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艺”、“根型”(树根造型)、“根雕”三者的共同点即都没有脱离“根”的范畴。但从目前已经客观存在的三个名词上分析,它们的含义是有所不同的。所谓“根艺”即包括了树根艺术的全部,而“根型”与“根雕”两者却是“根艺”中派生出来的两个并列的“支脉”,随着创作的不断发展,说不定还会有新的“根艺”支脉出现呢。这在艺术走向繁荣的黄金时代里是很有可能的。如果用一个简单的图来表示他们三者的关系就是:  相似文献   

2.
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树根艺术品贵在发现。发现什么?首先,根艺作者要善于发现“先天”条件好的材料,这是好的根艺品的物质基础。一件根艺品的艺术价值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根料“先天”条件的优劣。因为根艺有别于人工巧作的木雕,它是以自然造化之美、天然巧成之趣而见长。所以根料的“基调”要美、雏形要  相似文献   

3.
第一类:“根睢艺术”。是指作者采用天然形成的根料,运用精雕细刻手法,将根料雕成具体物象,展示出雕刻的艺术美。如古代的实用根雕工艺品,多采用浅雕、浮雕式深雕等技法,在竹树根上刻划出人物、山水、房舍、花鸟等造型,或像近代,单独雕刻成“老寿星”、“菩萨”、“熊猫”、鸟类等作品。而采用这种手法,形象大多较逼真,让人一见便知是何物;但保留了树根的特征,让人观后知道利用树根雕成。第二类:树根造型。指作者采用多块根料,选出  相似文献   

4.
人有人名,地有地名,任何一门艺术都有它自己的名字。名,要符其实,要富其美。但从目前全国各家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有关树根艺术的文章看:有的叫“根雕”,有的叫“树根堆雕”,有的叫“木雕造型”,有的叫“树根造型”,有的叫“根的艺术”等等,简直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一些报刊上发表了不少论述树根作品的文章,关于它的名称,主要有“根雕艺术”、“树根造型艺术”、“根的艺术”等几种。笔者认为,前两种提法容易产生误解。“根雕”,这是根据树根作品加工中的一种方法命名的,意即利用树根进行雕刻而成的艺术。这与古代的“木雕”(如东阳木雕)没有本质区别。“树根造型”与“根雕”有类似的含义,即树根作品是  相似文献   

6.
所有艺术都离不开“形”与“神”,树根艺术也是如此。历代文人对形神关系有不少深刻的见解,其核心是强调“神”的重要性。但时至今日,我们在搜寻根材的过程中,往往注重形(物象),非象什么不取。殊不知树根的形在其生命过程中,有的比较具体,有的比较抽象。具体的形一般直接反映客观世界的某些事物。如人物、飞禽走兽  相似文献   

7.
事物的名称取决于事物的本质属性或主要特征,离开这一点来给事物命名,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我认为“树根艺术”这一名称,尚不能包含它的本质属性或主要特征,不如用“根形艺术”这个概念为好。因为“树根”二字首先限制了这门艺术的取材范围,岂止是树根可以塑造形象,各种滕本植物的根、竹根也可以塑造形象。其二,树根的“根”与“根形艺术”中的“根”,  相似文献   

8.
一门艺术有一门艺术的特点,各具自己的“味”。树根艺术也有自己的特性,这就是“根味”。所谓“根味”,就是树根所独有的“野味”、“土味”。一件好的根艺作品,一定要保留其“根味”,绝不要以个人意识去损伤它。  相似文献   

9.
制作根雕,必须善于利用树根具有的独特之处,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八个方面: 根形——这是雕造树根的基本点。如果树根的整体或某部象一只“卧虎”,或象一只展翅的“雄鹰”,就应从“根”字上着眼去雕造,做到象什么形象,就造什么形象,但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树根,千姿百态。树根艺术,就是巧妙地利用树根的天然形态,注入作者的灵感和情思,经过必要的艺术加工和技术处理,洗炼地表现人或事物的艺术。树根艺术贵在发现,“发现自然之美,塑造美的自然,给人美的享受”。贵在自然:利用自然之根,保持自然之色,借鉴自然之形,抒发自然之情,表现自然之神。这是树根艺术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1.
作为树根艺术,它本身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物,在根树的“奇”与“巧”等方面作文章。谈到“奇”,人们就能联想到自然界千奇百怪的根材,并在它的千姿百态中捕捉形象,发掘并展现大自然得天独厚之美。而取“巧”是借助根材的某一种特定的角度或方位,通过自然产生的瘤疤、窟窿等来体现它的神  相似文献   

12.
关于“树根艺术”这一名称,给人的直觉是树根(自然物)等于艺术,而根据我国语文结构来看,历来各艺术的名称都不是把自然物与艺术两名词直接相连。泥、石、木、竹、花等是自然物,均可成为艺术品的原材料,而成品被命名为“泥塑”“石雕”“石刻”“木雕”“竹刻”“插花”,诸如此类等等。当他们和艺术两字相连时,均有一动词出现,这标志着人是主体。从这可以看出,作为一种艺术的名称必须表达出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有人从保护环境出发,好心地提出所谓枯木艺术,以取代根艺。我并不以为然。“枯”者,干枯、枯燥也。如果咬文嚼字地解释,“枯艺”除了被理解为干枯的或者枯燥无味的艺术外,又有什么更新更多的内涵呢?创作干枯、枯燥的艺术值得吗?提倡者认为,“枯艺”是指干枯的树根艺术。其实这不过是在做文字游戏,自我安慰而已。从已发表的“枯艺”的作品来看,完全地道枯死干朽的作品有几件?大多数的作品还不都是那些半死半枯干而实际上还活生生的树根所制成。这些半枯半生的树根所制成的作品,还不仍然是根艺品嘛?怎能说是“枯艺”呢?凡进山觅过树根的人们都知道,完全地道的枯死干朽的树根是少之又少,根本就谈不上什么“相千  相似文献   

14.
将“根雕艺术”一栏更名为“树根艺术”,我以为不够贴切,还是恢复原各为好。在“根”字前冠以“树”,当然就限制了根的范围。事实上,不仅树的根可以加工成艺术品,其他的藤根、竹根等等,也有同样的价值。有的同志认为,“树根作品的  相似文献   

15.
去皮,是根艺作者最头痛、最棘手、最费劲、最劳累的一道工序。在加工中,我深深感到:表皮好剥,韧皮难去,疙里疙瘩最难办。这就要“因根制宜”,不同性质的根采取不同的去皮方法。根据我的实践经验和我地的树根资源状况,简要介绍三种树根去皮方法: 一、雨淋日晒法这是利用“湿涨干缩”的原理,促使韧皮纤维与木质部分离。对那些经过雨淋、日晒、风吹而不变形、不裂口的树根或灌木根(例如:枣树  相似文献   

16.
根雕也有人叫树根造型,这很有道理。因为雕刻的艺术形象是以树根形式出现的,而并不是把树根当作雕刻的材料。可以说树根本身就是半成品,而不是原始材料。因此,在具体制作时,必须重视和发扬这“天生丽质”,要尽量少雕琢,即使非雕不可的话,也要注意符合树根自然生长形成的特点,要注意保留树根本身光洁圆滑或峋嶙突兀的整体风格,力避人工的痕迹。人们观看巫峡的神女峰,观看黄山的“松鼠跳天都”以及各式各样的“望夫石”和“金鸡报晓石”等  相似文献   

17.
树根的颜色是多彩的,十分美妙。以致有许多作者认为根艺品应原原本本地保持根的质朴本色,才能在色彩上体现树根的天然美,极力否定对根进行变色处理;又有些人认为根艺的表现主要在形体上,对于树根的色彩美仅作为一种无关紧要的因素来处置。笔者也常见到一些根艺品,无论从素材上看,还是在造型技巧与构思的角度上揣摩,都给人耳目一新、别具一格的感受,仅因在色彩上处理失当,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失调”。  相似文献   

18.
这几年从事树根艺术的人很多。在理论上加以探讨的文章也不少。这里,我仅就根的艺术和曲线美的关系,谈点粗浅的看法。根的芝术主要是“弯”,是“就弯”。从事树根艺术的人都爱弯根,“不厌其弯,但嫌其直”。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树根的盘结、挂搭、粗细交错、瘤疖斑疤以及根条本身的隆突、臃肿、孔洞亘生的变化,形成了多层次的丰富多采的曲线美。曲线在艺术中是可贵的。它在人们的意念中,最易诱发联想,产  相似文献   

19.
根艺品与其他艺术品有许多不同之处,最重要的是在于它保持了树根的“根味”。根艺品的“根味”,是指具备树根的基本特性。这种特性从树种及其木质、纹理、皮色和枝节等方面反映出来。一件根艺品经过加工制作,若能保持以上特征的全部或一大部分,那就是具有“根味”的上乘佳作了。可是,有些根艺品制作者往往忽视这一点。他们的作品缺乏“根味”,人们看了不知它是根艺还是木雕。笔者于去年十月初,参观《南昌首届根雕盆景展览》,就  相似文献   

20.
树根造型艺术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纯朴的艺术,其特点在于通过艺术的挖掘,向人们展示大自然的纯朴美。一件树根造型艺术品是不是上品,不只看它是否具有某种形象,首要的,是看它是不是一具完整的天然根系。一件作品不但要造型好,而且还须是一具完整的根系。如果一件作品,其理想的造型纯粹是拼接雕刻而成,不论拼接或雕刻技艺何等巧妙,已从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