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福寿螺足组织和外套膜组织细胞培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改良的M199培养基,对福寿螺(Ampullaria gigas Spix)足组织和外套膜组织细胞进行了体外培养研究。结果显示:接种6 h后,细胞开始从组织块中迁出,培养至第3天,迁出细胞在组织块周围形成生长晕,第21~28天,细胞覆盖大部分培养瓶底壁。足组织和外套膜组织细胞分别被传至8代和9代。足组织和外套膜组织细胞在原代培养物中主要有两类,一为上皮样小细胞,形态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直径7~15μm;另一类为上皮样中型和大型细胞,形态椭圆形或多边形,直径15~30μm。上皮样小细胞数量多,增殖速度较快,在原代和传代培养的中后期皆可形成细胞单层。外套膜组织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能力高于足组织细胞,其贴壁性也好于足组织细胞,Hoechst荧光染色显示外套膜组织细胞的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低于足组织细胞。结果表明,贝类外套膜组织有潜力成为建立连续细胞系的组织来源。  相似文献   

2.
菲律宾蛤仔鳃组织的原代培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菲律宾蛤仔的鳃组织为材料,经除菌、剪碎后,将组织块接种到培养瓶中,分别用E-MEM和M199培养基进行了原代培养。结果表明,两种培养基均可满足菲律宾蛤仔鳃组织培养的要求,在M199培养基中添加0 5%的水解乳蛋白、10%的小牛血清、0 35%的NaCl和青-链霉素双抗液,可获得更好的培养效果,鳃细胞能正常迁出和增殖。  相似文献   

3.
河蚌外套膜的组织培养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石安静 《水产学报》1983,7(2):153-158
本文报道了褶纹冠蚌和背角无齿蚌外套膜的组织培养结果。试验表明,河蚌外套膜的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的成纤维细胞能在离体培养条件下生长繁殖。在试验中还能观察到所培养的组织块上皮细胞,能分泌出茶褐色的有机珍珠质,使组织块逐渐变成茶褐色。  相似文献   

4.
《水产养殖》2006,27(4):45-45
第三届青岛红岛蛤蜊节于5月7日落下帷幕,恬然宁静的田园风光,原汁原味的渔家风俗和精彩纷呈的赶海娱乐活动,吸引了21.6万游客到红岛赶海挖蛤蜊。据统计,从4月26日蛤蜊节开幕至5月7日.12天时间红岛共创收3600万余元,创下了蛤蜊节的历史新高。  相似文献   

5.
Mallory‘s三色染色显示海湾扇贝外套膜创伤的组织学修复过程,外套切割3小时、6小时、伤口处涌出血淋巴细胞,有非颗粒变形细胞与颗粒变形细胞两种构成。切割24小时伤口内出现大量的成纤维细胞,至切割后8天,伤愈组织内出现少量成肌细胞,16天,愈合物内肌纤维增多,并可见到血窦形成,切割32天,肌纤维含量丰富,但这些肌纤维并未形成明显的肌肉束。组织化学观察表明,高碘酸Schiff反应发现血淋巴细胞质内  相似文献   

6.
在实验室条件下,把草鱼置于低pH(6.0,5.5,4.5)水中4d和7d,测试鳃和肝组织S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实验的第4天,低pH引起肝组织SOD活性升高,而对鳃组织SOD活性无显著影响;在第7天,低pH引 起肝组织SOD活性显著降低,而鳃组织在pH6.0和pH5.5时SOD活性升高,在pH4.5时SOD活性下降。提高水中钙浓度,可减缓pH4.5实验组(第7天)鳃和肝组织SOD活性的降低。  相似文献   

7.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了氨基脲在栉孔扇贝闭壳肌、外套膜与鳃、消化盲囊不同组织中生物富集和消除规律的研究.在所研究的3个组织中,随海水中氨基脲浓度的增加,蓄积量逐渐增加.消化盲囊富集最高值最大,富集能力最强,而且表现出最快的平均消除速度.栉孔扇贝各组织对氨基脲的富集作用:消化盲囊>外套膜和鳃>闭壳肌;且各组织中氨基脲含量与曝污浓度呈正相关.氨基脲主要富集在栉孔扇贝的消化盲囊及外套膜和鳃中,闭壳肌中含量较少.栉孔扇贝各组织对氨基脲的消除作用:闭壳肌>外套膜和鳃>消化盲囊,但在高浓度条件下,闭壳肌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净化,氨基脲含量才能降低至0.50 μg/kg以下.采用DAS 2.0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计算程序,处理曝污后栉孔扇贝体内的氨基脲含量-时间数据,计算有关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发现各组织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相差较大,说明组织不同,对药物的蓄积能力有所差别.以20.0 μg/L浓度为例,经42 d消除试验后,闭壳肌(5.94 μg/kg)、外套膜与鳃(9.87 μg/kg)及消化盲囊(15.81 μg/kg)中均有氨基脲存在,且远高于规定值,各组织氨基脲消除率逐渐降低,依次为91.3%、90.0%、89.6%.在本试验条件下,氨基脲在1.0、5.0和20.0 μg/L浓度下连续曝污8d后,消除期分别定为15、50和70 d;并且水温高时可适当缩短消除期,水温低时可适当延长消除期.  相似文献   

8.
珍珠贝的病害很多,主要有如下几种:(1)鳃霉病绵霉和水霉病原体从损伤处侵入鳃组织,使鳃组织脓肿、坏死,严重影响蚌呼吸而死亡。防治:施术操作时,把贴附在外套膜上的鳃瓣,轻轻推到内脏团一侧去,可免除植片操作时,刺伤鳃组织。为预防霉菌病的发生,可将蚌在入池...  相似文献   

9.
通常,马氏珍珠贝是取用供片贝的外套膜小片,裹住珠核后一起移植,一个供片贝仅能制取小片10片左右。而小片的质量则关系到成珠的效果,即使移植优质外套膜小片,数量也是有限的,而且质量也不能保证。目前,日本东京水产厅养殖研究所已研究成一种能大量形成珍珠的外套膜细胞悬液。他们对优质珠贝的外套膜细胞进行了组织培养,  相似文献   

10.
中国蛤蜊鳃的光镜与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中国蛤蜊鳃的组织学和表面结构。所有鳃丝的组织结构均相同。鳃丝上皮按结构与功能可区分为4个区带:前纤毛柱状细胞区、侧纤毛柱状细胞区、粘液细胞区和扁平细胞区。前纤毛和侧纤毛分别与食物的运送和呼吸水流的产生有关。扁平细胞为呼吸上皮,其结构有助于气体交换。相邻鳃丝通过成排的、含有血管的丝间连接连系。  相似文献   

11.
国外贻贝养殖工程设施发展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岸养殖渔业的发展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和养殖容量的限制,国外近年来积极推进离岸深海养殖技术.综述了国外贻贝离岸养殖模式及养成设施的文献资料,用图片形式介绍了几种养殖设施的设计理念和结构,其中包括平台吊养、浮筏吊养等上浮式养殖模式以及半潜筏式吊养、半潜管式吊养等新型养殖模式,并提出了离岸养殖需注意的一些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2.
集聚式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设施的应用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区现有集聚式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设施的结构形式、工艺流程及发展状况进行的考察和总结,从设施材料、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建设周期、投资及生产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介绍了该养殖设施的应用情况,探讨了其在实际养殖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利弊。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需进一步优化设施结构及工艺流程。以期规范和提升工艺技术,促进集约化设施养殖技术模式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鱼类细胞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鱼类细胞培养技术是一种重要且有潜力的生物学研究技术手段和方法。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鱼类细胞系(株)被建立。鱼类细胞培养的具体方法因细胞种类而异,但是总体上有共同之处。作者针对鱼类细胞培养的发展现状、应用与特点、方法技术进行综述,并为鱼类细胞培养的发展前景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4.
海产底栖硅藻的固定化培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底栖硅藻双点舟形藻(Naviculadisipata)固定在藻酸盐胶珠中的生长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底栖硅藻的固定化培养可以增加藻的生长附着面积,提高藻的生长量。固定化培养后贮存30-360天,藻细胞都能较好地复活生长。因此,固定化培养技术可应用于海产底栖硅藻的扩种生产和保种培养中  相似文献   

15.
在20.0 ̄34.5℃水温下,进行 箱式高密度无公害生态养殖试验,投喂配合饲料,添加胆汁粉、PSB和特殊粘合剂,采取浅水勤换等水质调控措施,经66天箱式养殖,平均每只重达549.9g,每只每天净增重3.94g,净产6.31kg/m^2。  相似文献   

16.
刺参苗种池塘小网箱培育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振平  王秀云  任建功 《水产科学》2006,25(11):581-582
近年来,随着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虾池养殖和浅海围堰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人工育苗技术也得到迅速发展,刺参苗种的培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室内培育幼参费用既高,又易出现病害,直接投放小个体成活率极低。采用池塘小网箱培育幼参费用既低,效益又高,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试论渔文化、鱼文化与休闲渔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渔文化历史悠久。渔文化与鱼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存在交叉关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渔文化与休闲渔业的互动日益频繁。渔文化为休闲渔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内容,休闲渔业为渔文化的繁荣创造了空间。休闲渔业是人们对休闲的需求与渔业相结合的产物。为不断提升休闲渔业发展水平,促进渔文化与渔业的良性互动,休闲渔业应积极融入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加强品牌建设与推广、拓展发展空间、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Large quantities of brown algae have traditionally been exported from Chile as a raw material, of which Lessonia spp. has amounted to over 130 000 tons annually since 1995. To the export demand has recently been added the new demand for high‐quality Lessonia spp. as a foodstuff for the expanding abalone culture industry in Chile. The present study is based on efforts to produce significant quantities of Lessonia trabeculata in long‐line culture as food for tank‐cultured Haliotis rufescens Swainson and Haliotis discus‐hannae Ino, which accept it as an excellent source of nutrition. Small sporophytes of L. trabeculata were propagated in the laboratory from reproductive blades harvested by diving near Coquimbo (30°S). The best culture substrate was polyvinyl chloride (PVC) in small pieces, inserted into the nylon cord for final culturing. Enrichment of sea water with agricultural‐grade fertilizer produced no differences i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essonia compared with results obtained using Provasoli medium. Sporophytes 1–2 cm in length cultured on 12‐mm cord were transferred to outdoor tanks with circulating sea water and strong aeration where they were outgrown to 15–20 cm length; at this size, they were transferred to a 50‐m long line in the ocean. In a 1‐year period, individual plants reached up to 1.7 kg in mass, with average values per cord of about 9 kg. Total production from the long line was about 500 kg fresh weight of the alga. In comparative testing, H. discus hannae grew as well on the cultured algae as on naturally occurring L. trabeculata.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双斑东方鲍、日本对虾及缢蛏在一口面积为1.6ha的海水池中混养试验情况.经合理搭配、精心饲养,通过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和人为调节,使养殖池形成一个稳定良好的生态系统,有效地抑制病虫害的发生,鱼、虾、蛏混养的成活率、生长速度、产量均较为理想,获得了显著的养殖效果.  相似文献   

20.
文蛤池塘养殖几种模式的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是一种埋栖性贝类,隶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异齿亚纲,帘蛤目,帘蛤科。一般生活在河口附近沿岸内湾潮间带沙滩或浅海细沙底质以及泥沙滩中,广泛分布于我国4个海区,是我国沿海常见的一种重要经济贝类,也是我国及我市出口创汇主要水产品之一。因此文蛤池塘养殖发展前景良好。但因文蛤池塘养殖产业起步晚,种苗来源杂,养殖技术不规范,导致养殖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产量高低不一、病害爆发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出口创汇效益。为此,笔者从2001年开始对慈溪市文蛤池塘养殖有关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对生产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在开展文蛤幼苗培育技术研究的基础上,于2003年9月-2004年10月,在慈溪市龙山海水养殖区文蛤养殖基地进行了文蛤池塘养殖几种模式对比试验,并通过生产试验进行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