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红茶加工中有机酸代谢及对茶叶香气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已研究表明,红茶香气的形成可能途径主要有:醇类的氧化,氨基酸的降解,醇、酸类的酯化,羟基酸的脱水,类胡萝卜素的降解,芳香物质的异构化作用,脂肪酸的转化,糖及其与氨基酸的热化反应等。但是,在红茶加工过程中,产生多种有机酸,这些有机酸不仅参与了红茶滋味和色泽的形成,而且对其香气转化与发挥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茶叶香气成分以及香气形成的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分别对红茶、乌龙茶和绿茶的香气成分以及影响香气成分的加工储藏过程进行了总结,进一步对香气成分的机理进行讨论,分别讨论了萜烯类化合物的生成、Maillard反应的呈香过程以及脂类氧化降解产生的香气物质的机理.并对茶叶香气成分形成机理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萎凋对红茶香气化合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萎凋对红茶香气的形成是很重要的,通常CTC红茶带有青草气,而传统红茶香气要高得多。一般认为这是由萎凋不同所致。用气相色谱分析红茶香气化合物。三种萎凋程度用揉切制法的红茶香气成分中显著不同的是反-2-己烯醛、顺-2-戊烯-1-醇、  相似文献   

4.
类胡萝卜素化合物是四烯萜族的色素,普遍存在于植物中。茶树鲜叶中胡萝卜素的总含量约为0.1751克/千克(干量),其中β-胡萝卜素约占70~80%,α-胡萝卜素约占20~30%。已有研究表明,红茶香气形成的三大主要途径为氨基酸的氧化降解,类胡萝卜素的降解及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转换。其中类胡萝卜素的氧化降解产物紫罗酮,二氢海葵内酯,茶螺烯酮等对红茶香气起重要作用。一、类胡萝卜素在茶叶加工中的转化途径及其产物已有研究表明,在茶叶制造期间,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是减少的[1]。Sanderson和Go。lzalez通过模拟试验证实,在发酵期…  相似文献   

5.
广东英德红茶代表产品的香气成分鉴定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索英德红茶有别于其他红茶香气的物质基础和主要的芳香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技术,以云南滇红、印度阿萨姆红茶和斯里兰卡乌瓦红茶为对照,对产自广东省的英红9号、英红1号红茶和群体红茶3个代表性产品的主要香气组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从广东英德红茶样品中共鉴定出50多种香气化合物,主要包含醇类、酯类、醛类、酮类、烯类和烷烃类等,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香气组分是醇类物质,平均含量占总香气的67.03%;其次是酯类和醛类,平均含量分别是12.85%和11.33%;香气化合物中芳樟醇、水杨酸甲酯、氧化芳樟醇、橙花醇和壬醛的相对含量占香气物质总量的60%以上,呈现花果香、甜香等风味的芳香化合物是广东英德红茶香气的主要特征成分。  相似文献   

6.
茶叶中类胡萝卜素的氧化降解及其与茶叶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类胡萝卜素是一类多烯色素,在生源上,同植物激素、萜烯类化合物处于同一代谢途径,即是以异戊二烯残基为单元组成的共轭双键长链为基础的化合物。茶叶中已发现的类胡萝卜素有17种,它们不仅是构成茶叶色泽的因子之一,而且其氧化降解产物如β—紫罗酮、二氢海葵内酯等对增进茶叶香气特别是红茶香气有重要作用。1 类胡萝卜素在茶叶加工、贮藏  相似文献   

7.
红茶的香气成分及其在加工中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香气是形成茶叶风味特征、决定茶叶价值的重要指标。文章综述了红茶的香气成分以及红茶在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各个工序中香气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8.
广东红茶香气成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了研究广东地方红茶香气物质并确定主要呈香特征,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结合气质联用技术准确地鉴定了红茶样品中香气物质种类及其对总体香气的贡献。结果表明,研究鉴定了50多种香气化合物,主要包含醇类、酯类、醛类、酮类和烯类、烷烃类等,其中醇类是最主要的物质,其次是酯类和醛类。所体现的花香、甜香、果香是广东红茶的香气特征。香气化合物中芳樟醇、橙花醇、水杨酸甲酯、氧化芳樟醇、壬醛是五种最主要的呈香物质,平均含量分别占总香气的37.55%、11.90%、8.89%、5.4%和5.21%。英德系列红茶中醇类物质最多;白毛系列红茶中醛类、酮类物质最多;烯类物质以单丛和福建系列红茶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9.
何华锋  桂安辉  叶阳 《茶叶科学》2018,38(4):406-409
单萜及其衍生物是茶叶香气成分的重要组成,也是表征香气适宜的重要指标。文章对工夫红茶发酵进程中,香气组分变化进行了全程取样分析。通过感官品质评价,定性工夫红茶发酵程度;借助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手段,分析发酵过程香气组分,结合化学结构特征,筛选出单萜及其衍生物21种;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实现工夫红茶发酵程度的有效预判,并计算出相关性显著的5个单萜类香气组分。研究结果为工夫红茶发酵工序的反馈性调控,提供了理论保障。  相似文献   

10.
一 前言 茶树新梢中含有较多种类和高浓度的氨基酸,这些氨基酸在茶叶制造中积极参与工艺过程的生化反应,是构成茶汤滋味、香气特征的重要化学成分。红茶发酵时氨基酸同多酚类的邻醌进行偶联反应,形成各种挥发醛,对红茶香气有一定的作用;干燥工序中在高温作用下,氨基酸参与非酶性褐色反应,对成品茶乌润色泽的形成有关系。绿茶制造中茶树新梢含量较高的茶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以及天冬氨酰胺都有显著的变化。作者初步研究不同等级的龙井茶表明:氨基酸的消长和品质有密切的依存关系。由此可见,茶叶中氨基酸对成品茶内质形成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不同地区红茶特异性香气成分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方维亚  陈萍 《茶叶》2014,40(3):138-145
采用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质联用(GC-MS)技术,对比分析了中国及印度、斯里兰卡等不同地区7类红茶的香气组成及特异性香气成分.检测出149种挥发性香气物质,分析表明中国红茶香气化合物以醇类、醛类为主导,印度及斯里兰卡红茶中酯类、烯烃类相对含量明显较高.主成分分析能将不同地区红茶明显分为三类:1.安徽祁红、福建金骏眉表现出以香叶醇为主体的玫瑰花香;2.云南滇红、广东英德红表现出以芳樟醇为主的花果香、甜香;3.印度、斯里兰卡红茶体现以水杨酸甲酯为主的似薄荷冬青香气.品种特性、环境气候及加工工艺对香气特征有影响,不同地区红茶香气特异性风格明显.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电子鼻与GC-IMS技术云南昌宁红茶香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省昌宁县8种红茶作为试验对象,采用电子鼻和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GC-IMS)对不同茶树品种与不同加工工艺的红茶样品的挥发性香气物质进行检测分析。电子鼻检测结果显示,8种红茶样品的挥发性香气差异显著。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检测结果显示,8种红茶样品中共检测到91种(含单体和二聚体)确定的香气组分,包括醛类(31种)、醇类(17种)、酯类(16种)、酮类(8种)、烯类(6种)、杂环类(6种)、酸类(4种)和醚类等。此外,昌宁红茶有共同的香气物质,不同茶树品种及加工工艺的红茶又有其特殊的香气。总体看来,野生茶树的酮类、酸类香气物质较生态茶丰富;红碎茶的香气物质较针形和螺形茶丰富,且等级越高,醇类挥发性香气物质越丰富。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不同足火方式对红茶香气的影响,以金牡丹茶树秋季鲜叶为原料,使用高温热风(80℃)、低温热风(40℃)、脱水热风(热泵)、真空冷冻4种干燥方式加工工夫红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microextraction, 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GC-MS)、气相色谱-嗅辨联用(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GC-O)、香气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香气特征影响值(Aroma character impact value,ACI)以及香气审评方法,比较不同干燥方式工夫红茶关键香气化合物种类、含量及其对香气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4种干燥方式红茶在香型、香气化合物的种类与含量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香气审评表明,高温干燥红茶呈现不愉悦的闷味,低温干燥红茶花香不显且青草气较重,热泵干燥红茶呈现清爽的花香,冷冻干燥红茶香气协调,花果香保留好且青气不显。GC-MS结果表明,4-戊烯醛、1-辛烯-3-酮、(E)-3-...  相似文献   

14.
云南红茶的香气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云南省内主要产地生产的38个红茶样品,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香气物质并用GC-MS检测香气成分;分析了工夫红茶和红碎茶的香气特征及化学组成,并比较了工夫红茶和红碎茶在主要香气成分含量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工夫红茶和红碎茶的香气成分组成基本一致,但在含量上有明显差异;云南红茶的香气成分由醇、醛、酸、酮、酯、内酯、含氮类和烃类等8类97种化合物组成,在主要的23个组分中,醇类化合物含量最高,其次为醛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5.
南川茶是重庆市南川区特有的古茶树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气相色谱-嗅闻分析技术(GC-O)以及通过计算香气活度值(OAV)与香气特征影响值(ACI),对南川大茶树鲜叶制成的玉米香型工夫红茶香气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香型工夫红茶中OAV>1的挥发性化合物有22种,其中二甲基硫的OAV最高(1 187.32),其ACI达51.56%,远高于其他化合物。GC-O嗅闻到26种活性香气化合物,其中二甲基硫的嗅闻强度较高(4.75),并呈现出玉米香属性。香气重组与删除试验进一步验证了二甲基硫对于玉米香型工夫红茶的重要性。本研究明确了玉米香型南川大茶树工夫红茶的特征香气成分,为南川大茶树工夫红茶品质的定向调控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湖北红茶特征性香气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感官审评法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并结合关键香气成分的气味活度值(Odour activity value,OAV)和主成分分析法,对32个典型湖北红茶样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湖北红茶的香气以甜香为主,部分样品有花果香、糖香、高火香;分析鉴定出93种香气成分,醇类和醛类是主要的化合物,相对含量较高的共性成分有芳樟醇、香叶醇、水杨酸甲酯和己醛等;10个OAV相对较高的组分,主要是芳樟醇、β-大马烯酮、β-紫罗酮、癸醛、香叶醇、顺-4-庚烯醛、反-2-壬烯醛、己醛、1-辛烯-3-醇和反,反-2,4-壬二烯醛,对湖北红茶香气特征贡献较大;从19个共性成分中提取了7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86.477%;芳樟醇、香叶醇、水杨酸甲酯、1-辛烯-3-醇、β-大马烯酮、β-紫罗酮、反-香叶基丙酮、苯乙醛、癸醛、己醛、反-橙花叔醇、2-乙基呋喃和柠檬烯等香气成分共同形成了湖北红茶甜香、糖香等风味特征。  相似文献   

17.
利用粗老原料加工速红茶可降低成本,充分利用茶叶资源,然而,其品质普遍存在茶叶香味淡薄、风味不显等缺陷。本文就红茶风味形成的物质基础,加工过程的物质转换,粗老原料的成分状况进行了讨论,并针对上述品质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思路,涉及风味成分的添加1乌龙茶原料和工艺的引入等。  相似文献   

18.
高香红茶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大部分红茶香气品质不高,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本文总结了近15年来红茶加工技术与香气品质关系的研究进展,为生产高香红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