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为了解河南清丰县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情况,为今后该地区防控本病提供科学参考,选取该地区3 个规模化养殖场和2 个散养户共320 头泌乳牛,采用美国加利福尼亚快速诊断法(CMT)检测。结果表明,该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头发病率为46.5%,规模化养殖场和散养户的发病率分别为45.3%(129/285)和57.1%(20/35),差异显著(P <0.05)。且发病率随奶牛胎次的增加而升高,5 胎次以上达78.6%;随日产奶量的增加而降低,日产奶量≤15 kg的奶牛发病率为70.1%,>30 kg的发病率为13.8%,差异极显著(P <0.01)。  相似文献   

2.
试验选取内蒙古乌兰察布市489头泌乳奶牛,通过对尿中和乳中酮体采用酮粉法检测进行奶牛亚临床酮病的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乌兰察布市泌乳奶牛亚临床酮病发病率为10.63%;第1和第2个泌乳月亚临床酮病发病率明显高于第3个及以上泌乳月;各胎次亚临床酮病发病率以3~5胎最高;日产奶量在30kg以上亚临床酮病发病率显著高于日产奶量在30kg以下奶牛;养殖小区以及规模户饲养奶牛的亚临床酮病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酮病是奶牛围产期常发生的主要营养代谢病,奶牛酮病给奶牛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探讨奶牛酮病对奶牛泌乳性能和繁殖性能的影响,以黑龙江省两个集约化和规范化大型奶牛场为试验场,选择产后7~28 d的泌乳荷斯坦奶牛97头,分为酮病组(47头)和健康对照组(50头),记录奶牛的年龄、体况、胎次及泌乳量等基本信息,检测血浆中β-羟基丁酸(BHBA)含量,并应用奶牛场阿菲金软件信息系统统计奶牛泌乳早期泌乳性能及繁殖性能等各项指标。结果表明:酮病组奶牛与健康对照组奶牛比较泌乳周期显著增加,泌乳量显著降低(P0.05),干奶期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酮病组奶牛与健康对照组奶牛相比,配种次数、配种天数和产犊间隔显著增加(P0.05),初配天数和首次发情天数差异不显著(P0.05);酮病与真胃变位、胎衣不下、前胃弛缓、蹄病、乳房炎虽有相关性,但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奶牛患酮病时泌乳量显著降低,泌乳周期延长,同时配种次数、配种天数、产犊间隔的延长更不利于奶牛业的发展,将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4.
植物甾醇对泌乳前期奶牛产奶量及乳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年龄、胎次、泌乳时间和产奶量选择24头泌乳奶牛,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对照组饲喂奶牛场配制的全混合饲料,试验Ⅰ和Ⅱ组每头奶牛日粮中分别添加40 g/d和80 g/d植物甾醇,研究植物甾醇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和Ⅱ组奶牛的产奶量分别提高了2.07 kg/d(5.64%,P0.05)和1.74 kg/d(4.75%,P0.05);试验Ⅰ和Ⅱ组奶牛乳脂率分别提高了8.22%(P0.01)和2.97%(P0.05);乳蛋白率分别提高了2.45%(P0.05)和1.05%(P0.05);非脂固形物分别提高了1.29%(P0.05)和0.23%(P0.05),体细胞数分别下降了37.31%和19.34%,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牛奶中乳尿素氮含量分别降低了5.29%(P0.05)和7.58%(P0.01)。结果表明泌乳前期奶牛补饲一定量的植物甾醇能够提高产奶量和改善乳成分。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随机选210头中国荷斯坦成年母牛检测,应用同分发检测尿酮,检测出49头发生隐形酮病,发病率为23.33%,将患隐性酮病母牛随机选出20头,分成2组,每组10头,分别选用不同药物进行治疗。找出不同胎次、日产奶量、生产周期、膘情和患其他疾病与奶牛隐性酮病的发生关系,结果表明:1~6胎母牛隐性酮病的发病率在17.50%~33.33%之间,以6胎母牛发病率最高为33.33%;泌乳期母牛隐性酮病主要发生在围产后期(33.33%)和泌乳盛期(33.35%),说明随着泌乳期的推移隐性酮病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母牛日产奶量在26~33.5kg的母牛隐性酮病发病率为30.23%,说明泌乳期母牛隐性酮病的发病率随着日产奶量增加而上升;膘情上等的母牛发病率仅为11.76%,中下等的高达46.67%,说明随着母牛膘情下降隐性酮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患有其他疾病的母牛母牛隐性酮病的平均发病率34.61%高于群体的发病率(23.33%)。两组治疗治愈率分别为90%和80%,试验1组治愈率比试验2组高10%,试验1组和试验2组母牛治愈后单头平均日产奶量分别比治疗前增加7.10kg和5.05kg,提高了36.32%和23.79%。  相似文献   

6.
选择276头中国荷斯坦奶牛,进行功能性预混料提高奶牛繁殖力的推广试验研究。按相似配对原则,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试验组)。其中,奶牛的精料配方相同,对照组添加该奶牛场(小区)自配预混料,试验组根据泌乳阶段不同,分别添加课题组研制的功能性预混料。试验结果表明,课题组研制的功能性预混料可极显著缩短奶牛产犊后初次发情时间、一次配种受胎率、两次配种受胎率(P0.01)、显著减少奶牛平均空怀天数和平均每头牛妊娠所需的输精次数(P0.05);并显著降低了产后瘫痪和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P0.05),极显著降低了胎衣不下、乳房炎、黄体囊肿、卵泡囊肿、肢蹄病、死胎和难产的发病率(P0.01)。由此可见,采用课题组研制的功能性预混料提高了奶牛的繁殖力,增加了奶牛养殖效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奶牛业的发展,尤其是奶产量的提高,奶牛酮病(尤其是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已引起国内兽医学者的普遍关注。临床上,亚临床酮病虽无明显的症状,但由于会引起母牛泌乳量下降,乳质量降低,体重减轻,生殖系统疾病和其他疾病发病率增高,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采用酮粉法检测雅安市养殖场和散养农户泌乳奶牛尿、乳酮体,了解雅安市奶牛在不同自然饲养管理条件下亚临床酮病的发生情况,为寻求预防和控制雅安市亚临床酮病的适宜时机和方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1材料与方法1.1实验奶牛雅安市各奶牛场及农户散养的泌乳奶牛536头…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吉林地区4个奶牛场的878头奶牛进行乳房炎试验调查,调查发现,这些奶牛场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为35.99%,引起隐性乳房炎的病原菌主要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同时笔者对发病率与乳区、泌乳阶段、年龄、胎次等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乳区间发病率差异不显著;各泌乳阶段的隐性乳房炎阳性率差异显著(P<0.05);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随着奶牛年龄的增加而有所上升(P<0.01);不同胎次组间发病率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9.
石河子地区奶牛肢蹄病类型和发病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石河子地区规模奶牛场奶牛肢蹄病类型和发病情况,2013年2月~2015年4月,课题组对石河子地区12家规模奶牛场饲喂的5 659头成年奶牛进行了肢蹄病调查。结果发现,该地区共有14种肢蹄病,平均发病率为37.55%;蹄变形发病率最高(10.90%),其次是蹄叶炎(7.88%),发病率最低的是蹄底刺伤和蹄底挫伤(0.05%);蹄变形更易引起蹄叶炎(P0.01),蹄叶炎又能加剧蹄变形(P0.01);奶牛肢蹄病多发生于3~5月份;大量饲喂精料可导致奶牛蹄叶炎迅速发生;3~6胎奶牛的肢蹄病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研究亚临床酮病对奶牛产后疾病、繁殖性能及产奶性能的影响。选择产后1~2周的荷斯坦泌乳奶牛807头,其中酮病组336头(1胎样本数量134头,2胎样本数量104头,3胎样本数量98头),正常组471头(1胎样本数量262头,2胎样本数量78头,3胎样本数量131头)。统计每组牛只产后真胃移位、淘汰、配次、受胎率、产奶量等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其中产奶量数据65万条。结果显示:2胎、3胎牛的亚临床酮病发病率高于1胎牛;亚临床酮病牛只产后真胃移位的发病率是正常牛的5.2倍,死淘率是正常牛的2.3倍;亚临床酮病会导致2胎、3胎牛配次增加,首配受胎率下降13.05%~23.58%;亚临床酮病对1、2胎高峰奶量无负面影响,但会导致3胎牛高峰奶量下降0.14kg/d。本试验结果显示,亚临床酮病会增加奶牛产后疾病发病率及配次,并降低奶牛首配受胎率。  相似文献   

11.
Serum beta-hydroxybutyrate (BHB) levels were determined for 1333 dairy cows in various stages of lactation and parity on 93 dairy farms in Ontario.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in a cross-sectional manner, as part of the 1992 Ontario Dairy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Program. The median serum BHB was 536 mumol/L for all cows, with a range of 0 to 5801 mumol/L. When subclinical ketosis was defined as a serum BHB level of 1200 mumol/L or higher, the prevalence of ketosis for cows in early lactation (< 65 days in milk (DIM)) was 14.1%. Prevalences for mid lactation (65-149 DIM), late lactation (> 149 DIM), and dry cows were 5.3%, 3.2%, and 1.6%, respectively. The mean serum BHB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early group compared with each of the other 3 groups (P < 0.05). There was a trend of increasing prevalence with increasing parity across all stages of lactation. Onl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arity-1 group and the parity-4 and greater group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Both test-day fat percent and test-day protein percent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subclinical ketosis. However, test-day fat percent and test-day protein percent, used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ere not useful screening tests for identifying cows with subclinical ketosis.  相似文献   

12.
试验旨在探究围产期亚临床酮病与泌乳早期奶牛繁殖性能、卵泡发育之间的关系,并检测试验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试验在黑龙江某大型集约化牛场开展,根据产后血酮水平确定亚临床酮病组(SCK)和健康组(C)奶牛共60头,根据试验牛产后50 d内发情状况,将SCK组再分为发情组(SCKE,16头)和乏情组(SCKA,14头),C组也同样分为发情组(CE,25头)和乏情组(CA,5头)。所有试验牛在产后50 d通过直肠检查和B超检查了解子宫复旧及卵泡发育状况,记录繁殖性能数据,并进行血液生化指标分析。结果表明:与健康组发情奶牛相比,亚临床酮病发情奶牛产后首次发情日期推迟约10 d(P<0.05);产后50 d卵泡直径差异极显著(差值约4 mm)(P<0.01)。亚临床酮病乏情奶牛子宫复旧延迟发生率显著高于健康组发情奶牛(P<0.05);亚临床酮病奶牛血浆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含量显著低于健康奶牛(P<0.05),而泌乳量极显著提高(P<0.01)。与发情奶牛相比,乏情奶牛血浆中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升高(P<0.05);葡萄糖(Glu)、胰岛素(Ins)、雌二醇(E2)、孕酮(P4)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综合以上试验结果,奶牛患亚临床酮病而导致能量代谢指标异常是引起奶牛乏情、产后卵泡发育受阻和繁殖障碍的主要因素,进而导致奶牛繁殖力下降。  相似文献   

13.
探索奶牛酮病发病原因、发病规律及其对生产性能的影响,对986头围产期奶牛进行跟踪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奶牛酮病发病率为31.74%,死亡率为4.15%;秋季发病率最高,可达37.4%,其次是冬季和夏季,春季发病率最低;随着胎次、年龄和产乳量的增加,奶牛酮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在第1个泌乳月奶牛酮病的发病率最高,可达50.43%;日粮种类和微量元素越少,奶牛酮病就越容易发生;奶牛发病后受胎率明显降低;发病后产乳量、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和乳干物质比发病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奶牛酮病发病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且可降低奶牛的繁殖性能、产奶量和乳品质。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体况评分(Body Condition Score,BCS)和步态评分(Locomotion Score,LS)对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本试验在2016年7月至8月通过对北京地区7个奶牛场近5 000头泌乳牛进行体况和步态评分并收集相关的DHI数据,采用固定模型分析BCS和LS的影响因素及场、胎次、泌乳阶段、LS和BCS对日产奶量、体细胞数及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BCS和LS对日产奶量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BCS对乳蛋白率有显著影响(P0.05);胎次对LS有极显著影响(P0.01),而对BCS无显著影响,场-测量人、泌乳阶段对BCS和LS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LS与BCS之间回归关系显著,LS较高的个体BCS较低。在生产上可以综合运用BCS和LS加强管理,提升产奶量,改善乳品质量,使牛场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5.
产犊季节、胎次及牛场对荷斯坦牛泌乳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收集了3个千头以上奶牛场共8872条相关信息,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了不同产犊季节、胎次和牛场对泌乳天数、305d校正奶量、305d脂肪产量、305d蛋白产量和全泌乳期产奶量5个泌乳性能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产犊季节、胎次和牛场都极显著影响奶牛的该5项泌乳性能(P〈0.01)。夏季和秋季产犊奶牛的泌乳性能较为理想。夏季产犊奶牛的泌乳天数和全泌乳期产奶量最高,其他三个泌乳性能指标都位居第二;秋季产犊奶牛的305d校正奶量、脂肪产量和蛋白产量都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季节(P〈0.05),泌乳天数和全泌乳期产奶量也仅次于夏季。头胎牛的各项泌乳性能都显著高于其他胎次的奶牛(P〈0.05),其次为2胎产犊奶牛。随着胎次的增加,泌乳性能的各项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不同的牛场极显著地影响奶牛的泌乳性能(P〈0.01)。  相似文献   

16.
旨在研究母牛初次配种妊娠月龄(age at first pregnancy,AFP)对其泌乳性能和主要繁殖性能的影响。本研究以我国北方地区2个规模化奶牛场13 927头荷斯坦母牛(A牧场8 091头,B牧场5 836头)的生产数据为基础,统计了母牛AFP、头胎和二胎的产奶量、产后首次发情时间、首次配种时间和首次受孕时间,然后将母牛根据AFP的早晚(12~19月龄)分为8组,对各试验组母牛的头胎和二胎产奶量和主要繁殖性能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2个规模化奶牛场荷斯坦青年牛AFP以13和14月龄为主(总占比70.1%);2)AFP可显著影响荷斯坦青年牛头胎和二胎的305 d产奶量(P<0.05),其中AFP为14月龄时A牧场头胎和二胎305 d产奶量均最高,分别为15 102和15 534 kg;3)AFP可显著影响荷斯坦青年牛头胎和二胎产后首次发情时间和受孕时间(P<0.05),AFP为14月龄时头胎产后首次发情和受孕情况最优;4)对于产后首配时间,除A牧场头胎AFP为16月龄时产后首次配种时间显著高于AFP为17月龄时(P<0.05)外,其余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并且各组间配种时间相差≤ 5 d;5)通过对A牧场在场牛(2 703头)与淘汰牛(660头)的AFP记录数据分析发现,在场牛的AFP为14.52月龄,显著高于淘汰牛的AFP(P<0.05)。因此,在北方地区现有的生产管理水平下,14月龄可能是荷斯坦青年牛最适宜的初次配种妊娠月龄,这对我国规模化奶牛场选择荷斯坦青年牛适宜的初次配种月龄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全混合日粮对奶牛产乳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选用了12头奶牛,根据产奶量、泌乳天数和胎次相近的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研究全混合日粮对奶牛产乳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4%标准乳产量比对照组提高1 24kg,差异显著(P<0.05),乳脂率及乳脂、乳糖和乳固形物含量也分别比对照组显著提高11.60%、17.50%、13.21%和9.86%(P<0.05)。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产犊季节、胎次及不同牛场对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情况,以期为提高奶牛的泌乳性能及牛奶质量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3个千头以上奶牛场共8 872次相关信息,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产犊季节、胎次和牛场对泌乳天数、305d校正奶量、305d脂肪产量、305d蛋白产量和全泌乳期产奶量5个泌乳性能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不同产犊季节、胎次和牛场都极显著影响奶牛的5项泌乳性能(P<0.01)。夏季和秋季产犊奶牛的泌乳性能较为理想。夏季产犊奶牛的泌乳天数和全泌乳期产奶量最高,其他三个泌乳性能都位居第二;秋季产犊奶牛的305d校正奶量、脂肪产量和蛋白产量都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季节(P<0.05),泌乳天数和全泌乳期产奶量也仅次于夏季。头胎牛的各项泌乳性能都显著高于其他胎次的奶牛(P<0.05),其次为2胎产犊奶牛。随着胎次的增加,泌乳性能的各项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除了泌乳天数之外,A牛场的各项泌乳性能都最佳,且显著高于B、C两个奶牛场(P<0.05)。[结论]在饲养条件良好的情况下,本研究中三个牛场的奶牛适宜在夏、秋两个季节产犊,此时泌乳性能较好;此外,头胎产犊奶牛的泌乳性能在各胎次中最高。  相似文献   

19.
通过奶牛生产性能(dairy herd improvement,DHI)测定体细胞数,探究奶牛的胎次及其不同泌乳阶段对其乳体细胞数(somatic cell count,SCC)和乳损失量的影响。通过对某养殖场泌乳期奶牛DHI的测定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体细胞评分(somatic cell score,SCS)随奶牛胎次的增加而增加,但SCS在不同胎次的不同泌乳阶段表现有所不同。一胎牛SCS随着泌乳期的延长而增加,前期、中期与后期的SCS呈显著性差异(P<0.05);二胎牛与三胎牛SCS呈现相同变化规律,泌乳前期的SCS较泌乳中期高,而泌乳后期SCS显著高于前2个泌乳阶段(P<0.05)。乳损失量随胎次的增加整体呈现增加趋势,且泌乳早期和泌乳后期乳损失量高于泌乳中期。  相似文献   

20.
为了比较产后一段时期内酮病奶牛与健康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差异,为奶牛酮病的防控及兽医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取吴忠市某集约化奶牛场待产奶牛共30头进行为期3周的血液生化指标监测,根据β-羟丁酸(BHBA)的浓度将奶牛分为酮病组和对照组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酮病组与对照组在生产当天(0 d)各项检测指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酮病组奶牛β-羟丁酸浓度在产后7 d时较对照组极显著升高(P<0.01);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浓度在产后7 d和14 d时显著升高(P<0.05);血糖(Glu)浓度在产后7 d时显著降低(P<0.05),产后14 d时极显著降低(P<0.01);钙(Ca)、磷(P)浓度无显著性差异,但均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出现低血钙、低血磷症。经分析发现,本场奶牛所患酮病为Ⅱ型酮病,酮病牛高发胎次为3~6胎,产后低血钙、低血磷、低血糖现象严重,同时奶牛酮病引发了机体肝脏功能损伤,影响母牛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