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枯草芽胞杆菌TR21叶腋喷施防治巴西蕉枯萎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枯草芽孢杆菌TR21是一株植物内生菌,能够通过叶腋接种在香蕉体内定殖。采用叶腋接种法研究TR21对盆栽巴西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并在大田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叶腋喷施TR21对巴西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和对巴西蕉挂果情况的影响。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按每次5.0×108 cfu/株的接种量,每隔10 d使用1次,连续使用4次,以地上部分萎蔫程度统计,30 d防效为(89.42±7.81)%,40 d防效为(85.95±2.77)%;结合地上部分萎蔫程度和球茎解剖结果统计,40 d防效为(79.32±4.49)%。从2008年4月至2009年2月进行田间试验,每次按1.8×108 cfu/株的用量,每隔10 d喷施1次,连续处理的植株到收获结束后,香蕉枯萎病发病率为(20.27±7.02)%,显著低于清水处理,防效达到61.92%。处理区2008年9月份的总挂果率达到25.00%,显著高于对照(3.13%),10月份的总挂果率为62.75%,高于对照(56.52%),但差异不显著。说明枯草芽孢杆菌TR21可以通过叶腋喷施接种防治巴西蕉枯萎病。  相似文献   

2.
不同供氮水平下加硅对香蕉生长与氮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砂培方法,探讨在正常供氮(200mg/L)和高供氮条件下(400mg/L)加硅对3个香蕉品种生长与氮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供氮和高供氮条件下加硅显著影响3个香蕉品种的生物量、根系活力、硝态氮含量、全氮与硅含量,显著影响氮、硅在根系与地上部分的分配比例,不同品种香蕉响应特征不同,香蕉硅氮代谢相互影响。加硅对宝岛蕉和威廉斯蕉地上部分生物量或根系生物量在2个供氮水平间的变化规律影响不显著,加硅降低或提高这种变化程度。巴西蕉在正常供氮条件下、宝岛蕉和威廉斯蕉在高供氮条件下,加硅提高根系活力,分别较对照提高46.0%、38.4%和1.86倍;加硅降低巴西蕉根系氮与叶片氮含量比例,宝岛蕉、威廉斯蕉在正常供氮条件下加硅提高根系中氮/假茎氮含量比例;加硅显著提高香蕉叶片硅含量,较对照提高17.6%~102.3%;加硅对根系和假茎硅含量影响分别与供氮水平与香蕉品种有关;高氮不加硅条件下,根系中硅含量与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1号和4号生理小种菌株对巴西蕉和粉蕉的致病性不同,其在巴西蕉和粉蕉根系的侵染和定殖过程是否不同仍未阐明。笔者将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1号(T320)和4号(B2-63)生理小种菌株分别接种巴西蕉和粉蕉,借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侵染过程。发现这2个生理小种菌株菌丝均可沿巴西蕉和粉蕉根系表层细胞之间的凹槽生长,并进一步侵入维管束;而且B2-63侵入粉蕉根系维管束快于其侵入巴西蕉根系维管束。在接种T320 菌株15 d后,在轻微褐变的巴西蕉球茎组织中未观察到其菌丝体,而在褐变粉蕉球茎中可观察到。推测T320在粉蕉根系维管束中的扩展较其在巴西蕉根系维管束中的扩展容易。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生理小种与不同基因型香蕉的互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以黑农44(高脂肪品种)大豆品种作为试验材料,以不同方式在连作大豆根际土壤中接种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和大豆根腐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采用传统形态学方法检测Fu.mosseae和F.oxysporum侵染大豆植株根系情况。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Fu.mosseae和F.oxysporum DNA含量变化。结果表明:Fu.mosseae和F.oxysporum均能侵染大豆植株根系,但接种Fu.mosseae的大豆植株根系及根际土壤样品中F.oxysporum DNA含量显著降低,表明Fu.mosseae对F.oxysporum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AM真菌克服大豆连作障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室温盆栽实验条件下,研究了27种外源性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对云木香幼苗的根系菌根侵染率、生理生化特性、根生物量及萜类成分积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云木香与AM真菌形成了良好的共生关系,但27种AM真菌菌株与云木香二者之间存在共生偏好性。与对照组(CK)相比,部分AM真菌提高云木香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增强云木香抗不利环境的能力;部分AM真菌处理组云木香根生物量显著增加(P<0.05);大部分AM真菌处理组云木香根中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及总内酯含量显著增加(P<0.05),也有部分AM真菌处理组差异不明显或降低。从综合接种效应来看,易误巨孢囊霉(Gigaspora decipiens,Gd)、美丽盾巨孢囊霉(Scutellospora calospora,Sca)、瑚状盾巨囊霉(Racocetra coralloidea,Rco)、沙荒球囊霉(Septoglomus deserticola,Sde)、哥伦比亚内养囊霉(Entrophospora colombiana,Ec)、巴西类球囊霉(Paraglomus brasilianum,Pb)等是人工栽培条件下接种AM真菌云木香幼苗的潜在优良菌株,可为提高云木香产量和品质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内生真菌对植株生长及养分含量的影响,选取8种千年桐内生真菌菌株对千年桐幼苗接种,60 d后测定植株生长指标以及叶片和根系部分主要矿质元素含量。结果表明,拟盘多毛孢属和盾壳霉属菌株对地径和苗高增长的影响最为明显。接种1∶2比例混合的木霉属与毛霉菌属菌株后,苗木生物量和根冠比的增幅显著。盾壳霉属、链格孢属以及木霉属菌株处理后叶片氮含量较对照增加了50%以上,根系氮含量增加了85%以上。链格孢属以及木霉属菌株有效地推动了千年桐幼苗磷含量的增长,较对照增幅超过2倍以上。盾壳霉属和木霉属菌株较大程度提高了幼苗的钾含量。对比不同菌株处理对促进千年桐幼苗的叶片和根系养分元素含量的效果可发现,接种盾壳霉属、链格孢属和木霉属菌株后,植株根系氮和磷含量的增加程度显著高于地上部分;而镰刀菌属和生赤壳属菌株对促进植株根系钾含量的效果更为明显。相较于单种菌株,木霉属和毛霉菌属菌株混合接种就促进植株养分吸收的效果而言并未表现出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我国香蕉主栽品种巴西蕉幼苗在短期干旱胁迫和复水情况下叶和根有关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巴西蕉幼苗叶片质膜透性和MDA含量与对照相比显著提高,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增加,SOD和POD活性显著提高,根系活力显著下降。复水后,3个胁迫程度下巴西蕉幼苗叶片质膜透性和MDA含量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与干旱胁迫相比显著下降;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SOD和POD活性与对照相比显著提高;根系活力3个胁迫程度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轻度胁迫恢复最好,且比常温对照显著升高。表明抗旱锻炼提高了巴西蕉幼苗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盆栽模拟试验研究比较以Glomus mosseae(GM)和Glomus etunicatum(GE)为接种剂,设置不同根系分隔方式(不分隔,隔尼龙网,隔塑料膜)对间作玉米植株生长及磷素吸收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菌根真菌GM和GE对玉米根系的侵染效果相近,GM为玉米优势丛枝菌根真菌(AMF),接种GM使玉米根长、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地上部和根系磷含量、磷吸收量均显著提高;接种GE显著降低了玉米根冠比、株高和根系磷吸收效率。间作体系不同根系分隔方式对玉米的影响也不同,根系隔尼龙网处理显著降低了玉米根长和根系生物量,显著提高了根系的磷含量;根系隔塑料膜处理对玉米的地上部和根系磷含量、磷吸收量以及根系磷吸收效率均起显著降低作用。所有复合处理中,以GM不分隔处理组合对间作玉米的生长及磷素累积的促进作用最好。  相似文献   

9.
香蕉枯萎病是危害全球香蕉产业发展的主要病害,选育抗病品种是控制枯萎病的有效措施,而开展抗病香蕉品种的果实特性及品质研究是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的基础。本研究通过以巴西蕉为对照,对4个香蕉枯萎病抗性品种的果实特性、果实品质及感官评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蕉9号’的单穗重、果梳数和果指直径显著高于巴西蕉,单株产量比巴西蕉增加21.9%,而‘南天红’和‘南天黄’的单穗重、果梳重及果指数均显著低于巴西蕉,‘中蕉4号’的果实性状则与巴西蕉无显著差异。‘南天红’的含水量显著高于巴西蕉,其他3个品种的含水量则与巴西蕉无显著差异。‘中蕉4号’的可食用率显著高于巴西蕉,其他3个品种的可食用率与巴西蕉无显著差异。‘中蕉9号’的果实硬度和维生素C含量显著低于巴西蕉,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则显著高于巴西蕉。‘中蕉9号’和‘南天红’的单宁含量显著低于巴西蕉,‘南天黄’的单宁含量则显著高于巴西蕉。‘南天红’和‘中蕉9号’的果肉色泽、气味、甜味及口感等感官评价显著高于巴西蕉,其他2个品种则与巴西蕉无显著差异。隶属函数法综合分析表明,4个抗枯萎病香蕉品种的综合表现可分为3个等级,‘南天红’和‘中蕉9号’为第1等级,‘中蕉4号’为第2等级,‘南天黄’为第3等级。综上,‘中蕉9号’的单株产量高、综合性状优异,可进一步开展大面积的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云南热区澳洲坚果种植区季节性干旱及先天性低有效磷的土壤特征,探讨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接种对具有排根的引种作物-澳洲坚果幼苗磷利用的影响,为外来物种的本地驯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在正常水分与水分胁迫条件下,对盆栽的澳洲坚果幼苗分别接种土著丛枝菌根真菌(native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测定接种不同AMF对澳洲坚果幼苗生长、菌根定殖、酸性磷酸酶活性、柠檬酸分泌及磷素吸收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土著AMF(N-AM)处理对澳洲坚果幼苗排根或非排根的侵染率显著高于接种摩西球囊霉(G-AM)处理,正常水分条件下N-AM处理的侵染率最高;两种水分条件下,接种AMF的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重更高,正常水分处理下达到最大。菌根侵染率与排根产生量之间显著正相关,水分胁迫显著抑制了植株的排根产生量;与不接种相比,接种处理能显著提高排根产生量。接种AMF后根系对磷素的活化、吸收及转化能力显著升高,表现为接种的澳洲坚果幼苗根系、茎秆和叶片中全磷含量较高,两种水分条件下均表现为N-AM>G-AM>CK;菌根与排根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显著改善了澳洲坚果幼苗根系对磷素的活化和吸收能力,且菌根比排根发挥了更大作用,尤其在水分胁迫条件下。两种AMF均能与澳洲坚果幼苗建立共生关系,N-AM处理的幼苗各指标显著优于G-AM处理,可能是由于拥有多样性优势的土著AMF在澳洲坚果幼苗根系中定殖能力较强或是AMF真菌对外来物种澳洲坚果有正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根系分泌物角度阐释不同香蕉品种对香蕉枯萎病的抗(耐)性机理,通过离位溶液培养法收集对香蕉枯萎病抗(耐)性不同的3个香蕉品种‘GCTCV-119’、‘桂蕉9号’和‘桂蕉1号’的根系分泌物,测定其根系分泌物对香蕉枯萎病致病菌的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并分析其根系分泌物中游离氨基酸、可溶性总糖、有机酸的含量。结果表明,抗(耐)病品种根系分泌物抑制香蕉枯萎病致病菌的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而感病品种根系分泌物则促进香蕉枯萎病致病菌的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抗(耐)病品种根系分泌物中,可溶性总糖及游离氨基酸含量明显低于感病品种,有机酸含量则比感病品种高。3个香蕉品种中,共检测到13种氨基酸。其中,甘氨酸、谷氨酸、胱氨酸、丙氨酸、丝氨酸、酪氨酸仅在感病品种‘桂蕉1号’中检测到;苯丙氨酸和脯氨酸只在抗(耐)病品种‘GCTCV-119’和‘桂蕉9号’中检测到。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Inoculation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 fungi has a great potential to reduce input of phosphorus fertilizer. In this study, we tested the hypothesis that transplanting of pre-inoculated plants (pre-inoculation) with AM fungal inoculum Glomus sp. strain R-10 (R-10) is more effective for increasing AM fungal colonization and soybean yield than placing R-10 inoculum into field soil (direct inoculation). We cultivated pre-inoculated and direct inoculated plants with and without R-10 in the same field. On the contrary to the hypothesis, hyphal colonization was increased by direct inoculation, but decreased by pre-inoculation in an early growth stage. Shoot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 shoot dry weight, and yield also showed the same trend as the hyphal colonization.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re-inoculation with R-10 would be less effective for increasing AM fungal colonization and yield than direct inoculation. It may be due to a colonization strategy of R-10 and short duration for establishment of seedling.  相似文献   

13.
香蕉枯萎病严重危害香蕉产业的发展。本研究从肽适体文库中筛选获得对香蕉枯萎病致病菌尖孢镰刀菌有抑制作用的人工肽适体SNP-D4。通过构建人工肽适体体外重组表达载体,获得SNP-D4体外重组蛋白。结果表明,通过抑菌活性检测表达人工肽适体SNP-D4的大肠杆菌全蛋白提取液,能够特异性抑制尖孢镰刀菌孢子的萌发,使其萌发率降低至19.60%。本研究筛选得到的人工肽适体SNP-D4可应用于研发环境友好型特异抗真菌生物制剂,为香蕉枯萎病防治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4.
香蕉枯萎病致病分子机理与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香蕉枯萎病是一种由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引起的土传毁灭性病害,一直严重危害世界香蕉生产,从而引起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但其致病机理到目前还不清楚。本文综述了香蕉枯萎病菌侵染寄主的过程、致病毒素的成分分析、致病相关基因、香蕉的抗病性和枯萎病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全面、深入地揭示香蕉枯萎病致病的分子机理和开展新的防治途径提供研究方向和思路上的启发。  相似文献   

15.
研究外源葫芦巴碱(TRG)处理对AM真菌(Glomus etunicatum and Glomus mosseae)侵染玉米幼苗根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葫芦巴碱明显提高了AM真菌的侵染率,玉米根系活力增强,玉米幼苗根系干重、叶绿素含量、地上部可溶性糖含量和含磷量均提高。葫芦巴碱在促进AM真菌和宿主植物的相互识别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丛枝菌根真菌对澳洲坚果幼苗的生长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澳洲坚果种子进行表面消毒,并播种于盛装已灭菌珍珠岩的塑料育苗盒中,观察其幼苗期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hiza Fungi,AMF(CL.mosse)】对澳洲坚果幼苗生长效应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AMF对澳洲坚果幼苗的生长发育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AMF 能促进澳洲坚果幼苗的生长及其幼苗叶片蛋白质及糖分的积累;能促进其根系磷酸酶的活性,磷酸酶活性与AMF侵染率存在显著相关性。接种AMF可增强澳洲坚果幼苗根系活力,促进其根系对N,P等矿质养分的吸收和积累,并促进澳洲坚果植株的光合作用,提高其幼苗  相似文献   

17.
报道了接种AM真菌Glomus versiforme对石硖龙眼(Dimocalpus longan L.CV.Shixia)实生苗营养生长和矿质营养的影响。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接种处理6个月后,植株根系侵染率达到38.9%,干重显著增加,菌根依赖性为41.7%:植株的株高、复叶数、叶绿素含量和总叶向积都显著提高:含氮量虽然没有显著增加,但是植株的总吸氮量增加约1倍:含磷量和吸磷量均显著增加,后者增幅约1.5倍。表明接种Glomusuer versiforme能够显著促进石硖龙眼实生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盆栽条件下,接种不同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种类对生姜不同生育时期农艺性状的影响及其在生姜根内的定殖情况。采用生姜组培苗,于幼苗期分别接种12株AMF进行生姜农艺性状比较试验,在温室盆栽接种后每隔30 d对生姜根系进行取样分析,比较菌根侵染率、侵染强度和丛枝丰度的大小,以观察不同AMF菌株对生姜苗的侵染动态。结果表明,所有接种AMF组的生姜植株,其生长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结合不同菌株在根系的侵染率,筛选出生姜AMF优势种类为:细凹无梗囊霉(Acaulospora scrobiculata)、网状球囊霉(Glomus reticulatum)、隐形球囊霉(Paraglomus occltum)、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说明苗期接种这4个优势菌种,能够促进生姜生长,是适宜生姜生长的优良AMF菌株。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丛枝菌根真菌对珍贵树种植物 N、P、K 和土壤因子的影响,本文以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和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为研究对象,接种不同地区幼套近明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CE1,CE2)和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FM1,FM2)4 个菌株,苗木培养 4 个月后收获测定其根、茎、叶营养元素及栽种土壤的化学性质。结果表明:① 接菌提高土沉香和降香黄檀全株 N、P、K 含量吸收。接种 FM 菌株促进土沉香幼苗对 N 和 K 含量的吸收,表现为叶部>根部>茎部,P 含量在根茎叶分配差异均未达到显著差异;接种 CE 菌株促进降香黄檀幼苗对 N、P 含量的吸收,且主要体现在叶片的 N 含量上。② 接种 AM 真菌促进两种珍贵树种的土壤肥力,土沉香以接种 FM 菌株最佳,降香黄檀以接种 CE 菌株最佳。③ RDA 结果表明,土沉香和降香黄檀植物根茎叶 N、P、K 含量与土壤因子间呈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