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慈溪市东部养殖泥螺的死亡原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宝定 《海洋渔业》2000,22(2):80-80,79
<正> 泥螺俗称梅螺、麦螺、黄泥螺等,其质味美,营养丰富,食用方法有腌制、酒渍,还可鲜蒸、烧汤,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浙江省慈溪市东部滩涂含砂量少,富含油泥,适宜泥螺生长,泥螺粒大质脆,以三北黄泥螺闻名于江、浙、沪一带。  相似文献   

2.
泥螺的生物学特性、育苗及养殖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於宏  王一农  邵健忠 《海洋渔业》2003,25(4):198-199,203
泥螺Bullacta exarata(Philippi),俗称“麦螺”、“梅螺”、“黄泥螺”、“吐铁”等,隶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后鳃亚纲、头楯目、阿地螺科,是一种分布于我国沿海潮间带的小型经济贝类。泥螺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食。浙江沿海有滩涂养殖泥螺的传统,养殖技术较成熟,至2000年底,全省养殖面积已达12.5×10~4hm~2。由于实行  相似文献   

3.
泥螺平涂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螺平涂养殖,是指在潮间带滩涂上(一般为中、低潮带)先进行简单的翻耕、清涂,然后播撒泥螺苗种,在养殖的中、后期常进行围网,防止敌害生物的侵入和泥螺的逃逸。养殖周期2~3个月,一年一般可养两茬,净利润可达600元/亩左右,还不包括对成品泥螺进行粗、精加工后的附加产值。泥螺的滩涂平涂养殖是一项成本低、投资省、收益高、风险小的滩涂养殖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将对泥螺的滩涂平涂养殖方法及技术作一回顾和总结,分析存在问题,改进不足之处,使泥螺的养殖生产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一、养殖场地的选择1.涂面…  相似文献   

4.
滩涂人工养殖泥螺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滩涂人工养殖泥螺技术浙江省洞头县水产研究所(325700)李昌达泥螺,俗称“吐铁”、“黄泥螺”、“梅螺”等,为西太平洋沿岸半咸水滩涂的习见种类,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潮间带滩徐,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腌制品畅销国内外市场,价格十分看好。目前,我国浙江...  相似文献   

5.
杭州湾南岸滩涂贝类7种养殖模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美珍 《海洋渔业》2006,28(1):48-54
在杭州湾南岸滩涂,设计7种贝类养殖模式:平涂单养泥螺(Ⅰ)、平涂单养彩虹明樱蛤(Ⅱ)、蓄水单养青蛤(Ⅲ)、平涂混轮养泥螺和彩虹明樱蛤(Ⅳ)、平涂混养缢蛏和彩虹明樱蛤(Ⅴ)、蓄水混养缢蛏和斑节对虾(Ⅵ)和蓄水混养缢蛏和青蛤(Ⅶ),经养殖试验对它们的养殖效益作了比较。结果表明,7种养殖模式的产值/投入比值差异不显著,在1.43~1.55之间;而其效益(利润)差异较大,在2.94~21.04万元/hm2,其中以模式Ⅵ最高,是模式Ⅰ的7倍多和模式Ⅲ的4倍,模式Ⅳ比Ⅰ高86.1%,模式Ⅴ比Ⅱ高62.66%,模式Ⅲ比Ⅰ或Ⅱ高70%左右,模式Ⅳ比Ⅴ高9.81%,模式Ⅰ与Ⅱ、模式Ⅶ与Ⅲ等效益相差不大。按生态及经济效益评价这7种滩涂贝类放养模式的结果揭示,以蓄水混轮养不同栖息习性和不同食性种类(贝虾混养),充分利用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者为最佳;对无法蓄水的平涂以螺蛤或螺蛏混轮养为好。  相似文献   

6.
杨国华 《海洋渔业》2002,24(3):137-138,133
泥螺(Bullacta exarata)隶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后鳃亚纲、头楯目、阿地螺科,是滩涂常见小型经济贝类,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潮间带滩涂。近年来,泥螺养殖在启东市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产量不断增加,已逐渐形成泥螺育苗、养殖、加工一条龙的生产格局,成为启东市海水养殖的主要养殖品种之一。随着泥螺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泥螺苗种的需求量也随之加大。为了有效解决目前启东市泥螺苗种的短缺问题,启东市黄海滩涂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率先对泥螺土池育苗技  相似文献   

7.
泥螺养殖滩面的敌害生物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泥螺(Bullacta exarata),浙江俗称“麦螺”、“梅螺”、“吐铁”、“黄泥螺”等,北方沿海俗称“海淄”、“海泥板”等,是隶属腹足纲后鳃亚纲阿地螺科(Atyidae)的软体动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潮间带滩涂,尤以浙江一带的泥螺品质最好,深受人们喜爱。目前沿 海各地区已开展了大面积的泥螺 人工养殖生产,泥螺也是浙江北 部沿海的重要经济种类。作者根 据近几年来对浙江沿海泥螺养殖 滩面敌害生物的调查情况,并参 考有关资料,总结如下: 一、泥螺养殖滩面的生物组 成 泥螺生活环境中的生物组成 较为简单…  相似文献   

8.
泥螺(Bullactaexarata),俗称黄泥螺、梅螺,肉味鲜嫩,营养丰富,深受沿海群众的喜爱。泥螺是浙江沿海,尤其是浙江省北部沿海滩涂的主要养殖种类,泥螺的养殖生产,不仅开发、利用了以前荒芜的沿海潮间带滩涂,解决了部分沿海群众的就业,更丰富了群众的菜篮子,使沿海群众多了一份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黄河口泥螺的分布现状和生物学特性,于2014年7、8、11月对黄河口三角洲海域的泥螺群体进行了取样调查,研究其生活习性、繁殖习性和早期胚胎发育情况。调查发现,7、8月份泥螺的分布密度较11月份高,约为25只/m2,11月份泥螺集中分布于中潮区的中、上部。泥螺主要栖息于滩面上的浅水湾中,它们会频繁地在潮湿的滩面上爬行,并在涨潮时迅速潜入沙中。7、8月份为泥螺的繁殖旺盛期,成体泥螺会在相互靠近1~2 min后进行交尾活动,整个交尾过程持续约25 min。调查中还发现了3只泥螺进行交尾的现象。早期胚胎发育观察发现,泥螺受精卵发育至担轮幼虫阶段所需时长为30.0~33.5 h,受精卵发育至膜内面盘幼虫阶段需43~51 h,受精卵发育至浮游面盘幼虫阶段需51~73 h,受精卵发育至匍匐幼虫阶段需73~81 h,受精卵发育至稚螺阶段需81~164 h。  相似文献   

10.
泥螺,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潮间带滩徐,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尤其泥螺腌制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近年价格不断上涨,增养殖泥螺的经济效益十分看好。为此,我乡黄海公司1998年4月从南方运来泥螺小苗在本地滩涂进行了增养殖试验,取得了成功,现将试验情况小结如下。1试验材料1.1滩涂的选择选择在中潮区,南北长400m,东西宽100m,面积为66.6亩,滩涂上质为底部沙质,表层有5~100m黄泥浆土,滩面平坦,无污染。1.2泥螺苗种来源共两批,一批苗种25吨来自浙江陆清县,另一批2.5吨来自如东县评口。用桶装湿运法,运输成活率95%,泥…  相似文献   

11.
我们于2003年承担了山东省科技厅下达的“海珍品(皱纹盘鲍、刺参)生态养殖技术研究”项目。经三年的实践研究,试验面积10333米2,鲍苗经过三年的养殖,成活率达88.3%,平均壳长94.8毫米,平均体重113.4克,平均产量2003.4克/米2;参苗共放了两茬,每茬养殖时间是18个月,成活率达92.5%,  相似文献   

12.
泥螺,是适温广盐性的经济软体动物,栖息在潮间带的滩涂上。其肉味鲜美,产品在国内十分畅销,在国外亦供不应求。温州市潍涂上拥有丰富的泥螺资源,过去未被重视开发利用。1992年仲春,乐清县一养殖户将天然幼螺进行试养,二个多月可养成商品规格,获得亩纯收入200来元的好效益。今年2月下旬以来,乐清县海屿潮间带滩涂上幼稚螺旺发,仅半个月,捕获5~6t。该市抓  相似文献   

13.
泥螺(Bullacta exarata)是腹足纲、后鳃亚纲的软体动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的潮间带滩涂,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浙江温岭市横山乡湾塘养殖场于1994年进行了泥螺精养高产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泥螺为太平洋沿岸半咸水产品的种类,是我省沿海重要的经济贝类,其肉质鲜美,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近年来由于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泥螺自然资源严重衰退,鉴于此,我们结合泥螺主要活动于滩涂表面和潜居泥沙表层的生活习性,自1998年起在启东市吕四港镇近海文蛤围网养殖的滩涂上,示范并推广了泥螺的人工滩涂围网养殖技术,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滩涂的准备工作1.滩涂的选择:在潮流畅通、海水比重1.010~1.020、pH值7.0~8.5的海区,选择表层以泥质为主、涂质细软、底栖硅藻和有机碎屑丰富的中潮区滩涂。2.围…  相似文献   

15.
大瓶螺 (Ampullaria gigas)又名南美螺、苹果螺、苹果蜗牛,台湾又称福寿螺、雪螺。该螺原产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在分类学上属软体动物门,中腹足目,瓶螺科,瓶螺属。这种螺具有生长繁殖块、食性杂、抗逆性强、易于养殖且成本低、肉味鲜美等优点。 1981年广东中山县从台湾引进,现已成为我国的一种大型优质、经济效益好的淡水养殖螺类。大瓶螺不仅可以人工单养,而且可以稻螺套养、稻后放养,且不影响水稻的产量。笔者从事多年的大瓶螺养殖加工,养殖的大瓶螺每 667米 2产量 1 000~ 3 000千克,经济收入 2 000~ 6 000元 /667米 2。 1水…  相似文献   

16.
蔡清海 《科学养鱼》2000,(11):27-27
一、生物学特征   泥螺广泛分布于西太平洋沿岸半咸水域的潮间带滩涂,属广温、广盐性种类,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较强。泥螺生活于泥沙底和软泥底,对底质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沙泥、沙质底质中也能生存。雨天或天气较冷时多潜于泥沙表层,不易发现。春、秋季则爬出泥层在滩涂面上摄食,夏季烈日曝晒下极少爬出滩涂表面,而晚上则出现大量泥螺。 5~ 9月为繁殖期,卵群呈圆球形,半透明,以胶质柄固着于海涂上。   泥螺成体和幼苗的生存温度为- 1.5~ 33℃,其中以 0~ 30℃较适宜生存和生长。不同产地的泥螺可在 1.84‰~ 28.80‰盐…  相似文献   

17.
日本对虾多茬养殖是海水养殖的重要形式之一。2006年,海阳市大闫家镇鲁古埠村的日本对虾养殖中,遵循“水产养殖,养水为本”的科学养殖理念,头茬虾单产40kg,在售价仅为34元/kg的情况下,每667m^2净利润超千元,2茬虾也达到单产50kg,售价140元,kg,现将具体情况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泥螺(Bullacta exerata Philippi)俗称黄泥螺、吐铁等,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目前多以非蓄水粗养形式进行养殖,这种方式生长慢、产量低。笔者于2000年度进行了泥螺多季低坝池塘蓄水养殖,获得了较高的产量和收益。1 基本情况1.1 试验池塘 试验用低坝池塘是慈溪市范市镇海涂养殖区,面积20亩,呈长方形,塘埂高20~30cm,底质平坦,底泥呈灰黄色,泥质含沙量较低,底栖硅藻类丰富,一般能保持塘内平均水位8~15cm。大潮汛期间能放入海水,进行换水或加水。放养前清除沙蚕、蟹类、弹涂鱼…  相似文献   

19.
2011年8月对黄河口潮间带泥螺Bullacta exarata种群及底质环境条件进行了调查,以期了解泥螺与底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调查结果显示,1)泥螺主要分布于中值粒径Mdφ为3.73~5.25范围的中潮带,底质类型主要由砂、粉砂质砂和砂质粉砂组成;2)黄河口以南滩涂表层泥有机质含量和底质叶绿素a含量均值分别为1.39%、2.65%,总体水平高于北岸表层泥有机质含量和底质叶绿素a含量,均值分别为0.54%、1.48%,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显著(P<0.05);3)黄河口南岸滩涂泥螺密度均值为16.7 ind/m2,明显高于北岸的0.6 ind/m2,经方差分析,差异显著(P<0.05)。各断面泥螺密度(x)与泥螺个体的平均壳长(y)变化趋势相反,其关系式为:y=-0.180 1x+19.184,R2=0.776,呈显著相关(P<0.05),泥螺的个体规格与密度成反比,即泥螺密度越高的站位,个体规格越小;4)Taylor幂法则、Iwao聚集格局回归分析法及Morisita指数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口泥螺种群空间格局属于聚集型负二项分布;5) 泥螺种群密度与表层泥有机质含量和底质叶绿素a含量正相关,回归关系显著(P<0.05),说明食物可能是影响泥螺种群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张仕荣养螺有方一年盈利十八万时值泥螺上市旺季,浙江省乐清市前洋镇沙角村张仕荣放养的泥螺陆续起捕,现已一销而空。他一年共生产出泥螺24.9吨,平均亩产300公斤,总收入达21.14万元,扣除生产成本2.51万元(其中苗种费4855元、药物费830元,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