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初步调查发现,河南省寄生危害柞蚕的寄蝇主要有蚕饰腹寄蝇和家蚕追寄蝇2种;同时开展了“灭蚕蝇一号”对柞蚕的毒性及防治柞蚕寄蝇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柞蚕大眠起4~8d时,喷施0.107%浓度“灭蚕蝇一号”药液,可有效防治河南省蚕饰腹寄蝇病及家蚕追寄蝇病,防治效果达90%以上;该方法对柞蚕安全无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柞蚕区的寄生蝇主要是家蚕追寄蝇和蚕饰腹寄蝇两种,家蚕追寄蝇一年发生多代,蚕饰腹寄蝇一年发生2代。对河南省柞蚕寄生蝇的种类、形态特征、生活习性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柞蚕寄生蝇病害日趋严重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家蚕追寄蝇寄生规律与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在调查吴江蚕区家蚕追寄蝇为害状况的同时,对其空间活动分布等寄生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在未安装防蝇装置的蚕室,如采用蚕台育的话,则中层蚕台上的寄生率比上层、下层蚕台的高;(2)大棚养蚕的家蚕追寄蝇为害率高于普通蚕室养蚕;(3)在未使用过"灭蚕蝇"的蚕室,家蚕追寄蝇为害较使用过"灭蚕蝇"的要严重些。(4)在蚕室的同一平面上,靠近蚕室门窗的光线明亮处的蚕易被寄生。文章最后就家蚕追寄蝇防治方法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家蚕追寄蝇(Exorista sorbillans Wiedemann)是危害蚕业生产的重要害虫。为深入了解家蚕追寄蝇对家蚕龄期经过的影响及其机制,本研究将5龄第1 d的家蚕用于追寄蝇寄生,记录家蚕从5龄起蚕至预蛹期第1 d的时间,并解剖和收集寄生后1 d、3 d和5 d的家蚕血清、前胸腺和脂肪体,分别检测20E(20-hydroxyecdysone)滴度、20E合成酶基因转录水平和20E下游基因转录水平。结果表明:追寄蝇寄生的家蚕从5龄起蚕至预蛹期历经10.1 d,发育时间比对照组缩短了0.7 d。同时,在追寄蝇寄生3 d和5 d后,家蚕的20E滴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上升,且20E合成酶基因和下游响应基因的转录水平均发生改变。20E滴度的上升和下游响应基因转录水平的改变可能是引起家蚕龄期经过缩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通过对化蛹第2d、5d、8d的家蚕追寄蝇蛹分别进行了7d、15d、30d的低温冷藏处理后,对家蚕追寄蝇的羽化率和对低温的耐受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1)经不同时间低温处理后家蚕追寄蝇的羽化率呈现一定的差异;(2)不同蛹期家蚕追寄蝇对低温的耐受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3)家蚕追寄蝇对低温耐受时间相对较短;(4)由于家蚕追寄蝇对低温具有一定的耐受力,在大规模繁育和放养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家蚕对“灭蚕蝇”的抵抗力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健康蚕、被家蚕追寄蝇寄生的家蚕(简称蝇蛆蚕)对"灭蚕蝇"的抵抗力试验发现:(1)"灭蚕蝇"对健康蚕、蝇蛆蚕都有一定的影响,但随着浓度增高,影响增大。(2)"灭蚕蝇"同样浓度施用后,健康蚕的抵抗力要强于蝇蛆蚕,其中50倍"灭蚕蝇"施用后,健康蚕死亡率只有10%~15%,蝇蛆蚕死亡率却高达35%以上。(3)"灭蚕蝇"添食,对家蚕的影响要大于体喷方法。虽然家蚕对"灭蚕蝇"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但在养蚕生产中,"灭蚕蝇"的施用浓度依然不能过高,以免造成家蚕死亡。  相似文献   

7.
家蚕追寄蝇寄生于家蚕幼虫引起的蝇蛆病危害蚕业生产。为从分子水平研究家蚕追寄蝇的孵化机制,以发育1.5 d的蝇卵为材料,结合RACE技术获得家蚕追寄蝇孵化酶基因的全长cDNA,命名为EsHE(GenBank登录号:ON042475)。EsHE基因cDNA全长1 507 bp,包含159 bp 5′UTR、412 bp 3′UTR和936 bp的完整ORF,编码311个氨基酸;EsHE蛋白序列含有孵化酶特征序列HELMHVLGFMHE(锌结合基序)和YDYGSVMHY(Met-转角基序);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家蚕追寄蝇与丝光绿蝇的孵化酶亲缘关系最近。qRT-PCR检测EsHE基因在家蚕追寄蝇卵期的表达模式,发现在卵产后36 h EsHE表达量开始大幅上升,至孵化前的48 h达到最高水平;且在3龄幼虫中肠组织高水平表达。这些结果暗示EsHE与家蚕追寄蝇的胚胎发育和孵化密切相关,还可能参与幼虫期的食物消化、蛋白质代谢等生物学过程。通过以家蚕追寄蝇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发现,EsHE基因含有1个内含子(2 638 bp)和2个外显子(第1外显子1 005 bp,第2外显子502 bp),基因结构...  相似文献   

8.
家蚕追寄蝇(Exorista sorbillans)为双翅目、寄蝇科、追寄蝇属昆虫,寄生家蚕后引起多化性蚕蛆病。研究家蚕追寄蝇的系统进化关系,有助于探讨其寄生机制。采用PCR技术扩增了家蚕追寄蝇的线粒体DNA(mtDNA)片段,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克隆的mtDNA片段大小约1.5 kb,包括完整细胞色素b基因(cyto b)及其侧翼tRNA-Leu基因序列,序列结构与其它21个昆虫物种的同源片段序列结构基本一致,说明线粒体DNA基因排列和基因结构的保守性;家蚕追寄蝇mtDNA的Cyto b蛋白和tRNA-Leu基因的二级结构符合功能大分子的空间结构特征,维持一定的保守进化;双翅目昆虫不同蝇类mtDNA中的cyto b基因、tRNA-Leu基因序列的同源性高,可保证构建蝇类系统发生树的准确性。基于包括家蚕追寄蝇在内的12个双翅目昆虫、5个鳞翅目昆虫、4个鞘翅目昆虫、1个直翅目昆虫的mtDNA cyto b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的进化分析表明:双翅目中蝇类的进化次序依次为狂蝇科、果蝇科、寄蝇科、蝇科、丽蝇科,寄蝇科与蝇科和果蝇科之间的进化距离较近;鳞翅目处于种系发生树分叉的起点,起源最早,双翅目处于种系发生树分叉的最末端,起源最晚。  相似文献   

9.
危害柞蚕(Antheraea pernyi)、栗蚕(Dictyoploca japonica)等野蚕的寄生蝇种类较多,准确鉴定其种类是害虫防治的基础。对采集自不同年份(2007年和2016年)、不同地理区域(辽宁、吉林和河南)寄生柞蚕和栗蚕的50份寄生蝇蛹样品的DNA条形编码进行了研究。来自辽宁6个地区和吉林2个地区的38份柞蚕寄生蝇样品属于柞蚕饰腹寄蝇(Blepharipa tibialis),它们的DNA条形编码序列的碱基一致性达100%,表明辽宁和吉林的柞蚕饰腹寄蝇均来源于一个扩散点,而且扩散历史极短。来自河南的柞蚕寄生蝇样品HN6的DNA条形编码序列与家蚕追寄蝇(Exorista sorbillans)的序列一致性达到96%,属于家蚕追寄蝇;而另外的5份样品HN1~5的序列一致性为100%,推测属于蚕饰腹寄蝇(Blepharipa zebina)。来自辽宁的寄生栗蚕的6份寄生蝇样品DJY1~6的DNA条形编码序列完全一致,但其分类学地位有待于进一步确认。有趣的是,来自河南同一个柞蚕茧内的寄生蝇样品HN3~5和HN6分属于2种寄生蝇。上述结果表明,利用DNA条形编码技术进行危害野蚕的寄生蝇种类鉴定和种群发生监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寄生蝇是柞蚕的重要天敌昆虫之一。为帮助生产上识别及防治柞蚕寄生蝇,综合已有的研究报道及最新的研究结果,从分类地位、成虫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寄主及发生危害等方面对柞蚕饰腹寄蝇[Blepharipa tibialis(Chao)]、蚕饰腹寄蝇[Blepharipa zebina(Walker)]、家蚕追寄蝇[Exorista sorbillans(Wiedemann)]、坎坦追寄蝇(Exorista cantans Mesnil)、札幌毛瓣寄蝇(Nemoraea sapporensis Kocha)和舞毒蛾克麻蝇[Kramerea schuetzei(Kramer)]共6种危害柞蚕的寄生蝇进行系统概述,其中,舞毒蛾克麻蝇为柞蚕天敌昆虫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1.
蝇蛆寄生对家蚕血细胞和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探明蝇蛆寄生对家蚕免疫因子的影响,对家蚕追寄蝇(Exorista sorbillansW iedem ann)幼虫寄生的5龄家蚕血淋巴中血细胞数量的变化以及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蝇蛆寄生家蚕后,家蚕血淋巴中颗粒细胞和浆细胞的数量急剧上升,在寄生后16~24 h,蝇蛆蚕血淋巴颗粒细胞和浆细胞数达到6.81×106/mL,比对照增加了4.76×106/mL;蝇蛆寄生导致血淋巴黑化反应加快,黑色素增加;蝇蛆蚕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升高,在6 d内由7 U/mg上升到34 U/mg。  相似文献   

12.
柞蚕饰腹寄蝇也叫柞蚕寄生蝇,蚕民称蛆蛟、蚕蛆,属双翅目寄蝇科。近年柞蚕饰腹寄蝇在辽宁春柞蚕放养中发生较重,多时可寄生70%~90%,严重的影响了春种茧的质量和数量,给农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掌握蚕寄蝇的防治方法尤为重要。1用灭蚕蝇3号浸蚕杀蛆1.1看蚕寄生情况1.1.1在  相似文献   

13.
中国桑树害虫天敌名录(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翅目DIPTERA寄蝇科Larvaevovidae[家蚕追寄蝇]Exorista sorbillans Wiedemann寄主:桑蟥等.分布:广东、浙江、四川、海南、云南、福建、吉林、北京、辽宁、河北、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河南.  相似文献   

14.
经阆中市科技兴农“蚕病综合防治配套技术”项目调查,家蚕病尤以病毒病发病面最广.危害最重,损失最大.一般在五龄中后期暴发成,大面积蚕茧减产20~30%,局部村社损失达50~70%,一旦暴发,病害成灾,蚕儿“无力回天”.在摸清发病规律,实施蚕病综合防治配套技术措施后,有效地控制了蚕病暴发,把蚕病损失率降低到最低限度,确保蚕茧优质高产高效.一般大面积控制在10%,示范社控制在5%以下,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5.
家蚕猝倒病,过去荣县一般在秋蚕期或晚秋蚕期发生,现在已经提前至夏蚕期出现.过去零星发生,现在已经局部暴发,有成灾的隐患.2016-2018年这三年,荣县蚕桑主产区的过水镇、乐德镇、古文镇、旭阳镇和河口镇部分村社,在秋蚕期都暴发了严重的家蚕猝倒病,大蚕成团成堆死亡,造成蚕茧减产20%-30%,部分农户绝收,蚕茧质量也大幅...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安徽省主要蚕区夏秋蚕极易暴发病毒病,导致生产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陡增,对蚕桑产业持续发展和蚕农收益构成严重威胁的现实,全面分析了夏秋季家蚕病毒病的发生原因和传播途径,剖析了蚕农对致病因素认识的误区,提出了加强技术培训、调整养蚕布局、合理选用蚕品种、加强桑园管理、规范饲养操作、强化消毒防病等夏秋季家蚕病毒病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7.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对蚕业生产危害非常严重的蚕病,具有食下和胚种两种传染途径。该病容易大面积暴发,严重影响和制约着蚕种业和茧丝生产的发展。在蚕种生产中采取母蛾检疫、蚕业消毒、防止野外昆虫微孢子虫交叉传染以及治疗药物应用等措施控制家蚕微粒子病发生。通过对各种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措施进行分析,以期为促进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技术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有效防治家蚕蚕病,促进忻城县蚕桑产业稳定发展,通过实地调查忻城县家蚕蚕病发生情况,对家蚕暴发蚕病的原因进行分析。调查显示,忻城县发生的蚕病种类较多,老蚕区有病害加重发生的趋势,原因主要有蚕农消毒防病意识不强,相关综合治理制度还未制定实施;蚕房使用和饲养方法不规范,建议树立小蚕共育户正确经营理念,增强蚕农消毒防病意识;对蚕农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饲养水平;依照法规规范小蚕及蚕种生产,以示范区推广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县家蚕蝇蛆病发生呈上升趋势,严重制约了蚕桑业的发展.2010年晚秋,我县暴发了家蚕蝇蛆病,由于防治及时,没有造成很大的损失.本文介绍了我县防治家蚕蝇蛆病暴发性危害的做法与体会,主要是诊断准确,及时采取了防治措施,增加灭蚕蝇使用剂量,保证灭蚕蝇药物供应,有效地控制了蚕蝇蛆病的暴发.  相似文献   

20.
<正>序家蚕微粒子病是养蚕业最为严重的灾害性蚕病。我国是蚕丝业的发源地,早在《农桑辑要》中就有类似家蚕微粒子病征状的记载。其后,日本的马场重久在《蚕養育手鑑》(1712年)中亦记载了类似家蚕微粒子病的病征。1845年,家蚕微粒子病在欧州养蚕区域大暴发,由于欧洲系统的家蚕品种对家蚕微粒子病的抵抗力弱,所以成灾面大,损失惨重。1857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