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随着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生态工程控制害虫技术已取得较大进展。本研究对实施生态工程控害技术稻田中的稻纵卷叶螟天敌功能团的种群数量及时空动态进行了连续5年的跟踪调查,分别于2009、2011和2013年用扫网法进行系统采样调查分析,以探明生态工程技术对稻纵卷叶螟天敌功能团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尽管年份之间以及不同水稻生育期的天敌功能团数量有差异,但实施生态工程防控技术稻田中的蜻蜓目天敌功能团、肖蛸科天敌功能团和幼虫寄生蜂天敌功能团的种群数量均显著高于农民自防田,分别提高了1.63~8.94、0~3.69和1.20~2.47倍,且数量逐年递增或维持较高水平。本研究结果说明通过实施水稻生态工程控害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稻田稻纵卷叶螟天敌功能团的种群数量,这对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和提高水稻生长中后期的天敌控害作用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选用20亿PIB/m L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验证该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的杀虫效果和保叶效果,对稻田主要捕食性天敌的安全性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分别于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稻纵卷叶螟低龄幼虫盛发高峰日以50 m L/667m~2的用量进行叶面常量喷施,第2次药后7 d稻纵卷叶螟虫口减退率88.24%,防治效果90.08%,药后14d卷叶率1.11%,保叶效果89.88%;对稻田主要捕食性天敌蜘蛛、隐翅虫、黑肩绿盲蝽的种群数量无不利影响。药剂处理区水稻结实率和千粒重分别比空白对照增加8.83%、4.26%,实收单产463.3 kg/667m~2,增产119.6 kg/667m~2,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稻田蜘蛛的种类及其消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绍琦 《植物保护》1988,14(4):7-10
在1984年对稻田蜘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86年对其种类和数量消长进行了系统观察。早稻田蜘蛛的优势种是草间小黑蛛、类水狼蛛和拟水狼蛛;双季晚稻田蜘蛛的优势种是卵腹肖蛸、鳞纹肖蛸和拟环纹狼蛛。水稻生育后期郁闭度大、湿度大,蜘蛛数量增加。双季晚稻田蜘蛛优势种发生时期和飞虱、叶蝉发生时期相吻合,蜘蛛数量随飞虱、叶蝉的数量增加而增加。施用化学农药能直接毒死蜘蛛或将其驱出稻田使数量锐减。田埂种豆稻田蛛蛛类群数量大。蜘蛛的天敌有寄生蜂、鸟类、蛙类、捕食性昆虫等。蜘蛛的互相残杀也影响蜘蛛数量的消长。  相似文献   

4.
Bt水稻对主要非靶标害虫和蜘蛛优势种田间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4  
研究了2个转cry1Ab cry1Ac杂合基因籼稻品系TT9-3和T19-4对主要非靶标害虫飞虱、叶蝉以及捕食性蜘蛛优势种田间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Bt稻与亲本对照(IR72)田间白背飞虱和黑尾叶蝉成虫的虫口密度在整个水稻生育期间无显著差异,而若虫密度有一定的不同。TT9-3稻田中白背飞虱和黑尾叶蝉若虫密度分别于移栽后早中期和中后期显著高于对照;TT9-4与对照间无显著差异。Bt水稻与亲本对照间锥腹肖蛸、四斑锯螯蛛、食虫沟瘤蛛、拟环纹豹蛛及拟水狼蛛种群数量动态趋势相似,数量上大多无显著差异。综合分析认为,Bt水稻对稻田优势蜘蛛基本上无明显的负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水稻生育期长,害虫多样。为提高水稻害虫综合防治效果,需协调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选择对害虫高效而对天敌无害的高选择性农药,提高协同控害作用。国内开展了许多不同化学农药对稻田捕食性天敌(瓢虫、捕食蝽)和寄生性天敌(寄生蜂)的风险评价,但化学农药对稻田捕食性天敌蜘蛛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稻-棉邻作系统稻田和棉田地表捕食性天敌丰富度和多样性,采用陷阱诱捕法对邻作稻田-棉田地表的捕食性天敌进行了系统调查,应用群落特征参数等对陷阱诱集物种群落、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稻-棉邻作系统共诱集3纲11目33科8532头样本。其中,稻田陷阱收集到8目27科35种5878头个体,捕食性天敌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分别为1.8779、0.7297、0.2576;棉田陷阱收集到3纲9目28科35种2654头个体,捕食性天敌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分别为2.4771、0.8041、0.4149。稻-棉邻作系统捕食性天敌有3纲3目13科17种5971头,优势种为捕食性天敌狼蛛,泽蛙是次优势天敌功能团,捕食性的鞘翅目天敌瓢虫类、步甲等种类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7.
蜜源植物波斯菊对捕食性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蜜源植物有利于天敌昆虫田间定殖与增效控害,是保护性生物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筛选及评价蜜源植物对天敌的涵养作用,本研究比较了波斯菊Cosmos bipinnata、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荷兰菊Symphyotrichum novi-belgii与对照杂草区域的天敌、害虫种群动态,同时评价了不同种植密度下波斯菊对瓢虫及蚜虫种群数量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杂草区域相比,千屈菜区域内天敌及害虫数量均显著较多,波斯菊区域内天敌数量显著较高但害虫数量较少,优势天敌为捕食性瓢虫。不同种植密度下波斯菊花带内的捕食性瓢虫和蚜虫数量存在显著差异;种植密度为50%波斯菊花带内瓢虫和蚜虫数量高于种植密度100%,且两种密度下波斯菊花带内益害比均显著高于对照杂草区域。本研究初步表征:波斯菊花带对捕食性天敌具有较好的诱集涵养作用,可作为天敌优良的蜜源植物增效害虫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8.
在稻田节肢动物群落中,与水稻无直接营养关系的中性昆虫,如摇蚊、蚊、蝇、弹尾虫等,构成了捕食者猎物的重要组分。系统分析显示,中性昆虫在水稻生长前期为主要的猎物,其丰盛度的比例可高达90%以上(富阳早稻)。相应地,结网类蜘蛛由于可以大量取食中性昆虫猎物,其个体数量占捕食性天敌的50%以上,优势种有食虫沟瘤蛛(富阳和句容稻区)、锥腹肖蛸(郑州稻区)等。在一定条件下,结网类捕食者与中性昆虫相对丰盛度的季节动态呈正相关。从农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考虑,中性昆虫的生态学意义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张桂芬 《植物保护》1987,13(5):33-34
稻纵卷叶螟是水稻上重要害虫之一。庞雄飞等(1981),古德祥等(1983)通过生命表的研究初步证实了一至二龄幼虫的失踪是影响稻纵卷叶螟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因素。作者通过5年生命表的研究亦有类似结果,其失踪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因素和被天敌捕食所致。蜘蛛是稻田内捕食性天敌中的优势类群,本文研究了稻田蜘蛛对稻纵卷叶螟的捕食作用,以期得到蜘蛛对纵卷叶螟影响的定量刻划。1986年7月在网室试验条件下,初步观察研究了蜘蛛对稻纵卷叶螟一至二龄幼虫的捕食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合肥市白毫早、乌牛早茶园天敌与蓟马的空间跟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利用天敌有效防治茶园蓟马,2015—2016年选择安徽农业大学农业科技试验基地的白毫早和乌牛早2种茶园进行试验,对2种茶园的蓟马数量及其天敌数量进行调查,采用地学统计学方法与灰色关联度法相结合方法综合分析与蓟马空间跟随关系密切的天敌种类。结果表明,2015年和2016年2年,白毫早茶园蓟马共2 408头,其捕食性天敌共12 156头,与蓟马空间跟随关系密切的前4位天敌依次是锥腹肖蛸Tetragnatha maxillosa、茶色新圆蛛Neoscona theisi、粽管巢蛛Clubiona japonicola和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um,2年密切指数之和分别为1.952、1.843、1.800和1.751;2015年和2016年2年,乌牛早茶园蓟马共6 540头,其捕食性天敌共12 376头,与蓟马空间关系密切的前4位天敌依次是八斑球腹蛛Theridion octomaculatum、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茶色新圆蛛和锥腹肖蛸,2年密切指数之和分别为1.863、1.829、1.762和1.759。综合分析2年白毫早和乌牛早2种茶园,与蓟马空间关系密切的前4位天敌依次是锥腹肖蛸、茶色新圆蛛、异色瓢虫和草间小黑蛛,密切指数之和为3.710、3.605、3.512和3.473。  相似文献   

11.
对"庆甜1号"进行了肥效、密度及分期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正常条件下地膜覆盖种植"庆甜1号"经济合理的氮、磷施用量为N 105 kg/hm2、P2O5 75 kg/hm2;45 000 kg/hm2农家肥和磷肥一次性基施,氮肥的2/3作种肥,1/3作追肥施用方武较为经济合理;最佳种植密度为67 500株/hm2;早春小拱棚育苗移栽和油菜茬复种两种种植模式宜在当地大面积推广,麦茬复种适宜在当地南部川逆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2.
根据在浙江富阳、江苏句容和河南郑州,对三种不同生态类型稻区节肢动物群落的系统调查,明确了捕食性天敌与其猎物在种类和数量上的相互作用以及季节动态方式。用经过原点的直线回归分析,捕食者的种类是猎物的1.525倍。从数量上看,猎物多于捕食者,二者平均比率约为1:4。捕食者与猎物之间具有跟随现象,但一般滞后7~14天。优势种捕食者如黑肩绿盲蝽、狼蛛、微蛛及食虫沟瘤蛛对以白背飞虱、褐飞虱(富阳、句容)、黑尾叶蝉、灰飞虱(郑州)为主的害虫种群具有显著的控制效应,应注意保护利用。  相似文献   

13.
贵州喀斯特稻区黑肩绿盲蝽种群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摸清喀斯特稻区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lividipennis的发生规律,2010年在贵州省6个具有代表性的稻区开展了该天敌田间种群消长的监测研究。结果表明:田间黑肩绿盲蝽的始见期集中在6月上、中旬,水稻生长前期虫量发生较少,后期发生量较大,发生高峰期一般在7月下旬一8月下旬。黑肩绿盲蝽与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的种群发生存在同步性。水稻害虫防治的常用药剂啶虫脒、阿维菌素、吡虫啉和毒死蜱对黑肩绿盲蝽种群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病原真菌突破虫霉Entomophthora erupta在中国广东省首次被发现,该菌可引起稻田中的黑肩绿盲蝽种群流行病,侵染率为33.1%,主要侵染黑肩绿盲蝽的成虫或3~5龄若虫,对3~5龄若虫和成虫的侵染率分别为2%、6.7%、8.3%和14%;被侵染盲蝽成虫性比为1∶1。本文还描述了黑肩绿盲蝽感染突破虫霉的症状及该菌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5.
化防田与综防田蜘蛛群落物种组成及优势类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洞庭湖平原地区共有稻田蜘蛛10科27属41种,其优势种为拟水狼蛛、食虫沟瘤蛛、八斑鞘腹蛛和锥腹肖蛸。在两类防治田的早稻田中,蜘蛛优势种没有变化,主要为拟水狼蛛和食虫沟瘤蛛;晚稻田中,蜘蛛优势种存在更替现象。在综防田和化防田中,蜘蛛种类和个体数量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对蜘蛛控制害虫生物量进行了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16.
基于棉田膜下滴灌技术的管网设施,开展了随水滴施高水溶性碳素肥料,以提高棉田冠层CO2浓度及其效应研究。通过设置不同的碳氮施肥组合处理,对棉花冠层CO2浓度、光合速率及产量构成等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随水滴施高水溶性碳素肥料(水不溶物〈1%)能有效提高棉田冠层CO2浓度;在不同的碳氮施肥处理中,盛花期冠层CO2浓度随碳...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Cohorts of newly laid egg masses of two pod‐sucking bugs, Nezara viridula and Piezodorus hybneri (Hemiptera: Pentatomidae), were exposed to naturally occurring predators and parasitoids on soybean in unsprayed fields at four sites in Northern Sumatra. The fate of the young stages was recorded until the late first instar, before the nymphs start to disperse and feed. Partial life tables showed that mortality of N. viridula until the late first instar was 50–87%, of which 18–65% occurred during the egg stage and was mainly caused by predation; 2–26% of the eggs died of parasitism. P. hybneri which was present at only two sites, showed a 73–89% mortality until the late first instar, of which 69–85% was during the egg stage and, again, mainly caused by predation; 15–24% of the eggs died of parasitism. To evaluate the role of individual egg predator species in the field, we conducted hourly observations of exposed egg masses of the two pests. Dolichoderus sp., Solenopsis geminata (Hymenoptera: Formicidae), Paederus sp. (Coleoptera: Staphylinidae) and several gryllids (Orthoptera) were most commonly encountered feeding on the eggs. An index of ‘predation pressure”; was calculated from the densities of predators in the field and from an estimate of their attack rate based on field observations of predator feeding. Two sites with low predator pressures had low predation rates, while the two sites with high predation pressures had considerably higher predation rate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for IPM training in soybea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玉米地昆虫及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宁市郊玉米地害虫、捕食性昆虫、蜘蛛及中性昆虫由90科315种组成,害虫、蜘蛛及捕食性昆虫是玉米地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及功能作用的主要群落。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六斑月瓢虫(Menochilus sexmaculata)、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食虫沟瘤蛛(Ummeliata insecticeps)、锥腹肖蛸(Tetragnatha maxillosa)、八斑鞘腹蛛(Coleosoma octomaculatum)、类奇异獾蛛(Trochosa ruricoloides)和脉娲蛛(Wadicosa fidelis)等是群落的主体。分析了4个亚群落的时空格局及数量变动规律以及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血清法探讨天敌对三种稻田昆虫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介绍了用血清法探讨狼蛛等天敌对早造稻田三种昆虫捕食量的结果,在秧田,狼蛛对小白翅叶蝉和摇蚊的捕食率都非常高,隐翅虫则对摇蚊的捕食率很高。在大田情况下、狼蛛捕食摇蚊的比率也相当高,而对小白翅叶蝉和白背飞虱的捕食比率则相对较低。本文根据阳性反应率,计算了狼蛛对三种昆虫的亩捕食量,并分析了狼蛛和隐翅虫对这三种昆虫可能的抑制作用。根据狼蛛对这三种昆虫的捕食频率分布明显偏重于摇蚊,和在早造秧田及早春大田对摇蚊的高捕食率,认为摇蚊是狼蛛等天敌的重要补充食源,尤其在早春其他食源缺乏的情况下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基于叶片SPAD值的滴灌春小麦氮肥分期施用推荐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于2014—2015年进行,利用2014年田间试验建立基于叶片SPAD值的滴灌春小麦氮肥分期施用推荐模型,2015年进行推荐模型的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在滴灌春小麦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和灌浆期,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小麦叶片SPAD值均呈线性增加的趋势;各生育期叶片SPAD值与产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全生育期最佳施氮量为261 kg·hm-2;滴灌春小麦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叶片SPAD临界值分别为42.4、39.4、41.8、54.1;建立了基于叶片SPAD值的滴灌春小麦氮肥分期施用推荐模型,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基于模型推荐施肥可以节约肥料7.86%,提高氮肥利用率9.64%。研究得出,小麦叶片SPAD值可以指导滴灌春小麦氮肥分期施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