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广新  宋扬  石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0):167-170,180
雨水花园可以有效控制径流污染,削减径流流量,是海绵城市建设中最为重要而有效的处理措施。以沈阳市为例,因地制宜,从设施面积、组成构造等方面分析了雨水花园设计中的关键参数和影响因子。关键设计参数为蓄水层高度、种植土层结构、填料组成和深度及砾石层结构,影响因素主要为沈阳市降雨特点、植物品种、土壤渗透系数、雨水花园面积率。以沈阳市某居住小区为例,运用水量平衡分析方法设计雨水花园,根据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计算得出小区内屋顶、道路、绿地的雨水径流量及小区所需雨水花园总面积,为雨水花园在东北寒地范围内的推广应用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
杨凌绿地形态中构建“海绵城市”的思路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海绵城市"的理念,结合杨凌城市的地理地貌特征、城市布局特点及其规模结构,以人工蓄水为主要手段,探索了杨凌地区绿地形态中实现"海绵城市"的方法措施。在杨凌地区海绵城市的设计思路上,主要通过推行下沉式绿地、建设雨水花园及人工湿地等手段,用以优化城市道路设计,提高公共绿地及居住区绿地的蓄水能力。针对杨凌示范区"大学城"的性质,提出了建设校园雨水花园试验点的设计思想,旨在建设一个生态环境良好的北方"海绵城市"示范区。  相似文献   

3.
竹类植物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极高的美学价值,但目前竹类植物在雨水花园中的相关应用研究基本空白。采用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杭州市25个雨水花园的竹类植物资源进行分析,包括应用比例、种类组成、生长状况、应用区域和配置模式。结果表明,调研的25个雨水花园中只有5个种植竹类植物,占比为20%。竹类植物种类仅有3种,分别为小琴丝竹(Bambusa multiplex cv.Alphonso-Karri)、箬竹[Indosasa tessellatus(Munro) P. C. Keng]和刚竹(Phyllostachys sulphurea var.viridis R. A. Young),其中小琴丝竹应用最多。应用区域集中在边缘区和缓冲区,蓄水区中没有应用。配置模式主要为丛植和片植。针对杭州市雨水花园竹类植物资源存在应用比例偏低、种类单一、应用区域不够广泛,以及配置模式单调的问题,探讨了雨水花园竹类植物的多样性提升策略、生态适宜性策略,以及种植区域与配置模式拓展策略。研究结果可为雨水花园和海绵城市建设中的竹类植物资源应用拓展和景观多样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雨水花园赏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兆平  肖建忠  刘冰 《安徽农业科学》2011,(9):5412-5413,5417
介绍了国内外雨水的利用情况,提出了雨水花园建造的可行性及迫切性。对雨水花园的定义、历史、功能进行了叙述,列举了一些雨水花园景观设计时经常用到的植物,并对一些国外已建成的雨水花园作了经验汇总。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雨水花园中植物的作用,分析了雨水花园建设中植物选择的基本条件及制约雨水花园植物生长的因素,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了适宜南京地区雨水花园的植物选择配置,以期为雨水花园的营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研究以国内外已建成的雨水花园为案例,以雨水花园空间组织、植物配置和水体形态3大设计要素为内容,采用问卷收集雨水花园审美评分数据和设计要素选择数据,并使用SPSS软件分析调查数据,研究分别在居住区、商业区和公共绿地场地中,风景园林相关专业人士和非风景园林专业人士对雨水花园审美和设计要素偏好及差异性。结果表明,2组人士对以上3种场地雨水花园审美偏好及设计要素选择既存在一致性,又存在差异性。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以上3种场地雨水花园设计建议,为雨水花园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上海临港新城作为我国海绵城市示范点之一,其所在地上海属于典型的滨海盐碱地区,但现有海绵城市建设中关于雨水花园的设计缺乏对地下水位高、土壤盐碱化严重等问题的解决方案。针对以上问题,将雨水花园与工程隔盐技术相结合,通过室内模拟和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不同结构雨水花园(包括隔盐层材料、隔盐层位置、填料层厚度)对隔盐效果和雨水渗透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因素对隔盐效果影响大小的顺序为:隔盐层材料填料层厚度隔盐层位置;对雨水渗透影响大小的顺序为:隔盐层材料隔盐层位置填料层厚度。并且根据盐碱地等级分类和水文功能需求,提出适于上海滨海盐碱地区的3种雨水花园结构模式:适用于重度盐碱地区的强隔盐型雨水花园、中度盐碱地区的综合型雨水花园和轻度盐碱地区的渗透型雨水花园。  相似文献   

8.
基于海绵城市视角的生态雨水花园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雨水花园是一种重要的绿地系统,具有雨水收集与处理、涵养地下水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等生态功能,同时兼具构造简单、成本低及景观效果佳等优点,在国内建设海绵城市中广泛应用。以深圳前海前湾片区梦海大道的雨水花园工程应用为例,阐述雨水花园从前期地形塑造、土壤改良与构造原理再到植物选择与配置等构建工艺,以期为雨水花园相关技术的设计和建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赵振杰 《安徽农学通报》2016,22(16):104-105
雨水花园可以有效地控制径流污染,削减径流流量和峰值流量,在国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该文介绍了雨水花园的施工技术,提出了关键参数,旨在为雨水花园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结合国内外雨水花园研究中的针对植物的功能及生态环境方面的相关内容和寒地城市自身特性,总结出寒地城市雨水花园中植物品种的选择与配置原则,并以沈阳为例,筛选出适合沈阳雨水花园种植的乡土植物和外来物种,并提出以控制径流污染为目的和以控制雨洪为目的的雨水花园植物配置种类。  相似文献   

11.
以沈阳市为例,从道路绿带与雨水花园技术相结合建设的角度,综合考虑污染物去除效果、材料易获取程度等因素,研究了填料层对TP、TN、COD、SS 4种污染物的去除试验。通过AHP分析法综合评价得出使用高炉渣与活性炭作为街道绿化雨水花园填料层材料时最为经济有效的结论,并综合分析相关研究结果,总结雨水花园的构造条件与运行条件对路面径流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提出了针对污染物控制的沈阳市路旁雨水花园合理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上海滨海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因地理条件所限,遇到地下水位高、土壤盐碱化严重等急需解决的难题。为了推进临港海绵城市试点工程的建设,探索雨水花园的适应性应用,根据上海滨海盐碱地区雨水径流的水文特点,通过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分析在雨水花园种植层中加入不同介质土(草炭、有机肥、石膏、黄沙、污泥、椰糠、混合土)对降雨径流水文特征(出流洪峰延迟时间、洪峰时刻累积径流削减率、径流总削减率、雨水花园渗透率)的影响,提出适合上海滨海盐碱地区雨水花园的种植土,为雨水花园在滨海盐碱地区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对出流洪峰延迟时间最优的介质土是混合土(63 min),对洪峰时刻累积径流削减率最优的介质土是草炭(89%),对径流总削减率最优的介质土是黄沙(76%),对雨水花园渗透率影响最优的介质土是有机肥(9.2E~(-07) m/s)。  相似文献   

13.
雨水花园以天然降水为唯一水源,且花园面积有限,因此花园中的水流速度和水量与降雨息息相关。降雨期间花园中充满雨水,且水流速度较快,具有较强的冲刷作用;降雨过后花园中的水体处于平稳的渗透、蒸发阶段,水体的水平流动停止,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局部区域的干枯现象;干旱季节花园中的水体渗透、蒸发殆尽,露出花园地表及种植层。  相似文献   

14.
居住区雨水花园建造方法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居住区雨水花园的概念、功能、建造原则、建造方法、植物选择和配置方法以及养护管理等内容,展望了我国居住区绿地雨水花园的建造前景。  相似文献   

15.
在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指导下,以北京农学院为例进行校园雨水花园景观改造,通过雨水花园景观中运用的设计手段和技术设施,将雨水管控设施与景观环境融为一体,解决对校园雨水的内涝困扰,改善校园的水生态和水环境,促进生态校园的建设。同时为我国其他校园雨水花园景观改造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雨水花园作为一种有效的雨水自然净化技术和自然生物滞留处置创新技术,因具有建造费用低、后期维护简单、生态环保、易与场地环境结合等优点,近些年深受国内广大景观设计师青睐。然而,雨水花园在发展同时,也存在诸多应用上的不足,如概念的功能认知有待提高、营建体系的构建缺乏系统性以及缺乏相应的行业标准指导与保障机制等。该文结合景观设计项目实践,提出了雨水花园在河道景观与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7.
广州地区适合雨水花园应用的植物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已有基础资料对广州地区13处海绵型绿地开展现状调查.采用AHP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建立雨水花园植物评价体系.结果表明:耐涝性、污染吸附净化能力、抗旱性、对雨水的截流作用和绿化美化特性5个指标对雨水花园植物选择具有重要影响;74种应用较多的植物可分为4个等级,其中落羽杉、黄金榕、鸢尾等13种为1级,是广州地区雨水...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现代农业景观特点与雨水花园技术入手,探讨两者在景观设计上结合的现实意义及设计原则,基于武汉木兰石门旅游区生态观光区规划设计,将雨水花园技术引入农业景观规划设计中。现代农业景观中雨水花园技术的运用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农产品的产出销售、农业观光产业的拓展等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是武汉两型社会建设中将农村旅游经济带入科学而高速的发展轨道的一次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9.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蓄水工程布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蓄水工程是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中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工程。以毕节鸭池示范区石桥小流域为例,通过实地调查测算分析,进行石漠化综合治理中蓄水工程布设研究,认为提高雨水集蓄利用是解决灌溉缺水的主要途径,蓄水工程是雨水集蓄利用的重要工程措施,同时可解决喀斯特高原山区工程性缺水问题。应因地制宜地布设蓄水工程,蓄水工程与坡面水系工程紧密结合;在蓄水工程布设过程中进行蓄水池墙体稳定性分析和过水断面核算;蓄水工程防渗处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雨水集流工程是指在年降水量少(250~500mm)、70%左右的降水集中在6—9月的干旱山区,利用屋面、庭院场地以及道路收集雨水,以水窖的形式蓄起来,供人畜饮水及农业节水灌溉。以往的雨水集流蓄水窖普遍采用球形水窖,由于这种水窖在施工中两半球的接合处防渗处理难度大,加上长时间蓄水,受水压及自重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