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樟树林生态系统中多环芳烃含量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利用气相色谱仪 (GC)对樟树林生态系统中植物体各器官和林地土壤的多环芳烃 (PAHs)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 :乔木层樟树各器官中树皮的PAHs含量最高 ,为 86 4 1μg·kg- 1 ;树干最低 ,为 2 84 3μg·kg- 1 ;其他依次为籽实 (75 2 0 μg·kg- 1 ) >树根 (7115 μg·kg- 1 ) >树枝 (5 35 2 μg·kg- 1 ) >树叶 (4 4 81μg·kg- 1 )。樟树林生态系统中PAHs含量空间分布为 :枯枝落叶层 (92 35 μg·kg- 1 ) >乔木层 (5 995 μg·kg- 1 ) >草本层 (36 31μg·kg- 1 ) >土壤层(14 6 6 μg·kg- 1 ) >灌木层 (2 4 5 μg·kg- 1 )。与无林地土壤的PAHs含量 (3470 μg·kg- 1 )相比 ,樟树林土壤的PAHs含量低 5 0 %以上。同时 ,随大气降水进入樟树林的PAHs,经过林木的吸附和降解后 ,林内降水和地表径流的PAHs种类和含量明显减少 ,说明樟树林生态系统对PAHs具有吸附和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2.
樟树对土壤中PAHs的修复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盆栽实验,利用柴油设置2 g·kg-1(L1),10 g·kg-1 (L2)和50 g·kg-1 (L3)模拟PAHs浓度梯度,对盆栽的1年生樟树幼苗对PAHs的修复机制及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浓度PAHs污染(L1、L2、L3)水平下,樟树幼苗土壤中PAHs的去除率分别为85.86%、91.95%、80.80%,均高于无植物处理.(2) PAHs在樟树不同器官中的积累浓度不同.中、低浓度污染处理水平(L2、L1)下,樟树各器官对PAHs的积累作用均表现为:叶>根>干;高浓度污染处理水平(L3)下则表现为根>叶>干.不同污染处理(L1、L2、L3)水平下,樟树吸收累积作用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贡献率分别为64.26%、22.81%、11.39%.(3)随着PAHs污染浓度的增大,樟树不同部位生物浓缩系数逐渐减小.叶和根是樟树富集PAHs的主要部位.(4)5cm土壤温度和多酚氧化酶是影响樟树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关键因子,真菌、放线菌数量和磷酸酶活性可以作为土壤PAHs污染评价的生物指标.研究结果可为南方城市PAHs污染修复优良绿化树种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的分布特征,本试验对枇杷林地、蔬菜地和荒草地3种土地类型土壤养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10 cm和10 cm~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表现为:荒草地枇杷林地菜地,枇杷林地菜地荒草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间的土壤有机质差异不大。(2)0~10 cm土层,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菜地荒地林地,全磷、有效磷含量荒草地菜地枇杷林地,土壤全钾含量菜地枇杷林地荒草地,速效钾含量菜地荒草地枇杷林地。(3)10 cm~2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菜地枇杷林地荒草地,而碱解氮、土壤全磷、有效磷含量均为枇杷林地菜地荒草地;土壤全钾含量菜地枇杷林地荒草地,速效钾含量荒草地菜地林地。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养分的分布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氮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林地、园地和耕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分析禹州市褐土土壤中氮素含量的研究结果表明:0~15 cm土层中,矿化氮含量为:林地>园地>耕地;土壤表层(0~5 cm)硝态氮含量林地最高,显著高于园地和耕地,而土壤表层铵态氮含量园地和林地显著高于耕地;不同土层中的,林地、园地和耕地的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差异显著(P<0.05)。在林地和园地0~5 cm土层中,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10~15 cm土层,而耕地中硝态氮含量无显著差异,其中林地的硝态氮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3种土地利用类型铵态氮含量主要集中分布在土壤0~10 cm土层中。  相似文献   

5.
对樟树根际土与非根际土壤中PAHs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根际土壤中与非根际土壤中共检测出16种PAHs组分,非根际土中PAHs质量分数呈现21~40 cm41~60 cm0~20 cm的分布规律,而根际土中PAHs质量分数呈现21~40 cm0~20 cm41~60 cm的分布规律;根际土和非根际土中多环芳烃的总含量的最高值均在21~40 cm土层,平均值分别为2.622 9和2.292 6 mg.kg-1;2环和3环低分子量PAHs的迁移能力强于4~6环多环芳烃。  相似文献   

6.
对地处澜沧江上游滇西北山区大理洱源炼铁乡的云南松林,旱冬瓜林,梨树果园,桉树林,桤木 圣诞树混交林5种主要林分类型林地土壤的氮含量与微生物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类型林地土壤的含氮量与微生物学性质存在明显差异;林地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数量对其土壤氮含量的贡献大于氨化细菌的数量,但氨化作用对其土壤氮含量的贡献大于硝化作用的强弱;林地土壤氮含量的高低与其土壤的微生物学性质强弱一致,而受不同林分类型影响,两者间的关系是显著或极显著的,且相互影响相互联系.随林地土层的加深,其土壤微生物学性质、土壤氮含量均逐渐减少.5种林分类型林地土壤的微生物活性与土壤氮含量的排序为:旱冬瓜林>桤木 圣诞树混交林>梨树果园>桉树林>云南松林.  相似文献   

7.
为确定广西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布特征,以广西主要普通油茶产区48个采样点的48批普通油茶果及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GC-MS/MS分析16种多环芳烃(PAHs)、17种多氯联苯(PCBs)、23种有机氯(OCPs)和18种邻苯二甲酸酯(PAEs)的污染水平。结果表明,林地土壤及普通油茶种皮、壳和籽仁中主要PAHs有10种;PCBs污染程度均较低;主要PAEs为DIBP、DBP和DCHP;林地土壤主要OCPs为γ-六六六(林丹)、七氯、异狄氏醛和硫丹硫酸盐,普通油茶种皮、壳和籽仁主要OCPs均为p,p′-DDT、七氯、异狄氏酮和γ-六六六(林丹)。PAHs、PCBs在林地土壤中的总含量高于普通油茶种皮、壳和籽仁,但未影响普通油茶果的食用安全;可采用杜绝有机物燃烧、增加炭基肥的施用量降低PAHs、PCBs对土壤的影响。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降低OCPs污染。对PAEs的污染情况进行进一步监控。  相似文献   

8.
利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4种绿化树种对柴油污染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含量的影响,开展修复后土壤PAHs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年后栽培植物土壤中PAHs含量在L1,L2,L3水平下比对照分别降低50.6%,61.4%,43.9%,平均为51.9%,且在3~6个月内PAHs含量减少最快;PAHs组分中以苯并蒽、蒽、芘减少最多,分别达74.8%,69.6%,58.1%。不同树种对PAHs含量影响无显著差异。将平均效应区间中值作为警戒水平,计算得到PAHs的潜在生态风险可能性,结果显示L3污染水平下植物处理中PAHs组分芴、菲、芘的生态风险仍然很高,说明治理PAHs污染最根本的办法是控制PAHs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9.
杉木林不同更新方式对林地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杉木林采伐迹地两种更新方式(人工营造杉木纯林、自然更新)的林地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定位观测,研究了杉木林不同更新方式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连栽杉木林地土壤粘性明显高于针阔叶混交林,自然更新形成的针阔叶混交林对林地土壤质地、通气性有了明显的改善;两种不同更新方式林地土壤自然含水量动态变化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季节变化规律,但在0~10cm、10~20cm土层中,不同季节,自然更新林地土壤含水量高于杉木人工林地,在垂直方向上,自然更新林地土壤含水量在不同层次空间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杉木人工林地的变化却不明显;与杉木林地相比,自然更新林地的pH值、有机质含量和营养元素含量增加的程度更为显著.说明针阔叶混交林能够更好地维持和恢复林地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0.
广西大青山米老排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环刀法分3个不同坡位和4个土层深度对广西大青山米老排人工林土壤体积质量、含水率、持水量、孔隙度等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青山米老排人工林土壤体积质量、土壤水分及土壤空隙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表土层上,表层以下各土层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的坡位对米老排表土层的土壤物理性质影响显著,但对表层以下其他土层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INTRODUCTION Soil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forest ecological system, which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forest eco- environment effect. Soil moistur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watershed water balance and hydrological cycle,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active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in ecological system. With the appearance of SPAC (soil-plant-atmosphere continuum) conception, some basic conceptions and contents about soil moisture had been researched thoroughly (Li Hongjian, et al, 2003; W…  相似文献   

12.
在反季节里,对宜春市南门工业园区内大量野生樟树进行抢救性的裸根移栽及快速测定它们的年龄。结果表明:1)对野生樟树移栽时间愈长,对其成活愈不利,反之则成活率愈高;2)采取裸根近距离移栽,快速地修枝,黄心土培植,浅栽高培土,施钙镁磷肥,生根粉配成泥浆涂抹根部,并做到随挖、随运、随栽、随养,这都是提高野生樟树抢救性移栽成活率关键措施;3)利用树木的年轮数与胸径呈正相关关系,得到的年龄预测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大量野生大樟树的年龄测定可快速求算;4)2次裸根移栽的成本价仅为带土球移栽的72.3%,直接节省移栽费用6.7万多元,裸根移栽的数量越多,价格优势越加明显。  相似文献   

13.
对四川盆地北部湿地松人工林小气候特征进行了定位观测研究,并以空旷地为对照揭示湿地松林四季对小气候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林内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均低于林外,最低温则相反高于林外,林内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存在逆温现象;(2)林内空气相对湿度高于林外,白天空气相对湿度自林冠层顶部向下递增,而夜间冠层顶部和林内下部高、中部低;(3)林内土壤温度低于林外,而林内表层土壤湿度高于林外;(4)林内风速小于林外,且自林冠层顶部向下递减;(5)林内蒸发量和降水量小于林外,林冠层对降水的截留率随降雨量的增大而减小;(6)林内CO2浓度白天自林冠层顶部向下递增,而夜间则是林内下部和冠层顶部高、林内中部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揭示呼伦贝尔沙区4种生境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探究不同生境对土壤真菌的影响。【方法】选择裸沙地、草地、樟子松人工林和樟子松天然林4种生境土壤真菌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ITS高通量测序结合RDA分析,比较分析不同生境土壤真菌种群特征。【结果】呼伦贝尔沙区土壤共检测到真菌5门22纲73目28科257属。其中,裸沙地和草地土壤优势真菌门为子囊菌门,樟子松人工林和天然林中优势真菌门为担子菌门。优势属共31属,裸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优势属分别是被孢霉属和丝膜菌属,草地和天然林土壤中的优势属分别为被孢霉属和Archaeorhizomyces、红菇属和Geminibasidium。其中裸沙地和草地、樟子松人工林和天然林的土壤真菌进化分支更为接近。草地土壤真菌物种丰富度和个体数最高,分布最为均匀;裸沙地其次;樟子松天然林和人工林物种丰富度、个体数和多样性指数较低,分布也较为集中。土壤真菌群落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是土壤含水量,优势真菌属分布受多种环境因子影响,土壤孔隙度、含水量、有机质分别是被孢霉属、Archaeorhizomyces、丝膜属的主导影响因子,全磷则是红菇属和Geminibasidium的主导影响因子。【结论】呼伦贝尔沙区4种生境土壤真菌主要由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组成,其中裸沙地和草地、樟子松人工林和天然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相似度较高。多类型草本植物使真菌种类增多且分布更为均匀,樟子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真菌数量和种类,并使其分布更为集中。不同生境的不同植被可以改变土壤性质,而土壤水分、营养元素及孔隙结构等土壤环境因素会直接影响4种生境土壤优势真菌属的代谢过程和功能特征,因此4种不同生境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呈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研究结果表明 :生长季内 (6~ 9月 ) ,气温变化幅度农田最大 ,林地最小 ;土壤温度 (0~ 2 0cm)差异以裸地最大 ,农田居次 ,林地最小 ;水面蒸发量由大到小排序为裸地 >农田 >林地 ;农田平均空气湿度为 85 .8% ,林地为 73.5 % ,裸地为 6 8.8% ;农田、林地与裸地相比均具有一定的水分涵蓄作用 ,但作物和林木对土壤水分的消耗作用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松花坝水源区4种主要林分样地的土壤物理性质和贮水量进行测定,同时与裸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4种林分平均土壤的自然含水量比裸荒地高15%,土壤容重、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粒度都优于裸荒地;林分的水源涵养功能高于裸荒地,其中圣诞林水源涵养功能最好,华山松林次之,云南松林和滇石栎林稍差。说明培植林分对水源涵养有巨大作用,对水源区生态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2种地类条件下闽楠造林的效果及其制约因素,以江西永新县七溪岭林场裸地和林冠下栽植1年生闽楠轻基质容器苗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立标准地进行分析2种林地条件下的幼龄林时期闽楠的生长情况及环境因素对其作用;结果显示2种森林地类条件下,造林效果差异显著;林冠下栽植闽楠树高生长有优势,但其直径生长量和生物总量明显不如裸地下栽植的闽楠。因此,裸地栽植闽楠容器苗具有显著的培育优势,光照是闽楠生长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Soil erosion is a major socio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 in Turkey. Almost 86% of the land in Turkey has suffered various degrees of soil erosion.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whether differences in tree species affect soil characteristics and microbial activity in degraded soils.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showed that organic C (Corg) was highest in the black locust soil at 0–20 cm depth and lowest in the bare land. Microbial biomass C (Cmic) increased in the order black locust > Scotch pine > bare land at two soil depths. One-way ANOVA demonstrated that afforested soils contain significantly higher microbial biomass C than those in the bare land soils. Microbial quotient (Cmic/Corg) of soils are positively influenced by afforestation as the bare land soils exhibited lower microbial quotient than the associated Scotch pine and black locust soils.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black locust soils were energetically more efficient—had a lower metabolic quotient (qCO2)—with a higher Cmic/Corg compared to those in Scotch pine soils. However, the microbial quotient in our study was still below range and cannot reach equilibrium again 15 yr after afforestation.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lands could be a long-term process from microbial activity in the observed regions.  相似文献   

19.
生态经济林模式水土流失模型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三峡库区坡耕地生态经济林模式下各经济林模式类型水土流失模型进行了探讨,即对其泥沙流失量、径流量与次降雨侵蚀力、次降雨量的模型进行了初步研究.同时,对水土保持林模式以及生物篙模式和裸地进行了研究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仅茶叶模式泥沙流失量、径流量分别与次降雨侵蚀力和次降雨量均呈现为指数函数,其它生态经济林模式、水土保持林模式以及生物篱等模式类型和裸地水土流失函数关系表现各异.  相似文献   

20.
西双版纳人工雨林土壤温度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旷地、单层橡胶林及自然雨林作为对照,分析了人工雨林土壤温度及土壤热通量的日、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土壤温波振幅减小幅度表现为旷地>单层橡胶林>人工雨林>自然雨林,位相滞后则是旷地<单层橡胶林<人工雨林<自然雨林。(2)地面最高温度表现为旷地>单层橡胶林>人工雨林>自然雨林,地面最低温度相反,以自然雨林最高,旷地最低。(3)土壤热通量的绝对值以旷地>单层橡胶林>人工雨林,而位相依次滞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