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统计全区家畜存、出栏数、计算各县(市)家畜的分布和结构,应用生态适应指数法排出各县(市)家畜生态类群序列,对今后畜牧业发展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2.
黄牛的工作被“铁牛”替代后将由役用家畜全面转入生产家畜,它能否继续发展将取决于能否在肉类生产上超过新的竞争对手-猪禽等生产家畜,本文简略地分析了黄牛在内类生产中的明显优势和巨大潜力,介绍了发挥这些优势和潜力的新饲养技术--处于生态循环养殖下的无粪养牛场。  相似文献   

3.
黄牛产业化生产是一个体系,即大规模饲养黄牛-→加工销售-→换回资金-→再大规模饲养黄牛-→.在这个体系中,饲养是基础,加工销售是龙头,效益是动力,技术和政策是保证.要实现这种生态循环,除了当地适宜的自然生态条件外,还要求有比较适宜的社会生态环境条件.本项目主要从家畜生态学角度探讨在适宜的自然和社会生态环境条件下,怎样实现养牛业规模化生产的途径和社会生态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包括优惠的政策,培育加工销售基地,加强技术服务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李峰  陈志杰 《家畜生态》1999,20(2):30-32
黄牛产业化生产是一个体系,即大规模饲养黄牛—→加工销售—→换回资金—→再大规模饲养黄牛—→。在这个体系中,饲养是基础,加工销售是龙头,效益是动力,技术和政策是保证。要实现这种生态循环,除了当地适宜的自然生态条件外,还要求有比较适宜的社会生态环境条件。本项目主要从家畜生态学角度探讨在适宜的自然和社会生态环境条件下,怎样实现养牛业规模化生产的途径和社会生态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包括优惠的政策,培育加工销售基地,加强技术服务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对内蒙古太仆寺旗典型草原全年连续放牧的家畜饲养方式,通过绵羊冬春暖棚舍饲饲养与放牧饲养对比试验,利用中国西部草地生态经济模型对太仆寺旗家畜饲养方式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家畜能量供需不平衡是导致家畜在当年10月至次年5月,体重下降、生产性能降低的主要因素,而舍饲可以缓解家畜能量需求不平衡状况。从当年12月至次年4月,暖棚日平均温度和夜平均温度分别比室外温度提高10℃和5℃,且差异显著(P〈0.05);在此阶段对家畜进行暖棚舍饲饲养,可减少母羊掉膘量3 kg/只,羔羊可增重1.25 kg/只。冬春季节实施暖棚舍饲对提高典型草原家畜圈舍的温度,减少家畜体能消耗,减少家畜掉膘量和促进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典型草原家庭牧场暖棚舍饲养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内蒙古太仆寺旗典型草原全年连续放牧的家畜饲养方式,通过绵羊冬春暖棚舍饲饲养与放牧饲养对比试验,利用中国西部草地生态经济模型对太仆寺旗家畜饲养方式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家畜能量供需不平衡是导致家畜在当年10月至次年5月,体重下降、生产性能降低的主要因素,而舍饲可以缓解家畜能量需求不平衡状况.从当年12月至次年4月,暖棚日平均温度和夜平均温度分别比室外温度提高10 ℃和 5 ℃,且差异显著(P<0.05);在此阶段对家畜进行暖棚舍饲饲养,可减少母羊掉膘量3 kg/只,羔羊可增重1.25 kg/只.冬春季节实施暖棚舍饲对提高典型草原家畜圈舍的温度,减少家畜体能消耗,减少家畜掉膘量和促进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优化草原生态脆弱期的家畜生产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大多数的草原区,天然植被放牧是家畜生产的主要方式.而天然草原在牧草的某些物候生长期对放牧是非常敏感的,尤其是在早春牧草返青后至3叶期这一阶段,放牧会使植物生长缓慢,整个生长季的牧草产量都减少.这段时期又正值幼畜断奶高峰,家畜对营养的需求急剧增加,草原的承载能力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因此,根据植被在此时期对放牧的反应把这个阶段称为草原生态脆弱期.生态脆弱期的家畜生产方式应与牧草物候生长阶段同步,这样才能在满足牧草的生物需要的同时,获得更高的牧草产量以及家畜后续生产性能.本研究探讨了在早春草原生态脆弱期内可供选择的家畜生产方式:人工草地放牧,天然草地轮牧补饲,舍饲育肥以及限制饲养等.  相似文献   

8.
在畜牧业生产现代化进程中,为了改善家畜的饲养管理条件和提高它们的生产力,近年来越来越广泛地使用人造紫外线光源—水银石英灯和红外线灯,以此弥补家畜天然紫外线辐射的不足。然而在对不同种类、不同品种的家畜进行紫外线照射的实践中,迄今人们还没有掌握到充足的科学依据,证明哪一种照射量和照射方式对哪一种家畜适宜。一般说来,照射应考虑家畜的饲养、年龄、生产力,以及所在地理环境等条件。  相似文献   

9.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环境问题越来越被世人所关注,可持续性畜牧业已成为发展的主方向,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在很多发达国家相继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宁夏于2002年5月份实施“封山禁牧”政策,所有放牧家畜全部转入舍饲。从大局看这是一项改善自然条件、保护生态环境的好政策,但是对于长期以放牧为主的滩羊来说,饲养环境和饲粮组成均发生了明显改变,这对滩羊生产和肉品质是否会产生影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此,试验选择放牧和舍饲2种饲养方式,比较在不同饲养条件下的滩羊肉质理化特性,为选择适宜的滩羊生产方式提供科学依  相似文献   

10.
《家畜生态学报》创刊于1980年,主要刊登动物环境生理生态、环境营养生态、繁殖生态、行为生态、遗传生态、疾病生态、系统生态以及与畜牧生产密切相关的畜牧场工艺设计、畜牧场环境控制、环境检测与评价、畜牧场环境保护、农牧业生态系统设计与评价和畜牧业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性论文。三十多年来,《家畜生态学报》及时报道了家畜环境科学方向的重要研究成果,在促进牧业生态学科的发  相似文献   

11.
为了合理利用青海省甘德县天然草地资源,对甘德县天然草地草畜平衡状况、天然草地生态保护建设项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甘德县天然草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郭孝 《家畜生态》1999,20(2):33-35
河南省具有良好的家畜生态环境,丰富的畜种资源,发展水平高,生产潜力大。  相似文献   

13.
草业是青海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治理的基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拉元林 《草业科学》2002,19(4):7-10
分析了青海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失调产生的问题及生态环境失调的主要原因,指出在经济发展中忽视生态环境治理和在生态环境治理上实行重林轻草违背自然规律的失误,草业是青海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治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生态地理比较分析法,根据青海牦牛类群分布的自然环境特点,研究了青海牦牛形成与分布的自然生态规律,青海牦牛不同类群的体型结构(体尺、体型结构)与生态因子(海拔、气温、降雨量、植被状况)的相关规律。结果表明:为了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青海不同类群的牦牛的体型指标、生理指标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青海省草地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有俊 《青海草业》2013,22(2):15-19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开展,青海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着眼建设生态文明大局,提出了"生态立省战略",一批重点生态治理工程相继启动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人与畜、畜与草之间的供求矛盾,草地退化、沙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依然严重。机遇和挑战依然存在。因此,要进一步完善草原承包责任制、加强草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青海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配套政策、加大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同时要适度控制牧业人口,提高人口综合素质,建立健全草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机构,调整人员结构,引进专业人才,改善工作条件,提高体系服务的功能和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6.
青海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刍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青海草地畜牧业面临着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但也存在着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只要转变观念,理清发展思路,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加快产业化进程,完全可以实现青海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青海省"西繁东育"工程经济、生态效益核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农民关心的经济收益问题,核算了"西繁东育"的经济收入;同时,参考Robert Costanza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核算以及谢高地等对中国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青藏高原生态资产价值的评估,对"西繁东育"工程带来的生态效益进行估算.藏系绵羊羔羊、淘汰母羊和牦牛牛犊西繁东育为农民带来的经济收益分别为38.98,47.12元/只和212.6元/头,而因此产生的生态效益价值高达5 301.85元/个羊单位和15 953.31元/头,在青海实施"西繁东育"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提高牧户抗灾保畜能力,因此而产生的生态效益也非常可观.  相似文献   

18.
青海是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主要表现在:可利用草场面积、年末大牲畜头数、头只数、肉用牛羊出栏数及产肉量、活畜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对青海畜禽资源的优势现状及其畜牧业发展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它将为促进我国、我省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提高青海省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对策及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映义 《青海草业》2005,14(3):23-25
本文在分析青海省畜产品市场化现状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提高青海省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秦海蓉 《青海草业》2012,21(1):34-36
青海省从2003年开始,在三江源地区实施围栏封育、补播改良、减畜禁牧等退牧还草工程。截至2010年底,共安排中央投资20.12亿元,完成禁牧任务733.33×104hm2,区域补播工程集中连片治理退化草地16.6×104hm2;工程实施范围覆盖了玉树、果洛、海南等地的17县71个乡。经过退牧还草工程跟踪调查,退牧还草区的草地植被群落高度有所增加,项目区草地植被和生产力有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