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生态养殖是根据不同养殖生物间的共生互补原理,利用自然界物质循环系统,在一定的养殖空间区域内,通过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使不同生物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生长,实现生态平衡,提高养殖效益的一种养殖方式。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通过对原有海水池塘进行精深改造,实行虾蟹贝生态健康养殖,水中养虾,水底养蟹,底泥养贝,虾蟹残饵、粪便肥水,水的肥力催生单细胞藻类,  相似文献   

2.
海水池塘蟹虾贝(缢蛏、泥蚶、青蛤)混养是目前渔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一种十分重要的生态混养模式,它利用了各养殖品种生态习性的互补原理,使各品种互利共生。不仅能充分利用池塘的滩涂与水体,而且通过贝类滤食水体中过多的浮游生物和虾蟹类的残饵及排泄物,有效改善了养殖水质和池塘生态环境,从而确保海水池塘养殖的低风险、多产出、高效益。  相似文献   

3.
海水池塘混养技术已发展多年,方法多种多样,有虾鱼、虾蟹、虾贝、虾海参、虾藻等。本文介绍虾、蟹、贝、鱼混养,立体生态综合利用的海水池塘养殖模式——五放七收。  相似文献   

4.
2008年我们在海水池塘虾蟹贝立体养殖的基础上,增加了半滑舌鳎鱼类养殖,通过鱼类摄食病死虾,减少了虾蟹病害交叉传染的几率,大大提高了养殖成活率,平均每667m~2效益提高2000元以上。2009年又进行了中试试验,现将该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李健  李吉涛 《水产学报》2023,47(11):119607-119607
池塘养殖是我国海水养殖的传统方式,也是当前陆基海水养殖的主体。自20世纪70年代,海水池塘养殖经历了粗放式、半集约、集约化和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的发展历程。然而,海水池塘养殖产业中仍存在养殖生物生态适应性机制不清、养殖系统产出不稳定、营养物质利用效率低等“瓶颈”问题,严重制约了海水池塘养殖产业的发展。因此开展海水养殖虾蟹良种与生态环境的互作机制解析,研发养殖生态系统结构优化和营养物质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搭建养殖信息采集与智能化管控平台,创建生态工程化养殖新模式,实现养殖系统高效可持续产出,是我国海水池塘养殖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正>自对虾病毒流行病暴发之后,海水池塘的对虾养殖业急速滑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攻克对虾病毒病,从而积极探索海水池塘的综合利用技术,虾蟹贝混养是目前海水池塘的综合生态养殖主要模式。浒苔是一种大型底栖藻类,不仅是造成2008年青岛近岸海域绿藻的主要凶手,而且给海水池塘养殖带来了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烟台市莱山区北寨海水池塘和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海水池塘进行了虾蟹贝生态养殖试验,每667m^2产贝类300—400kg,对虾50kg,梭子蟹100kg,每667m^2产值0.9万元,利润0.55万元。现将其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自从1993年我国海水养殖虾类遭受白斑病毒病的危害以来,海水虾类养殖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一般虾农抗风险能力差,所以自然地就派生出了多品种混养,这种不收那种收,大大降低了由于病害而带来的风险。混养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有虾鱼、虾蟹、虾贝、虾参、虾藻等。日照市东港区总结推广了海水池塘虾蟹贝“四放五收”养殖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亩均效益达6000元以上。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江苏省连云港市海水池塘养殖一直是以对虾养殖为主导品种,自1993年以后随着对虾病毒病的流行,对虾养殖产量和效益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为探索新的海水池塘养殖模式,利用鱼虾贝不同养殖生物生态习性和共生互补的原理,2009年笔者在连云港市达盛水产公司进行梭鱼、中国对虾、脊尾白虾、缢蛏多品种高效养殖试验。采取立体混养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海水池塘多品种混养模式是经过近二十年不断探索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生态高效养殖技术集成。根据池塘的生产条件及管理水平可采取"鱼虾贝"、"蟹虾贝"等多种养殖模式。在多年的养殖生产与技术推广实践中,总结并形成适合于沿海海水池塘多品种生态养殖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1.
《齐鲁渔业》2010,(6):61-62
在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水产养殖的生态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和重视。青岛市城阳区渔业主管部门积极推广多营养层次立体生态养殖技术,稳步推进低碳水产养殖。一是积极推广浅海滩涂贝藻立体生态养殖技术。在胶州湾浅海滩涂采取海面发展条斑紫菜筏式养殖、海底底播菲律宾蛤仔的上藻下贝立体生态养殖模式。二是大力推广池塘立体生态养殖模式。积极引导养殖户进行虾蟹贝混养、  相似文献   

12.
正海水池塘鱼、虾、贝绿色生态养殖是指根据海水池塘不同生态位进行鱼、虾、贝多品种搭配混合养殖,以达到充分利用水域养殖生产潜力和生态防治病害的作用,实现海水池塘养殖综合效益的提高。现将海水池塘鱼、虾、贝生态养殖试验情况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池塘条件试验池塘选择在玉环市珠港长  相似文献   

13.
正海水池塘多营养层次养殖模式即为通俗意义上的鱼、虾、贝混养,就是通过鱼、虾、贝的生理、生态的不同进行养殖,根据混养品种在栖息水层、食性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互补特点,进行水中养鱼、池底养虾、泥里养贝。多营养层次养殖模式是互相促进、生态互补的,是一种立体生态养殖模式,是典型的"碳汇渔业"。这种养殖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品种成活率、节省饲料成本、缩短养殖周期,还可以合理使用饵料,恢复池塘生  相似文献   

14.
海水围塘虾蟹贝新型综合养殖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三门县是海水养殖大县,拥有海水围塘养殖面积8万多亩,养殖模式以虾蟹贝立体生态混养为主,该种模式充分利用了混养生物学原理,通过将不同食性、不同摄食方式和不同栖息习性的种类放养在同一水体中,达到了充分利用水体空间、饵料资源的目的,在优化池塘生态结构、加强池塘物种多样性、提高抵御外来干扰能力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养殖过程中由于清塘消毒不彻底、养殖密度不断升高及不科学的养殖管理方法等原因,导致塘底环境恶化,水质易败  相似文献   

15.
<正>C海水池塘立体养殖技术技术概述:海水池塘立体养殖技术是根据不同养殖生物间的共生互补原理,利用自然界物质循环系统,在一定的养殖空间区域内,通过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使不同生物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生长,实现生态平衡,提高养殖效益的一种养殖方式。在一个池塘水体中,上层水养虾,池塘底部  相似文献   

16.
陈萍  王芳芳  翁歆之 《中国水产》2016,(11):109-112
正目前,具代表性的海水池塘综合养殖模式主要有:鱼虾混养模式、虾参混养模式、虾贝混养模式及多品种综合混养模式。本文从浙江省三门县最具代表性的海水围塘虾蟹贝混养模式出发,就模式发展历程、养殖特点做简要介绍,并重点对模式优势、存在问题做重点思考及分析。一、发展历程三门县是浙江省海水养殖重点县,该县海洋资源丰富,养殖历史悠久,现有海水围塘虾蟹贝(脊尾白虾、青蟹、缢蛏、泥蚶)立体综合生态混养面积8万多亩。发展初期以滩涂贝类增养殖为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全国各地在虾池综合养殖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日照市水产研究所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海水池塘养殖模式的研究工作,对海水池塘生态混养过程中一系列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形成了一套海水池塘虾、蟹、贝生态、高效养殖模式,既充分利用了水体空间,又形成了养殖生态系统上的互补,同时降低了养殖风险,每667m^2养殖效益近万元。  相似文献   

18.
虾蟹贝混养池塘水体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存在大量的藻类、菌类等,它们互利共生,共同维持着水体的微生态平衡。但到了养殖中后期,随着生物总量的不断上升,饵料投喂量逐渐加大,虾蟹排泄物、动植物尸体增多等都会加重池塘负荷,如不能及时将其转化和分解,就极易导致有害细菌和病原体大量滋生,进而引发对虾病害。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适当施用微生态制剂,使池塘水体中的藻相和菌相维持平衡,可以有效改善养殖水体环境条件,提高养殖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梭子蟹与脊尾白虾、贝类生态混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混养是一种模仿生物原始生态系统的科学的水产养殖模式。在同一海水池塘中养殖蟹、虾与贝类,可以充分利用养殖水域空间与池塘滩面,实现水中有虾、水底有蟹与泥中有贝类的全方位、立体化养殖模式。浙江省象山县高塘岛乡共有350hmz海水池塘采用蟹虾贝混养技术,平均每667m^2产缢蛏200kg、脊尾白虾15-20kg、梭子蟹60-75kg,每667m^2。产值8000~11000元、利润4500~5500元,创建了一套经济效益较为稳定的生态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20.
克氏原螯虾养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建清 《水产养殖》2009,30(5):41-43
第四讲 克氏原螯虾池塘主养技术 池塘主养克氏原螫虾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养殖模式,由于其养殖技术和传统的虾蟹主养技术接近,普遍受广大养殖户应用,但克氏原螯虾毕竟与其他虾蟹的生活习性不同,养殖技术也就有较大的差异,其主要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