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基于SSR标记对梧州六堡镇群体种和南渡镇野生大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并筛选出用于该种质资源鉴别的核心分子标记。研究结果如下:(1)17对SSR引物在供试材料中共扩增得到98个等位基因,每对SSR引物扩增的等位位点为3~8个,平均每个位点5.764 7个等位基因;(2)从17个SSR分子标记中筛选出8个核心标记组合即可区分每份种质资源;(3)六堡镇茶树种质资源的平均等位基因数(A)、基因型数、基因多样性(H)、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分别为4.647 1、7.000 0、0.675 4、0.628 3,高于南渡镇野生大茶树种质资源,与栽培种茶树群体接近;(4)聚类分析表明,六堡镇茶树群体部分种质资源单独聚为一类,部分与云南的大叶种茶树,少量与浙江、贵州地方栽培种聚为一类;而南渡镇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单独聚为一类,仅有2个六堡镇的种质材料散落其间。综上所述,梧州茶树种质资源丰富,遗传多样性较高,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该资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广西三江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采用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ISSR)和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2种标记技术,对三江地区72份地方茶树种质资源与5个引进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两种标记结果都显示出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H=0.30,I=0.44),群体间显示出高的遗传分化(Gst=0.056)和基因流(Nm=8.64)。群体内观察到的遗传变异远高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三江茶树种质资源聚为一类,与引进品种划分成两个亚群,聚类分析结果与主坐标分析(PCoA)的结果一致。本研究为三江茶树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为保护茶树种质资源和促进茶树种质创新,对来自全国12个省份的32份茶树地方群体种资源表型性状及生化组分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6个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81~1.94,供试群体表型遗传多样性较高;叶面积、叶形、叶面、芽叶茸毛、叶尖、叶身6个表型性状变异的累计贡献率为71.78%,是造成供试茶树群体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综合两年生化成分测定结果,供试样品咖啡碱含量变异系数(17.95%和14.55%)最大,其次是茶多酚含量变异系数(13.61%和8.11%),游离氨基酸变异系数(5.62%和7.52%)最小;基于生化组分含量测定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将供试茶树群体划分为3个类群,分别包含不同类型的种质。从供试茶树地方群体种资源的地理分布范围来看,供试种质生化成分含量呈现出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4.
ISSR标记鉴别云南茶树种质资源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利用最少数量引物获得最大鉴定能力,这对种质资源的分子鉴别尤为重要。本研究应用ISSR标记技术对134份云南茶树资源进行了分子鉴别研究,用3种独立的方法对茶树种质资源进行了鉴别:特殊标记、特异的谱带类型和不同引物提供谱带类型组合。结果表明,UBC807等12个引物扩增的10个特异标记的存在和15个特异标记的缺失,可以为香竹箐大山茶等21份资源提供鉴别依据。引物UBC811扩增的54种谱带类型可以为海南大叶茶1等35份资源提供鉴别依据。UBC811、UBC835、ISSR2、ISSR3等4个引物带型的组合可以鉴别所有的134份茶树资源,并为这134份云南茶树资源的构建了可以相互区别的DNA指纹图谱。  相似文献   

5.
明确我国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是对其有效利用的重要基础。以国家种质杭州茶树圃中的504份茶树资源为材料,对成熟叶的18个图像特征进行统计、主成分、相关性和聚类分析,以研究基于数字图像特征的我国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其变异系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5.97%和1.98。不同省份之间,平均变异系数福建最大,为16.29%,江苏最小,为10.58%;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浙江最大,为2.01,重庆最小,为1.67。主成分分析将18个图像特征降维成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2.63%,并从18个图像特征中筛选出了12个显著差异的图像特征。根据图像特征进行聚类分析,将504份茶树种质资源聚成6类。研究结果为以数字图像技术深入评价和利用我国茶树种质资源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湖南省茶树种质资源现状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振  赵洋  杨培迪  成杨  杨阳 《茶叶通讯》2011,38(3):7-10,18
茶树种质资源是茶树新品种选育的基础。湖南省位于我国茶树迁移、演化的过渡带,保存着许多进化程度不同的茶树种质资源,茶树种质资源非常丰富。本文对湖南省茶树种质资源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利用前景进行探讨,供湖南省茶树资源研究及新品种选育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理清恩施州茶树种质资源之间的遗传关系和多样性程度,发掘、保护和繁殖更多适宜在恩施地区种植的优异茶树种质资源,本研究考察和收集了恩施州不同地区的茶树种质资源200多份,对其中部分主要资源的农艺性状和生化成分进行了较全面的测定和分析,建立了恩施州茶树种质资源圃,对这些优质资源进行了有效保存,并筛选得到一批本地特色茶树种质资源拟加以发掘利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EST-SSR毛细管电泳荧光标记技术对罗坑和马图2个广东历史名茶茶树群体的共52份种质资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7对引物共检测到204个位点,平均每对引物检测7.56个位点,引物检测到的基因型数为11.22个;观测等位基因数为7.56,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42;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平均值分别为0.55和0.66;多态性信息指数(PIC)平均值为0.61;反应遗传多样性的Shannon’s遗传信息指数为1.40。2个茶树群体的基因流Nm平均值为3.19,表明2个群体间在过去的某个时间可能有过基因交流,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的平均值为0.072 7;2个亲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相近。依据Evanno统计模型分析可将52份茶树种质分为3个亚群,分别包含18、24、9份茶树种质资源,MT4种质没有明确的亚类特性。   相似文献   

9.
用RAPD分子标记对广东连南县涡水、黄连和大龙3处茶树群体的45份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从DNA角度深入探讨了连南茶树的分类及其亲缘关系.利用已筛选好的17条扩增效果良好的引物进行RAPD扩增反应后,共扩增出124条谱带.其中多态性带为119(占96.0%),总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香浓信息指数(I)分别为0.491和0.684.根据RAPD分析结果,通过UPGMA类平均法聚类法,对45份茶树种质资源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处茶树群体的供试材料基本上都可以各组聚成一类.从上述的结果可得:连南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高、遗传基础丰富且具有明显的地域独特性;连南茶树种质资源群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0.
陕西茶树种质资源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种质资源是茶树育种、遗传研究及生产利用的重要物质基础,是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对陕西茶树种质资源分类、生化成分、DNA分子鉴定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对陕西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进行了展望,为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陕西茶树种质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杭州是我国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2005年,8家“国字号”茶业机构授予杭州“中国茶都”称号。自授牌15年来,杭州茶产业和茶文化产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学术交流活动频繁开展,产业发展迎来了历史最好时期。文章分析“杭为茶都”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展望,以期进一步巩固杭州“中国茶都”的地位,为杭州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增添一缕茶香。  相似文献   

12.
马晓俐 《茶叶》2008,34(1):59-61
茶叶不仅飘香在简·奥斯汀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弥漫、恰到好处地点缀在她的作品中,茶会使故事情节和人物更加生动、逼真,展现出一幅美丽、真实,而又诙谐的画面,一场场茶舞会更是令人难忘。本文采用小说文本分析与茶文化相结合的研究视角,探讨简·奥斯汀作品中茶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13.
细话米     
李靓 《茶叶》2014,40(4):236-238
米砖是我国砖茶中唯一的红砖茶,也是边销茶中独特而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一直以来,由于其产量及消费地域的局限性,加上与之相关的文献资料又相对缺乏,使得人们对于米砖茶的认识一直十分有限。本文从米砖的得名、起源、制作、饮用四个方面入手,对它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读。  相似文献   

14.
选取均匀分布于茶树15个连锁群上的30对SSR引物,对来自12个省份的32份茶树群体种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以期为茶树杂交育种亲本选择和演化路线推断提供参考。研究共获得149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SSR标记检测到5.96个等位基因,引物多态性信息含量均值为0.660。32个茶树群体Shannon’s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691~1.089,平均数为0.954;观测杂合度的范围为0.253~0.633,平均数为0.510;期望杂合度范围为0.430~0.653,平均数为0.590。供试茶树群体遗传分化系数(Fst)均值为0.205,遗传分化水平较高。基于Nei’s遗传距离的聚类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一致,供试种质可划分为四大类型,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5.
乌龙茶和茉莉花茶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龙茶和茉莉花茶对小鼠的免疫功能试验结果表明,10%乌龙茶或茉莉花茶灌胃均能引起小鼠的胸腺缩小。1%花茶灌胃,小鼠的脾淋巴细胞自发性~3H-TdR掺入及 Con A 刺激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均明显增高,但乌龙茶与10%茉莉花茶则未见这种作用。10%乌龙茶能抑制小鼠SRBC溶血素抗体的产生,而花茶对抗体的产生影响不大。1%花茶可使小鼠外周血 ANAE 阳性细胞增多。此外,还对茶叶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茶叶挥发性香气化合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挥发性化合物不仅是茶叶香气的重要组分,也是影响茶叶感官品质的重要因素。本文综述了不同茶类挥发性化合物的形成机制以及影响茶叶挥发性化合物形成的重要因素,如茶树品种、生长环境和栽培管理措施、加工工艺及贮藏方式等。文中对茶叶挥发性化合物的定量检测方法和挥发性香气化合物与茶叶感官品质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冠突散囊菌LJSC.2005对湖南茯茶主体黑毛茶发花品质的影响,通过感官审评、生化成分分析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由湖南主要茶树品种制成的6个黑毛茶及其通过冠突散囊菌LJSC.2005统一发花获得的发花散茶进行品质分析。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与黑毛茶相比,发花散茶金花满披、色泽加深,条索更加平伏、卷紧,茶汤颜色加深,滋味由涩味转为醇和,香气由晒青毛茶花果香、七星灶松烟香转化为浓郁纯正的菌花香。生化成分分析表明,发花散茶黄酮、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儿茶素和槲皮素等滋味成分含量较黑毛茶普遍下降,可溶性糖和杨梅素有下降趋势。HS-SPME/GC-MS分析结果中,所有茶样共检测到71种香气成分,其中碳氢化合物14种、醇类16种、醛类10种、酮类10种、酯类6种、酚类4种、内酯类1种、含氮化合物6种、含氧化合物4种。苯乙烯和异丁酸叶醇酯为黑毛茶共有香气成分;(E)-芳樟醇3,7-氧化物、异植物醇和苯乙酮为发花散茶共有香气成分。与黑毛茶香气成分相比,水杨酸甲酯、(E)-氧化芳樟醇(呋喃类)、(E)-芳樟醇3,7-氧化物、β-紫罗兰酮、异丁酸叶醇酯等16种成分为冠突散囊菌LJSC.2005发花后特征香气组分。  相似文献   

18.
我国茶园中的蜘蛛资源十分丰富,是控制茶树害虫种群的重要天敌类群。茶园蜘蛛生态学研究是与茶园以蛛治虫的研究相应发展的。本文从蜘蛛类群与茶园主要害虫的种群动态关系、群落多样性、栽培和管理方式等对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生态因素对蜘蛛的影响、捕食行为生态学和化学生态学等方面简述了近年来我国茶园蜘蛛生态学研究的新进展,并提出了蜘蛛化学生态学是未来茶园害虫防治的重要研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主要滋味成分含量变化与制茶工艺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辉  龚淑英  刘蕾 《茶叶》2009,35(1):7-10
功效被日益挖掘的茶叶的感官品质远胜其它饮料,其滋味的丰富程度更是倍受称赞。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等是构成茶叶滋味的组分,共同决定着茶汤的口感与质量。茶叶加工过程中茶多酚总含量仅能保持或减少,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的量则可双向调控,探讨主要滋味成分含量变化与制茶工艺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罐装乌龙茶水的灭菌技术及其对茶汁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龙新 《茶叶科学》1996,16(2):147-152
研究了不同温度—时间的灭菌组合技术对罐装乌龙茶水的灭菌效果,获得了乌龙茶汁中微生物的耐热特性参数D值、TDT值、TRT值和Z值,并计算了乌龙茶汁的杀菌值F和F0。结果表明,采用10min升至121℃,恒温10min,再用10min降至室温的杀菌技术是安全可靠的。文中还对高温杀菌对乌龙茶汁品质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