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海南鸦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及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海南鹏的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分布、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及形态特点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海南鹏的胃及小肠各段都有嗜银细胞,其中胃和前肠分布最多,中肠、后肠逐渐减少。银染细胞在胃组织中以圆形和不规则形的居多,在小肠段以长棒状、圆形的居多。应用生长抑素抗血清、胰高血糖素抗血清、胃泌素抗血清对海南鹏胃肠道内分泌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定位,发现生长抑素细胞在胃肠道均有分布,其中在腺胃和前肠最多,往后逐渐减少;在胃肠道均未发现胃泌素细胞和胰高血糖素细胞。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爬行动物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分布规律和形态类型,本文应用Grimelius嗜银染法对青海沙蜥消化道嗜银细胞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嗜银细胞主要分布于胃肠道,多数分布于粘膜上皮和腺泡上皮之间;其中在胃幽门处分布较多,小肠处较少。形态有梭形、锥体形、椭圆形、圆形、多角形和不规则形等。  相似文献   

3.
禽类免疫系统知识大多来自对鸡的研究.鸡和哺乳动物的免疫机制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但两者也存在重要的差异性.禽类受到抗原刺激产生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主要有三类抗体:IgM、IgG(亦称IgY)、和IgA,通过基因转换获得抗体多样性.T淋巴细胞是细胞免疫的主要效应细胞,禽类T细胞有两种不同的分化途径即α/β和γ/β.类似于哺乳动物T细胞受体机制,通过结合和连接机制产生禽类T细胞多样性.同哺乳动物T细胞一样,禽类T细胞参与MHC限制的辅助细胞和细胞毒性细胞功能.天然效应细胞由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和抗体依赖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介导.近来,禽类一些细胞因子得到克隆和表达,许多病毒引起鸡免疫抑制.目前我们感兴趣的是如何了解免疫抑制的机制以及采取何种策略增强商业鸡群的免疫应答能力.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中国优良地方猪种梅花猪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分布与形态特征,本试验选取6头30日龄断奶健康梅花仔猪,在相同条件下饲养至65日龄,所有仔猪饲喂相同日粮,自由采食饮水。试验结束时,收集仔猪胃肠道各段组织样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3种胃肠道内分泌激素5-羟色胺(5-HT)、胃饥饿素(ghrelin)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免疫阳性细胞的分布及形态特征,并对阳性细胞密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梅花猪的肠道不同部位(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均存在5-HT阳性细胞,主要位于肠上皮组织中,呈锥形、圆形、梭形等形态,可分为开放型和闭合型,其中十二指阳性细胞肠密度显著高于其他肠段(P<0.05);梅花猪的胃肠道不同部位均有Ghrelin阳性细胞,阳性细胞密度也是随胃肠道走向递减,胃腺体部密度最高;梅花猪的肠道不同部位均有GLP-1阳性细胞,阳性细胞密度沿肠道走向呈抛物线分布,其中回肠数量最多。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探究梅花猪胃肠道生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鸡毒支原体(MG)是引起鸡、火鸡及其他禽类慢性呼吸道病的主要病原微生物。可水平传播,也可垂直传播,对禽类有致病力的支原体有鸡毒支原体、滑膜支原体(MS)和火鸡支原体(MM)。鸡毒支原体主要感染鸡、火鸡,也感染其他禽类,引起呼吸道疾病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老龄贵州小型猪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及形态特征,试验采用改良的Pascual双重银染、图像分析法观察老龄贵州小型猪食道、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直肠黏膜中嗜银细胞的分布和形态特征,并对比分析老龄和青年贵州小型猪消化道嗜银细胞的数量变化。结果表明:老龄贵州小型猪除食道外,消化道其他部位均有嗜银细胞分布,胃体分布密度最高,胃幽门次之,结肠最低,消化道嗜银细胞形态和分布规律与青年猪相似。嗜银细胞形态多样,主要有椭圆形、锥体形、圆形以及梭形,广泛分布于腺泡上皮细胞之间、肠黏膜上皮细胞之间或基底部。老龄贵州小型猪消化道嗜银细胞分布密度与青年猪相比,嗜银细胞分泌颗粒和细胞数量均减少,除回肠外其他部位差异均极显著(P0.01)。老龄贵州小型猪消化道嗜银细胞数量少于青年猪,其消化道内分泌功能减退,根据其分布和结构形态可以推测贵州小型猪消化道内嗜银细胞具有内分泌和外分泌两种以上的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7.
蛋鸡采食行为调控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消化道较短,食糜通过消化道速度较快。因而必须频繁采食才能保证营养需要,鸡没有嗅觉,有不甚发达的味觉,其采食主要靠视觉和记忆,同时许多环境因素也影响鸡的采食行为,因而研究鸡采食的特性将有助于我们日常饲养管理。1神经内分泌调控象哺乳动物一样,鸡的采食行为受神经控制。在鸡下丘脑的腹中核和侧核存在食物中枢──采食中枢(或称饥饿中枢)和饱感中枢。如果采食中枢受破坏则造成鸡厌食,如果饱食中枢受破坏则造成暴食而形成肥胖。中枢调节鸡的日常采食,但是关于禽类的下丘脑食物中枢的部位以及对随意采食的调控作用仍有争议…  相似文献   

8.
细胞表面的SAα2,3Gal和SAα2,6Gal2种糖链可以作为新城疫病毒(NDV)入侵靶细胞的受体,但这2种糖链在不同动物细胞上的分布和相对丰度存在差异,为明确不同动物细胞上NDV受体的分布和相对含量,分别对鸡胚成纤维细胞、鹅胚成纤维细胞、鸭胚成纤维细胞以及Vero细胞,使用糖链检测试剂盒进行凝集素细胞原位免疫组织化学检测,FITC/PI双染色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比较不同禽类细胞上受体分布。结果表明鸡胚成纤维细胞和Vero细胞表面同时分布有SAα2,3Gal和SAα2,6Gal2种受体,而鹅胚成纤维细胞、鸭胚成纤维细胞表面则只分布有SAα2,3Gal受体,缺乏SAα2,6Gal受体,提示NDV受体在不同禽类细胞表面的分布存在种属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目前犬瘟热发病表现腹泻症状的病犬占很高的比例,而犬瘟热疾病表现消化道症状的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5-羟色胺(5-HT)是消化系统内重要的神经递质和调节物,而且90%以上分布于肠道,在腹泻性的疾病中可能起着巨大作用。为探讨犬瘟热病犬胃肠道5-HT细胞的变化及其在病理中的作用,取5只消化道型犬瘟热病犬胃肠组织,常规切片,SP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病犬胃肠道内5-HT胺细胞进行定位,观察其形态特征与分布密度。结果显示,胃肠道内5-HT胺细胞呈现明显多形性,大小不均一。胃部的5-HT胺细胞主要集中在胃腺上皮细胞之间;肠道内的5-HT胺细胞主要分布于肠上皮基底部、肠道黏膜上皮细胞之间。在消化道型犬瘟热病犬胃肠道中5-HT胺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在胃中5-HT胺细胞的密度在胃幽门处显著高于胃部其他部位,在肠道内结肠处的分布数量显著低于其他肠段,在整个胃肠道内呈不规则波浪形分布,并且5-HT胺细胞密度与腹泻程度明显相关。试验结果提示5-HT胺细胞可能参与犬瘟热发病过程,其增高是由于犬瘟热病毒或者继发感染的其他病原菌破坏消化道的正常组织结构刺激胃肠道内的5-HT胺细胞代偿性增加。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麻雀(Passer montanus)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位置及形态,试验采用Grimelius银染法。结果表明:在麻雀消化道中除了食管、肌胃以外的其他部位均发现嗜银细胞,其分布密度在腺胃最多,空肠次之,十二指肠最少,嗜银细胞分布于腺泡上皮细胞之间、上皮细胞基部。麻雀消化道嗜银细胞形态不一,以锥体形为主,还有圆形和梭形,根据细胞形态认为麻雀消化道嗜银细胞兼有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