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中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模式探讨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李世东  吴转颖 《林业科学》2002,38(3):154-159
在将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划分为 2个大区 9个类型区的基础上 ,研究了每个大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基本技术思路和每个类型区的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包括其类型区域范围、自然资源特点、社会经济特点、主要限制因子、基本技术思路、林草类型结构、植被恢复方式、植被恢复技术、主要树种草种、经营管护方式等  相似文献   

2.
农牧区退耕还林还草新模式──水土保持饲料兼用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围绕着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人们提出了营造人工林的各种新模式。对于庆阳地区来说,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占有较高的比例,退耕还林还草如何解决林牧矛盾,实现林、牧经济效益双收,这就需要我们在造林模式上进行研究,营造一种“畜牧饲料林”。当前,庆阳地区所应用的造林乡土树种,如柠条、沙棘、紫穗槐、胡枝子、刺槐等乔、灌木,都是马、牛、羊、猪等牲畜喜欢的饲料;这些乔、灌木生物学特性耐干旱瘠薄,适应性广,萌芽力强,枝叶繁茂,耐刈割,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性能好。据资料介绍:3年~4年生的人工沙…  相似文献   

3.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继天然林保护工程之后在生态建设上的又一重大举措,随着这一工程在2002年全面启动,笔者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立的原则、经营模式、结合途径有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关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立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林木 《湖南林业》2008,(1):27-27
1.确定草坪类型。草坪一般分为装饰性和娱乐性两大类。前者一般很少允许人入内,为艺术性绿地,仅供人观赏,因此不需要考虑耐践踏性。而娱乐性草坪除了美化环境外,还要求必须具有比较强的耐践踏性。所以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对路的草种,强调适地适草。在引进国外的优良草种时,一定要考虑是否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对草种的抗菌、抗旱、抗寒、抗热性等特性进行引种试验,不得随意引种,最好选用自己的乡土草种资源。  相似文献   

5.
荆条——北京地区覆沙的乡土树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尽快遏止风沙,改善首都的生态环境。2002年我市启动拨草盖沙工程。主要是通过栽植沙生灌木、种草,增加植被覆盖,减少扬沙。仅2002、2003两年我市就计划完成拨草覆沙10万亩。覆沙的沙生灌木、草种主要采用的是毛条、柠条、花棒、草木犀、沙打旺等品种,但由于这些品种是牲畜的青饲料,林畜矛盾就更为突出。除了圈养外,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牲畜不吃的树种不失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荆条(Vitexnegundovhetero-phyiia)马鞭草科,牡荆属黄荆的一变种,落叶乔木,有强烈的气味。喜光,耐干旱瘠薄土壤适应性强,常生于山坡路旁、卵石滩地、石隙林边…  相似文献   

6.
洪雅县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选择土壤条件较好的地段营造苦竹(Pleioblastus)、撑绿杂交竹Bambusa pervariabilis×Dendrocala mopsis)、楠竹(Phyuostachys pubesens)、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与优质牧草扁穗牛鞭草(H.compressa L.f.)的立体种植植被恢复模式,利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契机栽竹种草大力发展奶牛、奶羊等养殖业和生产竹材,逐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本文就苦竹+牛鞭草退耕种植后的植被变化特征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退耕还林(草)成效主要限制性因子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草)受生态因子和树草种及人为栽培等众多因子直接影响,为提高退耕还林还草的成效,如何选取主要限制性因子,基于应用GIS专题图层叠加技术,从而研究单个或多个限制性因子及众多因子之间的调节措施,减少不利影响,使退耕还林还草确保成活,趋向覆盖85%以上,达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相似文献   

8.
大通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两年来的问卷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青海省大通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两年来干部、群众对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态度、前景等进行问卷调查 ,发现有 98 5 %的干部、82 2 %的农民赞成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绝大多数的干部、近半数的农民认为退耕 8年后的目标还是能够实现的。问卷调查也表明 ,虽然绝大多数干部群众支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但对退耕 8年后的经济效益等也心存疑虑。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必须坚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林草复合”的方针 ,努力做到四个“确保” ,才能真正实现“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的退耕还林还草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9.
资讯     
<正>要闻中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贡献全球绿色净增长面积4%以上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创造了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奇迹,树立全球生态治理典范,其资金投入、实施范围、群众参与度均创历史新高,退耕还林还草贡献了全球绿色净增长面积的4%以上。  相似文献   

10.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之一,也是我国林业建设上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工序最复杂、群众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发展经济林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重要的建设内容之一。这从一定意义上讲,也为发展名特优新经济林带来了新机遇。笔者最近去有关省进行了相关调查,认为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发展经济林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是种粮比较效益高,只有提高农民对生态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加政策性补助,提高农民收入,才能提高农民退耕还林还草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不同密度巨桉对林下几种牧草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川西低山丘陵区坡耕地上不同密度巨桉林下几种牧草的高生长、产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牛鞭草的株高、产量都居于首位,是巨桉 林草模式中的优选草种。在坡耕地退耕还林初期林木郁闭成林前,在幼林地内种植牛鞭草,应控制好林分的密度,而巨桉的造林密度控制在883~1111株.hm-2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3.
试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必要性及对策措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大举措。分析了西部大开发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并结合当前国家对退耕还林还草的优惠政策 ,提出了进一步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正> 皇竹草为牧草之王,是一种优质牧草品种,属于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株高大,茎杆似竹,由此而得名。皇竹草叶量多,叶质柔软,脆嫩多汁,适口性好,产量高,是牛、马、羊、兔、鱼等食草动物的优质饲料。皇竹草适应性强,能在多数地区种植,在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皇竹草作为饲料开发,水土保持,环境绿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关于现有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华  胡玉平 《中国林业》2001,(22):22-23
退耕还林还草实行“三补两免两落实”政策,解决了当前退耕后农民在一个时期内的生计问题,同时缓解了农民在农业税、生活需要上的经济负担,一定程度地解决了造林种草种苗的费用。总的来讲,退耕还林还草政策较优惠,农民普遍欢迎,有利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但通过两年来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笔者认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相关政策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完善:一、退耕还林还草面积应以实际水平面积为准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要求以实际的水平面积为准,但目前农户的承包面积并非是实际水平面积,而是传统的承包面积,是以指手为界或…  相似文献   

16.
林草间作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下间作牧草可以快速提高林草覆盖度,增加经济收入,是提高林地使用价值的一条新途径,受到了广大林农的欢迎,近年来在退耕还林等林业工程项目建设中日益受到重视并被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在生产实践中还存在着树草种搭配不科学、林草经营主体不清、树草间距太近、树草间产生恶性竞争、牧草成活率低、草荒和病虫严重、林草综合效益下滑等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林草间作的综合效益,我们对林草间作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镇巴县是全国首批174个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试点示范县之一,1999-2003年五年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还草工程19.28万亩(其中还草  相似文献   

18.
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现状及实施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及其试点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进一步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对策,为进一步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选取皇竹草等7个优质无害牧草以及兔丝子进行了以草代草试验,试验地面积69亩,7个分区,设置调查样地26个,对替代草种采取综合替代与直接替代两种方式。试验结果表明:综合措施有利于牧草替代紫茎泽兰,而直接替代除皇竹草、象草等2个草种替代效果明显之外,其他5个草种基本失败。  相似文献   

20.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政策性最强、农牧民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文章以乌拉特中旗石哈河镇为例,阐述了该镇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的成效及落实退耕还林政策的经验及做法,以期为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推进生态工程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