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2个梨品种S基因型的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PCR扩增技术, 根据目的S基因与GenBank中已知S 基因同源性100%原理鉴定了我国育成的12个梨品种的S基因型, 分别是: ‘红酥脆’为S4S36 , ‘新梨7号’为S28Sd , ‘金水3号’为S5S29 , ‘八月酥’为S3S16 , ‘金水1号’为S3S29 , ‘龙泉酥’为S3S22 , ‘雪花’为S4S16 , ‘雪芳’为S4S16 ,‘雅青’为S4S34 , ‘新雅’为S4S34 , ‘德胜香’为S3S29 , ‘富源黄’为S16S33。通过对S基因的DNA序列分析, 确认S16、S31为同一S基因。本研究结果丰富了我国梨品种的S基因型信息, 为田间合理配置授粉品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白梨品种4个新S基因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S1-8-RNase氨基酸保守序列‘FTQQYQ’和‘IIWPNV’设计兼并引物, 对白梨4个品种冬黄、新梨一号、红皮酥和博山池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PCR产物限制性酶切分析显示: 新梨一号和冬黄各含有一个S8 - 等位基因。DNA序列测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 这4个品种中含有与已报道的S1-19等位基因有差异的S基因, 经分析鉴定为新的S 等位基因, 分别命名为S20 - 、S22 - 、S26 - 、S27 - 等位基因(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 AY250988、AY250990、AY339396、AY339397) 。冬黄、新梨一号、红皮酥和博山池的S基因型分别为S8 S20、S8 S22、S12 S26和S19 S27。  相似文献   

3.
新疆野生樱桃李S-RNase基因分离与鉴定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4对已报道的李属树种S-RNase基因引物组合中筛选出扩增效果较好的PruC2和PruC4R组合,首次对新疆野生樱桃李(Prunus cerasifera Ehrh.)的45个株系的基因组DNA进行S-RNase基因特异性PCR扩增,并对其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这些核酸序列及其相应的氨基酸序列在GenBank中进行比对, 皆与李属的S-RNase基因有最大同源性,为新疆野生樱桃李的4种S-RNase基因,分别命名为S1 (511 bp),S2 (787 bp),S3 (1859 bp)和S4 (464 bp),在GenBank的登录号分别为EF638726、EF641276、EF661873和EF661874。45个株系中,43个株系的S基因型分别为S1S2、S1S3、S2S3、S2S4和S3S4,而10号和15号株系分别只鉴定了一种S-RNase基因,其S基因型组成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梨20个品种S基因型的鉴定及新S-RNases基因克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鉴定我国梨品种和一些野生类型个体的S基因型,应用S-RNase特异PCR扩增、克隆和测序,对其S-RNases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分析,鉴定了20个梨品种和野生类型个体的S基因型。起源于我国的'奥连'(SpS32)、'吊蛋'(SdSe)、'沙疙瘩'(S36Sd)品种和杏叶梨的一个类型(S22Sc)个体中存在西洋梨的S-RNase基因,证明S-RNase基因分化是在东方梨种群和西方梨种群的各个种形成之前。在秋子梨的'麦梨'、'内蒙古山梨'中发现了2个新S-RNases基因,命名为S40-、S41-RNase(DQ903313、DQ988687)。S40-和S41-RNase基因推导的部分氨基酸序列分别与苹果属S11-和S6-RNase的同源性为100%和94.4%,这表明S-RNase的存在可能在梨属和苹果属形成之前。  相似文献   

5.
杏杂种一代群体S基因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以4~5年生的凯特(自交亲和) 、新世纪(自交不亲和) 以及凯特×新世纪、凯特×红丰(自交不亲和) 、凯特×泰安水杏(自交不亲和) 等杏群体为试材, 采用田间授粉试验及S-allele-specificPCR扩增等方法对杏S基因的遗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如果按照自交坐果率≥6%为自交亲和的标准,上述3个杂交组合的F1 群体自交亲和与自交不亲和的比例分别为27∶25, 9∶12和15∶19, 经X2 检验, 均符合1∶1的分离比例, 证明凯特的自交亲和性是可遗传的, 并且其S 基因型是杂合的, 自交亲和对自交不亲和为显性; 对凯特( ScS8 ) ×新世纪( S9 S10 ) F1 群体38 个株系进行S-allele specific PCR, 共扩增出21(ScS8、S8S9 ) ∶9 (ScS10 ) ∶8 (S8S10 ) 4种基因型, 经X2 检验, 符合1∶1∶1∶1的理论比例; 但自交亲和性表现数量性状变异的特点, 并且相同S基因型的F1 自交亲和性强度存在明显差异, 如杂种8、14、16、20、22、27、33、34、38号的S基因型都为ScS10 , 但自交坐果率从1.1%到22.9%不等, 表明杏的自交亲和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不仅与S基因及其基因型有关, 还可能受修饰基因等其它遗传因素的调控。  相似文献   

6.
‘鸭梨’芽变‘闫庄梨’自交亲和性分子机制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鸭梨’(S21S34)及其芽变‘闫庄梨’自花授粉和相互授粉结实率和种子数调查发现,‘鸭梨’自花授粉结实率为9.1%,果实平均种子数为0,表现自交不亲和性;‘闫庄梨’自花授粉结实率为56.9%,果实平均种子数为8.64,表现自交亲和性;以‘闫庄梨’为母本,‘鸭梨’为父本,授粉结实率为39.3%,果实平均种子数为3.36,也表现亲和性,而以‘鸭梨’为母本,‘闫庄梨’为父本,授粉结实率仅为2.0%,果实平均种子数为0粒,表现不亲和性。因此,初步推断‘闫庄梨’自交亲和性可能是由于花柱突变所致。利用S21和S34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对‘闫庄梨’自交后代S-RNase基因型进行鉴定,结果发现S21在所有后代中均有扩增条带,进一步证明‘闫庄梨’花柱S21等位基因及其编码产物可能发生了突变。蛋白质印迹杂交分析结果表明,‘闫庄梨’花柱S-RNase缺失了一条带,而没有缺失的条带蛋白含量也比‘鸭梨’低。由此初步证明‘闫庄梨’的自交亲和性可能是由于花柱S-RNase的突变和表达量低所致。  相似文献   

7.
苹果新品种自交不亲和基因型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保守氨基酸序列FTQQYQ 和anti-1/M IWPNV 设计苹果自交不亲和基因引物P1 : 5′2 TT2TACGCAGCAATATCAG23′; P2 : 5′2 ACGTTCGGCCAAATA /CATT23′, 利用PCR - RFLP分析方法, 以河北省新引进的苹果品种美国8号、昂林、松本锦、华冠、南方脆幼叶为试验材料, 鉴定其自交不亲和基因型分别为S9S27、S1S9、S9S 9、S2S9、S2S9。  相似文献   

8.
羽衣甘蓝花粉SCR13-b基因的分离及其功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蓝兴国  杨佳  李玉花 《园艺学报》2009,36(4):539-544
 以羽衣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 acephala) S13-bS13-b自交不亲和系为试验材料, 分离了控制花粉自交不亲和基因———S13-b单倍型富含半胱氨酸基因(SCR13-b) , GenBank收录号为EF577028。SCR13-b cDNA序列含有237 bp的开放读码框(ORF) , 编码一个含78个氨基酸的蛋白。SCR13-b gDNA含有一个758 bp的内含子, 内含子5′供体位点和3′受体位点边界序列符合GU2AG规则; DNA blot分析表明SCR13-b在基因组中只有单一拷贝; 授粉生物活性分析试验显示原核表达SCR132b融合蛋白能够启动SI反应, 抑制杂交亲和花粉的萌发和生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明新疆梨品种与‘库尔勒香梨’的授粉亲和性和花粉直感。【方法】以9个新疆梨品种和‘砀山酥梨’为‘库尔勒香梨’授粉树,对其花粉萌发伸长、坐果率、果实品质等进行研究。【结果】‘库尔勒香梨’与‘绿梨’和‘砀山酥梨’授粉亲和性最好,亲和性与单果质量呈正相关,与果形指数呈负相关‘。库车阿木特‘’艾温切克’和‘绿梨’授粉单果质量最大‘;砀山酥梨‘’绿梨’和‘阿克苏句句梨’授粉果形指数最小‘;绿梨’授粉果实硬度最小‘;库车阿木特’和‘库尔勒黄酸梨’授粉糖酸比最高‘;库车阿木特’授粉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库尔勒香梨’自花和‘阿克苏句句梨’授粉维生素C含量最高‘;绿梨’和‘砀山酥梨’授粉正常种子数最多,种子数与其果形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绿梨’与‘库尔勒香梨’的亲和性高,单果质量最大、果实硬度最小,糖酸比、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含量适中,适宜作为‘库尔勒香梨’授粉品种。  相似文献   

10.
了解新疆梨品种的开花生物学及果实品质特征,为其合理利用提供数据参考。在10个新疆梨品种的生殖生长期,对开花物候期、花部特性、花粉特性及果实品质特性等进行测定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除‘艾温切克’‘库尔勒黄酸梨’外,其他8个品种花期一致,但果实成熟期有明显差异;‘库尔勒香梨’与其他品种的花器官特征无明显差异;‘绿梨’‘阿克苏句句梨’的花粉活力较强、单花药花粉量较多;‘艾温切克’‘绿梨’等4个品种的单果重较大,显著大于‘库尔勒香梨’;‘艾温切克’的果实硬度最小,与‘库尔勒香梨’无显著差异;‘艾温切克’‘绿梨’的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含量均较高,与‘库尔勒香梨’无显著差异或显著高于‘库尔勒香梨’。综上,‘绿梨’‘阿克苏句句梨’的花期与‘库尔勒香梨’重叠,花粉量较多、萌发率最高,花器官特征与‘库尔勒香梨’接近,可作‘库尔勒香梨’的备选授粉树;‘艾温切克’‘绿梨’的果实品质及口感好、果实成熟期早,且果皮颜色与其他品种有明显差异,可作为优良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1.
白梨新S基因的克隆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采用PCR - RFLP检测、DNA序列分析和田间杂交试验, 从白梨中分离鉴定了1个新的S-RNase基因。该S-RNase基因PCR扩增产物大小与S-RNase基因PCR产物相似, 为450 bp左右。但PCR -RFLP和DNA序列分析均表明, 它与S8-RNase基因存在较大差异, 该基因内含子为252 bp, 而S8-RNase的内含子为234 bp, 并在高变区中具有10个氨基酸出现替换, 有两个氨基酸出现缺失。而该S-RNase基因却与S12-RNase基因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在HV区中只有1处碱基被替换, 周边区中有10处出现碱基替换或缺失。因此, 继梨S18-RNase基因, 将它命名为S19-RNase基因(AY250987) 。与S 基因型已确定的梨品种的杂交坐果率也说明了该基因是一个新的S-RNase基因。  相似文献   

12.
‘奥嗄二十世纪’梨自交亲和性分子机制及遗传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华清  齐永杰  张绍铃 《园艺学报》2008,35(8):1109-1116
 ‘奥嗄二十世纪’是自交不亲和性梨品种'二十世纪'的自交亲和性花柱突变体,花粉自交不亲和性功能正常,其自交亲和性突变的分子机制及遗传特性目前仍有争议。本研究通过田间自花及相互授粉以及基因组、mRNA转录和蛋白质水平比较,分析‘奥嗄二十世纪’、‘二十世纪’及其后代S-RNase基因的存在与否、表达特性及其在后代中的遗传。结果显示,‘奥嗄二十世纪’花柱S2-RNase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表达特性与其原始品种‘二十世纪’的完全一样;而S4-RNase基因信号比其原始品种‘二十世纪’的弱,而且也在花柱中正常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水平),但表达量低;然而在其自交亲和后代基因组中检测不到S4-RNase基因。本研究表明,‘奥嗄二十世纪’基因组中存在花柱S4-RNase基因,但不能遗传给后代。  相似文献   

13.
梨自交不亲和新基因S35-RNase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谷良  谭晓风 《园艺学报》2007,34(3):751-754
  通过RACE技术, 从早酥梨花柱中分离到一个长度为681 bp的自交不亲和基因, DNA序列分析表明, 其开放读码框由227个氨基酸组成, 具有S2RN ase基因特有的保守组氨酸和半胱氨酸残基、高变区和保守区等特征序列, 与己登录的S4-RNase基因DNA序列同源性最高, 达94% , 登录为一个新基因:S35-RNase, GenBank接收号为DQ224344。通过Northern杂交, 发现该基因只在花柱中特异性表达, 并且在大铃铛期的表达量比花前和花后3 d的表达量都高。  相似文献   

14.
梨品种果肉石细胞含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曹玉芬  田路明  李六林  高源 《园艺学报》2010,37(8):1220-1226
对保存于“国家果树种质兴城梨、苹果圃”的5个梨主要栽培种304个品种的果肉石细胞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包括白梨(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品种117个、砂梨〔P. pyrifolia (Burm.f.) Nakai〕89个、秋子梨(P. ussuriensis Maxim.)35个、新疆梨(P. sinkiangensis Yü)8个、西洋梨(P. communis L.)16个以及种间杂交品种39个。结果表明:梨栽培品种每百克果肉石细胞含量平均值为0.684 g, 范围为0.010 ~ 6.678 g,其中主要栽培种白梨、西洋梨、砂梨和秋子梨品种分别为0.462、0.524、0.552和1.887 g,变化范围分别是0.020 ~ 1.479、0.027 ~ 1.136、0.010 ~ 2.018和0.256 ~ 6.678 g。秋子梨品种果肉石细胞含量总体最高,白梨最低。通过3年鉴定,筛选出早酥、德胜香、赤穗、玛丽娅、泗阳青梨、康佛伦斯、巴梨、青魁等8个石细胞含量极低的品种。  相似文献   

15.
 以‘国光’苹果(S1S2)花粉为材料,成功构建了酵母pGADT7-cDNA文库,转化效率约为1.2 × 106 · μg-1,插入片段大小在300 ~ 2 000 bp之间。通过酵母双杂交方法,用苹果S2-RNase的C2HVC3区筛选文库获得一个长505 bp的cDNA片段,经分析发现该cDNA序列上有一个261 bp的开放阅读框(ORF),该ORF编码一个具N端信号肽的多肽,该成熟多肽由64个氨基酸组成,富含带正电荷的赖氨酸和精氨酸,其C端有8个半胱氨酸和一个γ–硫堇功能域,结构预测显示其具有一个α螺旋,3个β折叠,4个二硫键,由此,推断其为苹果γ–硫堇,命名为MdD1。RT-PCR分析发现:MdD1基因在‘国光’苹果叶片、萼片、花瓣、子房、花药和花柱等组织中都有表达,但花药中表达量最高。酵母双杂交结果表明MdD1除了与苹果S2-RNase的C2HVC3区互作外,还与S1-RNase的C2HVC3区,S1、S2-RNase的成熟多肽区存在互作。初步认为:苹果γ–硫堇可能通过与S-RNase非特异性互作,作为花粉非S因子参与自交不亲和反应。  相似文献   

16.
《Scientia Horticulturae》2005,104(2):169-178
The Japanese pear ‘Osa-Nijisseiki’ (S2S4SM) (SM = stylar-part mutant) is a self-compatible bud mutant that originated from self-incompatible ‘Nijisseiki’ (S2S4). The S4-allele of the pear is deleted and it shows unilateral incompatibility to cultivar with an S2S4 genotype. However, when pollen-tube growth was compared between cross-compatible [‘Osa-Nijisseiki’ × ‘Okusankichi’ (S5S7)], unilateral-compatible [‘Osa-Nijisseiki’ × ‘Kikusui’ (S2S4)], self-compatible (‘Osa-Nijisseiki’ × ‘Osa-Nijisseiki’), and unilateral-incompatible pollination (‘Kikusui’ × ‘Osa-Nijisseiki’), pollen-tube growth clearly showed the following order: cross-compatible > unilateral-compatible > self-compatible > unilateral-incompatible.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Osa-Nijisseiki’ style produces specific inhibitor(s) not only to S2- and S4-pollen but also “self-pollen”, because the phenotype of S4SM-pollen is the same as S4-pollen. Stylar protein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Osa-Nijisseiki’ produces S2-RNase (RNase associated with S2-allele) together with a small amount of S4-RNase. The purified S4-RNase possessed almost the same inhibitory action on the growth of S4-pollen-tubes in vitro at 1 μg μl−1 as that from original ‘Nijisseiki’.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depressed growth of unilateral-compatible and self-pollen-tubes in ‘Osa-Nijisseiki’ is due to this biologically active S4-RNase. Growth of self-pollen-tubes may also be depressed by inhibitor(s) specific to “self-pollen” unrelated to S-alleles.  相似文献   

17.
梨树是辽宁省果树产业中重要树种之一,广泛分布于省内各地区。近年来,梨果实黑点在辽宁省梨产区广泛发生,严重影响着梨果实品质,为了有效控制病害发生蔓延,生产上急需明确引起梨果实黑点的病原。通过病原菌致病力测定、形态比较,以及基于多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对采自辽宁省的梨黑点病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形态学与分子鉴定均表明梨黑点病病原菌为暹罗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C.siamense在不同梨品种上致病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对‘茌梨’(白梨)致病性最强,对‘南果’‘花盖’(秋子梨)最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