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伴随着郑州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在资源利用、人文景观、城市规划、环境卫生、村民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的巨大差异逐步体现出来,城中村问题已经成为影响郑州市城市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依据城中村改造形成背景,针对郑州市人民政府近几年出台的一系列城中村改造的相关政策、改造计划及实施办法,揭示了郑州市城中村大规模改造过程中遇到的资金、人口拆迁安置以及城中村的二次拆迁等诸多难题,进而提出了对郑州市城中村改造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
郑州市城中村改造工作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中村因为廉价的房租而成为流动人口中低收入人群的聚集地.改造后原本居住在村内的大量流动人口将失去赖以生存的低成本生活社区,将引起更大的社会问题。因此,在城中村改造中必须兼顾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对于合理解决城中村改造问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郑州市城中村改造后居民生活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郑州市城中村改造工作的进行,改造后居民的生活状况成为了各界人士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展示了郑州市"城中村"改造前后居民的收支变化、邻里关系变化及改造后居民基本生活保障状况、基础设施建设状况等,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4.
郑州市城中村经过六年大规模改造,在取得了骄人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论文用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的形式对"城中村"改造后居民的收支情况变化、基本生活保障、居住环境改善等进行了详实的记录,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5.
以郑州市佛岗城中村改造为例,结合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和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郑州市城中村目前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质量和社会权利等方面的市民化状况,进而指出了影响村民市民化的主要因素。最后,分别从培养村民的市民意识、强化社区文化建设和加强制度建设等角度,为推动城中村农民的市民化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王娟 《江西农业学报》2014,(4):133-135,139
以郑州市佛岗城中村改造为例,结合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和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郑州市城中村目前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质量和社会权利等方面的市民化状况,进而指出了影响村民市民化的主要因素。最后,分别从培养村民的市民意识、强化社区文化建设和加强制度建设等角度,为推动城中村农民的市民化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城市化主要伴随着改革开放20余年的巨大变化而来。快速城市化是城中村形成的直接原因,城中村很多变成城市不稳定因素,成为一定的安全隐患,加快城中村的改制和改造是城中村本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而土地利用是城中村改造的有效切入点。对城中村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城中村"是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已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石家庄市"城中村"改造为基础,分析了"城中村"的概念、成因、类型,总结了"城中村"改造模式,并提出改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城中村的形成与现存问题,结合广州与珠海城中村改造模式,分析了两地城中村改造的对策,并得出了广州与珠海城中村改造对我国城市更新的启示,以期为我国城中村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城中村改造中的多元主体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劲松  万金玲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4):1174-1176,1188
"非农化"和"城市化"两大社会潮流推进了城中村的不断进展,然而,随之出现的各种复杂的城中村问题也使得对城中村的改造迫在眉睫.当前,政府、市场、村民自身是城中村改造的三大主体,他们之间的博弈构成了城中村改造冲突的主要内容.确立政府在城中村改造互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城中村改造互动中的资源配置作用、培育村民在城中村改造互动中的全局观念,是多元主体在城中村改造互动中矛盾消除的3个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中村”的现状和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中国"城中村"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一大障碍。概括了"城中村"的现状,对城中村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城中村的改造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杨芬  余雪标  刘志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3,(14):6371-6373,6415
通过对国内城中村内涵的诠释和深圳城中村特征的描述与探究,结合当前深圳城中村存在的规划不力,环境污染严重,建筑混乱、无特色、高能耗,基础设施配备不完善、年久失修等问题,提出深圳城中村的可持续改造思路:科学规划改造,综合整治固、液废弃物,建筑风格化、低碳化,道路交通安全化、规范化,城中村园林化、生态化。  相似文献   

13.
谭贤楚  刘伦文  龙永红  周书刚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807-1807,1811
基于社会学的视角,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生产方式及乡村文化内涵的分析,指出经济生产方式的有效转型、乡村文化建设以及二者的良性互动是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们外出旅游观念的转变以及旅游消费需求的升级,传统式的景点旅游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下日益增加的文化精神内涵提升的需求,以体验经济为视角针对乡村旅游进行开发是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广西上林鼓鸣寨旅游资源丰富,本文将对体验经济与乡村旅游相关性进行阐述,以及对鼓鸣寨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进行梳理,进而提出鼓鸣寨旅游转型升级的相关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多源数据的村庄发展潜力评价及村庄分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村庄是促进城乡发展的重要单元,厘清村庄发展潜力、合理划分村庄类型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本研究以广州市从化区为例,基于多源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村庄发展潜力评价,并结合潜力评价结果、POI(兴趣点)数据核密度分析、引力模型划分村庄类型。结果表明:从化区村庄发展潜力整体上较好,但发展潜力分布不均衡,呈现西南强、东北弱的空间格局,形成以城区为中心向外扩散的圈层结构;从化区村庄可划分为经济核心类村庄、集聚提升类村庄、相对稳定类村庄、规模控制类村庄、搬迁撤并类村庄5类,数量占比分别为14.23%、12.69%、23.08%、25.38%、24.62%。研究表明,基于多源数据进行村庄发展潜力评价具有时效性和普适性,结合发展潜力、POI数据、村庄竞争力划分村庄类型,可为村庄发展规划精细化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村级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是必然趋势,政府、自治组织、经济组织、社会性组织、宗族势力、村民等都成为村级治理的主体。在梳理治理理论的历史沿革与村级治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村级治理多元主体角色与功能,并总结了各治理主体的转型路径,提出了各主体间的良性互动是完善村级多元化治理体制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7.
于会录  夏艳玲  芦清水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240-16242,16262
以烟台市为例,首先对"迁村并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再运用灰色理论中的GM(1,1)模型预测规划末期城镇化率、总人口以及镇区和农村人口比重,并以此为基础规划了烟台市中心村、镇的合理规模。最后对烟台市实施"迁村并点"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进行细致分析,指出"迁村并点"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城镇载体,有利于探索农村城镇化新模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相似文献   

18.
求锦津  张平  姜华帅  刘煜 《安徽农业科学》2014,(14):4521-4522,4525
分析了渔村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结合渔村自身的特点提出适宜的解决措施,进一步推进新渔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城中村改造策略初探——以重庆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炜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7):99-101
我国正处在城市快速发展阶段,城中村现象普遍存在,不少地方都开展了城中村的改造工作,不断探索改造方式和改造策略。以重庆市为例,在分析现状和改造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城中村改造"改防结合、以防为主"的策略,并探索城中村改造工作的下一步将以城乡结合部的综合整治为重点,提出了深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城中村现象概况,运用博弈理论分析了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各改造主体的博弈关系,揭示了改造过程中的主要利益冲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各改造主体的合理利益,最后以保定市城中村改造为基础,提出了城中村改造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