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的施用肥料和农药,是稻田养鱼成功的关键,现将养鱼稻田施肥和施农药的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一、施肥技术。施肥要掌握“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以农家肥为主,少施化肥”的原则。化肥和农家肥对鱼类都无大的毒性,但在高温条件下,若水中  相似文献   

2.
正确处理稻田养鱼三大矛盾有些养鱼户缺乏稻田养鱼的技术,没有很好处理好“施肥、投药和晒田”的稻鱼之间三大矛盾,使稻田养鱼收效甚微。那么怎样处理好这些矛盾呢?1.施肥:养鱼稻田的施肥主要在于掌握施追肥,因为追肥往往是在稻田放了鱼之后进行,一般是以化肥为主...  相似文献   

3.
稻田养鱼,以稻为主,稻鱼兼作,充分挖掘稻田的生产潜力,以鱼促稻,稻鱼双收。随着稻田养鱼的发展,它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1、发展稻田养鱼的意义 1.1增肥保肥作用。鱼类排出的粪便施于田面,为水稻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肥。  相似文献   

4.
夏季水温高,是鱼类摄食多、生长快的旺季,许多养鱼专业户、重点户,加强投饵施肥,使得池塘里鱼多、饵足、水肥,这就很容易出现泛塘死鱼,造成很大损失.这种情况,本县已多次发生.经采用减少精料和有机肥的施入量,辅之以化肥,既不易泛塘,又能夺得高产. 施用化肥养鱼,还是建立在有有机肥的基础上,如果塘中没有有机质,单用化肥,其效果不能持久.池塘中天然饵料(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长,需要各种营养元素,用化肥作追肥,主要补充浮游生物大量需要的氮、磷、钾等元素的不足.据试验,在养成鱼的池塘中,搭配施放尿素1斤,可长鱼1-1.5斤左右;施碳酸氢铵1斤,可长鱼0.7斤左右.除了增加饵料生物供鲢、鳙鱼食用外,增加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为  相似文献   

5.
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表明,稻田养鱼施用长效尿素用基肥,省力、不必追肥,水稻产量比施尿素田的高5%;养鱼稻田施长效尿素3~4天后即可放养鱼种,对鱼无毒寄。与同面积施尿素田相比,放养同等数里的鱼种,长效尿素田的鱼种产量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6.
根据水稻生长发育特征和鱼类的生活习性及生长规律,我们设计出田凼工程养鱼为基础的配合水稻半旱式栽培、间作高笋(即茭白)、放养细绿萍作为鱼类饵料的养鱼组合模式,既解决水稻生长期中需浅水和施肥、施农药、放水晒田与鱼类生存的矛盾,又解  相似文献   

7.
北方寒地养鱼稻田的水稻旱育稀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田之所以能够养鱼,并能获得“稻田养鱼鱼养稻,水稻增产鱼丰收”的效果,是由于稻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决定的,是鱼类在稻田生产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这种“地位”和“作用”是在人们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下实现的,而实现这种“控制”和“调节”必须坚持“以稻为主,以鱼为辅”的原则。本文根据稻鱼双丰收的生物学原理,拟在对  相似文献   

8.
1.依据稻鱼结合方式,可将稻田养鱼方法分为稻鱼并作型稻田养鱼、稻鱼轮作型稻田养鱼和稻鱼间作型稻田养鱼三种类型。(1)稻鱼并作型稻田养鱼。即种稻养鱼在同一田块同时进行。这是比较普遍的养殖方法。根据水稻栽收手段又可将这一方法划分为单季稻田养鱼和双季稻田养鱼。单季稻田养鱼还可根据水稻成熟季节划分为早稻田稻田养鱼、中稻田稻田养鱼和晚稻田稻田养鱼。双季稻田养鱼根据鱼类是否连养可划分为双车独立种养稻田养鱼(即随着稻谷的两次裁收,鱼类也相应两次放捕)和双车速养稻田养鱼。(2)稻鱼轮作型稻田养鱼。即稻田种稻时不养…  相似文献   

9.
施肥是夺取养鱼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根据稻田、池塘、水库的不同养殖环境,施肥技术也各有特色。1稻田施肥稻田施肥要兼顾水稻和鱼类共生的特点,基肥以施农家肥为主。但农家肥有效成份含量低,特别是氛元素远远不能满足水稻高产的起码要求,因此增施化肥作为水稻追肥是不可缺少的,同时也是夺取养鱼高产的有效途径。稻田养鱼施用化肥要适时适量,掌握量少次多的原则,每667d每次施用尿素不超过7kg,过历酸钙不超过10kg。碳酸氢按本是最便宜、见效快、转化率高的的好氮肥,但因其分解产生的氨气刺激性大、毒性重、若掌握不好反而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10.
耿浩 《内陆水产》1997,22(5):14-14
鱼池施肥是我国传统养鱼提高产量的重要方法。不同季节,鱼生长速各异,施肥的种类、数量、方法也各不相同。按照季节合理施肥,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但若施肥不当,既会提高生产成本,又可能造成泛塘死鱼事件,给生产造成重大损失。那么,如何按照季节合理施肥呢?l春季巧施肥,早肥促早发回.1浅水施基肥,确保肥水下塘干地清塘后,鱼种放养前15-20天,合理施基肥,水深lin,每667m’施有机肥500kg,配施20kg的磷肥,培肥水质,肥水下塘。1.2早春追大肥,追长促轮捕早春以后,水温渐高,抓时机大量施追肥300-400kg,隔10-15…  相似文献   

11.
“垄稻沟鱼”是我国农业、水产科技人员运用农业生态学理论,在总结稻田养鱼技术的基础上,经过试验而确立的种稻养鱼结合的新方法。通常的做法是将水田平作改为垄作,在垄上种稻,沟里养鱼,合理地调节土壤水分、温度、空气和养分,从而改善水稻和鱼类的生长条件,促使稻、鱼都能较好地生长,综合利用水田资源,充分挖掘水田生产潜力,达到稻、鱼双丰收,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稻田养鱼综合开发模式及其生态经济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稻田养鱼综合开发是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有机结合,是集传统农业、生态农业和现代高产、低耗、高效农业为一体的集约型复合结构生产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生态意义。一、稻田养鱼对水稻的增产功效及其累积效应现代稻田养鱼已逐步向加高加宽田埂,开挖鱼幽鱼肉等工程化养殖方式发展,其产出量已普遍实现亩产“千斤稻百斤鱼”,在四川德阳等地区大面积实现亩产“千斤稻千斤鱼”,最高的亩产已达到千斤稻五千斤鱼。鱼类养殖量的大幅提高,加大了对稻田环境及水稻生长的影响,如鱼类饲料残渣和粪便等有机物的大量残留使土壤肥力迅速提高。…  相似文献   

13.
施肥养鱼是小型水库进行集约化养殖、提高鱼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合理施肥是施肥养鱼的基本要求,那么,如何进行合理施肥呢? 1、施肥的种类:水库施肥的种类包括有机肥和无机肥。有机肥包括禽、畜粪以及人粪尿等;无机肥主要有尿素、碳酸氢铵、过磷酸钙和复合肥等。由于水库与池塘相比有水交换量大,水位不稳定,水较深等特点,因此,在  相似文献   

14.
稻田养鱼应以水稻为主,兼顾养鱼。这一指导思想是根据稻鱼共生理论,利用人工新建的稻鱼共生关系,将原有的稻田生态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转化,达到水稻增产鱼丰收的目的。如果是鱼丰收而水稻减产。那么稻田养鱼是发展不起来的。根据促进水稻增产兼顾养鱼的指导思想,我们认为稻田养鱼应以养草鱼为主(50  相似文献   

15.
稻田养鱼应以水稻为主,兼顾养鱼。这一指导思想是根据稻鱼共生理论,利用人工新建的稻鱼共生关系,将原有的稻田生态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转化,达到水稻增产鱼丰收的目的。如果是鱼丰收而水稻减产,那么稻田养鱼是发展不起来的。根据促进水稻增产兼顾养鱼的指导思想,我们认为稻田养鱼应以养草鱼为主(50~70%),因地制宜地搭配一些鲤鱼和尼罗罗非鱼等。  相似文献   

16.
赵连胜  张金兰 《水产科技》1995,(5):18-19,17
稻田养鱼应以水稻为主,兼顾养鱼,这一指导思想是根据稻鱼共生理论,利用人工新建的稻鱼共生关系,将原有的稻田生态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转化,达到水稻增产鱼丰收的目的。如果是鱼丰收而水稻减产,那么稻田养鱼是发展不起来的。根据促进水稻增产兼顾养鱼的指导思想,我们认为稻田养鱼应以养草鱼为主(50—70%),因地制宜地搭配一些鲤鱼和尼罗罗非鱼等。  相似文献   

17.
稻田养鱼既可改善稻田生态环境,充分利用稻田生物资源,发展淡水养鱼,又可以使粮食获得增产。目前我县稻田养鱼还是沿用传统的养殖方式,只是单养“禾花鲤刀一种,鱼产量低,一般亩产只有2.5~5公斤,同时在生产过程中稻鱼存在一些矛盾,诸如晒田、施肥、使用农药等等。  相似文献   

18.
稻、鱼、蛙生态养殖模式尚处于示范阶段 ,刚刚起步就显示出许多优势 ,是“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的好模式 ,值得研究、推广。1 稻、鱼、蛙生态养殖模式和条件1 1 稻、鱼、蛙生态养殖模式稻田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小环境 ,田中种稻 ,水里养鱼 ,田、水的空间再养美蛙 ,形成生态养殖的框架。水稻选择抗病力强 ,产量高的品种 ,鱼选择以鲤、鲫为主的杂食性品种 ,蛙选择当前养殖技术较成熟、生长较快的美蛙。在稻、鱼、蛙的种养结构中 ,以蛙为核心主体带动稻和鱼。因此 ,用灯光诱蛾作为蛙的主食品 ,蛾多的时候可作为鱼的饵料 ,蛾不足的…  相似文献   

19.
山区畦栽稻田养鱼是根据稻鱼共生、相互促进的原理,充分利用畦栽稻田的多畦沟进行养鱼的一种养殖方式。它对巩固、稳定稻田养鱼面积,提高稻田养鱼经济和生态效益有着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就沙县富口乡近年来进行的畦栽稻田养鱼,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 1.稻田条件:水稻面积1.3—2.4亩,系烂泥、冷浸田,水源方便,鱼坑有进排水口,口处设有用铁丝编成的拦鱼栅,以防逃鱼。  相似文献   

20.
韦公远 《齐鲁渔业》2004,21(7):20-21
稻田养鱼应以水稻为主,兼顾养鱼。这一指导思想是根据稻鱼共生理论,利用人工新建的稻鱼共生关系.将原有的稻田生态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转化,达到水稻增产鱼丰收的目的。根据促进水稻增产兼顾养鱼的指导思想,我们认为稻田养鱼应以草鱼为主(50%~70%),因地制宜搭配一些鲤和尼罗罗非鱼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