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以超甜玉米粤甜9号为材料,研究不同密度对产量及种植效益的关系。结果表明,适宜密度应在48000~54000株/hm2,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鲜苞商品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最适宜栽培密度在48000株/hm2,此时鲜苞商品率好,产量和种植效益均较高。  相似文献   

2.
为了确定糯玉米高山反季节栽培适宜种植密度,通过糯玉米‘闽糯0018’闽东高山反季节栽培不同种植密度对主要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栽培密度在5.7万株/hm2时,鲜苞商品性状和产量能够得到比较好的协调,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密度过高或过低会影响鲜苞产量及经济效益。糯玉米‘闽糯0018’闽东高山反季节大面积栽培时种植密度应控制在5.7万株/hm2左右。  相似文献   

3.
粤甜3号玉米栽培密度与农艺性状的动态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超甜玉米粤甜3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栽培密度对其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密度在48000株/hm2时,鲜苞商品性状和产量能够得到比较好的协调,取得好的效益。密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鲜苞商品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以辽宁省主栽玉米品种丹玉405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形式与密度对其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2比空5.70万株/hm2密度种植,产量达到最高,为15 523.8kg/hm2;其次是4比空5.70万株/hm2密度种植,产量为13 776.3kg/hm2。叶向值在4比空4.20万株/hm2密度种植和2比空4.95万株/hm2密度种植的条件下达到较高。叶面积指数和净光合速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升高趋势,但均在2比空5.70万株/hm2密度种植条件下达到最高值。说明丹玉405采用2比空或4比空5.70万株/hm2密度种植有利于改善群体结构、增加通风透光、提高光能利用率,获得较高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5.
不同种植密度对郑黑糯1号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5年在郑州对糯玉米品种“郑黑糯1号”分6个不同密度进行试验,通过对不同密度的生育期、株高、鲜果穗性状与品质、鲜穗产量、干籽产量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若以收获鲜穗为目的,郑黑糯1号适宜种植密度为6~6.75万株/hm2;若以收获干籽为目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75~7.5万株/hm2,为该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一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不同高效栽培措施对甘薯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和种植密度对甘薯产量及结薯习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平栽密度60 000株/hm 2处理干物质在薯块中的分配率高于其他处理,斜栽密度60 000株/hm 2与水平栽密度60 000株/hm 2处理产量最高;在对甘薯产量的影响效应中,种植密度>栽培方式,栽培方式与种植密度有极显著的交互作用;直栽处理的鲜薯干物率整体高于斜栽和水平栽,直栽密度60 000株/hm 2处理鲜薯干物率最高,并显著高于直栽密度37 500株/hm 2处理(P<0.05),在对鲜薯干物率的影响效应中,栽培方式与种植密度有极显著的交互作用;水平栽密度60 000株/hm 2处理的甘薯商品薯率更高,在对商品薯率的影响效应中,种植密度>栽培方式,栽培方式与种植密度有极显著的交互作用。综合以上结果,水平栽密度60 000株/hm 2处理能够取得较高的产量和商品薯率。研究结果可为甘薯高效栽培措施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不同密度对糯玉米新品种周糯1号种植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糯1号是由河南省周口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糯玉米新品种.2007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不同种植密度对周糯1号鲜果穗相关性状及种植效益的研究表明,收获鲜穗时,最佳种植密度为52500株/hm2,此时种植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8.
种植密度对‘云荞1号’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播条件下为了实现‘云荞1号’的不同种植密度对苦荞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以目前该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云荞1号’为材料,采用4个不同密度(70万株/hm2、95万株/hm2、120万株/hm2、145万株/hm2),研究了苦荞晚播条件下,密度对苦荞产量及产量构成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晚播条件下种植密度对株高、一级分枝数、主茎节数等植物学性状没有显著影响,但对产量有显著差异;在14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产量最高,达2424.17 kg/hm2。晚播的‘云荞1号’在云南秋播区最适宜的播种密度是145万株/hm2。  相似文献   

9.
合理的种植密度能提高玉米单产,为指导绥阳县山区玉米种植,2013年在黄杨镇开展了对中单808种植密度的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4.8万株/hm2产量最高,单产达9.3t/hm2,进一步作线性分析表明,产量曲线最高值对应的密度是4.8773万株/hm2.建议山区玉米在土壤肥力好的地块,种植密度4.5万~4.9万株/hm2株为好;在土壤肥力低的地块,种植密度4.7万~5万株/hm2为好.  相似文献   

10.
1制种田栽培方式及管理要点1.1合理密植,兼顾制种产量和质量要求所有制种田块集中连片种植。父本、母本种植行比1∶9,母本种植密度1.65万~1.95万株/hm2,大小行种植,此密度便于人工去雄授粉操作及田间制种质量检查,正常情况下毛籽产量也可以达到1500kg/hm2以上,母本密度过大,既不便于田间操作,易造成漏花,也不利于监督管理。父本密度可加大到3.30万~3.6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1.
为了进一步揭示再生对茄子产量的影响,本试验以嫁接茄子为试材,采用三种密度(4.1万株/hm2、4.8万株/hm2、5.5万株/hm2),三种再生方式(长截、中截和短截),日光温室吊绳栽培,探讨不同再生方式、密度对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适当密植配合短截再生使茄子根系和茎生长增强,增加了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在植株体内的运输,从而使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12.
饲用型玉米陕单8806高产栽培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饲用型玉米陕单8806进行37500、48000、58500和69000株/hm2等4个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陕单8806的适宜栽培密度为63000株/hm2左右,其吐丝期的合理叶面积指数为5.8左右,该密度下陕单8806拔节至成熟的物质净同化率可达14.3 g/(d.m2)左右  相似文献   

13.
为了促进油菜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作业研究,明确扬油6号对机械化作业的适应性,组织了不同品种的播期试验和扬油6号不同播期下的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扬油6号具有较高的产量水平和较强的耐迟播能力,在10月23日以前播种均能获得较高的产量水平。在不同播期条件下,密度对扬油6号产量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播期的推迟,较高的密度(60万株/hm2、75万株/hm2)对扬油6号的产量水平较好的补偿作用。同时,随着的密度的提高,株高、茎粗等性状也明显下降,更利于机械收割。说明扬油6号对机械化作业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4.
不同宽窄行及播种密度对玉米弘大8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对紧凑型玉米弘大8号进行6种不同宽窄行和5种密度的组合试验。探讨紧凑型玉米的最佳宽窄行行距和密度。结果表明: 在不同的宽窄行行距下弘大8号的最佳种植密度不同,最佳种植密度分布79500-91500株/hm2之间;同一密度不同的宽窄行处理,弘大8号的产量不同,宽行80 cm窄行40cm的产量最高。在种植密度较大的条件下,实行宽窄行种植可增产。弘大8号的最佳宽窄行行距和密度组合是:宽行80 cm窄行40cm,密度79500株/hm2,产量为9950 kg/hm2。  相似文献   

15.
播期密度及氮肥运筹方式对冬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通过不同播期、播种密度和氮肥运筹方式对不同冬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及构成因子影响的研究,探讨了通过调控播期、密度及氮肥运筹方式实现不同品种丰产高效的可能性。试验结果表明,播期、播种密度和氮肥运筹方式均显著影响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播期以10/15~10/22最为适宜,播种密度以120万/km2~240万/km2为宜,氮肥运筹方式以N210(3:5:2)最好,其次为N210(5:5)。保证供试小麦品种实现9000kg/hm2产量的高产途径为主茎和分蘖并重,适宜的产量结构为:4:4:4,即亩有效穗数39.4~44.4万,穗粒数35.3~40.0,千粒重40.2~45.8g。  相似文献   

16.
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探明重庆地区玉米种植最佳密度,选有代表性的3个玉米品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田间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渝青玉3号’在重庆地区的适宜种植密度为45000~52500株/hm2,产量达到最高的12506.25 kg/hm2‘渝单16号’在重庆地区的最适种植密度为52500~60000株/hm2,产量达到最高的11255.7 kg/hm2,‘渝糯851’的最适种植密度在52500~60000株/hm2。产量达到最高的9209.1 kg/hm2,同品种在不同密度下产量先增后减,说明重庆地区生产上的种植密度没有达到该品种发挥高产潜力的密度。因此,重庆地区可适当增加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