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阎莉  戚晓明 《农业考古》2024,(1):190-196
农业耕作是人类延续几千年的生产方式,围绕这一生产方式,人们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形成了农耕文化。在众多农耕文化中,围绕农耕建立的习俗文化独具特色,典型地表征了农耕生产的特性。从习俗的设立来看,农耕习俗的建立与农事活动的节令性相一致,体现着农业耕作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特点,借此,农耕习俗的价值和作用得以显现。作为农耕文化的一个分支,农耕习俗反映着农人面对自然顺势而为的思想,并将这种思想以习俗的形式表达出来,引导农人以群体参与的方式显明农耕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生态观视野下的哈尼族春神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神祭"是伴随着梯田农耕生产而出现的节祭文化,是哈尼族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目的是祈求神灵庇佑农作物的丰收,人与万物和和美美。哈尼族在这种美好的愿望激励下付诸"选稻种、撒秧、育秧、插秧"等生产活动,并孕育出相应的"昂玛突"、"黄米饭节"、"开秧门"等农耕节日。春神祭通过农耕节祭仪式,保持着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关系,有序组织春耕生产活动,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内涵。  相似文献   

3.
宋代农业发展繁盛,众多农事信仰随之而产生。全文主要从节日这一特殊时间节点切入,通过对宋代节日诗予以梳理与解读,进而从诗歌的角度揭示出宋代节日里农事祈禳与农事占卜的概况,表现节日农事信仰的时代特色与民俗内涵。  相似文献   

4.
试论农耕习俗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军 《农业考古》2006,(6):180-183
在农耕之时,农村大多要举行各种各样的习俗活动,比如社日、鞭春牛、开秧门、新米节、谢神戏等,这些习俗在过去农业科技落后的情况下都进行得十分红火,表明农耕习俗与农业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正确认识农耕习俗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尊重并继承一些有益于农耕的习俗,对于丰富和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志鹏 《农业考古》2016,(4):218-222
古希腊节日众多,形成了带有时序性的节日历法,其中不少节日与农业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古希腊没有专门的农业历,节日历就起到指导农业生产的作用。通过对节日历的研究,可以一窥古希腊农业状况。古希腊人已经准确掌握了谷物的耕种、施肥、收获时节,也具有其他两种主要作物葡萄和橄榄的管理知识。限于技术条件,古希腊人虽然明白露水、光照、花期的重要作用,但并没有相应的农事举措,所能做的便是在适时的节日中祈祷神对作物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农业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宝鸡的斗鸡台和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发现有谷子粒(稷),这说明了黄河流域自古适于农耕,是生产稷的好地方。先民将自己的生活与土地相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后,围绕农耕生产形成了一系列习俗,苦在其中,亦乐在其中,在土地上建立起尊严和自信。《诗经》中的有关记载展示了商周时期繁复有序的农耕生产习俗。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技推广》2019,(8):88-88
日前,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对今后一个时期“丰收节”有关工作做出总体部署。《意见》明确,中国农民丰收节坚持农民主体,贴近农民的生产生活,满足农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和基层覆盖率,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让农民真正成为节日的主角。各地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民俗文化、农时农事,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突出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将重心下沉到县乡村,避免千篇一律。  相似文献   

8.
日本弥生时代的祭祀和稻作农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金关恕  郑若葵等 《农业考古》1991,(1):187-192,167
据现见的民俗材料所示,不伴行着任何农耕礼仪或祭祀活动的水稻农耕作业似乎是绝无仅有的。故从水稻播种到收获的各个农耕作业阶段中,履行各种礼仪和祭祀活动是十分寻常之事。在现代社会中,尽管天地阻隔,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在马来西亚的各地,印度东部的蒙达族地区,以及日本的农村中,他们在稻作农耕过程所进行的祭祀活动,却有着许多惊人的  相似文献   

9.
恰如古代中国虽然是农业文明但创造的不仅仅是农业成果一样,先秦时期的农事活动也不仅仅是单一的春耕夏耘和秋敛冬藏。在先秦时期的农事活动中音乐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先秦时期诸多场合的农事音乐也构成了中国音乐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农事音乐活动涉及到农事祭祀、农事劳作以及农事时令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0.
宋明以来,客家人在开发粤东山区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传统农耕习俗.这既反映客家人重视与自然的关系,充分利用时令和山区自然条件安排各种农耕活动;也体现客家人重视与社会的关系,不断融合南方土著民族的生产习俗,形成显著山区经济的特色.研究客家传统农耕民俗,成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客家传统社会和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视角.  相似文献   

11.
黄岗侗族居民世代执行糯稻种植为主、林粮兼作的传统生计。由于该地地理住置偏僻,这种传统生计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至今。近年来,在经历“糯改籼”、“籼改杂”政策时,因引种了部分杂交稻,不仅导致当地侗族传统农事操作节奏被打乱,周围的森林生态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此,本文立足于文化的整体观,通过剖析黄岗推广杂交稻所引发的生态后果,以提醒各级政府在制定、执行政策时,必须考虑各民族文化和生态背景的差异性,才能防范、化解政策和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2.
推广玉米适当晚收增产技术简便易行,不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只通过延长玉米收获期就可以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3.
玉米新品种东315丰产栽培综合农艺措施优化方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三元二次通用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密度、施氮、施钾肥与玉米新品种东315产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数学模型,通过分析寻优得出639.1 kg/667m2以上产量水平的农艺措施组合方案.在当前生产条件下,要获得高产,保证玉米新品种东315的密度是关键,注重施氮肥,配合施钾肥可以达到投资少、产量高、经济效益显著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试验采用龙麦 2 6为母本 ,东 12 3、东 97- 40 5 6、野猫为父本的三个杂交组合及其F2 代为试验材料 ,采取随机区组的试验设计 ,测定了亲本及F2 代 12个主要农艺性状 ,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由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不同类型的父本对F2 代几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效果不同。在株高、分蘖、主穗有效小穗数、单株粒重和收获指数上 ,父本对后代遗传控制效果明显。对不同组合应采取不同的策略 ,才有利于选育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田野调查法,实地走访了怀化市保留较完整的通道县独坡、黄土、坪坦3乡15个典型传统侗寨。研究发现,由于地域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侗民们充分尊重自然,利用场地自然资源和聚落农业生产资源,运用朴素的生态智慧合理选用聚落景观材料。景观材料的选用充分体现“低技术、低成本、低污染、低能耗、低管护”的生态智慧,体现生态、健康、舒适、保健的生态效应。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催生侗族聚落景观的生态效应失衡,须充分利用传统侗族聚落巨大的再生潜力,调整聚落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大力发展新型乡土景观材料,使侗族聚落新型景观形态、景观肌理、景观生态效应和原生景观保持一致,构建可持续的健康、养生聚落。  相似文献   

16.
聚居在清水江流域的北部侗族,历史上深受荆楚文化的影响,其民族传统文化总是在与外来文化的不断碰撞中发展,在历史上几次大的社会转型中,其文化生态并没有失衡,而是从中得到升华发展.通过对北侗农业生产、宗祠和民居、大戏与阳戏、谱牒制度文化、婚俗、宗教信仰、祭祀与丧葬仪式等文化生态的地方性知识研究,揭示北侗民族文化生态的特质,对正确处理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基本理论出发,设计相关调查问卷,对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肇兴侗寨进行实地调查,从参与旅游决策与管理、民居接待与餐饮服务、集体接待表演、民族工艺品的制作与销售、村寨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等方面探讨了肇兴侗寨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即旅游发展处于开发的初级阶段、群众参与旅游发展的机会较少、资源保护与旅游利益无法挂钩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强调应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层次,增加群众受益;把握"不参与就是最大参与"的原则,对农民进行经济补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民俗实物博物馆;营造浓重的民族文化氛围;加强与周边村寨的旅游合作,尽量做到"产业链本地化";创建肇兴侗族文化旅游发展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8.
从振动技术原理出发,介绍了国内外振动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研究进展;从农作物播种、种子加工、果实收获、农业物料定向排序等方面,总结了振动技术的应用现状,重点阐述了农业物料在振动作用下的排序及定向原理。研究认为,由于农业物料种类繁多,外观特征复杂,形状不规则,质地不均匀,物理参数难于测定,给振动力学和数学模型的建立增加了难度,应加大对农业物料的优化设计和物料力学特性的基础性研究,建立振动力学和数学模型。总之,振动技术与农业生产的物料特性相互融合,可以实现作物播种、收获、种子定向排序、施肥、耕作等作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为全面提升农业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从植物学、作物栽培学、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生态学等角度,综述了近年来我国作物收获技术研究应用的现状。立足市场经济发展和未来农业生产经营实际需要,对作物收获技术的研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在对川西北民族地区35家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按照产中环节的前向一体化、产中环节一体化、产中环节的后向一体化3个角度分不同的业务链进行现实考察,总结出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中主要是哪些环节存在怎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合作社应严把农资质量关,统一采购农资;注重生产所需土质、水源,规范田间生产操作流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