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新品种和大棚养蚕的推广,蚕病呈上升态势。特别是到了晚秋,由于昼夜温差大,病毒积累多,叶质差,晚秋蚕发病较重。为摸清莒县蚕病发生与流行规律,以便科学制定蚕病防治措施,减少蚕病的发生,增加经济效益,2000年晚秋,我们在不同地域,抽取不同养蚕形式和不同蚕品种的茧样,进行蚕病情况调查。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熊小利 《蚕学通讯》2010,30(3):42-43
晚秋蚕是一年四次养蚕中的最后一次养蚕,由于本地区前面已养过三次,病源菌高度积累,数量大,种类多,再加上此时桑叶大多质量差,不是过老就是过嫩,况且养蚕期间气候条件也常常不太好;特别是大蚕期,常常会遇到持续低温天气,蚕儿食欲不旺盛,这一连串问题会使蚕儿抗病能力下降而容易生病,从而影响晚秋蚕的饲养成绩。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区实际,针对晚秋蚕的特点及饲养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出如何养好晚秋蚕。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病毒病已成为农村家蚕饲养过程中主要的蚕病,春秋季都有发生,尤其是秋季发病率居高不下,造成蚕茧减产、蚕农减收。据对阜宁县2005年晚秋蚕、2006年春蚕的养蚕情况、实绩调查,病毒  相似文献   

4.
夏德梅 《广西蚕业》2006,43(1):22-24
调查和分析了2005年江苏省射阳县晚秋蚕僵病大暴发的原因,是因为当地桑园野外昆虫发生严重、气候异常、养蚕设施简陋,大小蚕同室混养、消毒防病意识淡薄、小蚕期饲养管理粗放等原因,造成当地养蚕生产僵病的暴发,并提出了有效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家蚕黑尾病在农村养蚕过程中经常发生,2007年射阳县中、晚秋蚕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黑尾病,发病严重的部分区域损失率达20%,少数农户损失高达35%左右,给蚕桑生产稳定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邳州市中晚秋蚕蚕病发生严重,蚕茧产量偏低。近3年,中晚秋蚕蚕茧单产不超过30kg/张,有的蚕农甚至颗粒无收,严重挫伤了广大蚕农的养蚕积极性,根据笔者十几年来的工作实践和经验,对我市中晚秋蚕低产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如东县养蚕布局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养蚕布局变化情况 1994年以前,如东县推行一年五批蚕的养蚕生产布局,即5月份养春蚕、7月份养夏蚕、8月份的早秋蚕、9月份的中秋蚕和9~10月份的晚秋蚕,其中晚秋蚕饲养量较少.  相似文献   

8.
养蚕布局,包括一年的养蚕次数,各次养蚕的时间、数量等.合理的养蚕布局应当是:养蚕用叶与桑叶的适熟高产相吻合,养蚕期(特别是5龄期)能避开30℃以上的连续高温天气和农业使用农药的高峰期,并尽可能减少与农事大忙的劳力冲突,各次养蚕之间要有一定的间隔时间,秋蚕上蔟阶段能避开20℃以下的低温和绵雨.我区的养蚕布局,经过五十年代初期的一年只养春季一次蚕到五十年代后期的一年养春、秋两次蚕,六十年代一年养春、夏、正秋、晚秋、晚晚秋5次蚕,七  相似文献   

9.
从晚秋蚕条桑收获技术和条桑养蚕技术两个方面阐述了晚秋蚕省力化养蚕技术应用,并简要阐述了晚秋省力化养蚕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0.
家蚕病害分传染性蚕病及非传染性蚕病两大类,传染性蚕病包括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和微粒子病,是发生最广、危害最大和防治最难的一类蚕病。在养蚕过程中,常常由于传染性蚕病的危害,造成蚕茧减产和茧质下降。因此,在大面积养蚕生产中,应特别重视传染性蚕病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1.
<正>由于富阳市养蚕布局的改变,蚕病的发生规律也有了相应的变化。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该市每年饲养春蚕、早秋、中秋、晚秋五期,至90年代未至今只养春蚕、早晚秋蚕二期,蚕病的发生原以中肠型脓病、空头性软化病危害为主,目前由于养  相似文献   

12.
杨品华 《蚕桑通报》1993,24(4):41-43
在养蚕过程中,影响优质、高产、高效的因素很多,如要求蚕儿吃得饱、吃得好、住得好,以及避免发生农药中毒或蚕病等等.其中蚕病发生是我市近年来影响蚕茧产、质量的主要因素.只有在无病的基础上,才能谈到提高茧质和增加效益.有的农民反映:这几年蚕儿越来越难养了,真是"想养蚕,怕养蚕,特别怕养夏秋蚕","蚕病多,单产低,收入少".长此下去,势必影响蚕农积极性,阻碍蚕桑生产发展.笔者根据我市农村蚕病发生情况,提出  相似文献   

13.
近两年蚕茧价格虽然很高,特别是去年晚秋每公斤鲜茧达到将近30元,但是有些养蚕户还是弃桑、毁桑。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原因是养蚕和其他农作物,特别是大宗作物粮食生产相比,具有较大的风险性,经济效益的优势也不太明显。因此,如何降低养蚕风险,确保蚕桑稳产高产,凸显蚕桑生产经济效益的优势,是我们注意的问题。1目前蚕桑生产面临的主要风险1.1蚕病的发生与流行目前由于养蚕设备、饲养条件差,科学培桑养蚕的技术水平低,再加上消毒不彻底,蚕室、蚕具积累的病原菌较多,病蚕、蚕沙乱堆乱到,造成病原菌扩散。因此,各种蚕病每年每季都有不同程…  相似文献   

14.
笔者根据近年来指导养蚕生产实践的体会,从晚秋蚕饲养的特点和发挥晚秋蚕饲养的优势人手,结合生产实践,提出晚秋蚕饲育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一般地说,蚕发病后是很难治愈的,故对蚕病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尽管在养蚕前对蚕室、蚕具、卵面进行较为严格的消毒,然而蚕儿在饲养过程中,或多或少还会食下和接触一些病原物,或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致使蚕儿发病,甚至死亡。因此在养蚕期间务必加强蚕病的防治工作。在养蚕过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睢宁的养蚕布局是不养夏蚕,少养中秋,大养晚秋蚕,即全年三季蚕:春蚕、中秋、晚秋蚕。其比例为100:20:100,自然形成了两头大中间小。正因为有了这中间小批量的中秋蚕,而影响了大批晚秋蚕的饲养成绩,结果是中秋蚕数量小,产量低,质量差,工农业效益都不理想。据1999-2003年五年统计,中秋蚕张产茧均在15kg左右;中晚、秋蚕无法拉开时间差,蚕农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消毒,造成病原积累,给晚秋蚕带来暴发蚕病的潜在危机,形成养了这小批量的中秋蚕,晚秋蚕不得不向后推迟的局面,导致晚秋蚕等黄了桑叶、等冷了气温,饲育中不得不加温。这样无疑增加了生产成本、用工量,还容易污染养蚕环境。中秋蚕饲养量小,经济效益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也不愿在高温气候条件下饲养中秋蚕,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7.
睢宁县农村蚕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农村的养蚕方式,除部分蚕农小蚕期进行联户共育外,绝大部分养蚕户都是分户饲养。由于千家万户分户饲养,其技术水平、养蚕条件、消毒防病等工作水平不一,给技术指导和防病技术推广带来一定难度,致使农村蚕区蚕病病原普遍扩散。特别是近年来,蚕病危害逐年加重,夏秋蚕期经常暴发脓病及僵病。2003年中秋蚕睢宁县大面积暴发蝇蛆病,平均张产茧不足20kg;2005年中秋蚕临近上蔟前大面积暴发脓病,全县平均张产茧20余kg;2007年晚秋蚕,全县大面积暴发僵病;  相似文献   

18.
<正> 江苏省蚕桑学会蚕病学组于8月19日至20日在吴江县召开了“农村夏秋蚕期蚕病发生情况及其防治座谈会”。座谈认为:从全省的情况来看,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及农户养蚕集约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对蚕病的防治不断得到重视和加强,适应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以分散饲养为特征的消毒防病技术体系正在形成。1985年以来,全省春蚕和夏蚕的传染性蚕病已基本得到控制,估计春蚕传染性蚕病的损失率已下降到3%以内,夏蚕已下降到5%以内。但中秋、晚秋蚕期传染性蚕病的危害仍很严重,损失率仍在10%以上,有的市县达20%以上。中晚秋蚕期蚕病率之所以明显高于春、夏蚕期,与会代表从近几年来农村养蚕的防病消毒技术、饲育蚕种及饲育条件的实际情况展开了讨论与分析,认为  相似文献   

19.
在蚕桑生产中,一般认为僵病不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往往引不起足够的重视。去年晚秋蚕我县遇到了较为严重的僵病危害,给晚秋蚕的生产造成了较大的损失。为此,在僵病发生后,我们对全县蚕区进行了调查,走访了养蚕农户,查阅了有关资料,就僵病大发生的原因及今后应采取的对策提出如下浅见。  相似文献   

20.
由于我市养蚕布局的改变,蚕病的发生规律也有了相应的变化。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我市每年饲养春蚕、夏蚕、早秋、中秋、晚秋五期,至90年代未至今只养春蚕、早晚秋蚕二期,蚕病的发生原以中肠型脓病、空头性软化病危害为主,现以血液型脓病、僵病和农药中毒等对蚕桑生产的危害较为严重,严重影响我市蚕茧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