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黄脊雷篦蝗Rammeacris kiangsu(Tsai)口器的下颚须、下唇须上的感觉器结构.观察结果表明,有3种类型的感觉器:毛形感觉器(sensilla trichodea)、刺形感觉器(sensilla chaetica)和锥形感觉器(sensilla basiconica),其中毛形感觉器又分为2种类型,即毛形感觉器I型和毛形感觉器Ⅱ型.比较研究发现,雌雄两性下颚须和下唇须的感觉器的类型相同,但雌雄两性在感觉器的数量、排列及分布上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黄脊雷篦蝗Rammeacris kiangsu(Tsai)口器的下颚须、下唇须上的感觉器结构。观察结果表明,有3种类型的感觉器:毛形感觉器(sensilla trichodea)、刺形感觉器(sensilla chaetica)和锥形感觉器(sensilla basiconica),其中毛形感觉器又分为2种类型,即毛形感觉器Ⅰ型和毛形感觉器Ⅱ型。比较研究发现,雌雄两性下颚须和下唇须的感觉器的类型相同,但雌雄两性在感觉器的数量、排列及分布上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山西农业科学》2015,(5):539-542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草履蚧(Drosicha corpulenta(Kuwana))雌成虫触角形态及其触角感受器的分布和形态特点。结果表明,草履蚧雌成虫触角呈短棒状,深棕色,由柄节、梗节、鞭节组成,共8节,其中,鞭节由6个鞭亚节组成,表皮凹凸不平;触角各节大小、形态不一。雌成虫触角感受器共有6种类型8种形态,分别为毛形感受器(I型、II型)、锥形感受器(I型、II型)、刺形感受器、腔锥形感受器、钟形感受器、钉形感受器。各类型感受器在触角各节上的数量和分布各不相同,绝大部分触角感受器分布在触角的背面、腹面和外侧面:毛形感受器数量最多,在柄节、梗节及鞭节上均有分布,约占总数的80%;钟形感受器数量最少,仅为1个,只着生于梗节腹面前缘;钉形感受器仅着生于触角顶节,腔锥形感受器主要散生于梗节、第1鞭节、第2鞭节和顶节上。  相似文献   

4.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雌雄成虫触角感受器种类、数量、分布及其感受器间的差异。结果发现:龟纹瓢虫触角由柄节、梗节及鞭节组成,鞭节末端三节膨大呈锤状,雌虫的触角长度略大于雄虫。雌雄成虫触角上均有5种感器,分别是毛形感器(sensilla trichodea,ST)、刺形感器(sensilla chaetica,SC)、锥形感器(sensilla basiconca,SB)、腔形感器(Cavity sensilla,CaS)和B9hm氏鬃毛(B9hm bristles,BB),其中毛形感器和锥形感器数量最多,雌雄成虫触角背面感器数量大于腹面,外侧面感器数量多于内侧面。雌成虫触角感器数量多于雄虫,但雌雄成虫间触角感器的类型、分布和位置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狭胸天牛幼虫触角主感器及其下颚须和下唇须顶端感受器的形态,种 类和分布,并讨论了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结果表明,触角主感器受肾形成唇形,长约98.0μm,宽约24.5μm。下颚须顶端感受器20个~25个,下唇须顶端约15个感受器,根据不同形态,大致分为3种类型;栓锥形,锥柱形和腔锥形。栓锥形和锥柱形感受器分别着生于下颚须和下唇须顶端表面,腔锥形感受器着生于它们的端节侧面。  相似文献   

6.
应用扫描电镜技术,对枣实蝇触角感器的类型、分布数量以及雌雄间的差异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枣实蝇触角上共有5种感器类型:鬃形感器、毛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和棒状感器。触角各节的感器类型和分布差异较大,以毛形感器分布数量最多,在触角各节均有分布,成簇着生于触角上,主要位于触角鞭节上;鬃形感器常成簇分布于柄节和梗节基部,而下颚须上松散分布,是所有感器当中最长的;锥形感器仅簇生于鞭节上,有大小锥两类;腔锥形感器是一类具孔感觉锥,位于表皮凹陷中的感受器,形状似圆锥,多分布于鞭节,是所有感器中最小的;棒状感器形态似棒球仅生于鞭节基部,长度似微毛。雌虫和雄虫的感器类型,分布和数量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短毛切梢小蠹幼虫头部感器的适应性及其功能,旨在为短毛切梢小蠹幼虫取食和运动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并对比了3个不同发育阶段的幼虫触角和口器上感器的类型、分布与数量。【结果】短毛切梢小蠹幼虫的头式为下口式,有咀嚼式口器和头部感觉附肢,包括触角、上唇、上颚、下颚、下颚须、下唇和下唇须等,共15种感器。触角仅由1节组成,分布有锥形感器Ⅰ~Ⅱ型和末梢锥形感器Ⅰ~Ⅳ型。口器附肢上共有12种感器,包括刺形感器Ⅰ~Ⅴ型、毛形感器Ⅰ~Ⅱ型、锥形感器Ⅱ型、指形感器和末梢锥形感器Ⅱ型、Ⅳ型、Ⅴ型。毛形感器和刺形感器的表面光滑无孔,广泛分布于头壳及口器各部分,应为机械感器。锥形感器和末梢锥形感器的表面具孔,集中分布于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顶端,是典型的化学感器。指形感器特立于下颚须端部,每一侧仅有1个,可能具有感知声音震动的功能。随着幼虫龄数增加,头部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均保持不变,但感器的大小呈指数级增长。【结论】本研究明确了短毛切梢小蠹头部形态及其感器类型、分布、数量以及不同发育阶段性变化情况。化学感器集中分布于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的顶端处,这一分布模式有助于幼虫在树...  相似文献   

8.
桔褐天牛广泛分布于我国,是柑橘和花椒等多种经济林木的主要害虫之一.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桔褐天 牛成虫头部附器感器包括12个类型;其中触角上分布有8种感器,即B?hm 氏鬃毛,毛形感器,刺形感器1型、2 型、3型和锥形感器1型、2型、3型;下颚须上和下唇须均分布有刺形感器1型和3型、栓锥形感器1型和2型, 钟形感器和板形感器6种.该文运用扫描电镜观察桔褐天牛成虫头部附器的感器类型、分布与数量,以期为其分类 及亲缘关系研究提供依据,也为进一步阐明其交配及定位寄主的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曲纹紫灰蝶触角感受器的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曲纹紫灰蝶Chilades pandava Horsfeid雌、雄成虫触角感受器,结果表明:曲纹紫灰蝶成虫触角上共分布有5种感受器,它们分别是星形感受器、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锥形感受器和B(o)hm氏鬃毛;雌、雄虫触角感受器只在数量上存在差异,类型、形态和分布都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云南切梢小蠹雌、雄成虫触角感受器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云南切梢小蠹雌、雄成虫触角形态、触角长度、感受器类型和分布均无显著差异;触角上共存在包括毛形感受器、栓锥形感受器、锯齿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和芽形感受器在内的5种类型感受器以及少量腺孔,锯齿形感受器又分为2种亚型。其中毛形感受器数量最多,占感受器总数的约90%。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触角锤头部的带状区域,该区域分布了92%的感受器,鞭节和柄节也有少量分布,分别占2%和4%。  相似文献   

11.
小菜蛾幼虫头部化学感觉器电镜扫描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幼虫头部进行电镜扫描,发现头部下方有一对3节的触角,其端节及第2节上具有感觉器,主要为栓锥形感觉器和锥形感觉器;外颚叶端部边缘和外颚叶侧壁有感觉器,主要为栓锥形感觉器和锥形感觉器;下颚须2节,端节侧壁有2个板形感觉器,端节端部有8个栓锥形感觉器;在两下颚间和下唇后方有锥形感觉器群,下唇须上有栓锥形感觉器和锥形感觉器各一个,在吐丝器前方还有—对锥形感觉器.同时通过对鳞翅目幼虫的化学感觉器、感觉细胞和感觉谱进行讨论,探讨小菜蛾化学感觉器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友恩蚜小蜂雌蜂触角、口器感觉系统电镜扫描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镜扫描观察表明:友恩蚜小蜂雌蜂触角具有毛形感觉器、板形感觉器、钟形感觉器、指形感觉器和B hm氏鬃毛等5种感觉器.上颚发达,左、右上颚各具3根毛形感觉器;下颚须和下唇须各1节,在末端和近末端1/3处,分别具1根刺形感觉器.同时还探讨了各种感觉器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狭胸天牛Phiblusantennatua(Gyll.)成虫下颚须具有约120个栓锥感受器,分为3种类型。下唇须具有约100个栓锥感受器,分为两种类型。下颚须和下唇须都有探测寄主植物、配偶和产卵场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有翅孤雌型桃蚜口器上的感受器进行了系统的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感受器大都集中于喙管表面,主要有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及锥形感受器三种类型。其中,毛形感受器和刺形感受器分布于整个喙管的表面;锥形感受器只存在于喙管的顶端,共16根且以口沟为中心对称分布。笔者分别描述了三种感受器的外部形态特征,并对其可能的功能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棉铃虫Gq蛋白α亚基基因的克隆及组织特异性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棉铃虫体内Gqα的组织特异性表达情况。【方法】利用RACE技术获得了Gqα全长基因,利用半定量RT-PCR研究了该基因的时空表达情况。【结果】从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触角中克隆了一条全长1 101bp的Gqα cDNA序列,命名为GqαHarm;阅读框全长1 062 bp,编码353个氨基酸残基。GqαHarm与已报道的昆虫Gq蛋白α亚基同源性在90%以上,与近缘种甘蓝夜蛾Mamestra brassicae Gqα的同源性高达96.88%,与家蚕Bombyx mori Gqα的同源性高达97.73%。半定量RT-PCR研究表明,GqαHarm在棉铃虫雌雄成虫触角中表达,在头、胸、腹、足和翅中也有表达,并且表达量差异不显著;此外,在喙、下颚须和下唇须中也有表达;在卵、幼虫、蛹和成虫体内也都有表达;在卵中的表达量最高,而在成虫中的表达量最低,在幼虫和蛹的前、中、后期的表达量差异不大。【结论】研究表明GqαHarm是一种在棉铃虫体内普遍存在的蛋白。  相似文献   

17.
美国白蛾触角感器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触角感器与其嗅觉感受机制的关系,借助扫描电镜观察了其触角感器类型及其分布。结果显示:美国白蛾雌蛾触角为锯齿状,雄蛾触角为双栉齿状,也称羽毛状;在雌雄触角上共发现10种类型感器,即长毛形感器Ⅰ(ST-Ⅰ)、短毛形感器Ⅱ(ST-Ⅱ)、刺形感器(SCH)、锥形感器(SB)、栓锥形感器(SST)、具缘毛腔锥形感器Ⅰ(SCO-Ⅰ)、无缘毛腔锥形感器Ⅱ(SCO-Ⅱ)、鳞形感器(SSQ)、B hm氏鬃毛(BB),以及一种新型感器——舌形感器(SL)。毛形感器数量最多,且雄蛾多于雌蛾。雌雄蛾同类感器中除SCO-I雌雄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感器类型长度雌雄均差异显著,其中,雌蛾SST及SCO-Ⅱ长度均显著大于雄蛾,ST-Ⅰ、ST-Ⅱ、SCH、SB及SSQ长度均为雄蛾显著大于雌蛾。SL仅分布于雄蛾羽状分支腹面,SSQ位于雌雄触角纵轴及分支背面,BB位于雌雄触角柄节两侧,其余感器均分布于雌雄触角腹面。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碧蛾蜡蝉若虫的行为习性,为其防治提供参考,通过电镜扫描对碧蛾蜡蝉若虫的触角、感觉陷和前足跗节的外部感受器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碧蛾蜡蝉若虫的触角上存在毛形感受器和耳形感受器;前足跗节着生毛形感受器;感觉陷内侧边缘有1凹窝,凹窝基部着生棒状结构。  相似文献   

19.
为了很好地理解印度谷螟成虫取食适应性,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口器的超微形态及感器种类和分布。印度谷螟成虫口器与其他螟蛾口器相似,由小的上唇,左、右下颚的外颚叶嵌合形成的喙,3节的下唇须组成。口器感器主要分布于喙管上,共有4种感器:刺形感器、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毛形感器数量最多,大量分布于整个喙管;栓锥形感器仅位于喙的端部;锥形感器分布于喙的外表面端部区域和食道内侧,纵向排列。雌雄虫间差异主要表现为,栓锥形感器雌虫较雄虫数量多,锥形感器在食道内雌虫多于雄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