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双季水稻塑盘旱育抛栽基本苗公式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观察了双季水稻塑盘旱育抛栽秧苗期和大田期分蘖的发生及成穗状况,发现水稻塑盘旱育抛栽不仅存在非同伸蘖现象,且同伸蘖的成穗与湿润水育秧移栽也有较大差异。据此对传统的水稻栽培基本苗公式进行了改进,拟合出了双季水稻塑盘旱育抛栽基本苗计算公式:早稻为X=Y/{(1+t1r1)\[1+(N-n-SN)Rr2\]+(SN-3-t1)R2r5};晚稻为X=Y/{(1+t1r1)\[1+(N-n-SN)Rr2\]+(N-n-SN-3)Rr2R1r3+ (SN-3-t1)R2r5}。其中:X—合理的基本苗;Y—单位面积适宜穗数;t1—单株带的所有分蘖数;r1—单株带的所有分蘖的成穗率;N—主茎总叶数;n—主茎伸长节间数;SN—抛栽时的秧苗叶龄值;R—有效分蘖节位上一次分蘖的发生率;r2— 一次分蘖的成穗率;R1—二次分蘖(除去秧苗所带分蘖上产生的二次分蘖)的发生率;r3—二次分蘖的成穗率;R2—抛栽后非同伸蘖发生率;r5—抛栽后非同伸蘖的成穗率。  相似文献   

2.
1996年我们对水稻盘育秧抛秧和湿润育苗插秧的两种栽培方式的叶龄、发育进程和分蘖成穗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抛秧水稻比插秧在本田里主茎出叶速度快0.5—1个叶;抛秧分蘖成穗集中在4/0—7/0节位上;插秧集中在5/0一8/0节位上;随着分蘖位次的升高,每穗实粒数依次减少。  相似文献   

3.
水稻生产是在群体条件下进行的,而群体又由多种类型的个体所组成。以浙江省的连晚籼型杂交稻来说,亩产500公斤以上稻谷的群体,在大田最高茎蘖期调查,一般每亩有30万左右个体数,其中可能有2万主茎,6万秧田分蘖,22万本田分蘖。本田分蘖大致上又由6万一次分蘖和16万二次分蘖所组成。  相似文献   

4.
程彩霞 《中国稻米》2007,13(1):37-39
本文通过田间试验,对水稻分蘖与产量的关系、影响水稻分蘖的有关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水稻育苗播种量、栽植密度、移栽时期等因素均对水稻分蘖有直接影响,而且,水稻有效分蘖数越多产量越高。在影响分蘖的各个因子中,适宜的播种量为催芽籽300—350g/m^2;适宜的移栽规格为30cm×(16.5—20)cm;最适移栽期为5月20—28日。稀植栽培能充分发挥水稻固有的分蘖特性,促进个体发育,形成良好的群体结构和受光态势,有利于水稻分蘖的早生快发,提高有效分蘖率,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5.
广陆矮四号作单本植,主茎平均12.5叶,其中13叶的植株占总数50%以上。第一次分蘖每低一个分蘖节位,总叶数约多0.5~1.1叶。分蘖的叶片数,依所发生的叶节而异,如6叶节上分蘖的总叶数为7叶(13-6=7),少数为6叶,个别是8叶。本田主茎各叶出叶,开始慢,中期快,最后又慢,有慢—快—慢的趋势;而分蘖出叶有快—慢—稍快的趋势。主  相似文献   

6.
十多年来,德国的Schlegel和Melz等人从进行黑麦改麦改良的目的出发,致力于将小麦染色体转入黑麦的工作,已获得具有10个小麦细胞质的黑麦-小麦附加系,8个具有黑麦胞质的黑麦—小麦附加系。这些附加系在形态上与黑麦基本相似,其生活力因胞质的不同;具有小麦胞质的附加系生活力弱,分蘖少,结实性差;具有黑麦胞质的附加系生活力、分蘖性基本正常,结实性亦较好。在小麦染色体的传递性方面。两种胞质的附加系都表  相似文献   

7.
施用固氮螺菌突变株CWV-22能明显地增加大麦干物质重、产量。对不同品种(系)增加幅度不同。在穗粒结构因子中,CWV—22影响最大的是千粒重,其次是茎蘖数,对分蘖能力中等的品系能促进其前期分蘖,对分蘖能力强的品种(矮早三)则减少其分蘖,但对大麦的株高和穗实粒数影响不大。CWV—22能促进大麦全生育期的发育,后期主要是促进灌浆结实,对成穗率有所降低。CWV—22的施用方式为一次拌种。  相似文献   

8.
玉米分蘖对产量有益还是有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分蘖对籽粒产量的影响是争论了近一个世纪的问题。在20世纪初,及时除去玉米分蘖在某些地区是很普通的。因为保留下的分蘖会从主茎吸收大量养分,而它只能长一小果穗,甚至果穗上无籽粒。故通常把这种分蘖叫做徒长枝。分蘖是由低位地下节形成的侧枝,而由上  相似文献   

9.
施用保水剂对甘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崇左蔗区以丘岭旱地为主,春秋旱对甘蔗生长不利.在江州区太平镇渠显村镇江屯旱地甘蔗施用保水剂试验,结果表明:施用保水剂能促进甘蔗生长发育,提早甘蔗出苗、分蘖,提高出苗率与分蘖率,明显增加甘蔗有效茎而提高甘蔗产量,建议在甘蔗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蒋彭炎 《中国稻米》1995,1(1):32-35
众所周知,水稻产量由单位面积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实粒重三个因素构成。其中前一个因素最为活跃。因此生产上常把穗数作为高产的主要目标来抓;而分蘖成穗的多少与穗数多少的关系又十分密切。所以了解水稻的分蘖芽分化发育状况和分蘖的发生与控制时机,就显得相当必要了。  相似文献   

11.
控制水稻最高茎蘖数,最大限度减少无效分蘖,大幅度提高分蘖成穗率是水稻高产栽培中的主攻目标。根据前几年的试验研究,发现在水稻生育前期喷施一定浓度的“九二0”可以影响分蘖的发生与成穗,并有增产的效果。本研究根据“九二0”在杂交晚稻上不同时期与不同浓度喷施的试验结果,探讨“九二0”在杂交晚稻上施用,以提高分蘖成穗率及其增产效应,明确其较佳的喷施时期与浓度,从而为生产上应用提供依据和方法。1·材料与方法1。l供试药剂:上海第十八制药厂生产的“九二0”粉剂。1.Z供试品种:协优46。1.3试验设计与实施。…  相似文献   

12.
异常天气条件下不同玉米品种分蘖特性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小星  李潮海 《玉米科学》2010,18(3):121-124
2009年异常高温天气导致河南玉米大量分蘖,结合新品种鉴定筛选试验,调查30个品种在异常天气条件下的分蘖特性。结果表明,品种间分蘖率差异显著,先玉335的分蘖率最高,达74.91%;济单7号的分蘖率最低,为4.78%。整体上看,适宜高密度种植的品种分蘖率较高,适宜低密度种植的品种分蘖率较低,且低密度品种间分蘖率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3.
南优6号每亩播种量10—50斤范围内,单位面积最高苗数在115万左右(每一平方尺250苗左右),达到最高苗数的时间,在播后45天的前后。南优6号一、二、三次分蘖都有发生,其中二次分蘖占总分蘖数一半以上,但成穗率在60%以下。稀播(每亩25斤以下)的秧苗长势旺,如分蘖株率高,单株分蘖数多,出叶快,叶面积系数大,素质好。带蘖茎基宽、  相似文献   

14.
北方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总结出产量达到10000kg/hm2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在精选良种前提下,以稀播育壮秧为条件,诱发低位分蘖为基础,稀插促分蘖,发挥水稻个体生产力,提高群体生产水平,在施肥方式上控氮稳磷增硅钾,依据叶龄进程追肥,提升叶面肥的施用,采取浅、湿、干结合的水层管理。  相似文献   

15.
就内香7A生育后期高位分蘖问题,设计了2因素(灌水深度和赤霉素施用时间)的栽培试验,对各处理下高位分蘖比例和高位分蘖长度进行统计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灌水深度对内香7A生育后期的高位分蘖比例有显著影响,对高位分蘖长度无显著影响;赤霉素施用时间对高位分蘖比例和长度均有显著影响。根据该试验,得出了控制内香7A高位分蘖的最佳措施,即内香7A在叶枕平后田间灌水深度至少3 cm,同时在见穗1%~5%时喷施赤霉素。该措施经过2014年在梓潼县制种生产应用验证,其高位分蘖比例可控制在5%以下,且增产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6.
小麦分蘖性状是重要的株型性状,决定小麦的最终产量。对小麦分蘖性状进行遗传研究,挖掘调控小麦分蘖性状的重要基因并进行功能分析,有助于了解小麦分蘖性状的分子遗传机制及培育高产小麦新品种。本文针对目前小麦分蘖性状遗传研究所取得的进展进行总结,对已定位到的、参与调控小麦分蘖数目和分蘖角度的重要QTL位点进行分析,并对部分已经克隆的分蘖性状相关基因及其作用机理进行阐述,以期为小麦分蘖性状相关基因的克隆、分子机制解析和分子育种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7.
2要确保分蘖质量2.1什么是无效分蘖期“滞长”过分繁茂的水稻,最高分蘖期以后受光降低,淀粉生产不足和根系生长不良,使养分、水分吸收供给不足,从母茎向分蘖供给的养分不足,分蘖生育停滞而成无效蘖。母茎本身也陷于营养不良的状态。这种过繁过密的水稻,再增加淀粉生产,只得淘汰弱小分蘖,减轻母茎负担,到上位第5叶(剑叶下第4叶)为功能叶时,淀粉生产开始大为增加,这在出穗前30日左右的幼穗分化期。从最高分蘖期到幼穗分化期之间,稻体的淀粉生产与根的活动对生育不够协调,分蘖进入无效的生育凋落期,称之为滞长期。过去…  相似文献   

18.
研究表明:在江苏南京地区苏啤一号大麦以亩施纯氮13.5kg较为经济。在施肥方法上广应该注重施足基肥,基肥和分蘖肥约占总氮肥施用量的85—90%。最大叶面积指数以6—7为宜,千粒重40g左右,籽粒蛋白质含量10.5%左右,把足穗大粒、高产优质协调在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上。  相似文献   

19.
 高节位分蘖是水稻生产中常见的现象,同时高节位分蘖与水稻的驯化也存在密切的联系。利用来源于窄叶青8号与京系17及春江06与台中本地1号的两个加倍单倍体(DH)群体(分别简称为ZJDH群体和TCDH群体)为材料,对水稻高节位分蘖的遗传特征进行了研究。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在ZJDH群体中共定位到qHOT3、qHOT6-1和qHOT8等3个QTL,分别位于第3、6和8染色体上;对TCDH群体的QTL定位共检测到相关位点2个,分别位于第6和12染色体上。同时,在两个群体中分别检测到4对和7对上位性互作位点。QTL比较分析表明在两个群体中分别定位到的第6染色体上的QTL所在区间可能一致,说明水稻第6染色体对高节位分蘖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不同水分管理对杂交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两优6号为试验品种,研究了精确定量灌溉、无水层灌溉、常规灌溉、旱作对杂交水稻分蘖动态、生育期、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过多或过深的水分会抑制分蘖,湿润或无水会促进分蘖,过度干旱会加速后期分蘖消减;不同水分管理对生育进程和全生育期影响不大;无水层灌溉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较高,产量最高,旱作的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较低,产量最低,不同水分管理对千粒重影响不大.在水稻生产上以干湿交替的无水层湿润灌溉取代长期上满田水的传统灌溉方式,不仅可以提高产量,还可以节约水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