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郑楠  王强  张玉翠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0):15014-15016
[目的]研究膜序批式反应器系统(MSBR)对城市生活污水的脱氮除磷性能。[方法]采用厌氧-好氧-缺氧+膜出水的运行方式(AOA—MSBR)。考察MSBR系统对生活污水的脱氮除磷性能去除效果,并分析氮磷的去除机理。[结果]在水力停留时间为11h,污泥浓度为4000—5000mg/L的条件下,通过AOA—MSBR运行方式可实现高效脱氮除磷功能,对COD,氨氮、总氮、总磷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95%、97%、89%和90%,且系统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MSBR系统存在同步硝化反硝化和反硝化除磷现象,分别占总氮和总磷的总去除率的15.5%和16.5%。[结论]在厌氧-好氧-缺氧的环境下,MSBR系统具备很好的硝化和反硝化条件,有利于氮磷的去除,同时系统存在同步硝化反硝化和反硝化除瞵现象,增强了对氮磷的去除能力。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太湖流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模式的调查研究,选取4种典型处理技术:DSP-SH(Anaerobic-Anoxic-Oxic,A2/O)生物脱氮除磷技术、HyWat海沃特复合生物滤池技术、膜生物反应技术(Membrane Bio-Reactor,MBR)以及活性污泥法(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Activated Sludge,SBR)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除HyWat海沃特复合生物滤池技术处理效果基本达标外,DSP-SH(A2/O)技术、SBR技术以及MBR技术对氮、磷去除效果较差,均未稳定达到一级B标准,需定期加药提高去除率。4种污水处理技术的投资及占地面积均较低,DSP-SH(A2/O)和HyWat海沃特复合生物滤池技术的操作管理和后续维护均比较方便;MBR技术污水处理效果好,但运行费用较高,适用于经济较发达或对出水要求较高的地区;SBR技术运行方便灵活且费用适中,适用于受地形、占地面积限制的农村集中居住地。只有因地制宜地选用水处理技术模式,并结合稳定有效的资金投入和管理维护机制,才能保障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3.
严素定  陈玉成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553-6554,6556
研究了在COD去除和脱氮除磷两种运行模式下Pb2+对校园污水SBR处理系统的影响。通过曲线模拟,发现在COD去除模式和脱氮除磷模式下,Pb2+对SBR胁迫的临界浓度分别为34.800和0.214 mg/L,脱氮除磷模式对Pb的胁迫比COD去除模式更为敏感。在Pb临界浓度内,污水SBR处理系统中的污泥对Pb的平均富集系数仅为0.060 7,且污泥中Pb的含量远远低于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84(300 mg/kg)。Pb对污水SBR处理系统的运行有一定的胁迫作用。污水SBR中的污泥对Pb的富集风险不大。  相似文献   

4.
鉴于校园污水常混有重金属,试验研究了SBR处理系统对Cd^2+胁迫的响应.通过曲线模拟发现在COD去除模式和脱氮除磷模式下,Cd^2+对SBR胁迫的临界浓度分别为4.00mg/L和0.14mg/L,说明与COD去除模式相比,脱氮除磷模式对Cd的胁迫更为敏感.在Cd临界浓度内,污水SBR处理系统中的污泥对Cd的平均富集系数仅为0.02816,且污泥中Cd的含量远远低于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84(5mg/kg),表明污水SBR中的污泥对Cd的富集风险不大.  相似文献   

5.
初试条件下考察了EM-SBR及常规SBR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的效果.结果表明:3种运行模式下.EM-SBR反应器去除CODcr效果明显优于常规SBR反应器.可实现CODcr去除率平均增幅9.31%;进水0.5h、曝气4.0h、静置1.0h、排水0.5h、闲置1.0h是EM-SBR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的适宜运行模式.与常规SBR反应器相比.EM-SBR反应器具有水力停留时间短(HRT6.0~9.0h)、处理效果好、抗有机负荷能力强、运行稳定性高的技术优势,作为常规SBR的改良形式.EM-SBR技术可投入中试并为大生产所借鉴.  相似文献   

6.
SBR法处理生活工业综合污水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SBR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工艺进行了生活工业综合污水处理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曝气时间与处理效率、污泥活性密切相关;当进水COD为430~660 mg/L,NH4+-N为16.9~21.5 mg/L时,曝气10 h能取得较好的效果,COD去除率可达90%,出水COD<80 mg/L,NH4+-N<14 mg/L.  相似文献   

7.
采用序批式生物反应器(SBR)处理实际生活污水,考察同步硝化反硝化(SND)过程中无碳源添加和有碳源添加氮的变化规律,采用硝化、反硝化动力学和物料平衡原理相结合的方法,导出同步硝化和反硝化两个阶段的动力学方程,建立SND的动力学模型,试验结果表明:SND动力学常数C1=7.0151,C2=0.3647,KM=0.0109.  相似文献   

8.
鉴于校园污水常混有重金属,试验研究了SBR处理系统对Cd2+胁迫的响应.通过曲线模拟发现在COD去除模式和脱氮除磷模式下,Cd2+对SBR胁迫的临界浓度分别为4.00 mg/L和0.14 mg/L,说明与COD去除模式相比,脱氮除磷模式对Cd的胁迫更为敏感.在Cd临界浓度内,污水SBR处理系统中的污泥对Cd的平均富集系数仅为0.028 16,且污泥中Cd的含量远远低于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84(5 mg/kg),表明污水SBR中的污泥对Cd的富集风险不大.  相似文献   

9.
李雅婕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598-14599
[目的]探讨新型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化粪池污水的效果。[方法]将A/O工艺与膜生物反应器有机结合,设计成新型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研究其处理化粪池污水的效果,分析反应器各区间(缺氧区、好氧区、沉淀池、膜室)的污染物去除效能。[结果]COD主要是在好氧池被去除,其次为缺氧池,膜室对稳定出水水质起到重要作用,出水COD在50mg/L以下。好氧池是去除氨氮的主要功能单元,反应器出水氨氮在30mg/L以下;硝态氮浓度在好氧池最高,出水中硝态氮浓度在15mg/L以下,亚硝态氮小于1.0mg/L;在处理高氨氮化粪池污水时,整个反应器系统表现出较好的污染物去除效果。[结论]将A/O工艺与膜生物反应器有机结合,用于处理高氨氮化粪池污水,能够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0.
针对用来灌溉的污水中氮元素含量过高的特点,通过对现有灌溉渠道的改造,设计了一种新型污水灌溉渠道。该设计利用土壤的渗透及干湿交替原理、氮元素运移与转化规律,通过硝化与反硝化反应、沸石与土壤的吸附作用等原理来降低灌溉用污水中的氮含量。同时,为验证新型污水灌渠的净化效率,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设计渠道流量满足灌溉需求,且对污水中氮含量的去除具有明显效果,同时具有改造成本低、施工简单方便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序批式反应器对蓝藻的降解规律。[方法]采用序批式反应器好氧-厌氧资源化处置蓝藻,分析蓝藻中蛋白质、水溶性多糖、藻毒素的含量变化及甲烷产量。[结果]蓝藻中蛋白质和水溶性多糖类降解率较高,而且在好氧阶段完成大部分降解。藻毒素降解率为45%;沼气在厌氧60 d时,沼气体积占收集容器体积的62.1%。[结论]该研究为蓝藻的综合处置及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采用单池SBR法对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进行了试验研究,对亚硝化型硝化的可能性作了探讨。采用SBR法的最佳运行模式,对CODCr,BOD5,NH3-N分别为420 ̄4216mg/L,40 ̄990mg/L,120 ̄408mg/L的渗滤液进行处理,其去除率分别达到87.32 ̄96.56%,95.22 ̄99.33%,90.69 ̄99.34%,并提出了三池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3.
试验采用曝气-搅拌-曝气相结合的间歇曝气SBR工艺处理模拟废水,探讨不同有机容积负荷条件下,系统对COD、TN与TP的处理特性,并进行相关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0.70-1.96 kg COD/(m3·d)有机容积负荷范围内,系统COD、TN与TP去除率随负荷无明显变化趋势,处理效果稳定,耐冲击负荷。在所有运行期间,系统COD、TN与TP平均去除率均大于96%,处理效果显著。据试验所得,在0.70-1.96 kgCOD/(m3·d)有机容积负荷范围内,间歇曝气SBR工艺COD降解动力学模型为[(So-Se)·Q]/XV=(1.31×Se)/(194.96+Se),TN降解动力学模型为[(So-Se)·Q]/XV=(0.02×Se)/(3.42+Se)。  相似文献   

14.
利用自制的序批式混凝土生物膜反应器,进行生活污水处理试验,旨在开发一种高效低成本污水处理新技术.试验采用模拟生活污水,反应器的运行时序为:进水及缺氧反应1.25 h、曝气好氧反应1.25 h、静置沉淀0.5h、排水0.5h.试验结果表明,反应器对COD的平均去除率为94.1%,对BOD5平均去除率为95.4%,平均脱氮率为68.8%,平均除磷率为38.3%;影响反应器净水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容积负荷、C/N、水温以及生态膜数量等.  相似文献   

15.
彭乾  张鉴达  梁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231-21232,21296
[目的]研究SBR反应器中好氧颗粒污泥处理模拟废水的反应特性。[方法]将SBR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应用于模拟废水的处理,研究反应器中溶解氧随曝气强度的变化规律,并探讨一个反应周期内COD、TN、TP去除率的变化。[结果]不同曝气强度下,SRB反应器开始曝气时(第11 min)溶解氧值均最低,之后呈上升趋势,均在第13 min出现第一个"平台",且曝气强度越大,该"平台"越高;50min后溶解氧值波动较小。反应周期结束时,不同气速下COD、TN、TP去除率分别达98%、75%、80%以上,且不同气速对污染物的去除有一定影响。[结论]该研究为今后废水处理工程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6.
讨论了2级排队系统。顾客是成批Poisson流输入的,第1级是含n个并联且服从指数分布的服务台,第2级是单个服从pH分布的服务台。给出了排队平稳条件以及用矩阵迭代法得到了平稳队长分布和受阻概率分布。  相似文献   

17.
李璐  潘名宾  杨小俊  林碧花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087-18089
[目的]解决传统生化处理工艺处理低浓度城市污水时处理效果不理想问题。[方法]采用序批式生物膜法处理低浓度城市污水,对其处理效能进行研究。[结果]序批式生物膜系统对CODCr、NH3-N、浊度、总氮及总磷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5.00%、50.28%、62.11%、36.35%及18.76%;随着曝气时间的增加,系统对CODCr、NH3-N及浊度的平均去除率也随之增加,但当曝气时间超过60 min时,各污染物平均去除率均略有下降。[结论]该研究为南方诸多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偏低问题提出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8.
靶向测序基因型检测(GBTS)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于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型检测的技术在生物遗传改良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际跨国种业公司凭借其高通量、自动化、大规模的共享检测平台,基因型检测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随着从3G时代的高成本固相芯片和随机测序式基因型检测(genotyping by sequencing,GBS)发展到成本低、对检测平台要求较低、基于靶向测序基因型检测(genotyping by target sequencing,GBTS)的液相芯片,基因型检测技术完成了向4G时代的转变。在本文中首先介绍了两项最新的GBTS技术(基于多重PCR的GenoPlexs和基于液相探针捕获的GenoBaits)及其原理。同时,发展了可以在单个扩增子内检测多个SNP,称之为多聚单核苷酸多态性(multiple 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 cluster,mSNP或multiple dispersed nucleotide polymorphism,MNP)的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目标位点(扩增子)内变异的检测效率。与GBS和固相芯片相比,GBTS技术具有平台广适性、标记灵活性、检测高效性、信息可加性、支撑便捷性和应用广谱性。同一款标记集(例如玉米40K mSNP),可以获得3种不同的标记形式(40K mSNP、260K SNP和754K单倍型);并可以根据应用场景的需求,通过控制测序深度获得多种不同的标记密度(1—40K mSNP)。GenoPlexs和GenoBaits 2种技术相结合,可广泛应用于生物进化、遗传图谱构建、基因定位克隆、标记性状关联检测(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和混合样本分析——BSA)、后裔鉴定、基因渐渗、基因累加、品种权保护、品种质量监测、转基因成分/基因编辑/伴生生物检测等领域。目前,已经在20余种主要农作物、蔬菜以及部分动物和微生物中开发了GBTS标记50余套,并已广泛应用于上述领域。最后,展望了与未来GBTS应用相关的几个问题,包括便携式、自动化、高通量、智能化检测平台;根据用户需求定制的可变密度、多功能分子检测;GBTS与其他技术(KASP、高密度芯片、BSA策略等)的整合;基于资源共享的开源育种等。这些将推动GBTS技术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遗传改良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水稻基因组序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禾本科植物的模式植物。综述了基于图位克隆的水稻基因组序列,基因组大小为389 Mb,包括37 544个非转座因子相关蛋白的基因。95%的基因组序列被精确测定,包括全部的常染色质、2个完整的着丝点及6条完整的染色体。基因组中串联重复序列占14%,平均每Mb为51个SSR。SwaI光学限制性(酶切)图谱的构建使图距缩短了11%,使基因组大小变为382.17 M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