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西双季稻主要种植方式及其配套栽培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就江西双季水稻的发展、种植方式的演变与现状,不同种植方式下的双季水稻产量与效益进行了分析。基于江西双季水稻种植方式多样化的现状,针对手插,抛秧,机插,免耕抛秧,直播和再生稻等不同种植方式,分别提出了适宜不同稻区的双季超级稻品种及高产对策。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江西省靖安县双季超级杂交稻,双季抛秧,通过推广轻简栽培技术,组织专业化的合作服务队伍,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按照"安徽省‘3414’肥效田间试验总体方案"的模式,综合比较各试验处理肥料投入、双季早稻产量、经济效益和肥料利用率等指标,研究探索双季水稻高产栽培精确定量施肥模式,建立砂泥田土壤的肥料效应方程,推动双季水稻进一步走向精确施肥模式,实现产量再上一个水平。  相似文献   

4.
王晓宏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5):129-130,138
通过"3414"试验,综合比较各处理肥料投入、双季晚稻产量、经济效益和肥料利用率等指标,研究探索双季晚稻高产栽培精确定量施肥模式,建立砂泥田土壤的肥料效应方程,为进一步优化双季水稻施肥模式、提高作物产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宋小阳 《现代农业科技》2007,(13):149-149,154
针对潜山县部分山区乡镇栽插双季晚稻,近年来,在总结小麦等作物免耕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摸索总结出一套双季晚稻免耕栽培技术,试验示范推广100多公顷,水稻产量较常规生产增产了20%,真正实现了节省农时、减少投入、夺取高产的目标。双晚稻免耕覆草栽培技术具有省工省力、节本高效、简便易行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双季晚稻空壳率与气象因子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素芳  夏晓丰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5):4400-4401,4591
根据1980~2006年金华市双季晚稻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及气象观测资料,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双季晚稻抽穗期相关气象因子与双季晚稻空壳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双季晚稻抽穗期降水量2、0℃负有效积温是空壳率高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抽穗期多雨水天气或强冷空气是造成双季晚稻空壳率上扬的主要不利气象条件,并探讨了趋利避害的相关途径,为水稻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衢州市种植水稻和油菜的传统栽培方式是育苗移栽,成本高、种植效益差。通过几年的生产试验和实践,油菜—水稻双季免耕直播的生产模式不仅可行,而且产量不减、省工节本、效益大增。介绍了水稻—油菜双季高产高效轻简栽培关键技术,包括品种选择、适期早播、科学用肥、水浆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及时收获等方面内容,以期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鲜食玉米多熟制高产高效种植新模式,根据江苏淮北地区生态气候特点,研究了不同品种搭配处理对市场经济效益的影响、前季不同种植方式对鲜食玉米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作物种植模式对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江苏淮北地区选择合适的品种搭配可以实现一年双季鲜食玉米栽培新模式;双色鲜蜜/连甜糯209的双季栽培模式经济效益最高;早春设施大棚育苗移栽、双膜直播和地膜直播3种栽培方式的鲜食玉米均可在6月15日左右收获,对夏茬无影响;双季鲜食玉米种植模式经济效益最高,其次为鲜食玉米/水稻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9.
许德稳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9):81-82,146
为研究探索庐江县双季水稻高产栽培施肥模式,以"3414"肥料效应试验为基础,建立砂泥田土种、中等偏低肥力水平上的肥料效应方程,并确立双季早稻产量6500kg/hm^2左右的N、P、K推荐用量。  相似文献   

10.
为了筛选适合栽培的高产优质型水稻新品种,2013年引进两优616品种在福安市分别作单季稻、双季晚稻示范栽培,结果表明:作单季稻栽培比作双季晚稻栽培每667 m2增产96.5 kg,增幅20.4%,建议扩大单季稻示范面积.  相似文献   

11.
在我区,采用双季晚稻田中套种紫云英,是多快好省地发展绿肥生产,提高双季稽产量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技术措施。实践证明,双季晚稻田套种紫云英,不仅可以成功,而且能获得高产。为了大力发展绿肥,广开肥源,促进水稻高产稳产,对此,我们进行了调查总结。双季晚稻田套种紫云英的栽培技术是:(一)适时播种是保证双季晚稻田套种紫云英成功的一项重要措施。过早过迟播种  相似文献   

12.
基于在线式双季水稻长势自动监测系统实时获取稻田实景图像,并应用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水稻覆盖度,进而分析双季水稻覆盖度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实现叶面积指数的在线式图像反演。结果表明,双季水稻分蘖期覆盖度增长迅速,在拔节孕穗期达到峰值,拔节孕穗期至抽穗期保持相对稳定,这一结果符合双季水稻生长特征,并与叶面积指数变化趋势一致。早稻、晚稻覆盖度与叶面积指数之间呈显著的指数关系,决定系数分别为0.970 6、0.853 4,模拟精度较高。根据双季水稻覆盖度反演得到的叶面积指数与实测叶面积指数具有极显著的线性关系,决定系数分别达到0.95、0.97,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34、0.47,模拟效果较好。本研究提出的双季水稻叶面积指数在线式图像反演方法是一种新的水稻叶面积指数自动、无损估测方法,可为双季水稻叶面积指数实时、快速估测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正再生稻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的稻作,具有生产成本低、效益高、生育期短、稻米品质好等优点,适合一季光温资源富余而两季不足和双季只种一季中稻的区域进行种植。机收再生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每667平方米(1亩)可降低水稻生产成本400元,减少水稻生产用工70%,再生稻年产量900千克以上,实现水稻生产利润500元以上。应用该项技术对于提高种植效率,减轻劳动强度,破解农村劳动力转移、水稻种植人工劳动  相似文献   

14.
长乐市古槐镇经过3年试验、示范、推广,双杂连作面积达8000亩,平均亩产1060.9公斤,比常规优质良种双季连作亩增150.6公斤,增产14.7%,3年来累计推广1.6万亩,总增稻谷24096万公斤。推广双季杂交水稻连作高产栽培模式,是今后进一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具有广阔的前景。其高产栽培技术是:  相似文献   

15.
<正>都昌县地处江西北部,温光条件种一季水稻有余,种双季水稻比较紧张,近几年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造成种田劳力紧缺,土地向种田大户转移,水稻规模经营发展加快,大户为了追求轻简高效,一季稻面积在逐年扩大,因些推广"再生稻"种植模式,既轻简高效又稳粮增收,不仅容易被种粮农民接受,而且因再生季不打农药稻米深受消费者喜爱,还策应了国家粮食安全策略。为筛选出适宜都昌县栽培的高产、优质、再生力强的再生稻新品种,2016年我们从杂交中晚稻中挑选了6  相似文献   

16.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双季抛秧高产技术是新型轻简高效技术模式,该技术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解放了农村劳动力,符合农业发展节本增效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7.
黄瓜、西葫芦都是瓜类中较耐低温的作物,利用黄瓜、西葫芦的生长习性,在春秋两季实行黄瓜、西葫芦立体种植,可实现高矮搭配,综合利用大棚边角闲置空间,达到双季高产高效.实践证明,黄瓜、西葫芦双季立体栽培的每亩效益可比单季黄瓜增2600元以上.  相似文献   

18.
浙南沿海地区杂交水稻双季直播的生育特点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浙南沿海地区的温、光条件、筛选出适宜于直播的早季杂交水稻组合为红优温4、汕优浙3,晚季杂交水稻组合为汕优3,晚季交杂水稻合为汕优36辐以及汕优浙3。通过多年试验和示范对比,明确了杂交稻直播的生育特点,进而提出双季直播大面积产量超900kg/666.7m^2的高产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9.
引进两系稻“两优培九”在赣南试种 3年 ,对其经济性状和生育特性作了系统观察 ,并对其作一季中稻和双季晚稻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试种结果表明 :“两优培九”在赣南地区无论作一季中稻还是双季晚稻均表现高产  相似文献   

20.
水稻双季机械化插秧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多年系统试验研究表明,通过品种搭配、营养壮秧剂使用、秧苗化学调控、栽后肥水管理等技术,可完全解决水稻双季机插中存在的秧苗素质差、季节与秧龄矛盾及水稻栽后成活率低等问题。笔者介绍了适合宁波鄞州区推广应用的水稻双季机械化插秧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