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冬小麦与麦后复播一年两熟的种植方式实现了对地区光热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利用培肥地力和轮作倒茬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升。随着一年两熟栽培技术的日益进步,两熟作物单产也逐年增多。文章在分析山西晋中地区冬小麦种植特点、优势和关键环节的基础上,探讨了麦后复播玉米的经济效益,以便为麦后复播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冬小麦滴灌栽培不仅节水,而且具有增产增效的优点,本文对阿克苏地区滴灌冬小麦播前准备、播种技术、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配套技术措施进行总结,以促进冬小麦滴灌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从麦后复播甜菜的地块选择、品种选择、播前准备、整地质量、精量播种、出苗保苗、滴水施肥、化学调控、主要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阐述麦后复播甜菜综合栽培技术,为喀什地区麦后复播甜菜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1适应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镇原县冬小麦膜侧沟播栽培的产量指标和栽培管理技术要求。适 用于镇原县西北部冬麦区、东南部冬麦区、茹洪河沿岸冬麦区的冬小麦膜侧沟播栽培。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南疆大豆综合试验站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多年试验筛选出中黄30、绥农35等产量高、品质优、适宜农林间作模式下的复播大豆品种,为泽普县发展核桃林下麦后复播大豆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从播前准备、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播种技术、田间管理、适时收获等方面介绍了泽普县核桃林下麦后复播大豆栽培技术,梳理总结了核桃林下麦后复播大豆种植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点,以期指导大豆种植户科学种植。  相似文献   

6.
针对陇东旱作农业区年降水量少、季节分布不均,特别是冬小麦生产中干旱问题,从改善旱地冬小麦生长环境和栽培条件、提高降水利用率入手,将小垄沟集水和覆膜保墒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了旱地冬小麦膜沟栽培水分利用率研究。研究表明,采用膜沟方式栽培,可克服自然降水利用率低等弊端,使使水分利用率(WUE)较露地平播提高13.7kg/(hm2·mm),冬小麦返青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较露地平播提高766g/m2;冬小麦单产较传统露地平播栽培增产23.86%。是陇东旱地冬小麦自然降水高效利用、实现高产稳产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7.
正为加快小海子垦区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步伐,适应现代畜牧业快速发展节奏,充分发挥小海子垦区光热资源丰富、无霜期长的优势,近年来,小海子垦区开始大力推广冬小麦滴灌及麦后复播青贮玉米种植模式,从而为土地增效、职工增收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一、滴灌冬小麦种植技术1.品种选择选择株型紧凑、前期生长势旺、后期个体质量  相似文献   

8.
为完善南疆喀什地区"一年多熟"周年超吨粮建设,提高麦后复播玉米适宜品种多样化,利用新疆各育种单位提供的18份复播早熟玉米新品种(系)进行麦后复播筛选鉴定。结果表明:有3份复播早熟玉米品种(系)总体性状和产量都表现较好,分别为NQ18-2、NQ18-4和NQ18-11,可推荐作为南疆喀什地区"一年多熟"理想的麦后复播玉米品种。为提高南疆复种指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轮台县麦后复播油菜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轮台县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具有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为了充分利用轮台县的光热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农民收入,2010-2011年,轮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连续两年进行了麦后复播油菜技术的研究,为确定麦后复  相似文献   

10.
在总结近年来通渭县优质专用冬小麦栽培工作实践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膜侧沟播的重点环节及栽培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1.
旱地冬小麦宽幅匀播栽培播量试验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庄浪县研究了播量对宽幅匀播冬小麦的影响。结果表明,播量对宽幅匀播冬小麦的物候期和生育期无影响,对株高、穗长、穗粒数、成穗数和千粒重等经济性状有一定影响。以产量为因变量,播量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并解析得出,在庄浪县冬小麦宽幅匀播栽培中,播量为270.6 kg/hm2时冬小麦产量最高,达5084.0 kg/hm2。  相似文献   

12.
杨书运  严平  钱坤  江波  张鑫童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433-8434
[目的]确定安徽沿淮地区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精准播种期。[方法]利用气象资料,结合冬小麦高产播种要求,对安徽省沿淮地区的冬小麦精准播期的可预测性进行研究。[结果]该地区适宜播期呈推迟趋势,每10年变化率约1.75 d,气候变暖是播期推迟的根本原因;播期在年际之间存在较大波动,非规律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播期波动的主要原因;温度变化的规律性和后效性使冬小麦的播期具有可预报性。认为沿淮地区宜选用10月15日以后5 d滑动平均温度首次降到17℃以下作为冬小麦适宜播种指标;常规气象预报具有的较高的准确性可以实现冬小麦精准播期的预报。[结论]该研究可为安徽沿淮地区冬小麦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穴播栽培对冬小麦生理特性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明确穴播栽培对冬小麦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西农8727’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对比分析3种栽培方式(穴播、沟播、条播)下小麦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穴播栽培条件下小麦叶片SPAD值及净光合速率(Pn)在其各生育时期均大于沟播和条播栽培;穴播栽培可促进小麦灌浆期灌浆速率、缩短灌浆历程,且灌浆速率在花后20d达到最大,最大灌浆速率穴播比条播和沟播分别高13.9%、42.6%;各生育时期平均单株地上、地下部分干质量穴播均大于沟播和条播。产量表现为穴播沟播条播,穴播和沟播分别比条播增产7.77%、4.55%,但各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可见,穴播栽培会对冬小麦的生理特性产生积极影响并增加产量,但在水热资源较好的关中地区对冬小麦最终产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麦后复播油葵滴灌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29团为充分利用麦收后光热资源,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选用早熟小麦、油葵抢时播种,确保复播油葵正常成熟。2010年,我连小麦全部选用新冬22号,采用麦后复播技术,  相似文献   

15.
冬小麦地膜覆盖沟播栽培技术,是在膜侧沟播栽培技术基础上形成的一项冬小麦栽培新技术.镇原县于去年秋播在平泉镇文洼农业科技示范点示范种植0.365公顷,示范品种兰天7号,平均产量达到4 522.50千克/公顷,较膜侧沟播栽培3 508.50千克/公顷,增产28.90%;较露地条播栽培2 325.20千克/公顷,增产94.50%.经济纯收益达到2 898.20元/公顷,较膜侧沟播栽培多收1 216.80元/公顷,较露地条播栽培多收2 636.80元/公顷.这一栽培技术在小麦全生育期,集聚水、保墒、增温为一体,土壤水、热环境改善,而且光能利用率提高,与冬小麦膜侧沟播栽培技术相比,技术核心是:60厘米为一带→垄、沟宽各30厘米→垄上覆盖地膜→沟内种植3行冬小麦.现将其栽培技术要点总结如下,仅供各地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果农间作模式下冬小麦收获后复播经济作物的途径,2016年引进并开展了复播食葵示范,取得成功。食葵667米~2产量156.96千克,经济效益1 100元。本文总结了莎车县果农间作模式下,冬小麦收后复播食葵的栽培管理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回顾了博尔塔拉州冬小麦生产历史,分析了博尔塔拉州冬小麦越冬的气候条件变化和发展冬小麦种植的可行性。同时,提出发展冬小麦的品种选择、土壤类型、播期确定以及高产栽培等技术措施;分析比较了冬、春小麦的效益。认为适度发展和恢复博州冬小麦生产,是提高粮食质量、增加效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新疆北疆地区麦茬后种植不同播种量的饲料油菜对其生长性状的影响,为饲料油菜在北疆地区麦后复播合理种植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华油杂62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设计,4次重复,共4个播量处理,其中1个重复作为取样区,播种量处理分别设为7.5、11.25、15、22.5 kg/hm24个水平。研究在麦后复播条件下,不同播种量的饲料油菜株高、鲜重、干重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麦后复播饲料油菜地上生物产量的积累规律为苗期缓慢,蕾苔期最快,开花后减缓,基本符合"S"型生长曲线。高密度播种量能极显著提高复播饲料油菜地上部干重、鲜重及其日生长量,以播量15 kg/hm2处理为最优。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出适合崇信县宽幅精播技术栽培条件下的最优冬小麦新品种,发挥良种良法配套增产技术优势,引进12个冬小麦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铜麦6号表现最好,平均产量4 316.7 kg/hm~2;其次是山东20,平均产量4 308.3 kg/hm~2。  相似文献   

20.
<正>喀什地区2008年覆膜栽培冬小麦11733公顷,最高单产497千克/667米2。地膜覆盖栽培明显改善了晚播冬小麦田间光、温、水、肥、气等生态条件,促进小麦个体生长发育,使小麦单位面积总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明显增加,生育期缩短,有效提高晚播冬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