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头先露脐带绕颈周数对围产儿及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分娩产后证实头先露脐带绕颈、足月妊娠的初产妇468例的临床资料(观察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选择同期住院分娩无脐带绕颈的480例初产妇(对照组)作对比。结果观察组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脐带绕颈1周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剖宫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脐带绕颈2~3周或伴有绕肢体者其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剖宫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脐带绕颈周数越多,则胎儿窘迫、窒息发生机会越大。脐带绕颈3周或伴有绕肢体者,宜建议孕妇及早选择剖宫产分娩。  相似文献   

2.
脐带绕颈108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了解脐带绕颈与胎盘位置、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及分娩方式的关系。方法:选取脐带绕颈者l08例,与同期随机抽样无脐带绕颈者85例比较,对两组的临床检查、胎心监护、产时羊水性状等进行分析。结果:脐带绕颈组中胎盘位于子宫前壁者占58.3%,为首位;脐带绕颈组临产前胎头未入盆、产时胎头下降受阻,产时胎心改变、羊水Ⅲ度污染、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及剖言产等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结论:脐带绕颈是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的原因之一,脐带绕颈是影响分娩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403例头先露脐带绕颈妊娠结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头先露脐带绕颈对分娩方式及围产儿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5年1~12月间头先露脐带绕颈分娩403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头位脐带绕颈分娩过程有胎儿窘迫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无胎儿窘迫组明显增高(P<0.01)。当发生急性窘迫时,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以急诊剖宫产最低,与阴道分娩的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道分娩中,自然分娩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又明显低于加腹压和产钳组。结论:脐带绕颈可在严密监护下行阴道试产,大多数可经阴道顺产,出现胎儿窘迫时,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极为重要;出现胎儿窘迫时,选择最佳方式分娩可降低新生儿窒息率。  相似文献   

4.
微泵法持续硬膜外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7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微泵法持续硬膜外阻滞麻醉在分娩中的镇痛效果及对产程、母婴状况的影响。方法 :采用微泵法持续硬膜外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产妇 79例作为观察组 ,将未用任何镇痛药的产妇 80例作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的产痛程度、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等。结果 :镇痛观察组 79例产妇中显效 70例 (88.6 % ) ,有效9例 (11.4% ) ,总镇痛有效率 10 0 % ;观察组的活跃期和第二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1) ;两组分娩方式比较 :观察组正常产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5 ) ,剖宫产率则以对照组为高 (P<0 .0 5 ) ;两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及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微泵法持续硬膜外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有疼痛阻滞完善、产程时间短和能降低剖宫产率 ,且对母婴无不良影响 ,是一种理想的分娩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5.
多普勒超声脐动脉血流图在产前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脐动脉超声血流图在产前监测中的作用。方法 :孕妇 2 6 0例 (孕 37~ 42周 )用多普勒超声行脐动脉血流图检查并计算 S/ D值 ,胎心无负荷试验 (NST) ,检查结果与分娩后新生儿出生体重、羊水污染、脐带绕颈或过短、新生儿窒息等进行比较。结果 :S/ D值异常组 6 9例 ,其中分娩低体重儿 8例 (11.6 % )、发生羊水污染 30例 (4 3.5 % )、脐带缠绕或过短 2 0例 (9.0 % )、新生儿窒息 12例 (17.4% ) ,均较 S/ D值正常组明显增高 (P<0 .0 1)。结论 :超声脐动脉血流图在判断宫内胎儿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与 NST联合应用对围产儿预后能作出早期诊断 ,能提高围产期保健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足月妊娠妇女临界羊水过少时,阴道试产对围产期结局的影响。方法应用B超羊水指数(AFI)法估测羊水量,并测定脐动脉S/D值、生物物理评分、胎监及24 h尿雌三醇与肌酐的比值,比较观察250例B超诊断临界羊水过少者(观察组)和250例羊水量正常的足月妊娠妇女(对照组)阴道试产后的分娩结局。结果观察组产时催产素激惹试验或宫缩应激试验变异减速者54例,晚期减速者26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6例(P<0.01),观察组羊水轻度粪染的发生率及急诊剖宫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9.2%vs12.8%、34.0%vs18.8,P<0.01)。两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诊断临界羊水过少的足月妊娠妇女,若无胎儿窘迫,可在严密监护下行阴道试产。  相似文献   

7.
羊水过少2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羊水过少对母婴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对我院 1998年 1月至 2 0 0 4年 1月收治 2 86例羊水过少病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羊水过少组中羊水粪染、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率及剖宫产率均显著高于羊水正常组(P<0 .0 1)。结论 :羊水过少是胎儿宫内缺氧最敏感的特异性指标之一。一经确诊羊水过少 ,应积极引产。估计短期内不能经阴道分娩者 ,宜剖宫产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对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母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心理护理并采用对照分析方法对68例重度子痫前期产妇的分娩合并症、并发症、难产及新生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子痫发生率、产后出血率、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均低于对照组,而分娩正常新生儿高于对照组(P<0.05)。胎死宫内及新生儿死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可降低重度子痫前期产妇的子痫发生率、产后出血率、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危妊娠脐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S/D)比值变化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高危妊娠产妇128例为观察组,同时根据S/D检测结果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同期来医院常规体检的健康产妇160例为对照组,比较产妇间的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产妇S/D、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产妇早产、剖宫产、胎儿宫内窘迫以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异常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脐血流S/D比值可为预测高危妊娠产妇妊娠结局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诊断胎儿脐带绕颈脐动脉血流指标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脐带绕颈胎儿的脐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动脉搏动指数(PI)、收缩期峰值速度/舒张期峰值速度(S/D)值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3 400例脐带绕颈胎儿中,脐动脉血流阻力指标改变有442例,主要表现为PI、RI、S/D和PI、S/D增强改变.结论 脐动脉血流阻力指标高低与胎儿宫内窘迫情况关系密切,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及时对胎儿脐带绕颈的血流阻力指标作出准确诊断,可为临床选择恰当的分娩方式提供重要依据,是临床上预测脐带绕颈的胎儿有否宫内缺氧情况的快速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胎盘ABCB4表达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 ICP)孕妇妊娠结局预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60例ICP孕妇为实验组,同期60例产检正常孕妇为对照组,提取2组产妇分娩后胎盘组织,分析胎盘ABCB4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比较2组产妇妊娠结局。结果 实验组胎盘组织内ABCB4 mRNA水平(7.58±1.65)低于对照组(26.35±3.54)(P<0.05),ABCB4蛋白阳性表达率(53.33%)低于对照组(95%)(P<0.05)。实验组羊水污染、胎儿窘迫、早产、新生儿窒息等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ICP孕妇胎盘ABCB4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率呈低表达,胎盘ABCB4表达水平可能是预测妊娠结局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导乐陪伴分娩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足月妊娠单胎、头位的326例初产妇,随机分为导乐陪伴组(n=162,简称导乐组)和非导乐陪伴组(n=164,简称非导乐组),比较两组的自然分娩率、阴道助产率、剖宫产率、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和新生儿窒息情况。结果:导乐组与非导乐组:(1)自然分娩率分别为81.5%、63.4%;(2)剖宫产率为13.6%、25.0%;(3)阴道助产率为4.9%、11.6%;(4)新生儿窒息率为3.7%、9.8%;(5)产程时间及产后出血量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导乐陪伴分娩能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减少产后出血量。  相似文献   

13.
罗莎  王孟丽 《长江大学学报》2009,6(3):139-139,141
目的:比较人工剪除法和自然脱落法对新生儿脐炎发病率的影响。方法:新生儿1453例在出生后24h采取沿脐轮剪除脐带残端法,另有新生儿1282例采取脐带残端自然脱落法,观察两组新生儿脐炎发生率。结果:人工剪除法组新生儿脐炎发病率为0.41%(6/1453),自然脱落法组的脐炎发病率为0.94%(12/1282),出生后24h采取人工剪除脐带残端法能明显降低新生儿脐炎的发病率(P<0.05)。结论:新生儿出生后24h剪除脐带残端法减少了脐部感染机会,是一种简便、实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产前行无应激试验(N ST)判断胎儿预后的效果。方法:对906例孕妇N ST的结果和胎儿预后的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906例,N ST无反应型268例,胎儿预后不良172例,临床符合率为64.2%;N ST反应型638例,胎儿预后良好599例,临床符合率为93.9%。各种不同的合并症中,过期妊娠20例,N ST无反应型16例(占80%),胎儿预后不良14例,临床符合率87.5%(14/16)。妊娠高血压疾病40例,N ST反应型24例,胎儿预后良好10例,临床符合率为41.7%(10/24);N ST无反应型16例(占40%),胎儿预后不良16例,临床符合率100%。羊水过少57例,N ST反应型9例,胎儿预后良好3例,临床符合率为33.3%(3/9);N ST无反应型48例(占84.2%),胎儿预后不良36例,临床符合率75.0%(36/48)。脐带因素216例,N ST无反应型136例(占63.0%),胎儿预后不良86例,临床符合率63.2%(86/136)。胎儿生长受限伴脐带因素8例,全部为N ST无反应型,胎儿均预后不良。结论:应对孕妇重复N ST试验,综合分析,当孕妇存在过期妊娠、胎儿生长受限及脐带因素者,N ST检查为无反应型时或孕妇有妊娠高血压疾病和羊水过少时,则无论N ST检查是否为无反应型都应及时采取措施,尽可能避免胎儿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产程、母婴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用于分娩镇痛的产妇115例作为观察组,将未采用分娩镇痛药物的产妇115例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情况.结果两组产程活跃期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5)[ WTBZ ;两组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及产后出血比较无显著差异(P>0.01).结论PCEA用于分娩镇痛产程时间短,降低了剖宫产及阴道助产率,对母婴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普贝生促宫颈成熟引产的治疗效果、安全性.方法:将240例孕周为38+3~42周无阴道分娩禁忌、单胎头先露位待产的孕妇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120例,采用普贝生1枚放置于阴道后穹隆;对照组120例,用小剂量催产素静脉微量泵泵入.观察对比两组总产程、阴道出血量、新生儿窒息率、剖官产率、副作用等临床指标.结果:试验组用药后12h宫颈评分为(8.9±1.3)分,明显高手对照组(5.3±1.5)分(P<0.05);24h临产率83.00%(100/120),明显高于对照组60.00%(72/120)(P<0.05),平产成功率8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3%(P<0.05);两组胎心变化、羊水异常、产后出血、新生儿结局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普贝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促宫颈成熟和引产药物,临床使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新生儿窒息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995年8月至2009年8月我科收治的110例窒息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窒息发生相关因素有脐带因素、产力因素、妊娠合并症、胎龄及体重、羊水和胎盘异常、胎膜早破、胎位异常、过期妊娠等,其中脐带因素、产力因素、妊娠合并症、早产儿、双胎儿及小于胎龄儿所致的新生儿窒息分别占24.5%、20.0%、16.4%和15.5%。结论加强围生期保健,加强高危妊娠产前和产时的监护,分析可能发生新生儿窒息的高危因素,提高产科技术,适时正确选择分娩方式是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妊娠期糖尿病(GDM)一日门诊管理模式对孕妇血糖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产检、分娩且资料完整的1 914例GDM孕妇为研究对象,将其中采用GDM一日门诊管理模式干预的739例为观察组,采用GDM传统管理干预的1 175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孕妇的血糖情况和妊娠结局.结果 观察组孕妇的空腹及餐后2 h血糖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其新生儿正常体质量的出生率高于对照组(P<0.01),巨大胎和大于胎龄儿、小于胎龄儿和胎儿生长受限的发生率则低于对照组(P<0.01或0.05).两组妊高症、羊水过多、羊水过少、产后出血、早产儿、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DM一日门诊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控制孕妇血糖,降低巨大胎及大于胎龄儿、小于胎龄儿和胎儿生长受限的发生,改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新生儿发生宫内窘迫时血乳酸以及心肌酶水平的变化.方法 选取宫内窘迫新生儿50例(A组),同时选取窒息的新生儿(B组)和正常新生儿(C组)50例作为对照,检测其脐动脉血(出生时)及出生后3、7d的血乳酸、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脱酸氢酶(HBDH)水平,并对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A组新生儿出生时和出生后3d的血乳酸、CK、CKMB、LDH和HBDH水平均显著高于C组,明显低于B组(P<0.01);出生后7d时与对照组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内窘迫新生儿的脐带血乳酸水平与CK、CKMB均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 宫内窘迫可影响新生儿的血乳酸和心肌酶水平,脐动脉血乳酸检测可协助诊断和评估宫内窘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IVH)的高危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搜集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出现PIVH的早产患儿的临床资料62例,记录其性别、孕周(GA)、出生体重(BW)、母亲年龄、孕次、产次、生产方式、是否多胎、有无胎盘异常、宫内窘迫或窒息、母亲孕期合并症、羊膜早破、羊水异常、脐带异常、低体温、血糖紊乱、贫血、机械通气(IMV)、酸中毒、血小板减少、低血钠、低血钙、蓝光照射、生后有无应用氨茶碱或咖啡因、鲁米钠、利尿剂以及有无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等27个因素的资料,同时随机抽取64例同期住院的无PIVH的早产儿作为对照组。使用Logistic二项回归分析逐步向前引入法找出影响早产儿PIVH的最主要的高危因素,同时构建公式计算PIVH的预报概率并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和ROC曲线评估模型。结果:从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来看,影响早产儿PIVH发生的最主要因素是宫内窘迫或窒息,其次为糖代谢紊乱、呼吸机应用、GA≤32周和BW≤2000g。结论:我国早产儿颅内出血的防治重点应是有围生期缺血缺氧史、出生窒息史及低体重、小于胎龄、生后发生低血糖或高血糖、生后使用呼吸机治疗等高危因素的早产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