊髓。脊髓腹侧动脉向腹正中裂中发出沟动脉,沟动脉分支再穿入脊髓内部。脊髓背外侧动脉和脊髓腹侧动脉由来自枕动脉、椎动脉、颈深动脉、胸背动脉、肋间动脉、腰动脉和荐外侧动脉的脊髓支一根动脉分支构成。构成类型有多种形式。本文还将狗脊髓动脉的分布特征与人类脊髓动脉的分布特征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结合颌面部缺损的修复术,探讨颏下皮瓣的应用解剖基础。方法:在36侧经红色乳胶或墨汁灌注的成人头颈部标本上,对颏下区的血供情况等进行了较系统的应用解剖学观测。结果:颏下动脉由面动脉绕下颌骨下缘前(0.6±0.4)cm或距颈外动脉起点(3.1±0.7)cm处发出。面动脉发出颏下动脉前的外径为(3.1±0.9)mm,颏下动脉起始处外径(1.8±0.5)mm,起点离下颌骨下缘(1.1±1.4)cm,距下颌角(2.6±0.4)cm。主干沿下颌下腺浅叶上缘与下颌骨下缘深方之间的软组织中前行(2.6±0.6)cm,继而穿入二腹肌前腹深面。全长为(4.3±0.6)cm。该动脉有1~2条伴行静脉,全部汇入面静脉,汇入前外径为(2.3±0.7)mm。另外,出现副颏下动脉的占8.3%。颏下动脉的分支有下颌下腺支,占100%(36侧),皮支100%(36侧),二腹肌前腹支100%(36侧),下颌舌骨肌支100%(36侧),浅筋膜颈阔肌支100%(36侧),下颌骨骨膜支83.3%(30侧),下唇支75.0%(27侧),舌骨舌肌支47.0%(17侧),舌下腺支41.7%(15侧)和舌支13.9%(5侧)。根据颏下区皮肤一侧动脉灌  相似文献   

14.
将明胶墨汁溶液注入到15例狗脊髓动脉系统内,观察其灰质内动脉构筑,结果如下:供应脊髓灰质内的动脉分别自脊髓背外侧动脉、沟动脉和周缘支发出。背角内侧动脉和背角外侧动脉分布于背角的头和颈部。中间外侧动脉发出分支到灰质侧角。供应灰质腹角的动脉有腹角外侧、腹侧和内侧动脉。中间内侧动脉分布于灰质中间带的内侧2/3。背连合动脉供应背侧灰质连合。在中央管两侧各有一条中央管旁动脉,纵向将各沟连合动脉串连一起。分布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临床应用带血管的隐神经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乳胶灌注成人尸体32侧下肢并解剖,对隐神经及血管进行观测。结果:隐神经自穿出深筋膜处至内踝最突的全长为(34.2±3.2)cm,宽度为(3.2±0.8)cm,隐神经的上部由隐动脉营养,其穿出深筋膜处外径是(1.3±0.3)mm中,下1/3部由4~8条胫后动脉的肌间隔穿支跗内侧动脉营养,它们的外径均超过1.0mm,营养隐神经的血管轴与胫后动脉及足  相似文献   

16.
我们采用Stimuplex神经刺激器行臂丛神经定位用于肌间沟入路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60例,观察效果满意,并具有定位准确,适应范围广,成功率高,神经损伤发生率少等优点。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5~58岁,平均年龄21岁。ASAⅠ~Ⅱ级:手外伤42例,桡神经探查术4例,尺桡骨骨折5例,肱骨骨折9例。肌间沟入路41例,腋路阻滞19例。均使用止血带,局麻药为2%利多卡因与0.5%布比卡因混合液8~20ml。 1.2 阻滞方法:将一心电图电极片贴于阻滞侧前臂皮肤,Stimuplex正极与之相连,负极与绝缘针相连。肌间沟入路时病人仰卧,前臂下垂,头转向对侧,麻醉医师首先在环状软骨(颈6)水平找到胸锁乳突肌后缘,由此向外可触及一条小肌腹即前斜角肌,再往外滑动即可触及—凹陷处,其外侧为中斜角肌,此凹陷为肌间沟,绝缘针即在此沟进针;腋路入路时,病人仰卧,上臂外展90°,前臂亦呈90°屈曲,即有行军礼之姿势,于腋窝部可清晰触知腋动脉搏动,以左手固定腋动脉,右手持绝缘针进针。先将Stimuplex的输出电流调至1mA,刺激频率为1~2HZ,当绝缘针刺入皮肤、皮下组织并接近神经时,可见前臂肌肉颤搐。此时,使刺激器的输出电流调至最低强度为0.2~0.3mA时仍可见到明显的肌颤搐,再注入1~2ml局麻药量,可观察到神经兴奋和肌肉收缩立即消除。否则应缓慢退针重新穿刺。注入试验量后,再增加刺激器的电流至1mA无肌肉收缩发生,才逐渐注完余下的局麻药,注药完毕拔除绝缘针。 2 结果 41例肌间沟入路臂丛麻醉使用Stimuplex定位均获满意的阻滞效果。20分钟作用完全,上肢不能抬起,桡尺侧效果均可,以桡侧为甚,无止血带疼痛;19例腋路臂丛阻滞使用Stimuplex定位,其中17例获得满意阻滞效果,2例发生尺桡侧运动、感觉的完全阻滞,两者的成功率均高我科以往的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中神经与尺神经在前臂的吻合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炎生 《湛江医学院学报》1994,12(2):105-107,112
在59例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正中神经与尺神经在前臂的吻合及分布。正中神经或骨间前神经与尺神经吻合的出现率为33.9%,它们发出吻合支的部位分别是内、外上髁连线远侧平均27mm和98mm处,吻合支平均长76mm;骨间前神经和尺神经发出支配指深屈肌肌支的部位分别在内、外上髁连线远侧平均84mm和35mm处,分别支配第二、三、四、五指深屈肌和第五、四、三指深屈肌;拇长屈肌或指深屈肌的副头有40例。用组织学方法,另观测了3例新鲜标本的吻合支,它为混合性纤维,运动纤维平均有247根(220~263)。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副面动脉的出现为临床修复鼻翼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观测头颈部尸体标本20侧和铸型标本12侧。结果:副面动脉的出现率为40%,起始处外径(1.1±0.4)mm,主干长(5.0±1.1)cm,起始处位于下颌下缘距面动脉压迫点(1.5±0.3)cm,可游离长度(2.5±0.5)cm。起始后与面前静脉伴行,与面横动脉、面动脉及眶下动脉等吻合。结论:以副面动脉为蒂鼻唇沟皮瓣是可行可靠的。并且可以其为轴心血管形成皮瓣移位修复邻近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临床应用半腱肌腱重建交叉韧带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50侧成人下肢标本(10侧动脉铸型标本),观察半腱肌及肌腱形态、血供来源、分布特点及其动脉间的吻合和神经支配。结果:半腱肌腱长15.1cm、宽0.5cm、厚0.4cm,其血供主要来源于胭动脉的半腱肌支、膝下内侧动脉的腱支、腱外周组织血管网动脉和胫前返动脉;半腱肌神经支配为坐骨神经的分支.有2支神经支配的共有26例(占65%),有3支神经支配共有2例(占5%),有12例为1支神经支配占30%;结论:半腱肌腱血供丰富为多源性.有足够的游离长度。且与交叉韧带相似。以半腱肌腱重建交叉韧带易成活和恢复功能,故采用带血供的半腱肌腱重建交叉韧带是较为合适的材料。  相似文献   

20.
左腋动脉分支异常1例蔡雪彦,吕端远(广东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湛江524023)成年男性教学尸体,尸解中发现左腋动脉距第一肋外侧缘6.2mm处发出胸上动脉,行至第一肋间隙。距胸上动脉发出点20.3mm处,发胸肩峰动脉。此动脉分为三支,即三角肌支、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