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王刚 《现代农业》2011,(5):91-91
一、生产优质水稻的意义上世纪80年代以前,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是农作物产量,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是主要问题。上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在吃饱的同时,开始追求吃的好,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也开始向优质高产转移。进入新世纪人们对饮食提出更高要求标准,对农产品的追求是吃出品味,吃出营养,吃出保健。因此人们在购买大米时要问经销商是什么品种,什么产地。经销商在批发大米时也要问加工商以上两个问题,加工商在向  相似文献   

2.
一、生产优质水稻的意义 80年代以前,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是农作物产量,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是主要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在吃饱的同时,开始追求吃的好,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也开始向优质高产转移.进入新世纪人们对饮食提出更高要求标准,对农产品的追求是吃出品味,吃出营养,吃出保健.因此人们在购买大米时要问经销商是什么品种,什么产地.  相似文献   

3.
优质水稻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生产优质水稻的意义 80年代以前,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是农作物产量,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是主要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在吃饱的同时,开始追求吃的好,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也开始向优质高产转移。进入新世纪人们对饮食提出更高要求标准,  相似文献   

4.
稻米是城乡居民的主食,在短缺经济年代,农业生产的目标是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因而长期以来在水稻生产中偏重于产量的提高。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对稻米品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市场表现为优质米紧缺,劣质稻米难卖。为适应这一新形势,调整稻米品种结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科学技术日渐成熟、工业生产不断更新,农业领域技术应用也开始进行相应升级与创新。提高农作物质量和产量作为现代化农作物种植核心目标及农业科研主要课题,对生产力的进步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小麦作为我国食品工业的生产原料和人们的主要粮食作物,加大对优质小麦栽培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力度迫在眉睫。基于此,本文结合优质小麦的栽培技术,进一步提出优质小麦有效推广的对策,以期为小麦种植户及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绿色食品是我国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之一。是优质农产品品牌的高级形式。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农业发展开始战略转型,步入从单纯追求数量增长向高产优质高效并重的重大转变。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的农业生产中,由于长期施用速效化肥,尤其是大量使用氮肥,加之施肥比例失调,土壤缺钾严重,导致农产品的品质下降,农业生产效益降低。随着农作物的持续高产,土壤中的有效硅含量迅速降低,缺硅土壤也很普遍,要使作物高产优质,必须在土壤中补充钾和硅。目前,我国的肥料市场是氮肥等供过于求;钾肥,尤其是无氯钾肥严重不足,长期依赖进口;硅肥推广应用刚刚起步。因此,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由主要追求高产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对长效硅钾肥的需求会迅速增长。  相似文献   

8.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稻米是我国60%以上人口的主食。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目益提高,人们对食用米的需求开始从温饱型向优质型转变,因此,优质米生产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和关注。浦城县地处福建省北部,武夷山脉腹地,土壤肥沃,农作物生长季节日照充足,具有优越的优质米生产条件。浦城农业以主产稻谷为主,是全国和全省首批商品粮基地县之一。  相似文献   

9.
<正>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已正式向社会发布。一号文件的突出亮点,就是提出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解决优质农产品供给问题,发展农业新业态。一号文件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紧跟消费需求变化,不仅要让人们吃饱、吃好,还要吃得健康、吃出个性;不仅满足对优质农产品的需  相似文献   

10.
浅析施肥对水稻优质栽培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农业标准化实施和无公害稻米市场准入的新形势 ,分析施肥量偏高和肥料结构不合理对水稻优质栽培的影响 ;指出要尽快适应标准化农业的新形势 ,改变以追求产量为目标的传统数量型栽培习惯 ,确立以产量为基础、优质为目标的现代质量型栽培观念 ,生产无公害绿色稻米 ;并提出了实现水稻施肥与优质栽培协调统一、减控施肥对优质栽培负面影响、提高稻米品质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生产无公害优质果品既是当今世界果树生产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和总趋势,也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果品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水果的品质则是我们果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结合近几年的果品生产实践,并参阅无公害果品生产标准,现将提高苹果的果实品质的技术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析评台湾永续农业发展目标与举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0年代以来,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共同追求的目标,台湾称之为“永续农业”。其理念的产生最初来自人们对自然资源恶化影响农业生产以至人们健康的反思,而产生为维持地力、消除化学污染,提倡以回归自然法则发展有机农产品生产的观点。随后这种观点逐渐深...  相似文献   

13.
浅析有机茶生产基地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开始注重有机绿色食品,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健康食品已经成为人们消费的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14.
十二月初,省农学会、省农业技术推广协会联合举办了《青海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围绕青海农业发展的现状,前景和战略对策进行了认真热烈的研究讨论,发表了很多中肯深刻的见解和建议。一致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农村改革和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农业生产大幅度增长。这对全省人民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起了决定性作用。90年代,我省农业应当在保证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求,帮助农民进入社会主义市场轨道,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调整农业结构和农产品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现就会议研讨的问题向省人民政府提出如下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优质安全稻米生产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农业发展新阶段、国际大市场、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等5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发展优质安全稻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简要回顾了我国优质安全稻米研究和生产的三个阶段,分析了优质安全稻米发展在品种、产业化经营、栽培技术及加工上存在的问题和难点以及发展的机遇。据此,提出了我国优质安全稻米的发展对策,即加强优质品种的选育、引进和推广;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建立专用生产基地;建立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加快优质安全稻米产业化进程;研究完善井推广优质安全栽培技术体系,提高技术到位率;创建优质安全稻米精深加工体系,全面提高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16.
马铃薯是营养丰富的重要粮菜兼用作物,在华东和中原二季作地区马铃薯作为高效优质农业的一部分可进行春、秋两季栽培.以春季为主要生产季节,商品薯在夏初蔬菜淡季上市,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秋季以留种为主.针对二季作马铃薯主栽品种存在抗病性差,退化快,商品性欠佳,以及休眠期偏长,秋季留种产量低等问题,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自70年代初开始,以抗病、优质、丰产为目标,开展早熟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工作.中薯3号是继中薯2号之后新近育成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7.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大部分地区都有种植。水稻的产量对于农业经济及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有重大的作用,所以无论是农业科研工作者还是种植者,追求水稻高产优质一直是不变的目标,本文主要对水稻种植过程中一些关键技术环节进行了分析,以供农业生产中进行参考,为水稻的高产优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稻米品质的要求逐渐提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的品质,今后只有优质粮食才按保护价收购。但目前我省早季种植的杂交稻及常规稻,多数品质偏差,很难适应市场的需要。优质已成为早稻育种的重要目标和生产上的迫切需要。亚花1号是福建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用TG002(籼)与皖恢1号(粳)杂交,利用F1花药培养加快稳定的生物技术培育成功的优质早稻新品种。1997年获福建省农业名特优新产品金奖和最畅销产品奖。为了加速亚花1号在我省水稻生产上的推广利用,现将其主要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简介于下: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农业生产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主要农产品由供应短缺,变为结构性的过剩。90年代以来,尤其是1992年《国务院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发布之后,我省种植业取得了突破性发展,粮食保持稳定增长,内部结构有较大改善,经济...  相似文献   

20.
随我国加入WTO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对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产品品质,降低农产品中有害物质含量,是适应国际、国内市场需要,保障人们身体健康,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科学施肥则是夺取作物优质高产的重要保证。为了实现无公害农产品优质、卫生、安全、富有营养的目标,除采用优良品种,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精细管理外,推广平衡施肥技术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