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 CH—100型长炒青绿茶连续炒干机七六年十一月底开始设计;七七年夏、秋茶进行了主机性能试验;七八年安装了全套机组,进行了春、夏茶试验和春、夏、秋茶生产考核,初步取得成功。一、机组简介 6 CH—100型长炒青绿茶连续炒干机(以下简称“连炒机”)用于加工长炒青绿茶。投料为介块后的揉捻叶,出料为干茶。  相似文献   

2.
江西婺源茶机厂生产的6CSC—11型杀青炒干两用机,是在目前国内同类瓶式干燥机的基础上,根据“婺绿”制茶工艺的要求,在原来的机型结构上进行了较大的改进而制成的。该机筒体有三种转速,能满足杀青与炒干的要求;排风量加大,筒体内的废气能得到及时迅速地排出;筒体内导板的排法也得到改进,因此出茶快速而干净。1984年春、夏茶较大规模的投产试用结果表明,该机性能完全符合杀青、炒干作业要求。杀青叶叶底均匀明亮,色泽翠绿,焦边、爆点、红变、黄闷现象很少发生,  相似文献   

3.
珠茶是我国特有的绿茶类型,自古以来珠茶加工依赖手工炒制,劳动强度大,工效低。珠茶炒干机的研制成功,使珠茶加工彻底摆脱了手工炒制的繁琐工序和繁重体力劳动,还提高了珠茶品质。本文介绍了我国国内首台获国家发明奖的茶机产品——珠茶炒干机的研制过程,以及由珠茶炒干机延伸出的曲毫形茶炒制机,及此类机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天不怕,地不怕,只怕热天做燥茶,一天到晚站热镬,汗淌浸湿裤裆底,斤茶斤汗流满地。”这是茶农对园茶炒干手工操作繁劳情况的形容,所以,用机器代替人工炒茶,是每个茶农的迫切要求,但是过去园茶炒干过程,却一问被认为不能用  相似文献   

5.
筒式炒干机筒体转速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炒干机的形式很多,诸如滚筒式炒干机,锅式炒干机和槽式炒干机,这些机械都已在生产上使用。至于那种形式的炒干机的性能为好,本文暂不加以讨论,这里仅就滚筒式炒干机的筒体转速问题作一探讨。炒青绿茶的外形和内质与制茶机械有着密切的关系,即使茶叶品种和原料很好,没有较好的机械设备加工制造,也是制不出好茶来的。决定筒式炒干机质量好坏的因素很多,而筒体  相似文献   

6.
科技简讯     
为了探求长炒青初制过程中各工序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制订工艺技术标准打下基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制茶研究室于1984年春,夏两季在该所试验车间,用控温燃油加热炉的120型烘干机、84型锅式(铁板)炒干机、瓶式炒干机对干燥阶段(二青、三青、辉干)的投叶量、温度、时间等因素进行了14个批次的试验。干燥采用目前较优的烘——炒——滚工艺流程,初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7.
园茶炒干机的安装,炒板与锅壁的间隙确是一个重要关键,就园茶初制而论,同样鲜叶造成内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杀青,而造成外形的不同,则是炒干过程,确定炒板与锅壁之间的间隙范围是达到园茶外形颗粒园紧的一个条件,实践证明,炒板与锅壁的间隙从炒板边缘  相似文献   

8.
为了恢复我国眉茶的传统风格,解决当前某些茶叶品质下降的问题,经有关领导部门批准,于1983年春在浙江省余杭县平山农场进行了由浙、皖、赣三省参加的六套炒干机组的对比选型试验。今就对比试验的结果加以分析和评价如下: 一、六套炒干机组的组成简介六套(浙江四套、安徽、江西各一套)共二十八台经国家鉴定或批量生产的样机参加了本次炒干机组对比试验。机组组成和采取的工艺流程详见表1。二、试验结果六套炒干机组试验结果总的情况如试验总结中所  相似文献   

9.
炒青眉茶是我国主要茶类,由于初制的炒干机性能不善,制成茶叶存在松、扁、碎、钩缺点,制约了品质提高,前人曾为此作了许多探索,都未能达到预期目的,致使眉茶炒干机成为茶界公认的一大难题.本研究通过试验台多方位的探索.经过多次试验,研制成功一种具有新颖结构的长锅炒干机——6CC-86型炒干机,其制茶性能比现有机型显著改善,碎茶率大幅度下降,条索紧结完整,精制率高,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初,84型珠茶炒干机研制成功,因其具有体积小、噪声低、节能、操作方便等优点迅速在全国珠茶产区推广.随着我国茶叶无公害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国内外市场对茶叶卫生质量标准不断提高,这种茶灶的弊端开始凸现,特别是由于该机茶灶的进出煤口均设在炒干机出茶口一侧,对生产环境和产品会造成严重污染,已越来越不适应目前的茶叶生产.为此,迫切需要对茶灶结构进行改进,以利于优化生产环境,并减少对产品的污染.浙江省上虞市在这方面率先进行了尝试,成功地设计试验了新型茶灶,使污染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11.
为了寻求解决焙制绿茶缺乏柴源的困难和降低炒茶燃料成本,我们采取了领导、技术员、老农三结合的办法,根据吸风煤灶的结构原理,改建成制茶煤灶。1964年4~6月间,首先在我县重点产茶区的洞庭西山石公公社跃进大队俞家渡生产队,连续进行了两次试验和改建,取得了一定成效。1965年春,又在此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与改进,并进行了普遍推  相似文献   

12.
根据珠茶炒干时温度低、时间长的特点,设想改用热风炒茶。绍兴县青坛茶厂于1990年10月下旬开始砌炉筑灶,着手探索怎样用好热风节省燃料。经10多次试验,初步证实1台热风发生炉,可向12对珠茶炒干机供应热风,第1只锅子温度在200℃以上,  相似文献   

13.
84—3型珠茶炒干机是根据工农84型炒干机加以改进而设计制造的。一年来经过各地使用单位反映,单机操作便利,机件不易损坏,较其他类型的炒干机提高一步。  相似文献   

14.
将同一薮北种鲜叶用2K型制茶机分别制造釜炒茶和煎茶。釜炒茶经杀青—揉捻—初干—再干的工艺过程而制成,各工序取样分析。所取茶样均保存于-80℃冷藏箱中,减压  相似文献   

15.
圆锅式杀青机和炒干机在我国广大绿茶区已采用多年,作者在实践中接触了不少这类茶机,觉察到杀青机和炒干机的各种炒手因规格不同对炒茶性能的优次有密切的关系。为此实地采访浙江的金华、嘉兴、杭州三地区和安徽的十字铺茶场,上海市白茅岭  相似文献   

16.
电磁内热制茶装置,有三种机型:DNS84—2型电磁内热锅式杀青机,台时产量鲜叶40—50公斤;DNC80—2型电磁内热瓶式炒茶机,台时产量二青叶50—70公斤;DNG84—2型电磁内热锅式炒干机,台时产量10—15公斤。分别用于杀青、炒二青、炒干和辉锅工艺过程。  相似文献   

17.
富茶—Ⅰ型炒手,是富阳茶机分厂1981年设计、试验成功的一种新型炒手。这种炒手三年来已经试验和生产干毛茶12000余斤。今年安装在6CGC—84型锅式炒于机上,参加余杭平山全国眉茶初制炒干机对比、选型试验,不论在机组对比和炒手单项对比试验中,均名列前茅。这种炒手所制的干茶,条索紧直、园浑、匀整,得到较好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科技简讯     
电热杀青浙江泰顺县水力发电资源丰富,为了充分利用这个自然资源,该县实行了电热制茶,至1981年底已有36个茶叶初制厂使用“电炉杀青”。全县电热杀青装置共为1350千瓦,电炒茶产量7000余担,占茶叶总产量的25%左右。 1.电热杀青的经济效益每台电炉杀青机,年加工量约200担干茶,电气设备(包括变压机)和茶机等全部投资约6000元,  相似文献   

19.
珠茶炒干机是在60年代问世的,较眉茶初制机械迟了许多年。该机问世使用后立即受到茶农的普遍欢迎,广大茶业界人士也认为它结构简单、成本不高、功能特好。它的推广和普及仅花了近10年时间,据1982年的资料,宁波市各县共有初制茶厂1280多座,拥有茶机6800多台,其中珠茶炒干机就有2470多台,茶农梦寐以求的珠茶初制机械化终于实现。  相似文献   

20.
猛战四十天淳安县鸡坑乡潘家店农业社是个盛产名茶的社,茶叶牧入占全社农林牧业总收入的52.8%。这个社共有101户,村庄座落在溪河两岸,溪里细水长流,水源很好,当地农民一向有利用水力磨粉和春米的习惯,可是对制茶来说,自古以来一直是依赖人的繁重劳动,这里的茶农和其他地区一样,世世代代都靠一双手把鲜茶做成干茶。每到茶季,无数双手被高温的炒茶锅烫起火泡,日以继夜的激烈劳动使得炒茶工精疲力竭,甚至病例。特别是农忙季节,劳力紧张,农、茶经常发生矛盾。1958年是个跃进年,对潘家店的茶农来说,则更是兴高彩烈的一年,因为他们在春茶前建成了一所规模宏大的水力制茶工厂,春茶季已投入生产,这里的茶农就从此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