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丽媪 《百姓》2007,(7):8-10
近期,中国社科院发布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认为我国正在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的时代转变,这个转变的拐点将在“十一五”期间出现,确切的时间可能是在2009年。  相似文献   

2.
《农家顾问》2007,(7):16-16
中国社科院发布报告认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多,我国正在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的时代转变,这个转变的拐点将在“十一五”期间出现,确切的时  相似文献   

3.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英 《甘肃农业》2007,(10):41-4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但不受限制、无序的人口向城市流动也会带来许多城市问题和社会问题。而转变劳动力转移观念,通过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中小企业的集群发展,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张永良  刘科伟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0):2266-2268
从经济理性出发,分析了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劳动力及人口转移的经济决策行为。在目前条件下,我国只有劳动力的“两栖”转移,缺乏人口的彻底转移,这是转移者对其成本效益权衡的结果。因此必须考虑降低人口彻底转移的机会成本,从而推动人口城镇化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5.
张清华 《现代农业》2008,(4):106-106
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模式的转变。普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人数的比例在不断下降,但从目前我国的人口结构估计,中国劳动力资源充足的局面起码还能维持十年;如果政策采取得当的话,这一局面能持续长的时间,尤其是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实际收入水平从总体上而言会有所增长,但收入水平最终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而城市的生产力水平显然更高.因此城市移民的增加有助于中国总体收入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实现农业经济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当前我国农村年轻劳动力缺失,农村人口空心化导致留守人口安全问题、产业发展滞后、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针对农村人口空心化衍生的问题,从人才引进、“三留守”群体心理建设、公共服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7.
实施城镇化发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五”计划纲要》中指出:“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尤其在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大中城市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的情况下,实施城镇化发展,能有效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给城市带来的巨大压力,防止“城市病”恶化,是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新农民》2010,(5):9-10
经济学界公认.中国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处在“人口红利”阶段。资料显示,每年供给的劳动力总量约为1000万人,劳动人口比例较高.保证了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需求。由于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轻,所以财富积累速度比较快。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农业剩余劳动力。本探讨了我国形成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原因以及制度、经济和人口等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提出了要充分利用加入WTO的契机,大力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我国才能克服劳动力转移的严峻形势,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劳动力约有5亿左右,而农业生产仅需劳动力不过2亿,大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近90%的农村人口文化程度在初中及初中以下,由于文化程度低,缺乏一技之长,农村人口难以有效地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为此,应在研究和认识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及行业分布情况的基础上,采取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完善培训体系、拓展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服务档次、加大资金投入等对策措施,以促进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农村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到有限剩余转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凤慧  周志刚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5):1020-1021,1024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它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都趋于缓慢,逐步由“无限供给”转变为“有限剩余”。从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状况转变的原因入手,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情况,探索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以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发展经济学的“剩余劳动力理论”或“二元结构模型”作为国家工业化基本规律的一般概括,对于象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的工业化实践,由于其劳动力转移条件的基本假设缺乏现实合理性,所揭示的传统工业化模式面临着实践难题:即“城市-工业化”模式不能解决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工业化道路问题,以乡镇企业为主要载体、人口内部迁移为主要特征的“乡村-工业化”模式,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为“候鸟型”1.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村民变市民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与拉力,二是农业内部对农村劳动力的排斥力。1807年德国普鲁士国王发布了一项赦令,允许市民和农民自由改变所从  相似文献   

14.
山东是我国一个沿海经济大省,更是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资源巨大。在工业化的上升阶段,城镇化速度加快,农业人口的非农化也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蔓延。表面上看,这只是一种角色的转变,然而在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也产生了相当数量的劳动力剩余;本文以郯城县X镇为例,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的人口结构问题入手,探讨劳动力转移对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保障问题;然后对劳动力转移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也进行了讨论;最后论述了城镇化过程中的驱动机制和如何在稳步推进郯城县城镇化过程中统筹城乡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人力资源强国”。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建立人力资源强国必须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有效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才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取得了很大进展,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的规模和水平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培育农村劳动力市场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机制●梁国萍江卫国在我国总人口中,农村人口占80%。探讨如何培育农村劳动力市场,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机制,已成为我国社科理论界和实际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一、农村劳动力市场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农家顾问》2004,(1):6-6
“农民工”是住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下产生的。据劳动部门统计,目前全国进入县级以上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的农业人口达8500万人,农民工市场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初级劳动力市场。记者在京、沪、鲁等地凋查发现,目前农民工市场正在逐步呈现三个新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8.
一、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 1.农村人口多,富余劳动力规模巨大我国是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约70%在农村。近20年来,农村耕地每年以33.3万hm2左右的速度递减,  相似文献   

19.
80年代以来,我国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主要采取“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村就地转移方式。但是,近几年来一浪胜过一浪的“民工潮”现象,充分说明这种就地转移的局限性。许多有识之士发出呼吁,我国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战略,应当是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异地转移,加速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因此,户籍制度改革已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20.
今年以来,以东部地区企业加薪和中西部地区政府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为标志,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信号”不断闪现。透过这一新的经济现象,一系列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中国经济是否正在走出廉价劳动力时代?在这一重要转变过程中,存在哪些机遇和挑战?如何在“充分就业”与“体面就业”之间寻求平衡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