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建省长汀县崩岗生物治理模式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崩岗是土壤侵蚀最严重、危害极大的特殊侵蚀地貌类型。长汀水土流失区崩岗发育数量众多,治理难度大。本文对比分析了崩岗采取生物治理措施后环境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经生物措施治理后,崩岗侵蚀区土壤侵蚀量、小气候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群落特征等生态环境因子都得到显著改善,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应。生物治理模式可作为长汀县崩岗治理的一种有效措施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2.
崩岗作为南方红壤侵蚀区强度侵蚀的典型类型,是该区生态恢复和重建工作的一个难点。长汀水土流失区崩岗发育数量众多,本文选取长汀县濯田镇黄泥坑崩岗群内3条不同植被盖度(2%、20%和95%)的典型崩岗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植被盖度下崩岗土壤的质地特征,结果表明崩岗土壤机械组成以砂粒居多,粉粒与黏粒含量均较低,粗骨化现象明显;随着植被盖度的逐渐升高,崩岗土壤粉粒、黏粒含量呈增加趋势;沿集水坡面→崩壁→崩积体→沟道出口,崩岗土壤砂粒含量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崩岗发生的地质和地貌条件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福建省崩岗最发育的地区安溪县官桥镇—龙门镇、长汀县河田镇、永春县达埔镇—蓬壶镇和诏安县官陂镇为对象,从岩性、构造、地质发展史3个方面阐明崩岗侵蚀的地质和地貌背景。结果表明,大规模崩岗发育区的地质、地貌背景是燕山晚期大面积侵入性质均匀的岩石(花岗岩体),位于从古生代至今长期活动的区域性主干断裂带上,发育的地貌处于壮年期的晚期向老年期的发展阶段。海拔高度与崩岗地区的相对侵蚀基准面高度两个指标共同影响着崩岗的发育,相对高差在20~100m以内崩岗最发育。  相似文献   

4.
闽西南崩岗土壤理化性质及可蚀性分异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崩岗是南方红壤区侵蚀沟在水力和重力交互作用下沟头遭受坍塌、陷蚀作用而形成的围椅状地貌,是该区域土壤侵蚀及生态系统退化的最高表现形式之一.为揭示崩岗侵蚀对土壤理化特性及可蚀性的影响,以福建省长汀县濯田镇黄泥坑崩岗群内植被盖度分别为2%,20%,95%的3个典型崩岗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崩岗系统内的集水坡面、崩壁、崩积体和沟口进行采样和理化特性的测定,并运用EPIC模型测算土壤可蚀性(K).结果表明:1)从集水坡面到崩壁、崩积体至沟口,3个崩岗的土壤砂粒质量分数、pH值和土壤密度呈升高趋势,粉粒、砂粒的质量分数和含水量呈下降趋势.2)1号和2号崩岗,集水坡面的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最高,在崩壁最低;3号崩岗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在崩壁处急剧下降,在崩积体中又明显上升.3)各崩岗中集水坡面、崩壁和崩积体的土壤颗粒组成、土壤密度和含水量差异较小,各土壤理化特性指标在沟口与集水坡面、崩壁和崩积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4)崩岗系统内的集水坡面、崩壁、崩积体和沟口4个子系统的K值差异显著,1、2号崩岗呈现崩壁>崩积体>沟口>集水坡面的变化规律,而3号崩岗则表现为沟口>崩积体>崩壁>集水坡面的趋势.5)崩岗系统内的黏粒质量分数、pH值和有机质质量分数与土壤可蚀性关系密切,可以作为表征崩岗土壤可蚀性的有效指标.崩岗侵蚀造成土壤理化特性不断恶化,砂化严重,研究崩岗系统的土壤理化特性与可蚀性空间变化规律,对指导崩岗的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长汀县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初见成效,如何巩固现有成效,实现小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是新一轮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课题。本文结合长汀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出了小流域生态经济的观点,例举了一些小流域生态经济的模式:立体生态经济、循环生态经济、崩岗经济、河道生态经济、水土保持生态村建设和生态旅游经济等,为新时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广西是我国崩岗分布的典型区域,全区共有崩岗27 767个,总面积6 597.88 hm~(2 ),崩岗侵蚀给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根据相关理论和方法,结合资料收集与实地调查,针对广西不同形态崩岗的空间分布情况、活动状态及发育规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广西的崩岗以条形崩岗和弧形崩岗为主,不同形态崩岗均以活动型崩岗为主,小型崩岗数量比例最大,大型崩岗面积最大。基于广西崩岗侵蚀现状,提出了瓢形崩岗、条形崩岗、爪形崩岗、弧形崩岗和混合型崩岗的治理措施,研究结果可为广西预防和治理崩岗、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7.
南方红壤区崩岗侵蚀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崩岗侵蚀威胁区域生态安全,是当前土壤侵蚀研究领域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文章首先简要回顾了崩岗侵蚀的研究历程,介绍了崩岗的组成要素。随后重点从崩岗侵蚀类型、崩岗空间分布特征、崩岗发育阶段及形态特征、崩岗侵蚀驱动因素、崩岗侵蚀防治措施等方面总结了崩岗侵蚀及防治的研究现状与进展,探讨了当前崩岗研究的薄弱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崩岗水力重力侵蚀的耦合机理、崩岗发育与区域地貌发育的关系、崩岗产生及发育指标的建立、崩岗防治机理及其评价标准的建立等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安溪县崩岗治理模式及实施效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安溪县崩岗侵蚀十分严重,全县共有崩岗4 744处,占福建省崩岗总数的一半以上。根据崩岗防治的需要,对崩岗的分布、成因、侵蚀规律及危害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崩岗治理的总体思路、技术方案、关键技术,形成了变崩岗侵蚀区为水保生态区、农业综合开发区和工业开发区3种崩岗治理模式,实施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湖南崩岗侵蚀成因及综合防治体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湖南分布有不同类型的崩岗25 443处,崩岗区面积3 796.59 hm2,崩岗侵蚀模数达2.0万~2.5万t/(km2.a)。在介绍湖南崩岗类型、崩岗的规模分类与发育现状及崩岗危害的基础上,从岩性与地质构造、地形地貌与土壤、降雨、植被等方面分析了崩岗形成的原因,并根据崩岗的不同分区提出了综合防治崩岗的思路和应采取的措施体系。  相似文献   

10.
2011-2013年,大致以半年为周期,利用Leica ScanStation 2三维激光扫描仪对广东五华县莲塘岗崩岗进行6次野外定位监测,运用ArcGIS软件对6次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阐明崩岗流域侵蚀产沙的时空变化,提供精细化研究成果。研究结果表明,莲塘岗崩岗年平均侵蚀模数高达222 408t/(km2·a),主要侵蚀区位于海拔111~131m的崩积锥分布区,占侵蚀总量的55.6%,且崩岗中、下部位侵蚀强度高于崩岗上部。崩岗侵蚀量随崩岗表面坡度变化呈现正态分布的特征,侵蚀量最大值位于崩岗40°~50°的坡面部位。单位面积的崩岗侵蚀量大致随崩岗表面坡度的增大而加大,表明崩岗流域内坡度越大,侵蚀越强烈。在6次5个监测周期内,崩岗侵蚀方式具有明显变化,沟道发育是崩岗侵蚀发生的主要触发因素之一。前3个监测周期中,崩岗以沟道快速下切、侧蚀和溯源侵蚀为主,兼有小规模崩塌;后2个监测周期中,崩岗以重力侵蚀为主,侵蚀量先减少后增大。莲塘岗崩岗目前正处于壮年期阶段,地形是崩岗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地形因素导致崩岗水力侵蚀与重力侵蚀交替进行,两者共同作用使得崩岗侵蚀发展过程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1.
崩岗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南部和西部花岗岩形成的土丘地区,主要有瓢形崩岗、条形崩岗和弧形崩岗三种类型。从崩岗的形态上可分为坡面、崩岗崖壁、崩岗场和冲积扇四个部位。坡面以草灌混交好;崩岗崖壁以爬藤类植物为主,沿崖壁上下边缘种植;崩岗场依具体情况而定,主要种针叶乔木;冲积扇容易再侵蚀,应乔灌草一起上,以达到防治水土流失的目的。治理崩岗以植物措施为主,并辅以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2.
南方崩岗侵蚀风险评估构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南方崩岗侵蚀风险评估构架,为崩岗防治规划及分期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引入风险评估的理念和方法,结合崩岗发育研究进展,参照生态环境、地质灾害等风险评估流程。[结果]界定了崩岗侵蚀风险内涵,拟定了崩岗侵蚀风险评估方法,构建了崩岗侵蚀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崩岗侵蚀风险评估程序。[结论]风险评估为崩岗侵蚀乃至土壤侵蚀研究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以福建省西南部长汀县濯田镇黄泥坑崩岗群内植被盖度分别为2%,20%和95%的3处相邻崩岗为研究对象,对各崩岗内集水坡面、崩壁(顶部、中部及底部)、崩积体(上部和下部)和沟道出口7个典型部位0—10,10—20,20—30cm土壤基本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分析了各植被盖度崩岗不同深度及部位土壤化学计量比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植被盖度的升高,土壤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显著增加(除全磷含量和P/K以外);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有机碳、全氮和全钾含量以及C/N、C/P、C/K和N/P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全磷含量以及N/K和P/K基本维持稳定;沿集水坡面→崩壁→崩积体→沟道出口,有机碳、全氮和全钾含量以及C/N、C/P、C/K、N/P和N/K基本表现为先减少再增加最后亦降低的变化趋势,全磷含量和N/P无明显差异;土壤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养分含量、粉粒含量、容重、含水量和pH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崩岗系统土壤物理结构较差,养分含量普遍较低,其中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存在不同程度的限制。  相似文献   

14.
江西省崩岗侵蚀与形成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省有崩岗约4.8万处,崩岗总面积为20 674.8 hm2,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0.12%。崩岗在全省各地均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分布在赣州市,赣州市崩岗面积和数量分别占全省崩岗总面积和总数量的68.53%、69.78%。崩岗类型有瓢形、弧形、条形、爪形、混合形等,以瓢形、弧形为主。通过分析崩岗形成条件,认为湿热的亚热带气候、丘陵起伏和缓的低矮山丘、巨厚的风化花岗岩是崩岗发育的良好环境。江西省崩岗绝大多数正处于发展阶段,崩岗产沙量大,单个崩岗的侵蚀模数一般达30 000~50 000 t/(km2.a)以上,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对当地的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危害。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泉州市崩岗侵蚀现状及防治成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泉州市崩岗侵蚀现状及30年来治理崩岗的技术措施、成功经验和综合效益进行调查、评价、总结,旨在调动崩岗区广大干部群众治理崩岗的积极性,增强治理崩岗的科学性,加快崩岗治理步伐,提高崩岗治理成效,助推山区防灾、减灾,促进山区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南方红壤丘陵区崩岗侵蚀基本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崩岗是我国南方丘陵区水土流失的一种特殊类型,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参考了国内崩岗研究的相关文献,从崩岗概念的内涵、空间分布、形态特征、形成原因、演化过程、综合治理和效益评价等基本问题回顾了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崩岗侵蚀研究进展:崩岗侵蚀的概念、空间分布、形态分类、成因已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认识;已探索出了一些较好的治理技术和模式;但是目前缺乏成熟的崩岗侵蚀治理效益评价体系和方法。最后指出了我国南方崩岗侵蚀研究应从如下几方面加强:开展崩岗侵蚀多学科协同研究;加强崩岗侵蚀动态监测和过程模拟研究;推广和探索崩岗治理新技术和新模式等。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的崩岗侵蚀强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湖北省通城县杨垄小流域崩岗群的崩岗侵蚀强度,提高评估的可靠性,使用RTK测量崩岗,获取崩岗面积、主沟坡降、内部平均坡度等11个参数,将其作为崩岗侵蚀强度分析的评价因子,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了崩岗侵蚀强度参数的4个主成分因子,得出选择的16个崩岗侵蚀强度。结果表明:杨垄小流域不同崩岗侵蚀强度分为3类:2号,5号,10号,11号为高度侵蚀;8号,15号,16号为中度侵蚀;其余为轻度侵蚀;小流域的中高度侵蚀型崩岗面积占崩岗群总面积的2/3以上,侵蚀面积较大。依据分类结果,可针对不同崩岗存在的风险因素制定对应的风险控制方案和措施,有利于崩岗的防治。  相似文献   

18.
南方红壤丘陵区崩岗成因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崩岗是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重要类型之一,具有分布广、土壤侵蚀量大、危害严重等特点,导致崩岗的防治工作十分严峻。本文从崩岗成因机理出发,对崩岗的岩性、地形地貌、植被、降雨等主要因子进行分析与总结,提出在崩岗成因机理研究中存在问题及以后研究工作的展望,为推进崩岗治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江西省兴国县崩岗侵蚀劣地治理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崩岗具有分布广泛、发展迅速、难以治理、危害严重等特点。本文依托兴国县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崩岗侵蚀劣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结合项目区自然现状和治理方向,对不同类型的崩岗进行了分类设计,形成生态功能提升与民生改善的崩岗治理模式,在减少崩岗危害、恢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崩岗,发挥其综合效益,为推动南方红壤区崩岗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水土化学作用对花岗岩崩岗区崩壁土体抗剪特性的影响,为阐明花岗岩崩岗侵蚀的成因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福建省长汀县典型崩岗区崩壁土体(红土层、砂土层和碎屑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经不同离子浓度(0.005、0.01和0.1 mol L-1)和离子类型(Na+和K+)的盐溶液交换处理后崩岗3个土层的土体抗剪特性(偏应力、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结果】红土层的偏应力、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均显著高于砂土层和碎屑层。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K+体系下崩岗3个土层的黏聚力显著增加,其中红土层增幅最大,增加了17.39%,Na+体系则表现出相反趋势;2种离子体系下土体的内摩擦角总体差异不显著。K+体系下崩岗3个土层的偏应力和黏聚力均显著大于Na+体系,其中,K+处理的红土层、砂土层和碎屑层的黏聚力比Na+处理的分别高9.99%、3.37%和9.65%,但2种离子对内摩擦角的影响总体并不显著。水土化学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