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淤地坝水毁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毁是困扰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但长期以来有关坝系水毁的科学研究却不很深入。淤地坝水毁是由于坝系不足以抵御暴雨洪水冲击而发生结构性的力学破坏过程,应有计划地开展实地观测和室内模拟试验,着重研究坝系流域突发性洪水的形成及其演进规律、坝库系统的受力状态及其形变规律和连锁垮坝情况下的水毁机理。淤地坝水毁过程机理的研究,必须充分体现一个“动”字,落实到一个“力”字上,才会使相关认识具有坚实的科学性。淤地坝水毁问题的解决,一靠完整工程体系的建立,二靠流域综合治理,实现坝系持续平衡与终极稳定目标。坝系相对平衡问题应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2.
淤地坝水毁灾害研究中的几个观念问题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系统理论的角度出发,给淤地坝的水毁灾害进行定义。对淤地坝水毁灾害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将自然灾害中的两重性和共发性等基本概念引入淤地坝水毁的灾害研究中。认为从长时间尺度、大范围来看淤地坝的水毁并非是件坏事,这些概念的建立对于黄土丘陵沟壑区淤地坝的建设、淤地坝的水毁灾害研究、淤地坝水毁灾害的防治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黄河中游地区已建成数万座淤地坝,已淤坝地33万多hm2。1994年,晋、陕、蒙、甘、宁五省(区)先后出现4~7场大到暴雨,加之大部淤地坝基本淤满、滞洪泄洪能力不足、管护不善等原因,有7542座大小淤地坝遭到不同程度水毁,占淤地坝总数的8%,损失坝地3300hm2,修复工程需总投资3.74亿元。大灾之年淤地坝仍发挥了拦泥淤地减灾作用。近十年来修建的治沟骨干工程无一水毁,“上拦下保”作用显著;陕北水毁工程冲走泥沙1.4亿t、冲毁坝地3200hm2,但淤地坝当年拦泥3.3亿t、淤地4400hm2。近期这一地区的坝系建设应以加固配套为主,建立健全管护责任制和工程维修发展基金,搞好工程质量监督工作。  相似文献   

4.
兴县淤地坝“89722″暴雨水毁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989年7月22日,以兴县、临县交界地区为中心突降大暴雨(下称89722暴雨)暴雨中心的临县白文镇降水量260mm,兴县任家塔降水量240mm以上。这次暴雨范围广,强度大,致使多处水利水保设施和县乡公路、通讯线路被洪水冲毁。为摸清淤地坝的水毁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我们于1989年12月上旬对兴县部分淤地坝的水毁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5.
对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战略定位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造田、改善交通、保护生态的重要工程设施。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在这一重大战略的指引下,总结了淤地坝建设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水毁灾害问题严重制约着淤地坝的发展。针对水毁灾害问题,分别提出了坝系溃决风险的评价方法和新型泄水、放水建筑物形式及技术,结合信息技术的预警,实现"中小洪水不垮坝,大洪水无人员伤亡"的淤地坝风险防控总体目标。探讨了淤地坝建设的市场驱动机制,展望了黄河流域新的水沙形势下淤地坝建设远景规划。  相似文献   

6.
淤地坝是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控制水土流失和建设高产农田的有效措施。文中论述了坝系规划及坝地利用模式、淤地坝的经济效益和坝系的减水减沙效益。有关建坝的设计标准、建坝密度和投资回收年限等几个主要问题也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7.
对韭园沟流域8座典型淤地坝坝内淤积物进行野外挖探坑观测取样,将坝内淤积物和马兰黄土颗粒级配进行对比,初步分析淤地坝的淤粗排细作用机理。在空间分布上,垂直分布,淤地坝坝内淤积物具有一定的沉积层理,即粉土层与黏土层相间分布;水平分布,同一沟道上游淤地坝较下游淤地坝淤积物粒径粗,单坝远坝处较近坝处淤积物粒径粗。工程结构上,有放水建筑物的淤地坝,控制面积决定了其淤粗排细效果;控制面积相近的淤地坝,有无放水建筑物决定了其淤粗排细效果;水毁坝也具有一定淤粗排细作用。  相似文献   

8.
打坝淤地,是山区建设基本农田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抬高沟道侵蚀基点,防止沟壁坍塌,控制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研究快速筑坝技术,对加快黄土高原建设,减少入黄泥沙,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发展山区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定向爆破筑坝,工期短,速度快,工效高,但筑坝经济成本高,坝体质量不均匀,坝岸结合较差,拦洪蓄水后易发生穿孔跨坝。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我们试用定向爆破方法,在晋西修筑的几十座淤地坝,大部水毁,保留无几。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明确次暴雨条件下淤地坝的拦沙作用,利用岔巴沟流域不同淤积状态淤地坝泥沙沉积信息,结合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淤积状态下淤地坝淤积深度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淤积状态淤地坝的最大淤积深度和平均淤积深度由高到低为堵塞坝(1.07 m, 0.62 m)>水毁坝(0.72 m, 0.53 m)>完好坝(0.70 m, 0.45 m)>淤满坝(0.19 m, 0.15 m)。(2)不同淤积状态下坝地淤积深度与降雨强度相关性拟合不明显;堵塞坝和水毁坝坝地淤积深度与B值(坝地面积与坝控流域面积之比)呈指数负相关,相关指数分别为0.73,0.71。(3)不同淤积状态淤地坝平均拦沙模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堵塞坝(14 274 t/km2)>完好坝(12 480 t/km2)>水毁坝(11 725 t/km2)>淤满坝(3 350 t/km2)。综上所述,暴雨条件下,堵塞坝具有高效的拦沙作用,但小库容坝地极易产生较大的淤积深度,从而对坝体产生威胁;堵塞坝和完好坝的...  相似文献   

10.
岔巴沟流域淤地坝对泥沙存贮-释放的影响(英)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分析黄河中游流域产输沙对人类干预增强的响应机制,该文选取岔巴沟为坝系小流域研究区,探讨淤地坝的建设和发展对流域内泥沙存贮-释放时空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岔巴沟处于泥沙存贮状态,10 a平均泥沙输移比为0.325,经分析,始于20世纪50年代,并于60、70年代得到发展,80、90年代趋于稳定的岔巴沟淤地坝拦截了大量泥沙是造成泥沙存贮的主要原因。和拦沙作用相比,其减少高含沙水流发生频率,降低高含沙水流发育程度的作用更大。值得注意的是,淤地坝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可淤库容显著下降,多数原有坝地淤满,加上20世纪80年代以后坝体建设速度减缓,以及设计标准低,后期管理和维护不利,垮坝和毁坝造成泥沙再释放的潜在性在增加。 因此,今后在对淤地坝作为一项重要的水保措施引起足够重视的同时,维护和巩固现有淤地坝的拦泥库容也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1.
淤地坝建设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治理工程,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是保障淤地坝安全运行、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一项主要措施。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各坝的防洪标准,做好洪水组合计算,是坝系工程除险加固设计时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基于层次分析法相关理论,以山西临县万安沟小流域坝系工程为例,将坝系内大中型淤地坝划分为若干层次,构建层次结构模型,从而直观、快捷地分析流域内各坝的分布特征及上下游坝间的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各坝的防洪标准、洪水组合和水文计算方法,为坝系工程除险加固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黄河中游淤地坝建设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治理工程。淤地坝坝系工程除险加固受资金配置、施工力量等因素影响,不可能同时开工。如何根据大中型淤地坝在坝系中的位置,科学合理安排施工时序,是淤地坝除险加固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以临县万安沟小流域坝系工程为例,通过分析坝系中各坝之间的相互影响,建立了坝系相互影响关系图,并考虑下游影响范围内居民以及淤地坝淤积情况,较好地解决了施工时序安排问题。  相似文献   

13.
淤地坝拦泥减蚀机理和减沙效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分析了黄河中游地区典型小流域和重点支流淤地坝的资料,得出淤地坝拦泥减沙作用明显,减蚀作用也很显。(1)淤地坝是沟道治理主要措施,坝库的减沙量约占水保措施总减沙量60%-70%;(2)坝地淤积,抬高了侵蚀基准面,可以防止沟道下切和沟岩扩张;(3)黄河中游地区淤地坝的发展潜力很大,有待进一步合理规划坝系,增加投入,开发建设。  相似文献   

14.
淤地坝除险加固是确保工程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增设溢洪道是淤地坝除险加固的主要建设内容。根据大中型淤地坝在坝系中的位置,科学合理地确定各坝的防洪标准,做好洪水组合和调洪计算,是溢洪道设计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结合山西省在淤地坝除险加固设计中的实际处理方案,按单坝和坝系2种情况讨论防洪标准,按单坝、设计坝上游串联一座淤地坝和并联几座淤地坝3种情况分析洪水组合,根据不同的淤积高程进行了调洪计算,还提出了建立坝系水动力学洪水演进模型,通过模型试验完善坝系洪水组合和溢洪道设计理论的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15.
川藏公路沿河路基水毁成因分析与工程防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川藏公路(西藏境内部分)地处青藏高原的西南部,由于其沿线所处地区的特殊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条件影响,因而沿河路基水毁现象十分严重。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川藏公路的水毁成因、类型进行了分析,并就防治方法提出了建议。最后以川藏公路K4238 196-K4239 150段典型水毁为例,分析了各种防治措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淤地坝是水土保持治理的主要措施之一,特别是在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一副区.其效益更为突出。根据王茂沟流域淤地坝坝系的调查资料.分析了王茂沟流域坝系的蓄洪拦泥、增产、生态、社会效益。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淤地坝坝系在防止沟道侵蚀、提高粮食产量、促进植被恢复及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便利交通、促进农村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绥德王茂沟流域淤地坝调查及坝系相对稳定规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茂沟流域面积5.97km ̄2,位于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1953年开始综合治理以来,在沟谷建成大小淤地坝45座,已拦泥176.18万m ̄3,淤垫坝地33.3hm ̄2,形成较完整的坝系.使年输沙模数由18000t/m ̄2减少到460t/km ̄2。随着淤地坝的逐年淤积,坝系的抗洪拦沙能力有所降低,暴雨中水毁坝体和坝地作物保收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在调查分析坝系布局和抗洪能力基础上,按坝系相对稳定条件和标准,采用坝系相对稳定系数(坝地面积与坝控集流面积之比)1/20、暴雨洪水频率2%,对流域内的10座淤地坝进行加高加固规划,使其达到坝系相对稳定,以实现对流域洪水泥沙的长期控制、坝地作物保收。  相似文献   

18.
淤地坝是水土保持和沟道治理最有效的工程措施之一。要持续发挥好淤地坝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限度地减轻洪涝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必须高度重视淤地坝的防汛工作,加强坝体、卧管和尾水渠、溢洪道的日常管理,出现险情及时维修处理;保证放水建筑物汛期能够正常泄洪和排水,防止洪水漫顶和垮坝事故发生,确保淤地坝安全防汛和度汛。  相似文献   

19.
黄丘I副区淤地坝合理利用模式及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丘陵沟壑区第I副区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重点地区,淤地坝是该区水土保持的重要措施之一,坝地是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作在对淤地坝系考察、调查、试验观测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该区坝系发展中,坝系的合理布设和综合运用模式,并进行了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运行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沟壑中筑坝淤地,变荒沟为良田,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保持水土,制止沟浊。充分利用水沙资源,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有效措施。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黄土高原地区的淤地坝建设得到迅速发展,但是由于设计、施工、管理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多数坝已经淤满,库坝设施老化失修,滞洪拦沙能力大幅度降低,病险状况日趋严重,急需对现有中、小流域的坝系进行一次大规模改造加固,提高坝系的利用率,增强坝系滞洪拦蓄能力;进一步加强沟道坝系的科学研究,按坝系相对稳定理论指导坝系建设;加强对淤地坝工程的管理、养护,建立坝系发展基金,促进坝系建设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