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旨在通过研究种植辣椒后的不同类型土壤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变化特征,探索适合辣椒种植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类型。以辣椒自交系SJ11-3为材料,利用Illumina MiSeq 2500测序平台对其种植前后不同类型土壤(包括潮土、稻田土和黄棕土)根际微生物进行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土壤细菌16S rRNA基因V3+V4区域和真菌ITS1区域的丰富度、多样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种植前土壤中共获得2253个细菌分类操作单元(OTU)和775个真菌OTU,种植后土壤中共获得2353个细菌OTU和877个真菌OTU。辣椒种植会使不同类型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的OTU数量有所上升,且潮土中特有的OTU在种植辣椒前后均明显高于稻田土和黄棕土。同时研究发现,辣椒种植后RhodanobacterGemmatimonasBradyrhizobiumSphingomonas等细菌和FusariumPenicillium等真菌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相对丰度均显著升高。另外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ACE和Chao1指数)和群落多样性指数(Shannon和Simpson指数)分析发现,种植辣椒会使潮土、稻田土和黄棕土中真菌Shannon指数显著升高,而Simpson指数显著降低,物种多样性显著上升;细菌多样性则无显著变化。种植辣椒对潮土、稻田土和黄棕土中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均会产生重要影响,改变土壤微生物的丰富度及OTU类型。潮土在种植辣椒后微生物群落结构较为健康,未发现有大量病原菌富集,但稻田土和黄棕土则更容易造成病原菌的富集,因此推荐潮土为辣椒种植的适宜土壤。  相似文献   

2.
林窗对子午岭天然辽东栎群落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给人工干扰天然林的更新提供科学依据,以子午岭地区天然辽东栎群落为研究对象,调查林窗和林地样方各26块,应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对比分析辽东栎群落林窗和林地植物多样性特征差异,并研究林窗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天然辽东栎群落中,自然干扰形成的林窗平均面积为86.3 m2,以面积小于100 m2的中小林窗为主(占76.9%)。林窗形成方式多为干基折断。(2)林窗和非林窗植物多样性总体差异显著(P<0.05),林窗内植物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略高。(3)不同大小的林窗表现为:乔灌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在75~100 m2面积的林窗内最大;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最大值出现在0~50 m2的林窗内,丰富度指数最大值出现在75~100 m2的林窗内。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小陇山自然保护区锐齿栎群落的稳定性与动态,以及不同自然条件与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天然林保护工程”下小陇山锐齿栎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研究区锐齿栎群落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测度结果为:丰富度指数R为10.6,多样性指数H′为1.422,均匀度指数Jsw为0.545,优势度指数C为0.413;(2)群落内不同生长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在森林群落中大小顺序多样性指数: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均匀度指数: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3)区域内多样性指数随海拔的升高,呈递减的趋势,丰富度指数的变化与之相反;(4)多样性指数随林龄的增长呈递增的趋势,优势度的变化亦与之相反。本次调查为划定小陇山锐齿栎的保护区和进行区域环境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与早期研究相比,以锐齿栎为建群种的群落处于稳定状态,验证了研究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科学性和成效性。关键词:锐齿栎林;物种多样性;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秦岭  相似文献   

4.
为阐明纳帕海湿地沼泽化草甸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与理化性质的关系,采用稀释培养结合形态鉴定比较,分析旱季和雨季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并探讨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钾和速效磷在0~20 cm土层为雨季>旱季;20~40 cm土层除全氮外,为旱季>雨季。土壤容重和自然含水率在0~20 cm土层和20~40 cm土层为雨季>旱季。(2)旱季和雨季土壤真菌多样性均具有明显季节变化,0~20 cm土层除均匀度指数JSW外,真菌数量、多样性指数H'和丰富度指数DMA为旱季>雨季。20~40 cm土层,多样性指数H'和丰富度指数DMA为旱季>雨季,真菌数量和均匀度指数JSW为雨季>旱季。(3)经形态鉴定,旱季和雨季分别分离到12 属和11 属真菌,群落结构组成相似性极高,但也表现出一定差异性。曲霉属和腐霉属同为旱季和雨季沼泽化草甸的优势类群;枝孢菌属和壳囊孢属是旱季特有属,链孢菌属是雨季特有属。(4)经Pearson 相关性分析:在旱季和雨季,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钾、速效磷、容重和自然含水率与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组成相关性大。不同季节土壤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土壤理化性质与真菌群落结构组成密切相关,为研究真菌群落对纳帕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云南丰富生态地理环境中稻种资源稻飞虱抗性多样性的分布规律,观察分析了3703份稻种资源(1561份稻褐飞虱和2142份稻白背飞虱)的稻飞虱抗性多样性在云南不同气候类型、海拔、日照时数、气温、降水量和稻作区划中的地理分布和差异表现。结果表明,稻飞虱抗性多样性富集程度较高的地区在云南省滇中西部的保山市(龙陵县、施甸县、昌宁县、隆阳区、腾冲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漾鼻县、永平县)和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双柏县、武定县)。气候类型、海拔、日照时数、气温和降水量是影响稻种资源稻飞虱抗性多样性的主要因素,稻飞虱抗性多样性富聚的气候类型为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海拔600.1~800.0m、日照时数1600.1~1900.0h、年均气温13.1℃~15.0℃、年均降水量1100.1~1300.0mm。此外,筛选了11份值得研究利用的优异双抗虫稻种资源。  相似文献   

6.
杨永艳  谢涛  霍达  侯贻菊  赵文君  郭金鹏 《种子》2019,(6):66-69,75
本研究以施秉县白云岩裸露地貌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阔叶相对纯林、针叶相对纯林、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和灌木林6种植被类型下土壤种子库的数量特征、物种组成、多样性特征及其与地上植被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6种植被类型的土壤种子库密度为416~628粒·m^-2,表现为阔叶混交林>阔叶相对纯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针叶相对纯林>针叶混交林。2)土壤种子库数量集中分布在0~5 cm的土层,占总数量的71%~77%。3)6种植被类型的种子库共萌发出37种物种,其中菊科比重最大,其次是禾本科。4)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共同物种有29种,Sorensen和Jaccard相似性系数分别为46.40%,30.21%,相似性较低。5)6种植被类型土壤种子库的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总体表现出阔叶林>针叶林,地上植被除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明显大于土壤种子库外,其余的指数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莽山自然保护区南方铁杉种群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璟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2):81-85
利用30个样地资料,对莽山自然保护区的南方铁杉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5个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它们明显受群落类型与群落结构的影响,群落结构越复杂,物种丰富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就越大,均匀度指数就越小;(2)5个群落各生活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差异不一定具有统计意义;(3)利用改进的M.Godron稳定性测定方法测得的5个群落的稳定性都极低,而且与群落多样性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这说明群落处于一定的动态变化之中。  相似文献   

8.
废弃采石场植被自然恢复初期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璟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6):210-214
为了了解与掌握废弃采石场植被自然恢复的规律,笔者于2007年4月和8月2次对衡阳市肖家山废弃采石场及其周边荒山植物群落自然恢复的结构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植被类型以灌草丛与草丛为主,灌木种类较为单一,共4科5属5种,草本群落物种组成较丰富,共计26科49属67种,各立地类型草本群落优势种差异不大;(2)该区域物种多样性总体较低,物种丰富度与多样性指数的大小顺序为:撂荒地>泥石堆>排土堆>山顶裸岩>乱石堆>道路边坡>采石作业区,而均匀度则刚好相反;(3)群落的共有种趋势与立地类型的土壤厚度呈正相关,土壤是植被恢复的主要限制因子。关键词:生态恢复;废弃采石场;立地类型;植物群落;植物多样性;肖家山  相似文献   

9.
元阳梯田核心区周边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元阳梯田核心区周边植被群落物种、结构特征及多样性,揭示元阳梯田核心区周边森林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为元阳梯田核心区周边森林群落进行合理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笔者通过样方法对元阳梯田核心区周边森林群落进行野外调查,利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n均匀度指数、生态优势度等多样性指数,对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草本层植物种类91种,灌木层67种、乔木层42种。草本层多样性最大,其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别为0.82、0.98、均匀度指数为0.18;灌木层多样性最小,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别为0.32、0.87、均匀度指数为0.08;(2)14个群落中,鸭公树-木荷群落多样性最大,其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别为1.38、0.92,均匀度指数为0.36;云南松群落多样性最小,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别为0.42、0.37,均匀度指数为0.16。不同群落类型间的多样性大小次序为:阔叶林群落>人工林群落>草地群落>针叶林群落;(3)多样性指数随海拔梯度变化,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其最大值出现在1850 m,体现了“中度膨胀“的垂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0.
为缓解甘薯连作障碍,探究甘薯不同轮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设置甘薯连作、甘薯―花生轮作、甘薯―小麦轮作3个处理,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和Biology生态板方法,研究甘薯不同轮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碳源利用能力、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甘薯连作相比,甘薯―花生轮作显著(P<0.05)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细菌、放线菌、革兰氏阳性菌(G+)、革兰氏阴性菌(G-)生物量,降低了真菌生物量及真菌与细菌比值,甘薯―小麦轮作降低了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生物量,提高了真菌与细菌比值;甘薯―花生轮作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对羧酸类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和胺类化合物的利用能力,甘薯―小麦轮作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和胺类化合物的利用能力,其中甘薯―花生轮作对羧酸类化合物、芳香化合物和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显著高于甘薯―小麦轮作;甘薯―花生、甘薯―小麦轮作均提高了土壤微生物丰富度指数(Shannon index)、均匀度指数(Mclntoch index)和优势度指数(Simpson index),其中甘薯―花生轮作的均匀度指数高于甘薯―小麦轮作,而丰富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显著降低;冗余分析(RDA)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碳源利用能力和多样性指数与不同土壤养分存在相互促进或相互制约的关系。综上所述,甘薯与花生、小麦轮作能够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长沙市郊4种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彩虹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3):139-142
为了探讨长沙市郊4种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物种多样性,笔者选取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指标,对该地区的林下植被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4种林分灌木层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变化趋势为:枫香林>樟树林>杉木林>湿地松林,杉木林中多样性指数最小;均匀度指数为:湿地松林>樟树林>枫香林>杉木林。草本层的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的变化趋势均为:樟树林>杉木林>枫香林>湿地松林,均匀度指数在湿地松林中最小,与生态优势度相反。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基本高于草本层,除湿地松林外,均匀度指数为草本层>灌木层,杉木林生态优势度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其他3种林分相反。  相似文献   

12.
盐碱地引种沙枣根瘤内生菌及根际土壤AM真菌的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黑龙江省盐碱地引种沙枣根瘤内生菌及根际土壤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的多样性,采用根瘤切片法和湿筛法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对沙枣根瘤内生菌及根际土壤中的AM真菌进行分离、鉴定和多样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沙枣根瘤内成功地分离和鉴定出了27个纯菌株,其中放线菌4株、细菌14株、真菌9株,内生细菌的多样性指数最为丰富,与根瘤形成有关的内生放线菌多样性指数最低,但放线菌类群中Frankia sp.(代号H01)菌株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高;从沙枣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和鉴定出5属8株AM真菌,Glomus属有3株,Funneliformis属有2株,Septoglomus属有1株,Rhizophagus属有1株,Acaulospora属有1株。Rhizophagus intraradices在样品中的分离频度达到了100%,孢子密度高达48.5个/50 g土,是典型的优势菌株。在沙枣苗木菌根化及根瘤化培育过程中,Frankia sp.(H01)和Rhizophagus intraradices可作为重要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不同连作年限的3个大豆品种接种F.mosseas,分析大豆根腐病高发期苗期根系致病真菌的多样性,旨在证明接种F.mosseas能否抑制根腐病病原真菌对大豆根系的侵染,减轻大豆根腐病的发生。采用PCR-DGGE技术分析不同连作年限大豆苗期根系根腐病病原真菌的多样性变化,同时对DGGE图谱进行丰度、优势度、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接种F.mosseas对大豆根系根腐病病原真菌的多样性具有显著的影响,多样性批数明显下降,说明接种F.mosseas对连作大豆根腐病致病真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因此,为采用AM菌剂预防连作大豆根腐病的发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解决连作大豆根腐病发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三江平原农田土壤动物组成与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摘 要:土壤动物是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三江平原农田主要分布于草甸土,黑土,白浆土,沼泽土,从生态地理学角度出发,通过野外取样与室内实验结合对三江平原农田4个代表性土类的土壤动物进行了系统调查和分类鉴定。共获得土壤动物7031只,51类,隶属于4门7纲16目39科,其中优势类群3类,常见类群8类,稀有类群40类。各样地大、中小型土壤动物的数量和种类组成存在差异,草甸土大型土壤动物的数量和种类最多,白浆土的大、中小型土壤动物的数量和种类都是最少。在多样性分析中,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大小为沼泽土>草甸土>黑土>白浆土,与丰富度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呈正相关,与优势度指数呈负相关;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各指数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四个土类间土壤动物的相似程度均较高,大多为中等相似,只有沼泽土和草甸土为极相似。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不同轮作模式下耕作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揭示水旱轮作有益于蔬菜可持续生产的潜在机理。本文设计4种常见的轮作模式,在同一地理区域固定试验田块进行长期轮作试验,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土壤中真菌的ITS1区域序列和细菌的16S rDNA的V3-V4可变区序列,进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Alpha多样性分析表明,在4种周年轮作模式下,耕作层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发生了显著变化,水旱轮作模式(SH)的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嫁接模式(JJ)和蔬菜轮作LZ模式(LZ)的,而与蔬菜轮作LD模式(LD)的无显著差异。耕作层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均发生显著变化,SH模式的Shannon指数和ACE指数均显著高于LD模式的,且SH模式的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其他模式的。主坐标分析表明,4种周年轮作模式间,耕作层土壤微生物群落发生显著分化,SH模式和LZ模式均各自成组,JJ模式与LD模式聚为一组。组间物种差异显著性分析表明,SH模式有7个属真菌和26个属细菌的丰富度显著高于其他模式的,LD和LZ模式分别有4个属真菌和7个属细菌的丰富度显著高于其他模式的,JJ模式只有1个属细菌的丰富度显著高于其他模式的。不同轮作模式长期周年轮作下耕作层土壤微生物群落发生了显著变化。长期水旱轮作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增加了有益菌种类和相对丰度,更有利于蔬菜可持续生产。  相似文献   

16.
土壤微生物群落磷脂脂肪酸生物标记分析程序PLFAEco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磷脂脂肪酸(PLFAs)是一个良好的生物标记物,可应用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定性定量分析。为提高分析效率,在MIDI公司的Sherlock脂肪酸微生物鉴定系统的基础上编写了生物标记辅助分析程序PLFAEco,提供基于PLFAs的微生物群落分析功能,包括样品的Shannon-Wiener(H1)、Brillouin(H2)、McIntosh多样性指数(H3)、丰富度指数(S)、Pielou均匀度(J)、Simpson优势度指数(D)计算,聚类分析,主成份分析,可分别以样品和PLFAs为对象。该软件可依用户设定以PLFAs组合代替单一PLFA为计算单元便于比较真菌、放线菌、细菌等微生物类群之间的关系;亦可根据样品重复、处理信息进行均值和标准差计算。计算结果以包含图表的网页形式显示,提供CSV格式的数据文件供其它软件使用。该软件扩展了Sherlock系统在微生物群落分析方面的功能,避免了手工利用该系统带来的磷脂脂肪酸数据提取、数据矩阵构建、统计计算等复杂而繁重的工作,具有操作方便、速度快的特点,能满足大多数情况下的需求,已在烟田土壤、发酵床养猪场垫料的微生物群落分析中得到了验证。本程序及手册、示例位于网站www.dagri.org。  相似文献   

17.
The arable fields in central Spain have been dominated by cereal production, especially winter wheat. In this area, the defined action of weed management program requires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factors and mechanisms conditioning weed community dynamics in agro systems.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s on the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of weed communities in winter wheat crops.Weed density and composition of weed species were sampled over four years; comparing monoculture wheat and rotational wheat in three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s: (1) direct drilling (no-tillage, NT); (2) chisel ploughing (minimum tillage 15 cm depth, MT) and (3) mouldboard ploughing (traditional tillage 20 cm depth, CT). With the aim to be able to improve weed management in agro systems with semiarid environments; within each of the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s, we examined the impact of mineral fertilization (traditional and balanced) as a tool for reducing the external inputs in arable cereals.Weed diversity was assessed using the three common diversity indices: Shannon's index, evenness index and species richness. The data collected showed total weed density was different per tillage system and each year of the study, but we did not fi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crop systems over the study.The abundance, diversity and evenness of the weed community in the arable field,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NT systems. Within the direct drilling (NT) plots, rotational wheat showed the highest levels of weed infestation and diversity. Comparing traditional and balanced mineral fertilization of soil did not reveal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weed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observed in field.  相似文献   

18.
为了深入了解油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因子,本文对油茶园节肢动物总群落、植食类和捕食类亚群落的多样性与其主要生态学指标关系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群落多样性H’与均匀度J、物种丰富度R及物种数S呈正相关,而同优势集中性C和优势度d呈负相关。因此,提高油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可通过营造油茶园生境以增加节肢动物群落均匀度J、物种丰富度R和物种数S而减少物种优势集中性C和优势度d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转ScMV-CP基因甘蔗对根际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转ScMV-CP基因甘蔗对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的影响。【方法】利用BIOLOG Ecoplate? 微平板(BIOLOG Inc., USA)结合微生物的平板培养及相关的土壤酶活性分析。【结果】结果表明:转基因甘蔗显著(p<0.05)降低了土壤脱氢酶的活性,提高了土壤的纤维素酶、蛋白酶和脲酶活性(p<0.01),而对蔗糖酶和磷酸单脂酶没有影响;转基因甘蔗显著增加了根际土壤可培养的细菌和真菌数量(CFUs),但对放线菌影响很小。转基因甘蔗并没有增加土壤中对卡那抗性的微生物数量(CFUs);BIOLOG Ecoplate研究表明转基因甘蔗稍微提高了根际土壤细菌的代谢活力,细菌多样性分析表明,根际土壤细菌的Simpson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细菌生理群分布的均匀度、Mclntosh指数(DMc)差异不明显。【结论】转基因甘蔗对根际土壤酶和土壤微生物有一定影响,但没有增加对卡那抗性的微生物数量(CFUs);BIOLOG实验未发现转基因甘蔗对土壤细菌的多样性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对燕麦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丰富土壤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设置机械免耕和传统翻耕2种耕作方式,分别于燕麦拔节期和灌浆期取0~20cm土壤样品,用16S rRNA测序技术和ITS测序技术分别对土壤细菌和真菌进行测序,分析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差异性。结果表明,在免耕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更多,丰度更高。优势度分析显示,真菌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细菌优势菌门为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因此,免耕处理较传统翻耕处理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为燕麦田耕作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