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表明,影响春小麦蚜虫消长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和天敌.本文通过对麦蚜田间系统调查,明确了春小麦蚜虫消长动态及天敌与麦蚜的跟随关系,分析了麦蚜种群消长规律与气象因子的关系,提出了防治麦蚜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2.
春小麦蚜虫消长规律及与气象因素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表明,影响春小麦蚜虫消长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和天敌。本文通过对麦蚜田间系统调查,明确了春小麦蚜虫消长动态及天敌与麦蚜的跟随关系,分析了麦蚜种群消长规律与气象因子的关系,提出了防治麦蚜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3.
麦蚜和天敌田间种群动态及天敌控制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为了掌握麦蚜和天敌的田间种群动态及天敌的控蚜效能,有效地利用自然天敌防治麦蚜,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1984~1989年我们进行了麦蚜和天敌田间种群动态及天敌控制效果的研究。材料与方法一、麦田蚜虫及天敌的系统调查:选择生长中等偏好、长势均匀的麦田2亩,小麦全生育期不施任何农药。5点取样,5天调查一次,记载麦蚜及各种天敌的发生数量。  相似文献   

4.
大豆蚜是危害大豆的主要害虫。通过吸虫塔对迁飞蚜进行监测明确大豆蚜迁飞规律,田间系统调查明确大豆蚜田间种群消长规律。结果表明:田间调查大豆蚜虫6月中下旬始见,9月上中旬结束,高峰期在7月上旬到8月中旬;大豆迁飞蚜7月上中旬始见,9月中下旬结束,高峰期在7月中下旬到9月上中旬;吸虫塔收集小型迁飞昆虫有草蛉、褐蛉、小花蝽、蝽中号、龟纹瓢虫、食蚜蝇、瓢虫、中蝽大,其中以瓢虫、小花蝽、草蛉、食蚜蝇较多。  相似文献   

5.
吸虫塔是研究小型迁飞昆虫的有力工具,随着吸虫塔在多个地区的布点,为小型迁飞昆虫的监测、种群动态、生物多样性等研究提供了大量数据。综述了利用吸虫塔在生物多样性监测、生态学研究和农业研究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在吸虫塔规模化、网络化和数据信息化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夏莉 《河南农业》2012,(8):48+51
自2009年以来系统调查了驻马店小麦田害虫与天敌的种群数量动态,并利用相对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分析了害虫与天敌群落动态变化及时间生态位.结果表明:麦田昆虫群落组成较为丰富,由58科72种昆虫组成;优势种为麦长管蚜、麦圆叶爪螨、龟纹瓢虫和麦蚜茧蜂.群落的总个体数和丰富度随调查时间而变化.麦田天敌昆虫对麦田害虫有明显制约作用.在施用化学农药时,要首先做好田间调查,适当降低防治指标,使用选择性化学药剂来防治麦田害虫.  相似文献   

7.
2011年对贵州南部草坪麦蚜进行田间系统调查,并采用聚集度指标、Taylor幂法则和1wao法等计算测定草坪麦蚜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麦蚜在草坪地上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  相似文献   

8.
李玉荣  任向辉  王国昌  王运兵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709-1710,1809
通过对麦蚜混合种群的系统调查,从种群生态学的角度出发,采用累加百分数及建立逻辑斯蒂数学模型等方法对小麦蚜虫的混合种群增长模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麦蚜虫的混合种群始盛期在4月26日,高峰期在5月16日,盛末期为5月26日.与1983、1997、2000年的麦蚜混合种群数量动态进行比较分析,得出2006年麦蚜发生的新特点是:发生数量非常低,高峰提前,后期下降快,无再猖獗现象.该研究为小麦蚜虫的综合治理及麦田昆虫群落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杀虫剂对麦蚜、天敌及后茬玉米田主要害虫与天敌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室内和田间测试了几种杀虫剂对麦蚜、天敌及后茬玉米田主要害虫与天敌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啶虫脒和吡虫啉对天敌瓢虫和麦蚜的选择性最高,对捕食性天敌杀伤率小,对麦蚜防治效果好,且田间连续多年使用吡虫啉防治麦蚜对后茬玉米田天敌和害虫种群影响相对较小;其次是抗蚜威对天敌和麦蚜的选择性较高;另外,赛丹对天敌和麦蚜也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氧化乐果和杀灭菊酯对天敌不具选择保护作用,在防治麦蚜的同时大量杀伤天敌,同时显著降低后作玉米田天敌的数量和益害比。  相似文献   

10.
<正> 曲阜市麦田发生的蚜虫种类主要为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大发生年份小麦减产20~30%,是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本文报道曲阜十年来麦蚜复合种群动态,并对发生因素进行初步分析。研究方法一、田间系统调查固定麦田地块,4月  相似文献   

11.
经麦田调查鉴定,共发现麦蚜天敌48种,其中以七星瓢虫为主要种群。麦蚜与天敌相互依存、制约,在时间与数量上具有明显的跟随现象。利用相位示意图进一步明确了防治麦蚜、保护利用天敌的关键时期,并组建了捕食与被捕食模拟式,求得了二者田间平衡点。田间天敌对麦蚜的实际控制能力一般年份可保持50%—60%,高可达73.8%。提出一套较简便、实用的麦蚜生物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2007年漯河市小麦蚜虫暴发成灾原因分析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调查并分析了导致2007年漯河市小麦蚜虫暴发成灾的主要因素,认为田间一定的初始种群数量、感蚜小麦品种的大面积种植、适宜麦蚜种群高速增长的气候条件以及防治不及时是导致2007年当地麦蚜暴发成灾的主导因素;探讨并提出了控制小麦蚜虫暴发成灾的对策和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微山湖区小麦蚜虫为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总结了近年来微山湖区小麦蚜虫为害特点,认为其危害在于麦蚜独特的生物学特性、田间的初始种群数量和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交错影响,提出了优化农田生态条件、选用抗耐性品种和加强田间管理等综合控制麦蚜发生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经过连续3a的田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广东省双季晚稻田稻飞虱田间种群消长曲线基本上为双峰型,发生盛期从9月中旬到10月上中旬;近年来稻飞虱混合种群中白背飞虱发生数量比率增大,在混合种群的发生趋势中起主导作用;稻飞虱混合种群与白背飞虱发生年度间表现为每6a出现1个高峰。  相似文献   

15.
对青海省重要麦类种植区麦类黄矮病的发生情况、株系种类及传毒介体蚜虫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2013年麦类黄矮病在青海省为轻发生年,2014年为轻度流行年;冬麦区田间麦蚜在小麦灌浆期达到高峰,拔节期开始出现黄矮病病株;春麦区麦蚜在拔节期以有翅蚜形态出现,灌浆期蚜量达到高峰,孕穗期田间开始出现黄矮病病株;麦蚜在禾本科杂草和春麦上越夏,冬小麦、春小麦、青稞、栽培燕麦、野燕麦均可以感染大麦黄矮病毒;流行黄矮病株系为GAV,株系PAV有少量发生,没有发现GPV株系;传毒介体蚜虫优势种为麦长管蚜,麦二叉蚜及禾谷缢管蚜发生量较小;青海省循化、贵德等冬麦区的麦蚜可以越冬。  相似文献   

16.
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麦蚜种群动态进行分析,揭示出麦蚜种群的发生规律及特点。其种群动态有5个状态集。在麦蚜防治中,应注意发生盛期A_2的种群动态。当种群发展到A_4′状态时,种群将自然下降。  相似文献   

17.
麦长管蚜种群空间格局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集度指标的方法对麦长管蚜种群空间格局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麦长管蚜在麦田中的分布为聚集分布,聚集与环境条件和麦蚜本身的聚集行为有关。在5月上旬和6月下旬,各有1个聚集高峰。聚集与扩散趋势呈周期性变化。提出根据公式λ=1.7156[-ln(1-p)]1.0921,由有虫株率估计麦蚜种群密度,并给出了以有虫株率来确定田间发生程度的序贯抽样图。  相似文献   

18.
通过开展麦田麦蚜种群数量动态及天敌追随现象研究,结果表明,渑池丘陵旱地麦田麦蚜混合种群动态为:4月中旬为种群初建期;4月中下旬至5月上中旬为种群发展阶段;5月15—25日为种群发展盛期,数量上达到高峰,随后种群衰退。调查还表明,天敌与麦蚜间有明显的追随现象,主要表现在时间、空间和数量三个方面,并通过相位图对这一追随现象进行了形象说明。  相似文献   

19.
田间麦蚜和实验室麦蚜抗药性毒力测定和生化测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蚜是危害小麦的主要害虫,主要通过取食和病毒传播来损害农作物。麦蚜的防治一直以化学防治为主,但由于其繁殖快,遗传背景复杂等,致使其抗性发展速度快、程度高,对多种常用农药已产生了显著抗性。笔者对从田间带回的麦蚜进行室内培养,并从其生测,生物化学角度对其抗性机理进行了研究,其结果如下:㈠分别用四大类别7种农药对田间麦蚜和室内麦蚜进行了毒力测定,在所有的药剂中,氧化乐果对室内品系的致死中浓度最低,毒死蜱对室内品系的致死中浓度最高。相对于室内品系,田间麦蚜对氧化乐果产生了40倍的抗性,对菊酯类的敌杀死产生了11倍的抗性,对灭多威产生了3倍的抗性,对于辛硫磷,吡虫啉,速灭杀丁,毒死蜱等抗性不明显。㈡测定了田间麦蚜和室内品系的乙酰胆碱酯酶和羧酸酯酶的酶活性和动力学常数。田间麦蚜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及Vmax均小于敏感品系,而Km值大于敏感品系。对于其羧酸酯酶的水解活性,当以α-NA为底物时,田间麦蚜的羧酸酯酶水解活性明显低于室内品系的,而动力学常数Km值与Vmax均大于室内品系;当以β-NA为底物时,田间麦蚜的羧酸酯酶水解活性,动力学常数Km,Vmax与室内麦蚜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20.
<正> 蚜茧蜂是麦蚜的一种重要天敌,对麦蚜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本文试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影响其种群消长的主导因素,对了解和预测蚜茧蜂田间消长和对麦蚜的控制作用有一定意义。材料和方法1.于1988、1989年各取三块生态类型不同的麦田,田中大五点取样,每样点取1米行长,每隔5天逐株调查直到小麦收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