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对羊草(Leymus chinensis)喷施不同浓度的多效唑、矮壮素和抗倒酯,探讨植物生长延缓剂对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及产量的影响规律,为科尔沁沙地羊草栽培与生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3种植物生长延缓剂均提高了羊草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抗倒酯效果最佳。与对照组相比,施药后15 d,1.8 kg·hm-2多效唑处理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提高了33.0%(P<0.05);施药后30~75 d,1.8 kg·hm-2抗倒酯处理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提高29.2%,33.3%,63.4%和49.3%(P<0.05)。3种植物生长延缓剂均降低了羊草株高和产量,多效唑效果显著。因此,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并不是提升羊草产量的重要指标,羊草产量主要受株高影响。低浓度抗倒酯对羊草产量影响较小,但有效的提高了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  相似文献   

2.
生长调节剂对白三叶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海法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cv.Haifa为研究对象,于2004年3-6月在云南省种羊场进行了生长调节剂对白三叶种子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研究.试验选择多效唑和矮壮素2种生长调节剂,每种设3个浓度梯度,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结果表明:2种生长调节剂处理均降低了白三叶的冠层高度,增加了花梗长度.使用多效唑可增加单位面积花序数、每花序小花数和单粒种子重.使用矮壮素可增加每花序小花数、每花序荚果数及单粒种子重.多效唑有效浓度为1.0 kg/hm2的处理获得最大实际种子产量,为691.9 kg/hm2,产量提高29.4%.矮壮素有效浓度为0.15 kg/hm2的处理实际种子产量最大,为650.3 kg/hm2,产量提高21.6%.  相似文献   

3.
何斌  刘颖  马玉寿 《草地学报》2023,(5):1588-1598
本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试验,以喷施三十烷醇(0.15,0.30,0.45,0.60 mg·L-1)、生长素(20.0,30.0,40.0,50.0 mg·L-1),抗倒酯(141.0,282.0,423.0,564.0 g·hm-2)及多效唑(50.0,100.0,200.0,400.0 g·hm-2)后的发草(Deschampsia cespitosa)为试验材料,探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其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均能提高发草种子产量,其中以100.0 g·hm-2多效唑效果最佳,较CK增产207.15%;各产量构成因素与种子产量均呈正相关,其中喷施三十烷醇后发草单株穗重与种子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喷施生长素后每生殖枝结实数与种子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喷施抗倒酯后千粒重与种子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喷施多效唑后发草每生殖枝小花数与种子产量相关性最高。  相似文献   

4.
生长调节剂对毛叶苕子种子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蒙苕一号"毛叶苕子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2014年在内蒙古武川县研究了喷施3种生长调节剂(多效唑、矮壮素和缩节胺)对毛叶苕子鲜草产量、种子产量及产量性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生长调节剂抑制了毛叶苕子生长,降低了鲜草产量;显著增加了毛叶苕子单株结荚数(P0.05),以喷施矮壮素2次单株结荚数最多,平均每株72.7个;显著增加了毛叶苕子种子产量(P0.05),以喷施矮壮素2次种子产量最高,其中喷施多效唑种子产量增加了24.3%,喷施矮壮素种子产量增加了20.8%~27.0%,喷施缩节胺种子产量增加了10.5%~15.6%。  相似文献   

5.
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为南方优质的禾本科牧草,由于其在收获期易倒伏,种子产量较低,而生产中应用植物生长抑制剂可调节植物生长,降低倒伏率,提高种子产量。为此选用3种生长抑制剂对多花黑麦草进行喷施,结果发现,多花黑麦草生殖枝数增加,穗长缩短(多效唑除外),倒伏率降低,种子实际产量增加。当多效唑施药量为200g·hm~(-2)时,种子实际产量最高,为2 267kg·hm~(-2),较对照提高了3%;抗倒酯施药量为423g·hm~(-2)时种子实际产量最高,为2 842kg·hm~(-2),较对照提高了29%;稀施保施药量为1 770 mL·hm~(-2)时种子实际产量最高,为2 508kg·hm~(-2),较对照提高了14%。3种生长抑制中,抗倒酯药效持续时间较长,在抑制节间长度、防止倒伏方面效果显著,增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为探寻使黑麦(Secale cereale)抗倒伏性增强,并能获得较高种子产量的矮壮素喷施浓度,本研究通过在黑麦拔节期对其喷施不同浓度矮壮素(0,0.1%,0.2%,0.3%,0.4%),研究其对黑麦抗倒伏性和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矮壮素喷施浓度为0.3%和0.4%时,黑麦株高降低约30cm,节间缩短,基部第2节间的外径增粗,抗折力增强,钾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增加,氮含量减少,抗倒伏指数增大,同时种子产量显著高于对照(不喷施矮壮素),增产1 500kg·hm-2(P0.05)。黑麦种子产量与株高和氮含量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基部第2节间的外径、抗折力、抗倒伏指数、钾含量等极显著正相关,和第1节间长显著负相关,说明增强黑麦抗倒性有利于提高其种子产量。0.1%和0.2%浓度的矮壮素对黑麦的抗倒伏性以及种子产量等性状无显著影响(P0.05)。从经济效益和环保的角度出发,喷施浓度为0.3%的矮壮素既可以增加产量又可以减少矮壮素用量,为黑麦进行种子生产的适宜用量。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黑麦由于倒伏引起的种子产量低的问题,为黑麦种子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矮壮素,分别配制500、800、1000 mg/L 3 种浓度于现蕾期和盛花期分别对紫花苜蓿种子田进行叶面喷施,成熟期测定不同处理对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每平方米生殖枝数、结荚花序数/生殖枝、荚果数/结荚花序、种子/荚果数)影响,并进行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喷施矮壮素(500 mg/L)处理种子产量比对照提高17.10%(P > 0.05),结荚花序数/生殖枝显著高于对照(P < 0.05)。其他处理没有显著提高种子产量及各产量构成因子(P > 0.05)。各产量构成因子与种子产量均呈正相关,结荚花序数/生殖枝、种子/荚果数与种子产量存在显著正相关(P < 0.05)。喷施矮壮素种子产量与各产量构成因子的逐步回归方程为:Y=16.3535+1.0601X2+3.0810X3(R2=0.7139,F=7.49*,Y为种子产量,X2为结荚花序数/生殖枝,X3为荚果数/结荚花序)。 [关键词] 紫花苜蓿|矮壮素|种子产量|产量构成因子  相似文献   

8.
针对紫花苜蓿种子生产中因播种量高、密度大、造成种子产量低的问题。2001~2002年,在甘肃酒泉进行行内疏枝与生长延缓剂(多效唑(PP333)和烯效唑(S3307))对种子产量影响的两个试验,并测定种子标准发芽率。结果表明,与未疏枝相比,秋季行内疏枝后,生殖枝密度和荚果的败育种子数降低23.8%和55.6%,生殖枝结荚花序数提高28.1%,种子产量由563.8提高到763.3kg/hm2,增产35.4%(P<0.05);秋季行内疏枝,翌年分枝期叶面喷施多效唑和烯效唑可以有效抑制植株生长,其中以烯效唑有效成分含量0.15和0.20kg/hm2的效果较为明显,收获期株高较对照分别降低19.4%和17.8%,而每个结荚花序的荚果数提高16.5%和25.3%(P<0.05)。与对照(640.4kg/hm2)相比,喷施多效唑和烯效唑后,种子呈增产趋势,其中多效唑(有效成分含量1.0kg/hm2)幅度最大,增产39.1%;烯效唑0.15和0.20kg/hm2处理,种子硬实率较对照分别降低7%和6%;烯效唑有效成分含量0.10kg/hm2处理,硬实率较对照提高7%(P<0.05);对于植株密度过大的种子田,行内疏枝是提高产量的关键,否则只用生长延缓剂控制株高,提高种子产量的幅度不大。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康巴老芒麦的种植方式、不同行距、不同追肥量、不同基肥和多效唑等种子生产关键技术对康巴老芒麦种子生产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分蘖-拔节期追施120kg/hm2复合肥可提高老芒麦种子生产性能;50cm行距时老芒麦种子产量最高达1 440kg/hm2,40cm行距时老芒麦牧草产量最高达10 170kg/hm2;180kg/hm2复合肥较150kg/hm2牛羊粪更有利于老芒麦种子生产;在孕穗期喷施PP333可明显降低植株高度,减少倒伏,提高种子产量,但高浓度处理对种子生产不利,多效唑处理对种子千粒重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以阿坝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Aba’)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利用不同浓度多效唑(PP333)在供试材料的不同生育期(拔节期和孕穗期)进行叶面喷施处理,探究不同浓度和施用时期对种子产量与质量相关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PP333增加了阿坝垂穗披碱草生殖枝数和第二茎节粗,显著降低了倒伏率(P0.05);PP333对其穗部性状和种子产量与质量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拔节期喷施效果明显好于孕穗期,其中以拔节期喷施150g·hm~(-2)多效唑可使种子产量与质量达到最高,其种子产量较对照组增加了508.25kg·hm~(-2)。  相似文献   

11.
探讨苜蓿轮作玉米和小麦田的土壤浸提液对苜蓿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生理参数的影响,为苜蓿-玉米和苜蓿-小麦轮作体系研究提供参考。以5年紫花苜蓿根区土壤浸提液作为对照(CK),4种轮作模式(5年苜蓿-玉米记作AC、5年苜蓿-小麦记作AW;5年苜蓿-玉米-玉米记作ACC、5年苜蓿-小麦-小麦记作AWW)处理下,从玉米、小麦根区采集土壤提取浸提液,均制成10、50、160 g·L-1浓度的土壤浸提液,分别处理“甘农3号”紫花苜蓿种子及幼苗,研究不同轮作模式下的土壤浸提液对苜蓿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轮作模式下各土壤浸提液浓度处理的苜蓿种子发芽率均显著高于CK(P<0.05),化感指数(RI)均大于0;每个处理浓度下AWW的种子发芽率均达最高值,较CK分别提高了29.22%,68.09%,54.24%(P<0.05),且显著高于AC、ACC、AW的种子发芽率。除ACC外,各轮作处理的土壤浸提液均对苜蓿幼苗胚芽、胚根的促进作用随土壤浸提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各轮作模式的胚芽长和胚根长均显著高于CK(P<0.05);相同土壤浸提液浓度处理下,AWW的胚芽长显著高于AC、ACC、AW,胚根长显著高于AC、AW(P<0.05),而AWW与ACC的胚根长差异不显著(P>0.05)。2)随着土壤浸提液浓度的提高,各轮作模式下苜蓿幼苗的SS含量均显著提高、SOD活性显著增强(P<0.05),但AC和ACC的土壤浸提液使苜蓿幼苗的MDA含量快速提高、CAT活性增强,而AW和AWW的土壤浸提液使苜蓿幼苗中CAT活性显著减弱(P<0.05),MDA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红三叶新品系(R)的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以岷山红三叶(CK1)和甘红1号红三叶(CK2)为对照,分别测定了3个参试材料初花期的分枝数、株高、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和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粗脂肪(EE)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红三叶材料中,R的分枝数(1 409万个/hm2)、鲜草产量(34.02t/hm2)和干草产量(6.98t/hm2)最高、鲜干比(4.94)最大,CK2的株高最高(83.22cm),分枝数(1 096万个/hm2)、干草产量(4.02t/hm2)和鲜草产量(22.06t/hm2)次之。供试红三叶材料第1次刈割的平均鲜(干)草产量和分枝数显著高于第2次刈割。红三叶材料的EE和N(A)DF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R的CP(27.39%)含量最高,CK2的EE(2.82%)含量最高,CK1的NDF(43.07%)和ADF(34.03%)含量最低;红三叶材料第1次刈割的CP含量为(28.53%)显著高于第2次刈割(24.65%),而EE、NDF和ADF含量则显著低于第2次。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综合评价3个红三叶材料,结果表明:R的综合性状较好,有待于进行进一步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相似文献   

13.
以绿洲区驯化条件下的线叶野豌豆为材料,在不同生育时期进行不同浓度生长调节剂氯丁唑的喷洒试验。经过对其生长变化、种子质量和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种子成熟高峰期的测定。结果表明,在返青期喷洒浓度为0.05%的氯丁唑水溶液,然后在结荚期喷洒浓度为0.2%的氯丁唑水溶液进行处理,可有效提高种子质量和产量,并可缩短种子成熟期,便于种子的集中收获。  相似文献   

14.
不同植物生长调剂对八宝景天株型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浩铭  李青丰  曲艳  白云飞  董斌  王梓凡 《草地学报》2022,30(12):3294-3301
植物生长调节剂常被用来调节植物的生理和生态功能,提高植物种的综合优势。本研究通过5种商品植物生长调节剂细胞分裂素(Cytokinin,CTK)、赤霉素(Gibberellin,GA)、多效唑(Paclobutrazol,PP333)、矮壮素(Chlormequat chloride,CCC)及座果精(Pollination fruit essence,Pol),以清水(CK)处理作为对照组,采用叶面喷施的方式,于盛花期测定八宝景天(Hylotelephium erythrostictum)的生长指标、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抗氧化特性。分析八宝景天对5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的响应,并运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对处理效应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对八宝景天株型和生理特性影响最优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结果表明:5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株高均存在促进作用,提高株高为2~6cm,对冠幅而言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冠幅直径平均缩小17~18cm;CTK与Pol可提高八宝景天叶片的叶绿素含量;Pol,PP333和CCC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提高植物光合作用能力;CCC处理下植物内体的保护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相较于CK降低,说明CCC处理下的八宝景天抗逆境、抗衰老能力最强。在Pol,CCC与PP333处理下,八宝景天光合作用增强。根据模糊隶属函数值综合评价得知,CCC处理下的八宝景天光合生理状况最具优势。  相似文献   

15.
植物生长调节剂已经广泛推广运用于牧草种子生产。以“滇北”鸭茅为试验材料,通过两年的大田试验探讨了不同浓度的矮壮素(500、750、1000、1250 g·hm-2)和不同浓度抗倒酯(100、200、300、400 g·hm-2)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混合制剂(500+50、500+150、1000+50、1000+150 g·hm-2)对鸭茅种子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喷施3种生长调节剂对鸭茅种子的产量均有提升,以混施矮壮素和抗倒酯(500+150 g·hm-2)效果最佳,增产达46.2%。此外试验发现,生长调节剂主要是通过增加鸭茅种子田单位面积的生殖枝数目和结实率来提高鸭茅种子产量。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千粒重及每穗小花数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矮壮素和多效唑对草地早熟禾草坪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45,自引:6,他引:39  
探讨了矮壮素和多效唑对草地早熟禾草坪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矮壮素延缓了草地早熟禾的生长速度,并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延缓作用随之加强。矮壮素减弱了草坪的抗病性,提高了整齐度,但对颜色有伤害作用。低浓度矮壮素能促进分蘖和地下生物量的积累。340mg/kg的多效唑延缓了草地早熟禾的生长速度,抑制分蘖和地下生物量积累,损伤其颜色、整齐度,减弱抗病性。综合考虑,草地早熟禾以施用100mg/kg浓度的矮壮素较合适。  相似文献   

17.
祁娟  姚拓  白小明  高梦莹  孟祥君 《草业学报》2017,26(10):118-128
采用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了化肥减量同时配施生物菌肥对苜蓿草地生产力、土壤微生物特征及酶活性的影响,探讨生物菌肥的最佳替代量及作用效果,为苜蓿地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共设7个处理,分别为P100(100%磷肥)、M100(100%菌肥)、P75M25(75%磷肥+25%菌肥)、P50M50(50%磷肥+50%菌肥)、P25M75(25%磷肥+75%菌肥)、R100(100%固氮菌)及CK(不施肥)。结果表明:1)单施磷肥(P100)能明显提高第一次刈割苜蓿产量,磷肥与菌肥3∶1(P75M25)配施对第二次刈割苜蓿产量影响显著(P<0.05)。从总产量来看,磷肥与菌肥1∶1(P50M50)配施效果好,总产量较对照提高了60.45%,其次为处理P100,增产58.40%。2)菌肥与磷肥配施均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尤其是处理P50M50对第一次刈割0~10 cm土层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影响均显著(P<0.05),分别较对照提高了204.6%、174.5%和33.2%。3)处理P50M50和P25M75明显提高了4种土壤酶活性,且对第一次刈割10~20 cm土层影响显著(P<0.05);除第一次刈割0~10 cm土层外,处理P25M75对微生物量碳、氮及磷影响均较其他处理明显(P<0.05)。4)灰色关联度综合分析表明,蔗糖酶灰色关联度值(0.842)最高,其次为产量(0.814),而微生物生物量磷灰色关联度值(0.512)最低,其次为微生物生物量碳(0.553)。磷肥减半配施菌肥(P50M50)提高了苜蓿产量、改善了土壤肥力状况,同时亦降低施用化肥对土壤的危害,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农艺措施。  相似文献   

18.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草皮生产和草坪养护效果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萘乙酸(NAA)、矮壮素(CCC)、多效唑(PP333)、生根粉(ABT)、脱落酸(ABA)、吲哚乙酸(IAA)影响销植草坪生根数、根长及新建草坪草株高、分蘖和叶片,研究结果表明:矮壮素、多效唑和脱落酸对降低株高、抑制叶片生长有较为明显的作用;脱落酸、萘乙酸、矮壮素和多效唑对野牛草、早熟禾和高羊茅分蘖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萘乙酸、生根粉、吲哚乙酸和矮壮素对生根有一定的效果。在适宜浓度下,上述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快速成坪、减少徒长和修剪次数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