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4年5月,笔者亲戚张某,男,62岁,双膝患风湿性关节炎多年,疼痛,肿胀,酸麻,变形,行走困难,无法干活。治疗多年,病情一直反反复复,十分痛苦。笔者建议用蜂针疗法,他同意试试。蜂针疗法之前必须做过敏试验,这步至关重要,千万不能少。首先用一只活蜂的蜂针蜇在选定好的手臂上,当蜂针蜇到皮肤后立即把蜂针拔出,这样进入人体的蜂毒就只有一只活蜂蜂毒的五分之一或更少,可以把过敏风险降到最低,以保证接受者的安全。活  相似文献   

2.
蜂蜇伤是怎么回事?蜂蜇伤后都有什么临床表现?怎么对蜂蜇进行救护?怎样预防蜂蜇?张远斌:蜂蜇伤是一种生物性损伤,是临床急症之一。蜇人蜂主要有蜜蜂、黄蜂和马蜂。蜂毒素成分复杂,主要含有蚁酸、神经毒和组胺。蜂蜇伤是蜂尾部毒刺蜇伤人体皮肤后注入毒素而引起的局部或全身反应,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相似文献   

3.
《中国蜂业》2017,(1):51-53
传统蜂疗以中医经络、藏象学说为基础,利用活蜂尾针作为针具,运用不同的操作方法和不同的刺激强度沿经络穴位注射蜂毒于皮下,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传统蜂疗有着诸如过敏、疼痛、伤害蜜蜂性命等不足,严重影响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本文介绍的是创新后的一种蜂疗方法,活体采集蜜蜂毒液后,再与中药配伍,通过皮肤渗透吸收,发挥蜂毒亲神经性的特点,以中药提取物为推进剂,快速疏通堵塞人体的开关点或穴位,用物理、安全、简便的操作手段达到显著的疗效。为区别于传统蜂疗、无痛蜂疗、蜂毒刮痧、蜂毒按摩等方法,暂将此法命名为"蜂金刚免蜇蜂疗"。  相似文献   

4.
<正>2015年5月,张某,男,62岁,双膝患风湿性关节炎多年,疼痛、肿胀、酸麻、变形、行走困难、无法干活。多种方法治疗未能痊愈,笔者建议他用蜂针疗法试试。首先用蜂针做皮试,用一只活蜂尾部的蜂针蜇在手臂皮肤上,并当即把蜂毒针拔出来。活蜂蜂针拔出后,观察15 min以上,如果试针后,接受者的蜇针部位只有轻微红肿,意识和表情上无异常,说明没有蜂毒过敏,可以接受蜂针疗法。如果试针后,蜇针部  相似文献   

5.
正笔者的堂兄,龙某,男,67岁。2016年2月,患腰椎间盘突出和骨质增生,压迫坐骨神经,腰部红肿,疼痛难忍,活动受限,上半身不能左右活动。左腿麻木,行走困难。经过医生治疗两个多月,红肿基本消失,疼痛减轻了一些,但是一直未治愈,后来就想到用蜂针疗法试试。蜂针疗法开始前,首先是试针,用一只蜜蜂蜇一下手背,马上把蜂针取掉,目的是不让蜂毒全部进入人体。蜇针后,观察15~20 min,看蜇针后人体的反  相似文献   

6.
二、利用蜜蜂的分泌物——蜂针液(蜂毒)、王浆、蜂蜡和蜂巢蜂针液(蜂毒)是蜜蜂螫器官酸腺和硷腺分泌的具有芳香气味的透明液体,螫刺时从贮液囊中经螫针排出。人类为了摄取野生蜂群中的蜂蜜或养蜂取蜜,难免要被蜂螯。蜂螫使人体出现局部和全身反应,其中包括意外地治愈了关节炎等病患者。蜂螫治病在  相似文献   

7.
王东 《蜜蜂杂志》2019,(1):47-47
蜂毒疗法是中华医药中宝贵的财产,古代中医文献《黄帝内经》中记载了利用蜂针治疗疾病的实例,从而奠定了蜂毒疗法的历史地位。在几千万年前,早期古人类在生产劳动或猎取蜂巢蜜、蜂蛹虫中,被蜜蜂和野蜂蜇刺后治好了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等疾病,从而开始有意识的利用蜂针治疗疾病。  相似文献   

8.
正患者龙某,女,72岁,2008年3月开始出现头冷、头昏、头痛等症,在医院多次治疗后效果不明显,体重由病前的65 kg下降到45 kg左右。患者听说蜂针疗法可治一些疑难杂症,便想用蜂针疗法试试,但愿能收到一些效果。蜂针疗法治疗前首先需要进行蜂毒过敏试验。用一只活蜂在患者身体的任何一处蜇一下,让蜜蜂尾部的蜂针刺进皮肤,马上拔出蜂针。15~20 min后,观察患者反应。如果蜇蜂针处只有轻微的红肿,无头昏  相似文献   

9.
<正>人体皮肤出现赘生物现象比较常见,其中有不少是感染病原微生物所致,皮肤上的赘生物应该及时除掉为好。用活蜂针蜇刺治疗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当病变部位受到蜂针毒素刺激后,局部气血运行流畅,能使周围组织增强免疫力,产生排异作用,使赘生物萎缩脱落治愈。治疗方法:病灶处用肥皂水洗净擦干,用小镊子将蜜蜂夹住,尾刺对准赘生物或邻近皮肤蜇刺,留针治疗。第1次用1只蜜蜂,逐渐可以增加至5只蜂,每隔3天  相似文献   

10.
(续2005年第5期) 前言 普遍被人们认识和接受的蜂针疗法,其实现治疗目的的主要作用是针刺反应与蜂毒的药理作用。采用传统蜂针疗法进行临床医疗操作时,有以下两点不足之处丞待解决:一是蜂针蜇刺操作时,在捕捉蜜蜂过程中,大多数蜜蜂在遭受捕捉刺激时,腹部常伸出螫针自卫,会损失掉一部分毒液,因此于注人患者体内的蜂毒数量难以精确确定;二是由于蜂毒中蚁酸类一些物质作用,常使患者受术局部有轻微的过敏一炎性反应,这些不良反应使很多患者对蜂针治疗想而生畏、望之却步,因而阻碍了蜂针、蜂产品医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蜂针疗法历史悠久,是利用工蜂末端蜂刺中释放出的蜂毒液的药理作用配合蜇针的综合作用而起到调整机体、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也称蜂毒疗法[1]。它是由民间蜂蜇治疗的经验与针灸医术相结合发展而成,是中国医术的一种,经国内外蜂针研究者继承和发扬,已在医疗保健事业中显示出独特的效用[2],其对风湿免疫性疾病及各种痛证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因其临床效果好,费用较低,属于  相似文献   

12.
正2016年11月,笔者左手无名指开始出现麻木症状,并逐渐严重。因笔者管理蜂群时经常被蜜蜂蜇,没有出现蜂毒过敏现象,想利用蜂针疗法治疗无名指麻木。2017年2月22日,选定在无名指的指尖蜇1只蜂针,蜇针后,无名指暧烘烘的,很舒服,麻木顿时消失。)几个月的手指麻木一次蜂针疗法就治愈了,心里非常高兴。  相似文献   

13.
蜂针疗法及其引起的过敏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蜂针疗法及方法蜂针疗法是利用工蜂末端蜂刺中释放出的蜂毒液的药理作用和配合螫针的综合作用而起到调整机体、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也称蜂毒疗法 ,简称蜂针。它既给人体经络以机械刺激 ,同时自动注入皮内的适量蜂毒液还具有药理作用 ,蜂针继发局部潮红充血兼具温灸效应。它是针、药、灸三结合的复合型刺灸法 ,具有廉、便、验三大特点。它是由民间蜂螫治疗的经验与针灸医术相结合发展而成 ,是中国医术的一种 ,它作为中国传统医学宝库中的一绝 ,经国内外蜂针研究者继承和发扬 ,已在医疗保健事业中显示出独特的效用。蜂针疗法主要包括…  相似文献   

14.
正蜂蜇伤是夏秋常见的伤患,是蜂尾部毒刺刺入皮肤后,其毒素引起的局部皮肤明显症状或全身反应。蜂蜇伤多见头部及上下肢外露部位。对蜂蜇伤患者的预防治疗笔者作了些总结,现介绍如下。1治疗方法(1)蜂蜇后在上肢或下肢立即绑扎被刺肢体的远心端,每隔15min放松1min,绑扎不能超过2h。(2)伤口上的尾刺毒腺用消毒针挑出。(3)用冷湿毛巾敷蜇伤部位,以防毒液扩散。(4)辨别蜂类,蜜蜂毒液呈酸性,用肥皂水、  相似文献   

15.
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神经衰弱、偏头痛、支气管哮喘,一般常规的治疗效果不佳.蜂毒疗法对上述疾病有着独特的疗效. 蜂毒疗法是一种利用蜜蜂毒素防治疾病的方法,蜜蜂尾部的螫针代替中医的毫针,针对不同疾病,选择不同穴位进行蜇刺,蜂针中具有药理作用的蜂毒液,通过螫针注入皮肤,对相关疾病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蜂疗喜讯     
<正>蜂疗在治疗风湿、胆结石及神经系统等方面疗效确切,被广大患者所欢迎。2014年底"蜂蜇疗法"被河北省人事和社会保障厅正式列入到医保收费目录中,这标志着蜂疗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和政策的支持。石家庄大正中医蜂疗医院成立于1958年,当时是一家门诊部,只是单纯用蜜蜂尾部蜇针蜇刺穴位以达到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消炎止痛的作用。由于风湿、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肿瘤等疾病均属于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病因复杂、顽固、难愈,而蜂毒具有调整人体免疫  相似文献   

17.
蜂类尾部的毒刺与毒腺相连,蜇人后毒腺中的毒素通过毒刺注入皮肤,引起局部或全身反应,严重者可导致过敏性休克.被蜜蜂蜇后首先要检查伤处,如有毒刺留在皮肤内,应先用消毒过的针或镊子将其挑出或拔出,然后再用火罐或瓶子吸出毒汁,千万不要挤压伤口,以免残余的毒素进人体内.蜜蜂的毒液为酸性,吸出后应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如果是被黄蜂蜇伤要用食醋清洗,因其毒液为碱性.  相似文献   

18.
<正>2017年3月,王某,男,60岁,患喉炎多年,咽喉疼痛、肿胀、发痒、咳嗽严重、气喘痰多,非常难受。多种方法治疗未能痊愈,笔者建议他用蜂针疗法治疗试试看。首先用蜂针进行皮试,用一只活蜂尾针蜇在患者手臂上,然后立即拔针,观察15 min以上,如蜇针部位只出现轻微红肿,意识和形态无异常,说明没有蜂毒过敏,可以接受蜂针疗法,如果试针后,扎针部  相似文献   

19.
用蜂直接蜇刺于泪囊泪道处皮肤,蜇时让病人闭目,注意不可蜇刺到眼球上,以免致盲,为慎重起见,可将蜂针拔下,再点刺于泪道处皮肤,每次用蜂2~3只,每天1次。配穴有曲池、大椎、合谷等穴。为消除病人怕痛心理,可先用冰块冷敷局部1~2 min,再进行蜇刺。在治疗的同时,每天用氯霉素眼药水、红霉素眼药膏点眼,可治疗结膜炎症。  相似文献   

20.
《中国蜂业》2015,(5):52-53
探讨蜂针导致硬结的原因,介绍阿瑟氏反应系免疫复合物所致局部血管炎,属于Ⅲ型超敏反应,即有局部充血水肿、组织坏死、硬结现象。探讨蜂针引起阿瑟氏反应的发生机制,主要是因为蜂针中的蜂毒抗原与体内相应的抗体反应,形成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注射部位的血管壁基底膜上,导致坏死性血管炎,出现局部皮肤或皮下组织的红肿、瘀紫、硬结等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