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侵染性克隆接种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YEP1和YEP2培养基培养番茄黄化曲叶病毒侵染性克隆pBinPLUS-1.7A+2β,并用固体菌落、液体菌菌液浓度OD600≈0.6、液体菌菌液浓度OD600≈1.0对感病番茄品种MM、中蔬4号、98-B1在4~6叶苗期进行接种处理。结果显示,2种液体培养基的液体菌菌液浓度为OD600≈0.6时接种处理发病率较高,并初步确立了无TY发病地区侵染性克隆接种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2.
探讨不同根瘤菌接种方式的实施效果,以前期分离、鉴定、纯化的3株根瘤菌菌株为供试材料,选用南疆地区复播大豆绥农35为供试品种,比较根瘤菌拌种、做种肥、随水滴施等接种方式的效果,测定大豆结瘤数量、根瘤干重、植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分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指标,探讨接种方式和根瘤菌对复播大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接种方式均能促进大豆根系结瘤,其中,以SN7-2拌种、SMH12做种肥,SN7-2做种肥和T6随水滴施大豆根瘤菌结瘤效果最好;SN7-2拌种,SMH12做种肥,SN7-2做种肥,T6随水滴施能显著促进大豆干物质积累,SN7-2拌种或者SN7-2做种肥、T6随水滴施均促进干物质向生殖器官分配;不同接种方式通过增加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提高大豆籽粒产量,SN7-2适合以拌种或做种肥的方式接种,T6适合随水滴施。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土著根瘤菌制剂最佳施用浓度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黑龙江省土著根瘤菌制剂对大豆生长的影响,筛选出最佳使用浓度,以结瘤能力较强的根瘤菌菌株为试材,通过活化、摇床培养设定4个浓度梯度,混拌接种于大豆,在结荚期测定其植株生物量、根瘤鲜重、根瘤干重和根瘤数,并于成熟期对其产量构成因子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接种根瘤菌后,叶片颜色深绿、株高升高,单株根瘤数目增加,并在结荚期达到结瘤高峰。根瘤干鲜比随着根瘤菌液浓度的变化呈现抛物线状,菌细胞0.8×108个·mL-1浓度处理的根瘤干鲜比最高,对照根瘤菌液处理的根瘤干鲜比明显高于试验中各菌液处理的根瘤干鲜比。接入根瘤菌处理的大豆生物量均高于菌液对照处理及清水对照处理,菌细胞0.6×108个·mL-1处理的生物量达到最高。低浓度菌液处理的根冠比小于高浓度菌液处理。株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随着根瘤菌液浓度的变化也呈现出抛物线状,菌细胞均以0.6×108个·mL-1根瘤菌液浓度处理最高。根瘤菌液各浓度处理的百粒重变化不大,略高于菌液对照处理而显著高于清水对照处理。因此,黑龙江省土著根瘤菌制剂推荐使用浓度菌细胞0.6×108个·mL-1。  相似文献   

4.
将已构建的与减数分裂相关的OSD1基因的RNAi载体通过农杆菌转化香石竹品种‘Nogalte’,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得出如下最佳转化条件:预培养4 d、黑暗下共培养5 d、农杆菌菌液浓度OD600=0.5、共培养基中AS浓度30 mg/L、农杆菌侵染时间30 min。  相似文献   

5.
豌豆根瘤菌高效菌株的筛选及共生匹配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燕农2号’豌豆品种接种5种不同根瘤菌后的生长态势、产量、结瘤状况及固氮效应.结果表明:供试菌株中以菌株ACCC16101处理的植株生长态势、生育性状、结瘤状况、固氮效果和增产效果最为明显.接种菌株ACCC16101后豌豆的单株瘤数、单株榴干质量、植株全氮量、单株生物量、干粒质量均极显著增加(P<0.01),分别较对照增加了66.57%、102.17%4、4.73%、56.04%、13.06%;产量比对照增加了48.76%.菌株ACCC16103尽管未表现出菌株ACCC16101的增产效应,但其瘤干质量、单株结瘤数、植株全氮含量比对照增加了82.61%4、9.09%和40.74%.初步认为对豌豆品种‘燕农2号’,菌株ACCC16101和ACCC16103是根瘤菌接种、根瘤菌剂生产的首选菌株.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农杆菌介导的莴笋遗传转化的影响因素,建立莴笋高效遗传转化体系,通过设置不同预培养、共培养时间,探讨其对外植体芽分化率的影响;设置不同农杆菌菌液浸染浓度及浸染时间,探讨其对外植体致死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对莴笋外植体预培养2d,外植体芽分化率最高;共培养0、1、2d,外植体芽分化率差别不大;当农杆菌菌液OD600值为0.3、0.5,分别侵染1、3、5min,外植体致死率相差不大。因此,在莴笋遗传转化中,采用外植体预培养2d、共培养2d,农杆菌菌液OD600值为0.5、侵染时间5min的遗传转化体系能提高莴笋的遗传转化率。  相似文献   

7.
将已构建的与减数分裂相关的OSD1基因的RNAi载体通过农杆菌转化香石竹品种‘Nogalte’,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得出如下最佳转化条件:预培养4 d、黑暗下共培养5 d、农杆菌菌液浓度OD600=0.5、共培养基中AS浓度30 mg/L、农杆菌侵染时间30 min。  相似文献   

8.
以发根农杆菌Accc10060菌株侵染地黄外植体,研究不同菌液浓度、不同侵染时间和不同共培养时间对地黄毛状根诱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发根农杆菌Accc10060菌株可成功诱导出地黄毛状根,PCR检测发现发根农杆菌Ri质粒rol C基因已整合到地黄基因组中并得到表达;单因素试验结果显示,在地黄毛状根的诱导过程中,诱导的最佳菌液浓度为OD600=0.6,最佳侵染时间为10 min,最佳共培养时间为4 d。  相似文献   

9.
选用两种不同基因型陆地棉华抗6号和06S62为材料,以无菌黄化苗茎尖为受体,用农杆菌介导法进行转化,对不同的菌液浓度、浸染时间和负压处理等进行了比较试验,探讨农杆菌介导对两种不同基因型棉花遗传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杆菌介导棉花转化的适宜条件是:对于华抗6号,菌液浓度OD600达到0.7、浸染时间10 min、负压处理10 min时,转化效果较好;对于06S62,菌液浓度OD600达到0.9、浸染时间15-min、负压处理15 min时,转化效果较好;华抗6号的转化率高于06S62,其最高转化率为8.81%.通过该茎尖遗传转化体系,将bar导入上述两种基因型棉花获得了抗除草剂的转基因植株.  相似文献   

10.
以草莓品种红颊的叶片为受体,通过对影响遗传转化的一系列因子:潮霉素选择压、抗生素种类和浓度、农杆菌浓度、侵染时间和共培养时间的优化,获得了较高转化效率的体系。结果表明:菌液浓度为OD600=0.4,侵染时间为6 min,选用250 mg/L的Cb作为抑菌抗生素、5 mg/L的潮霉素作为筛选抗生素,共培养时间3 d是一个高效的转化体系,抗性芽诱导率达到25%。  相似文献   

11.
不同类型小豆种质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及性状关联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野生、半野生、栽培型小豆的遗传多样性,进一步阐明小豆的起源进化与传播,提高小豆种质的利用效率。【方法】从69对小豆和黑吉豆SSR引物中,筛选出11对多态性好的SSR标记,并结合植株形态性状特征鉴定,对558份来自中国、日本、韩国、不丹、缅甸的野生、半野生和栽培小豆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性状关联分析。【结果】共检测到86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位点等位变异数为7.82个,变幅6—10个。野生、半野生、栽培型小豆都有其特征带,栽培小豆的特征带绝大多数来源于中国;野生小豆的特征带仅出现在中国西南、不丹和日本南部地区的种质中。遗传离散度是野生型>半野生型>栽培型,半野生型小豆更接近野生型小豆。聚类分析把558个小豆种质分为5大类,归类有较明显的地理相关性和遗传类型的趋同性。日本栽培小豆与韩国和日本野生及半野生小豆亲缘关系近,中国西南野生小豆与东南亚野生材料遗传关系近,与江苏地方品种遗传关系较近。关联分析表明,位于小豆第7连锁群的黑吉豆BG111标记分别解释野生和半野生小豆的主茎节数、茎粗、顶蔓、主茎分枝数性状的49%、44%、31%和18%;栽培小豆中,第1连锁群的黑吉豆BG48、第5连锁群的BG20和第9连锁群的小豆AZ24标记分别解释生育期、株高和单荚粒数、主茎分枝数性状的9%、7%、5%和6%。【结论】野生小豆遗传多样性丰富、变异背景广泛;中国栽培小豆起源于中国,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黑吉豆BG111标记与野生和半野生小豆的茎粗、顶蔓、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性状相关联;黑吉豆BG48和BG20、小豆AZ24标记分别与栽培小豆的生育期、株高和单荚粒数、主茎分枝数相关联。  相似文献   

12.
小豆SSR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骆晚侠  张李  杨凯  李奕松  赵波  李明  万平 《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7):3534-3544
【目的】以小豆SSR为锚定标记,将公开发表的豇豆SSR、普通菜豆SSR和EST-SSR标记定位整合到小豆遗传连锁群中,构建中国小豆遗传图谱,为小豆基因定位、图位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更多可用的分子标记。【方法】用1 473对SSR和EST-SSR引物进行PCR扩增,包括906对豇豆SSR、123对普通菜豆和196对小豆SSR引物及248对普通菜豆EST-SSR引物,筛选亲本间多态性标记,验证栽培小豆HB801×AG109及GM892×AG110的F2分离群体。【结果】整合和构建了含有145个SSR和EST-SSR标记小豆遗传连锁图谱,包括59个小豆SSR标记,新增63个豇豆SSR、9个普通菜豆SSR、14个普通菜豆EST-SSR标记和1个茎色标记。紫茎色性状被定位在第9连锁群,离CEDG022和cbess058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9 cM和0.1 cM。图谱全长823 cM,覆盖11个连锁群,每个标记间平均距离为5.64 cM。每个连锁群长度为49.1—125.6 cM,平均长度74.82 cM;每条染色体上的标记数7—26个,平均13.27个。【结论】率先把小豆近缘物种分子标记引入小豆,加密了小豆SSR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  相似文献   

13.
AM菌根真菌和根瘤菌对四季豆生长影响的效应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充分利用菌根菌的解磷作用与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减少化肥的施用,尝试给豆科植物接种AM菌剂和根瘤菌剂。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接种AM菌剂和接种根瘤菌剂可提高四季豆结瘤率和结瘤量(接种47d后结瘤量增多了67%)、增加根重和根径、促进四季豆生长、增加单果重及荚果大小,接种根瘤菌可增加根部土壤全氮含量和速效磷的含量,增加四季豆经济产量,最多达30%。  相似文献   

14.
120 azuki bean germplasms from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were selected for drought-resistanc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drought-resistance and photooxidation-resistance. So, the detecting technique for photooxidation-resistance should be suggested as a reference method to select the drought-resistance germplasms in azuki bean  相似文献   

15.
四棱豆根瘤细跑超薄切片的电镜观察表明:根瘤红色中心组织包含有受根瘤菌(Rhizobium spp.)侵染细胞和非侵染细胞。细菌侵染进入宿主细胞中转变成固氮类菌体。最初可见到有周膜包裹的单个类菌体细胞。在周膜内,类菌体经细胞分裂逐渐形成几个类菌体,这就是发展成熟根瘤共生细胞结构的形态特征。本文还对四棱豆类菌体细胞结构与固氮功能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不同地区大豆根瘤菌培养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环境是影响根瘤菌结瘤固氮的首要因素,其类型、pH以及其他理化性质都能影响根瘤菌的接种效果。因此有必要对不同地区大豆根瘤菌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使大豆接种根瘤菌,能够在植物根部产生大量有效根瘤,达到增产目的。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得到海伦、绥棱、北安、呼兰和绥化的大豆根瘤菌的最佳培养条件。培养时间分别为48、48、48、96和48h;pH分别为6.0、7.5、6.5、8.0、6.5;转速分别为180、180、160、180、180r·min-1;培养温度均为28℃。  相似文献   

17.
利用AFLP标记鉴定小豆栽培型种质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11对AFLP引物,对94份来自我国的小豆栽培型种质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得到689条清晰的谱带,其中324(47.0%)条呈多态性,平均每对AFLP引物得到29.5条多态性带;平均遗传距离0.285,变异幅度为0.009~0.836。利用AFLP多态性数据进行NeiandLi遗传相似系数聚类分析,可将94份种质相互区分开,并划分为4个明显不同的组群,表明我国栽培型小豆种质存在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4个组群的遗传多样性表现出明显的生育特性和生长习性趋同性,也表现出一定的地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筛选豆象干标本基因组DNA的有效提取方法。[方法]以口岸截获时间不等的豆象干标本为材料,在传统方法上加以改进,对从干标本中提取豆象基因组DNA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将其所提取的基因组DNA的纯度和浓度与CTAB法和SDS法进行了比较,并对DNA进行了完整性及PCR验证。[结果]与CTAB法和SDS法相比,豆象干标本提取方法提取的DNA OD260/OD280值均在1.7~1.9,且浓度合适。DNA完整性及PCR验证结果表明,豆象干标本提取方法比较适合后续PCR试验的开展。[结论]豆象干标本提取方法适合该研究中豆象干标本基因组DNA的提取,可推广到检验检疫工作中截获豆象的检疫鉴定中,以缩短检验检疫工作周期,提高检验检疫工作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鲜食糯玉米杂交种津农1的选育过程,研究了该品种的产量性状、品种特性和适宜种植的区域。结果表明,津农1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生态适应性好等特点,可作为鲜食玉米在国内大多数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鲜食糯玉米杂交种津农3的选育过程,研究了该品种的产量性状、品种特性和适宜种植区域。结果表明,津农3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生态适应性好等特点,作为鲜食玉米可在国内多数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