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北黑土区合理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黑土是黑龙江省主要的农业土壤类型,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但从目前黑土区生态系统现状看,由多年掠夺式的开垦和利用,导致了土壤侵蚀,黑土层变薄、土壤理化性状变坏、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已严重影响到该区经济的发展。为拯救和保护黑土地,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巩固和发展商品粮基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应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科学技术研究与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加强监督执法,达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粮食产量、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心土培肥犁改良瘠薄土壤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研究根据心土培肥的改土技术要求研制出心土培肥犁,并分别在瘠薄黑土和碳酸盐草甸黑钙土上开展大面积机械改土试验,明确自主研发的心土培肥犁改土后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及对作物产量的效果,为其广泛应用到低产土壤改良提供机械及技术支持。试验设深松、心土培肥和常规对照耕作,采用大田对比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心土培肥和深松在不同类型土壤上对土壤理、化性质,对作物产量及产量性状影响后效不完全一致;心土培肥降低土壤抗剪强度后效明显,碳酸盐草甸黑钙土10~30 cm土层土壤抗剪强度比对照降低6.65~12.16 k Pa,黑土比对照降低8.20~11.31 k Pa,碳酸盐草甸黑钙土改土后效果明显,黑土改土后效长,心土培肥改土效果优于深松;土壤容质量和硬度趋势同上;心土培肥提高土壤透气系数为2.78~14.28倍,饱和导水率为2.38~11.62倍;深松和心土培肥可提高下层土水分消耗比例,30~60 cm土层耗水量为心土培肥区深松区对照区,心土培肥耗水量比照高10%;心土培肥处理可提高土壤磷含量和供磷强度,20~30 cm和30~40 cm土层土壤供磷强度比对照分别提高4.19~5.17倍和4.96~17倍,碳酸盐草甸黑钙土高于黑土;心土培肥可提高玉米产量,碳酸盐草甸黑钙土上心土培肥增产幅度为6.82%~18.01%,黑土增产幅度为6.45%~11.18%,平均增产效果碳酸盐草甸黑钙土薄层黑土,但黑土持续增产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试点工程"项目在彰武县实施后,初步遏制了彰武县黑土区内土壤性状进一步恶化的趋势,粮食产量有所增加。但存在农民水土保持意识淡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矛盾等问题。为此建议:多部门协作,采用先进技术恢复黑土生存条件;转变经营方式,降低农业比重;建立现代农业制度,巩固治理成果。进一步加大投入和宣传力度,增强农民参与意识,使黑土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蔡立  刘元昌  林静慧 《土壤》1991,23(6):311-313,306
对江苏省泗洪县的砂姜黑土的有机质及养分含量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泗洪砂姜黑土的有机质,氮、磷等养分含量比1982年有了较大的提高,粮食产量也随之增加,但今后必须重视施用有机肥料,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及各种微肥等。  相似文献   

5.
搞好黑土区水土保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东北黑土区粮食生产成本效益、耕作面积、粮食产量和粮食商品率,证明了黑土区在我国粮食安全中的战略地位。通过调查水土流失对粮食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总结了近年来黑土区在水土流失防治方面的工作成效,阐述了水土保持在我国黑土区商品粮基地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东北黑土区严重的水土流失,直接影响着该区生态环境安全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多年来东北黑土区实施了一系列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在黑土地保护和黑土资源持续利用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梳理东北黑土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实施情况基础上,分别从土壤侵蚀强度、林草面积、粮食产量及群众满意度变化等方面阐述了黑土地综合治理成效,并对未来工作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推进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助力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黑土地区水土流失危害及其治理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对黑土区基本情况作了介绍,分析了水土流失的危害及其原因,并通过系统诊断探索水土保持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说明了水土保持在黑土地区低产田改造中的作用,提出了保持水土,改造低产农田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水土流失对黑土理化性状的影响及水土保持措施的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对于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水土流失加剧,严重影响土地生产力和粮食产量。系统地论述了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对土壤物理性状、化学性状、生物性状的影响,并分析了主要水土保持措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加入外源铅的砂姜黑土、黄褐土、红壤进行培养处理,测定土壤中各形态铅及水溶态NH^+,K^+和速效态磷的含量,研究外源铅在各类土壤中的形态分布特点及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交换态和残渣态的铅为红壤〉黄褐土〉砂姜黑土,碳酸盐态铅为砂姜黑土〉黄褐土〉红壤,铁锰氧化态铅为红壤〉砂姜黑土〉黄褐土,有机结合态铅为黄褐土〉砂姜黑土〉红壤;交换态和残渣态所占比例随着外源铅的浓度增大而提高,有机结合态的比例随着外源铅浓度增大降低,碳酸盐结合态铅在砂姜黑土、铁锰氧化态铅在红壤上则呈现外源铅小于500mg/kg时比例增高,大于500mg/kg时比例开始下降的状况;加入外源铅的土壤中,水溶态的NH4^+和K^+的浓度增大,使其流失的风险性增加;水溶态磷和铅离子生成难溶性磷酸铅盐被固结,使速效磷的浓度减少,降低了水溶性磷肥的功效。  相似文献   

10.
外源铅在土壤中的形态、分布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加入外源铅的砂姜黑土、黄褐土、红壤进行培养处理,测定土壤中各形态铅及水溶态NH4 ,K 和速效态磷的含量,研究外源铅在各类土壤中的形态分布特点及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交换态和残渣态的铅为红壤>黄褐土>砂姜黑土,碳酸盐态铅为砂姜黑土>黄褐土>红壤,铁锰氧化态铅为红壤>砂姜黑土>黄褐土,有机结合态铅为黄褐土>砂姜黑土>红壤;交换态和残渣态所占比例随着外源铅的浓度增大而提高,有机结合态的比例随着外源铅浓度增大降低,碳酸盐结合态铅在砂姜黑土、铁锰氧化态铅在红壤上则呈现外源铅小于500 m g/kg时比例增高,大于500 m g/kg时比例开始下降的状况;加入外源铅的土壤中,水溶态的NH4 和K 的浓度增大,使其流失的风险性增加;水溶态磷和铅离子生成难溶性磷酸铅盐被固结,使速效磷的浓度减少,降低了水溶性磷肥的功效。  相似文献   

11.
随着规模化养殖场的发展和饲料添加剂中Cu和Zn的添加,畜禽粪便中重金属Cu和Zn含量较高,通过畜禽粪便施肥可能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畜禽粪便施肥和冻融作用均可能影响土壤中重金属的活性,进而改变土壤重金属的环境效应。本文针对东北气候特点,通过实验室模拟,研究了猪粪施肥和冻融作用对黑土中重金属Cu和Zn活性(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同未施肥的对照比,猪粪施肥初期,Cu和Zn的可交换态含量均明显增加,而Cu和Zn的碳酸盐结合态含量则略有下降;同低施肥量比,高施肥量下,Cu和Zn的可交换态含量略有增加,而Cu和Zn的碳酸盐结合态含量下降;同施肥初期比(1周),随施肥时间延长(1个月)土壤中可交换态Cu和Zn含量下降,而碳酸盐结合态Cu和Zn含量增加;高低不同施肥量相比,高施肥量下可交换态Cu和Zn含量均高于低施肥量,而碳酸盐结合态Cu和Zn含量则低于低施肥量;随冻融温度下降,土壤中可交换态Cu和Zn含量、碳酸盐结合态Cu和Zn含量均显著增加,且在高施肥量下的含量均大于低施肥量。由此可见,猪粪施肥和冻融作用对黑土中Cu和Zn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总的看是随施肥量的增加和施肥时间的延长,黑土中Cu和Zn活性不同程度地下降,但冻融作用可以使猪粪施肥的黑土中Cu和Zn的活性增加,且随冻融温度下降Cu和Zn活性增加的幅度增大。  相似文献   

12.
清原县位于辽宁省东部黑土区,受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两方面影响,黑土层逐年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有机质下降,粮食产量降低,因此保护与治理刻不容缓。浑河流域辽宁省清原县黄旗沟项目是2010年申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工程的一部分,2011年正式在清原县实施。以阿尔当小流域为例,对该工程综合治理措施进行总结,并对其成效进行分析,以期为同类项目区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研究旱作改水旱轮作对砂姜黑土中微量元素含量、有效性和赋存形态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砂姜黑土旱作改水旱轮作后,微量元素的总含量除Mo外,均呈贫化趋且达显著水平;Cu、Fe、Mn和Mo的有效性明显提高,Zn的有效性降低,严重缺Zn可能限制作物产量提高,残留态、晶形铁态和碳酸盐态微量元素含量随旱作改水旱轮时间的延续而降低,有机态和无定形铁态微量元素的含量则不断增加,代换态微量元素含量变化与有效态微量元素相似  相似文献   

14.
东北黑土地区耕地质量现状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东北黑土地区是世界四大黑土区之一,耕地总面积3584万hm2,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4、商品粮的1/3,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土壤侵蚀和长期高强度重用轻养等原因,黑土地区土壤耕层变薄、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酸化、结构变差、功能退化,导致黑土“变薄、变瘦、变硬”。通过分析明确了该地区耕地后备资源较少、中低产田比例偏高、农田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指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是黑土地区面临的最大机遇,提升黑土地区耕地质量是面临的最大挑战。进一步明确了提升黑土地区耕地质量主要对策,包括加强水土流失治理,确保黑土地耕层不变薄;加强有机物料投入,确保黑土地有机质不下降;重视平衡施肥和酸化土壤改良,遏制土壤酸化;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黑土地质量不降低;完善耕地质量建设管理制度,确保黑土地保护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15.
耕作改制对砂姜黑土中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砂姜黑土旱改水对土壤中Mn含量、赋存形态和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砂姜黑土中Mn存在于粘土矿物、晶形氧化铁、无定性氧化铁、氧化锰态、有机物和碳酸盐中比例分别为27.19%~46.26%、10.48%~21.65%、2.76%~12.28%、17.39%~26.53%、10.61%~24.57%和0.16%~8.35%。旱改水实施水旱轮作后砂姜黑土中全Mn含量极显著降低,平均降幅为8.77%,但伴随土壤pH值的趋中性,土壤中Mn由植物有效性较低的晶形铁结合态逐渐向植物有效性较高的氧化锰态、无定形铁态和有机态转化,活化了土壤中的Mn,提高了Mn的有效性和可移动性。  相似文献   

16.
淮北砂姜黑土区小麦单产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砂姜黑土是黄淮海平原三大低产土壤之一,研究低产区粮食产量的影响因子,对于提高低产区的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以阜阳地区为例,分析1949年以来淮北砂姜黑土区小麦单产、光温生产潜力及差距变化,运用灰色关联法分析小麦单产同各要素的关联度。结果表明,1970~2000年各因素的关联序依次为钾肥>复合肥>农机总动力>磷肥>氮肥>有效灌溉面积。钾肥是小麦单产的限制因子,农机总动力与小麦单产关系密切,氮、磷肥对小麦单产的影响下降,有效灌溉面积的关联序呈上升趋势。各要素对小麦单产的关联度均较高,但在不同阶段各要素的关联序也不同。最后提出淮北砂姜黑土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研究旱作改水旱轮作对砂姜黑土中微量元素含量、有效性和赋存形态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砂姜黑土旱作改水旱轮作后,微量元素的总含量除Mo外,均呈贫化趋势且达显著水平;Cu、Fe、Mn和Mo的有效性明显提高,Zn的有效性降低,严重缺Zn可能限制作物产量提高;残留态、晶形铁态和碳酸盐态微量元素含量随旱作改水旱轮作时间的延续而降低,有机态和无定形铁态微量元素的含量则不断增加,代换态微量元素含量变化与有效态微量元素相似,呈两极分化,Cu和Ni增加,而Zn和Mn降低.  相似文献   

18.
砂姜黑土中重金属Cu、Cd、Zn形态分布与土壤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小麦农田取样,对土壤中的重金属运用连续提取方法,研究了皖北砂姜黑土中Cu、Cd、Zn的化学形态特征及其与四种土壤酶(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中性磷酸酶)活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砂姜黑土中,残留态Cu、Cd、Zn在总量中所占比例很高,交换态、有机态、碳酸盐结合态含量明显低于残留态。在三种元素中,Zn的化学形态变化趋势最为一致,表现为残留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结合态>有机态>交换态;砂姜黑土中交换态Cu、Cd、Zn对脲酶活性有显著抑制作用,有机态Cu、Cd、Zn对过氧化氢酶表现为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因此,在砂姜黑土壤中,把交换态Cu、Cd、Zn和脲酶以及中性磷酸酶的活性共同作为评价土壤Cu、Cd、Zn污染程度的主要生化指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土壤侵蚀严重地影响了东北黑土区的土壤质量和粮食产量。利用GIS平台结合土壤侵蚀模型,以遥感数据、田间采样数据和农户调查数据为数据源,建立了侵蚀决策方案管理数字化地块图,实现了GIS支持下的土壤侵蚀预警和侵蚀防治信息化决策,可以根据不同地块的侵蚀程度,提供不同的治理措施决策建议,实现了田块尺度水土流失预警及水土保持决策的数字化管理,建立了侵蚀黑土农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信息化管理样板。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长期以来,由于不合理地开发利用,水土流失严重.耕地黑土层的流失将给国家的粮食安全带来重大隐患,严重影响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提高黑龙江省山丘区坡耕地的粮食产量,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明确黑龙江省山丘区容许土壤流失量等指标的基础上,运用黑龙江省土壤流失方程,研究确定了黑龙江省山丘区耕地最小侵蚀坡度,在此基础上,依靠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综合运用GIS数据库合成、分析、统计查询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得出了黑龙江省山丘区坡耕地侵蚀面积,为后续分类治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