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9 毫秒
1.
黄海北部中国对虾放流增殖回捕率下降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军  安树升 《水产科学》2002,21(3):43-44
黄海北部中国对虾放流增殖始于 1985年 ,按回捕率变化情况 ,可分为三段 ,1985~ 1992年 ,8年的平均回捕率约9 2 % ,每放流 1亿尾幼虾产量为 188t;1993~ 1996年 ,4年的平均回捕率约 3 4 % ,每放流 1亿尾幼虾产量为 6 5t;1997~ 1998年 ,平均回捕率 9 4 % ,已恢复到前 8年的水平。笔者主要讨论回捕率下降原因和恢复回捕率措施。1 资料本文所用资料列成表 1。其中相对资源量用试捕调查所得的平均网产表示 (7月 10日~ 14日航次调查 ,网具用扒拉网和手推网 ;8月 10日~ 14日航次调查 ,网具用扒拉网和手推网 ;8月 10日~ 14日航次调查 ,网具…  相似文献   

2.
丁永敏 《水产科学》1988,7(4):25-27
我公司在1985年9月从西德引进壹艘3577总吨的大型远洋拖网兼加工渔船耕海号,於同年11月首航白令公海试捕,至今已进行了四个航次,无论渔捞或加工都取得了一些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3.
采用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对船上不同方式加工处理后南极磷虾不同部位的氟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新鲜南极磷虾全虾、虾头、虾壳、虾肉中的氟含量具有明显差异,其中虾壳中含量最高,为538.67 mg/kg,虾头中含量为395.20 mg/kg,虾肉中含量最少,为50.33 mg/kg,约为虾壳中的十分之一;不同体长的南极磷虾全虾、虾头、虾壳、虾肉中的氟含量差异不显著;总体上环境温度为4℃时,南极磷虾全虾、虾头、虾壳中氟含量随放置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但4 h内南极磷虾虾肉中氟含量上升,达到最大值59.67 mg/kg,之后开始下降。经70℃和沸水热处理后的南极磷虾全虾、虾头、虾壳、虾肉中的氟含量差异不显著,热处理后放置1和4 h南极磷虾全虾、虾头、虾壳中氟含量差异不显著,但热处理后虾肉中氟含量高于新鲜虾肉中氟含量。冷冻熟南极磷虾虾肉与冷冻南极磷虾虾肉中氟含量都高于新鲜虾肉中氟含量,但冷冻熟南极磷虾虾肉氟含量比冷冻南极磷虾虾肉低23%。实验结果表明,在船上对南极磷虾进行适当加工处理可以明显减少虾肉中的氟含量。  相似文献   

4.
福鼎县秦屿镇为了推广应用《福建海区虾类资源探捕调查及捕捞技术研究》科研成果,1986至1987年,在县水产局的组织领导下,在闽东渔场指挥部的技术咨询服务下,进行机围兼桁杆拖网捕虾取得成功。自1987年6月6日起,先后有6对机围投入这一兼作,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至10月底为止,投产66个船航次,共捕海虾54.9吨,产值28.16万元,其中建国二队生产较好,出海24个航次,捕虾24.25吨,产值12.02万元。  相似文献   

5.
为了匹配南极磷虾连续泵吸捕捞系统,改变传统南极磷虾捕捞高损伤、低附加值加工的现状,提升南极磷虾捕捞产业自动化水平,针对新型的南极磷虾连续泵吸捕捞方式后续阶段的虾水分离和传输问题,减少在南极磷虾泵连续吸捕捞输送过程中的损伤,研究并开发了螺旋输送式虾水分离器,对其分离效率和输送速度等参数进行了设计计算和流体分析。结果显示:虾水分离器能够满足连续泵吸设备设计流量下南极磷虾的分离和输送,无大量南极磷虾堆积挤压造成虾体破损,并且能够通过对转轴转速和主体倾斜角的调节,实现泵吸输送变流量条件下虾水混合物的分离。研究表明,本设计可以通过缩放设计和并行布置,以满足不同吨位和布局的南极磷虾连续泵吸捕捞船,为南极磷虾虾水分离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南极磷虾生物资源丰富,富含蛋白质、虾青素、磷脂等营养成分,磷虾粉是其主要加工产品,保障产品品质和全效利用是业内关注重点。对比了南极磷虾全脂虾粉与脱脂虾粉的生产工艺,对全脂虾粉的营养品质进行了评价,并阐述了南极磷虾粉在虾油提取、水产养殖与高值利用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相关研究现状表明,南极磷虾粉营养丰富,但目前我国相关生产加工装备落后、产品品质存在较大差异,南极磷虾粉的潜在价值尚未完全得到利用,应进行针对性工艺优化与系统性装备升级,建立虾粉标准化生产体系,重点开展南极磷虾粉高值利用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7.
正清洗是探捕磷虾加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很多情况下直接影响着加工产品的食品质量及安全。随着我国水产加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探捕磷虾船载加工装备为对象,结合水产品加工通用装备,开展装备的自清洁技术研究、完善相关设施及结构,将有效提升探捕资源的高值化利用和水产品加工的总体技术水平。一、水产品加工装备在清洁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热处理是南极磷虾粉加工的一个重要环节,磷虾在热处理过程的特性变化对最终虾粉的得率和品质有较大的影响。为了研究南极磷虾热处理过程中不同中心温度下虾品质变化规律,采用常压水煮加热方式,设置热处理温度固定为100℃对南极磷虾进行热处理,以热处理损失率、固形物含量、脂肪含量、蛋白质组分含量、虾青素为品质评价指标,分别测定当中心温度在30℃~80℃区间范围、温度梯度5℃时南极磷虾的品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热处理达到不同中心温度对南极磷虾的品质有较大影响(P0.05)。随着中心温度的升高,磷虾的热处理损失率和固形物含量先逐渐增加后减少并趋于稳定,脂肪含量不断增加;水溶性蛋白和盐溶性蛋白的含量大致呈随着中心温度的上升而减少,仅在55℃~65℃略微升高后继续缓慢下降;虾青素含量在温度30℃~55℃时随温度升高缓慢下降,55℃之后下降速率加快;虾粉得率随温度升高呈不断下降趋势。综合考虑各项指标,认为南极磷虾常压水煮加热时中心温度应尽量控制在55℃~60℃。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西南沙陆架区大洋性环境资源状况,应用新技术开发深水层鱼类资源,琼海市经过精心组织,于1999年3月18日至5月17日在南沙进行一个航次为期两个多月的试捕生产。本航次两艘试捕船总作业天数周天,总产量34650kg,总产值35万元,船平均天产428kg,单船最高日渔获量2450kg,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试捕工作达到预期目的。一、试捕过程l.渔船及其设备情况:琼海(P(X船(6吨,300马力)、琼海03052船(7吨,150马力)均配备彩色探鱼仪、卫星导航仪、单边带电台以及绞纲机。为了有利于网具作业的比较分析二船各…  相似文献   

10.
探究南极磷虾管束干燥过程的特性及品质变化规律,为高品质虾粉加工提供工艺参数.设置110℃、120℃、130℃、140℃和150℃5组干燥温度,以南极磷虾料温、水分含量、干燥速率为干燥特性指标,检测干燥过程中南极磷虾粗蛋白、粗脂肪、虾青素和色泽变化.结果 显示:管束干燥温度越高,达到干燥终点所用时间越短,每升高10℃,时...  相似文献   

11.
发展我国南极磷虾渔业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南极磷虾不但资源量巨大,而且营养价值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自60年代初期前苏联进行试捕调查以来,至今已有几十个国家对南极磷虾进行调查研究。前苏联、日本等国先后从70年代开始对南极磷虾进行商业性捕捞,已形成年捕捞量数十万t的规模。我国是海洋渔业资源不多,渔民人数多及捕捞生产能力较高,渔业技术较发达的国家。国内市场需求水产品数量很大,急切地谋求对外发展。重视发展我国的南极磷虾渔业,积极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2.
倪锦  谈佳玉  郑晓伟  沈建 《水产学报》2022,46(3):486-493
为满足南极资源开发需求,解决目前船载南极磷虾脱壳加工装备无序发展,虾水配比关键技术缺乏导致脱壳运行稳定性差等问题.本研究采用机理分析法,基于国内某南极磷虾专业捕捞加工船的南极磷虾脱壳生产线,结合产业发展需求等,建立南极磷虾脱壳加工的标准化船载加工模式.采用机理分析法,结合质量守恒定律、狄克松准则及数据融合滤波算法等,构...  相似文献   

13.
1.双季养虾:在虾池冬捕后至次年夏季放养之间再增养一季商品虾,即在上一年成虾池冬捕时将未达商品规格的青虾放回池养至次年6月前上市。一般亩放幼虾3~6公斤(约1万尾左右〕,亩产可达20~25公斤,南利润可达500~8O0元。2.一鱼一虾:方法一是将成鱼池冬捕时留下的大规格鱼种或未售出的成鱼转入成虾池进行强化喂养,于次年6月前陆续上市,既能增加成鱼产量,又大大提高了成鱼售价。这种养殖方法比单季养虾亩利润可提高300~600元.方法二是5~6月利用空闲虾池培育家鱼更花鱼种出售,一般每亩可产10万~15万尾县花鱼种,亩利润可达500…  相似文献   

14.
根据本单位和本地区的养虾收虾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对虾起捕时间上,应注意以下五个问题:一、根据水温情况确定收虾时间。这是我国北方地区对虾起捕时间安排的普遍做法。中国对虾成虾最适宜温度是18—25℃。水温降到  相似文献   

15.
王荣  陈亚瞿  左涛  王克 《水产学报》2003,27(Z1):31-38
依据在2000年10-11月和2001年3-4月两个航次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对南黄海和东海陆架区磷虾的数量分布进行了研究.共发现9种磷虾,其中以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 sinica)和宽额假磷虾(Pseudoeuphausia latifrons)占优势.这3个优势种有各自的分布区,分别代表着3个不同的生态类型.太平洋磷虾是最主要的优势种,分布在黄海中央和东海北部的低温高盐水域.其在两个航次中的高丰度(>1000 ind·m-2)区都有底层冷水(<12℃)出现.中华假磷虾分布在长江冲淡水及其南北两侧的近岸低盐(24~33.5)水域.秋季航次最高丰度为280 ind·m-2,出现在长江口,盐度仅24~27.宽额假磷虾仅见于秋季航次,分布在黑潮和台湾暖流影响下的高温(>21℃)高盐(>33.5)水域,最高丰度为160 ind·m-2.其它6种磷虾数量稀少,除小磷虾(Euphausia nana)外均为暖水性种类.  相似文献   

16.
虾青素由于结构稳定性较差,在高温条件下易降解和异构化。为了掌握南极磷虾粉加工过程中虾青素含量、结构及抗氧化能力的变化情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虾青素在各加工阶段的含量及结构变化,对比虾青素在各加工阶段的抗氧化性差异,分析虾青素结构与功能活性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南极磷虾原料中虾青素含量为110.6 mg/kg,其中全反式结构虾青素占比90.7%,13-顺式虾青素和9-顺式虾青素占比分别为4.7%和4.6%,经过蒸煮和干燥后,虾青素含量分别为88.7和52.1 mg/kg,全反式虾青素占比分别为76.2%和72.2%,13-顺式虾青素占比分别为19.9%和21.9%,9-顺式虾青素占比分别为3.9%和5.9%。南极磷虾原料中虾青素的3S, 3′S,3S, 3′R和3R, 3′R三种光学异构体含量分别为16.8、17.9和72.1 mg/kg,蒸煮后分别为12.0、25.5和55.3 mg/kg,干燥后分别为2.8、8.1和12.4 mg/kg。各阶段虾青素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均显著强于Vc,在羟基自由基清除实验中,蒸煮和干燥后的虾青素抗氧化能力强于原料中的虾青素,在FRAP铁离子还原实...  相似文献   

17.
在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南极磷虾产业中,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上的捕捞加工生产是其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南极磷虾的生物特性,船载捕捞加工线直接影响产品质量,进而影响后端陆基深加工产品的质量等级。以“深蓝”号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智能化捕捞加工的冻虾、虾肉和虾粉3种磷虾产品生产线为研究对象,比较其与传统船载加工的差异,基于HACCP体系对3条生产线的工艺流程进行分解和危害分析,并确定关键控制点;通过初步建立控制体系的过程,研究船载南极磷虾捕捞加工生产线在体系中的特征。研究表明,捕捞加工系统由于自动化、整体连贯性和封闭性较高,减少了人为和环境危害概率,关键控制点更为清晰,所有外部输入环节、控制系统参数设置和金属探测都为关键控制点,并对GMP和SSOP的实施要求更为严格,对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日常清洁要求更高。分析结果可为其他同类船舶的船载加工线设计和建立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池塘虾、色混养能有效地提高池塘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江苏兴化市自1995年以来连续三年建设“池塘鱼和青虾混养技术”示范区、推广区、示范基点,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1997年兴化市第八水产养殖场示范区改革捕虾工具,使用甩笼捕虾,仅需1人在岸上作业,方法简便,成  相似文献   

19.
《水产科技情报》1979,(3):26-26
南朝鲜虽不是南极条约国成员,但近年来对开发南极水产乃至矿藏资源甚为热心。去年底,派遣了5千吨级的“南北号”(5540吨),前往南极进行调查并试捕磷虾。  相似文献   

20.
琵琶虾也叫虾爬子,学名口虾姑。体形平扁,腹足及尾扇发达,体躯前部的甲壳甚薄,后部较厚,额角不显著,头胸甲宽而圆,第一对部足呈钳状,不对称,雌雄异形,内缘有两个突起。 琵琶虾是渤海定置网的主要兼捕对象,春汛4—7月,秋汛10—11月。可加工成冻煮有琵琶虾和冻煮去头琵琶虾。 一、冻煮有头琵琶虾的加工 1、品质条件:品质新鲜,虾肉丰满,带籽,色泽正常,无异味。 2、工艺流程:原料→冲洗→挑选→水煮→冷却→分选→装盒→速冻→包装→冷藏 ①挑选:冲洗干净的原料虾,按质量标准挑选出肉质饱满、呈鲜活状态的带籽的雌虾进行加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