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野生扁蓿豆单株种子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扁蓿豆(Medicago ruthenica)的9个农艺性状与单株种子产量进行通径分析,明确农艺性状对种子产量影响的主要因子,为扁蓿豆种子高产及其产量因子作用机理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单株种子产量与各性状的相关系数大小顺序依次为:单枝花序数>花序种子数>种子宽>株高>千粒重>花序结荚数>花序花朵数>种子长>生育期;9个性状与单株种子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大小依次为:单枝花序数>花序种子数>千粒重>种子长>株高>种子宽>花序花朵数>花序结荚数>生育期。单枝花序数对种子产量的贡献最大,花序种子数次之,其他性状的效应较小。因此,为提高扁蓿豆种子产量首先应着力增加单枝花序数,其次增加花序种子数,适当兼顾千粒重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海棠  韩国栋  胡跃高 《草地学报》2007,15(3):269-272
对荒漠草原区灌溉和旱作条件下蒙古冰草和新麦草的适应性、单株产草量构成因子及其贡献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灌溉条件下蒙古冰草和新麦草单株产草量及其各构成因子产量或数值皆大于旱作条件下;旱作条件下蒙古冰草产草量构成因子对单株产草量的贡献率大小顺序为,茎重>株高>穗重>分蘖数>叶重,新麦草为茎重>分蘖数>株高>叶重>穗重;灌溉条件下蒙古冰草产草量构成因子对单株产草量的贡献率大小顺序为,茎重>分蘖数>株高>穗重>叶重,新麦草为茎重>株高>分蘖数>叶重>穗重。  相似文献   

3.
20份扁蓿豆材料在甘肃武威地区的生产性能与品质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晰不同扁蓿豆材料在河西地区的产草量和品质特性,在甘肃省武威黄羊镇对20份扁蓿豆材料进行了株高、枝条长、茎叶比、产草量以及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采集于天水的扁蓿豆在播种当年的干草产量为13 978.6kg/hm2,其次为宁县(13996.9kg/hm2)和镇原扁蓿豆(10 349.5kg/hm2),产草量较低材料是临夏(4 003.8kg/hm2)和夏河扁蓿豆(3 875.7kg/hm2);镇原扁蓿豆植株自然高度最高,为63.7cm,其次为宁县扁蓿豆,为63.3cm、天水扁蓿豆为57.7cm,永昌2号扁蓿豆自然高度最低,为32.9cm。粗蛋白含量最高的是永昌2号扁蓿豆,为12.49%,其次是CF021287和临夏,分别为11.79%和11.49%;最低的材料是CF021284(8.87%)。天水、宁县和镇原扁蓿豆粗蛋白产量最高,分别为3 192.4,2 846.7和2 654.6kg/hm2;临夏为1 315.9kg/hm2,景泰扁蓿豆最低,为1 295.4kg/hm2;CF021289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高,为56.87%,其次是土默特为56.19%;CF021294最低,为47.71%;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高的是土默特49.25%,最低的是夏河,为37.66%。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天水扁蓿豆综合性状表现最为优秀,宁县和镇原扁蓿豆次之,CF021284和CF009614扁蓿豆综合性状表现较差。  相似文献   

4.
非秋眠紫花苜蓿株系优选的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茜  敖学成  傅平  陈艳 《草业科学》2009,26(11):82-85
以产种期的非秋眠苜蓿Medicago sativa选择优株为材料,对影响株质量的性状进行通径分析。试验数据的总的多元决定系数较大,∑d=0.846 7,表明试验中选择的性状包括了影响生物量的主要性状。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结实分枝数、总分枝数、株高、产种量、分枝节数和分枝结实花序数与株质量相关性相对较强,是生物产量的主要决定因素,是非秋眠苜蓿在亚热带地区进行单株选择的主要性状。分析得出的株质量多元回归方程为,y=14.324 9+0.077 2x1(株高)+0.157 3x2(株总分枝数)+0.483 4x3(株结实分枝数)+0.011 2x4(花序长度)+0.068 7x5(分枝结实花序数)+0.032 3x6(主枝结实花序数)+0.000 6x7(茎粗) +0.170 2x8(分枝节数) +0.427 1x9(产种量)。  相似文献   

5.
《牧草与饲料》2007,1(2):53-53
龙牧801和龙牧803号苜蓿是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用野生扁蓿豆与肇东苜蓿进行远缘有性杂交,历时16年,育成的具有抗逆性强、产草量高、适应性广等综合性状的苜蓿新品种,1993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通过,登记为育成品种。  相似文献   

6.
扁蓿豆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4年的种植观察发现,种植第1年扁蓿豆和苜蓿生长都较缓慢,扁蓿豆的越冬率在l~4年内随着生育年限的增加而提高,而苜蓿的越冬率比扁蓿豆稍低.返青都在4月末,从返青到成熟期的生育天数扁蓿豆为120d,苜蓿为103d.生活第2年的扁蓿豆草层最大鲜量出现在30~40cm处,其中叶量占52.4%;生活第2年和生活第3年的苜蓿草层结构最大鲜量都出现在40~50cm处,分别为50.6g和55.2g,比扁蓿豆分别少了12.4g和7.2g.种子产量第3年最高,扁蓿豆为188.4kg/hm2,苜蓿为211.95kg/hm2.扁蓿豆的生育期较长,第1年为150d,第2年为125d,第3年为120d;而生活第2年的苜蓿生育期为120d,第3、4年都为103d.  相似文献   

7.
野生黄花型扁蓿豆染色体核型分析(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扁蓿豆(Medicago ruthenica L.)又名野苜蓿、花苜蓿,是豆科苜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为典型草原或草甸草原的常见伴生植物,生于丘陵坡地、沙质地、路旁草地.它具有蛋白质含量高、适口性好、叶量丰富和适应性强等优点,是我国北方分布较广的牧草之一.同时由于具有抗旱、抗寒、耐瘠薄、适应性广等特点,被认为是优良的抗性育种材料.关于扁蓿豆染色体组型的分析已有报导,但至今未见有关野生黄花型扁蓿豆组型分析的报道.  相似文献   

8.
通过产种、产草量高的白三叶草地植株性状的相关通径分析,得出影响产种、产草量的共同性状是花重,其产种量与花重的决定系数为0.307 8,花重与分枝重的决定系数为0.247 0,因此,选留花重,又是小花数多的花序,花梗长、重植株是表型选择种子高产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陇中干旱区扁蓿豆种子生产的最佳种植方式,以期为该地扁蓿豆种子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于2017-2019年在甘肃定西设置垄沟覆膜、地膜平覆、垄沟覆秸、平作覆秸、垄沟和平作(对照)研究了扁蓿豆种子产量及构成因素。结果表明,种植前3年扁蓿豆植株绝对高度、分枝数、主根长度、光合特性、荚果数、种子数、实际种子产量和表现种子产量皆表现为垄沟覆膜>地膜平覆>平作覆秸>垄沟覆秸>垄沟>平作处理;2017年植株绝对高度、分枝数、光合特性、实际种子产量在垄沟覆膜和地膜平覆处理下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018-2019年植株绝对高度、分枝数和实际种子产量在垄沟覆膜、地膜平覆、平作覆秸和垄沟覆秸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3年实际种子产量垄沟覆膜处理均表现最好,较平作处理分别提高110.4%、38.6%和20.4%,其次是地膜平覆和平作覆秸处理,较平作处理分别提高了94.6%、38.4%、15.5%和48.0%、37.1%、13.3%。考虑到种子产量、地膜成本、土壤污染以及耕作便捷程度等因素,平作覆秸处理适宜在陇中地区扁蓿豆种子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以扁穗雀麦的9个新品系和2个国审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方差分析方法,估算了21个数量性状的有关遗传参数,并结合性状间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扁穗雀麦育种时的选择效果和育种潜力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达到显著水平的17个性状中14个性状广义遗传力处于极高水平,依次为单株干重、旗叶叶鞘长、旗叶宽、初级分枝数、倒二叶宽、茎粗、单株种子产量、株高、小穗数等,3个性状广义遗传力处于中等水平或中高水平,其中倒二叶长最低,其次为第1节间长。株高、倒二叶叶鞘长、旗叶宽、倒二叶宽、茎粗、分蘖数、花序数、小穗数、初级分枝数、单株干重和单株种子产量表现出较高的遗传进度,第1节间长、旗叶叶鞘长和小花数为中等,旗叶长和花序节数较低。此外,新品系在单株产量相关性状上总体优于两个国审品种,主要特征为植株高,叶片宽,茎秆粗壮,基部第1节间较短,分蘖数多,单株干重和种子产量高等特点。第1组(新品系组)内,BCS1103的株高和单株产草量最高,分蘖数较多;BCS1106的叶片最宽,分蘖数、圆锥花序数和小穗数最多,单株产草量和单株种子产量最高;BCS1109的基部第1节间,叶鞘最长,叶片最窄,茎秆最细,初级分枝数最多。第2组内,黔南比江夏表现出更优异的产草相关性状。综合试验结果认为,在注重产草量对扁穗雀麦进行选择时,株高、旗叶宽、分蘖数、倒二叶宽、茎粗和花序数的可靠性较大,选择效果较好。在注重种子产量进行选择时,分蘖数、花序数、单株生物量和株高的可靠性较大,效果较好。另外,本试验中的新品系与供试品种相比,在产草性状和种子生产性状方面均占有明显优势,具有选育出牧草新品种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刈割次数对杂花苜蓿草产量、营养成分、越冬率和可持续利用所产生的影响,对种植当年草原3号杂花苜蓿进行了不同刈割次数的研究试验,并对不同刈割处理下草原3号杂花苜蓿的生长特性、干草产量、营养品质及越冬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刈割次数对种植当年草原3号杂花苜蓿平均株高、生长速度影响不显著,而对茎叶比、鲜干比、越冬率影响显著(P〈0.05)。种植当年草原3号杂花苜蓿在刈割1次处理下的茎叶比、越冬率最高,分别为0.98、95%;在刈割2次处理下的平均株高、生长速度、鲜干比较高,分别为59cm、1.30cm/d、3.76;在刈割2次处理下的全年干草总产量最高,为5211kg/hm^2;在刈割2次处理下的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平均值较高,分别为20.5%、140;在刈割2次处理下的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平均值较小,分别为35.9%、40.6%。综合考量刈割次数对种植当年草原3号杂花苜蓿生长特性、干草产量、营养品质及越冬率的影响,种植当年刈割1次最佳。  相似文献   

12.
以苜蓿雄性不育系Ms-4幼嫩茎段、叶片、叶柄为外植体,诱导苜蓿雄性不育系再生植株.结果表明:叶柄是诱导愈伤组织的良好外植体,体细胞胚诱导率为90%,再生率49%.苜蓿雄性不育系插条生根的最佳处理为接种前用水进行预处理0.5h,外植体为完整插条,培养基为A1、A2,其生根率为97%,生根系数为5.3.  相似文献   

13.
以草原3号杂花苜蓿通过茎段扦插建立的6个无性系群体为材料,比较了这些无性系在株高、再生速度及变异系数上的差异,分析了单株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变异性、相关性及多元线性回归关系,结果表明,综合性状以黑紫色、黄绿色和白黄色3个无性系较优;较多的分枝、较小的叶型、绝对高度大且茎叶比也较大的植株,预示有较高的头茬草产量。  相似文献   

14.
试验对30,45,60,75,90 cm行距下,第3年盛花期老芒麦种群的根、茎、叶、花序等构件数量性状、生物量结构、能量累积及分配比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行距对单位面积分蘖数与生殖枝比例有极显著影响;对叶长、叶宽、单蘖叶片数均无显著影响;对单蘖节数、节间长有显著影响,致使自然高度间差异极显著;根系深度与分布范围、花序柄及小穗数显著受行距影响;叶、茎、花序、根系的生物量均显著受行距的影响,顺序为茎>叶>根系>花序;行距对叶、茎、根、花序的单位生物量能量值均无显著影响;对叶、茎、根、花序的能量累积有显著影响,影响由大到小的顺序为茎>叶>花序>根;行距极显著影响老芒麦能量在构件间的分配,影响由大到小为叶>茎>花序>根。30 cm是适合饲草生产的最佳行距,60 cm是适合种子生产的最佳行距。  相似文献   

15.
施肥对苜蓿+无芒雀麦混播草地的产量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探讨了科尔沁地区草原2号杂花苜蓿+Carlton无芒雀麦混播草地基肥和追肥中氮,磷和钾配施对草地群落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和钾合理配施有利于草原2号苜蓿和无芒雀麦生长。在配施中,草原2号苜蓿与磷肥效应最显著,无芒雀麦与氮肥和钾肥效应最显著。高钾组合与高氮组合显著降低了草原2号苜蓿产量(P<0.05)。对于春播的杂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草地,为了保持混播群落组分种群的稳定性,较适宜的施肥组合是N2、P1、K2组合(基肥:尿素20 g/m2、过磷酸钙30 g/m2、氯化钾20 g/m2;追肥:尿素30 g/m2、过磷酸钙50 g/m2、氯化钾30 g/m2)。一年龄草地头茬草和二茬草中无芒雀麦产量组分比分别为44.47%和71.10%,占全年总产量的63.62%。二年龄草地三茬草中无芒雀麦产量组分比分别为39.23%,59.73%和37.76%,占全年总产量的46.64%。  相似文献   

16.
行距对“川草2号”老芒麦生殖枝及种子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对30,45,60,75,90 cm五个行距下,老芒麦枝条性状、花序性状、种子产量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行距首先通过对分蘖数、生殖枝比例、生殖枝数/m2、生殖枝高度、生殖枝直径等有极显著影响,继而造成穗柄长、穗柄直径、穗轴长、小穗数/生殖枝、小花数/生殖枝等差异极显著,最终导致结实率、表现种子产量与实际种子产量的差异;单位面积小花总数、潜在种子产量受行距影响不大且趋于稳定;偏相关分析说明,在行距恒定时,株高是影响结实率的主要因素,花穗柄长度反映小穗数/生殖枝、种子数/生殖枝与实际种子产量,可通过株高与花穗柄长度预测结实率与种子产量;千粒重与其他参数相关性低,是相对稳定的种子性状;行距60 cm时,潜在种子产量、表现种子产量和实际种子产量最高,适宜在生产中推广。  相似文献   

17.
高寒地区优良豆科牧草的筛选及生产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为了缓解高寒牧区冬春季节家畜蛋白饲料缺乏的问题 ,进行了优良豆科牧草的引种栽培及生产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 ,筛选出的甘农 1号杂花苜蓿和陇东苜蓿的干草产量两年平均为 4 930 .3和4 912 .1kg/hm2 ,茎叶比分别为 1∶0 .81和 1∶0 .83,越冬率为 74 .95 %和 71.6 5 %。  相似文献   

18.
使用 Li-6400光合测定系统田间实地测定在海拉尔地区广泛种植的4个苜蓿品种(黄花苜蓿、杂花苜蓿、肇东苜蓿和龙牧801)的光合因子,并进行了相应产量因子的测定,分析影响苜蓿产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不同苜蓿品种的净光合速率(P n )、蒸腾速率(T r )、水分利用效率(WUE )、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 i )和气孔导度(Gs)日变化曲线并不完全呈双峰曲线,出现峰值的时间也存在差异性;P n 和 Tr 与气孔导度、叶绿素呈显著正相关性(P 〈0.05),与水分利用效率、相对湿度和气温呈负相关(P 〈0.05)。产量与光合因子、环境因子相关性较低;通过主成分分析,株高、有效辐射、宽幅、单株干重、茎干重、叶干重、鲜干比能够较好的反映和预测苜蓿产量;杂花苜蓿在海拉尔地区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对‘甘引1号’黑麦(Secale cereale L.‘ganyin No1’)种质的8个农艺性状与鲜草产量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分蘖数、茎叶比和穗重与产量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株高和穗长与产量的相关性也达到显著水平;株高、分蘖数、茎叶比、和穗重4个农艺性状对产量形成的贡献最大,是构成产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