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秋燥饮食解     
正入秋以来,不少人感到口干舌燥,有的还患上"秋燥病",鼻腔干燥,一碰就出血。医生认为,这是因为干燥的天气加速了人体水分流失,而引起的鼻腔黏膜糜烂、出血。这种天气还会引起唇炎、皮肤湿疹、便秘等"秋燥病"。为避免秋燥,可吃些防秋燥的食物。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2017,(10)
<正>秋季气候干燥,很多人易患"秋燥症",即口干舌燥、唇角干裂、肝火旺盛等。因此,秋季宜喝些清热润肺的茶饮,如菊花茶等,也可尝试自制茶饮,在消除秋燥的同时,还有保健功效。以下几种健康茶饮的制作简单易行,可供参考。秋菊参芪茶杭白菊、西洋参各2克,黄芪1克,绿茶少许。先将绿茶冲泡好,然后将西洋参、黄芪、杭白菊放入热茶中,闷泡10分钟后即成。  相似文献   

3.
冬季气候干燥,再加上暖气"烘烤",不少人嘴唇会出现干裂,或者少量出血。感到嘴唇干燥时勿舔,可以多吃新鲜蔬菜或涂抹蜂蜜、护唇膏以缓解症状,婴幼儿慎用唇膏。  相似文献   

4.
蔡东联 《新农村》2008,(11):30-30
祖国医学认为,燥为秋季主气,故称“秋燥,其气清肃,其性干燥。”燥邪侵犯人体就会出现一系列干燥的症状,如皮肤干燥皲裂、毛发不荣,口干、鼻干、咽干,甚至咽喉肿痛、痰中带血、大便秘结等。要减轻或防止秋燥,我们应该适当多补充一些水分,多喝一些汤水。下面介绍几个煲汤。  相似文献   

5.
秋天最有利于去旧更新,调养生机,稍加滋补,可祛病延年。中医讲究"四季五补",即春季"升补",夏季"清补",秋季"平补",冬季"滋补",四季宜"通补"。下面介绍几个秋季养生食疗方。一、朝朝盐水,晚晚蜜汤秋天气候较干燥,人体需要补充水分,但喝白开水并不能解决秋燥带来的缺水问题。古人对付秋燥早有良方,即  相似文献   

6.
一到秋天,人们都有这样的感觉,皮肤变得紧绷绷的,甚至起皮脱屑,毛发枯而无光泽,头皮屑增多,口唇干燥或裂口,鼻咽燥得冒火,大便干结。这种种表现都是由秋季气候变化带来的。某些疾病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复发或加重,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因此,如何安度秋季,自我保健防秋燥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一到秋天,人们都有这样的感觉,皮肤变得紧绷绷的,甚至起皮脱屑,毛发枯而无光泽,头皮屑增多,口唇干燥或裂口,鼻咽燥得冒火,大便干结。这种种表现都是由秋季气候变化带来的。某些疾病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复发或加重,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因此,如何安度秋季,自我保健防秋燥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秋来话秋燥     
秋天,天高云淡,气候干燥,而且由于地面水分迅速蒸发,空气湿度下降,大气压给人的负荷降低,人们往往感到心情舒畅。但地面水分大量蒸发的同时,人体表面的水分也迅速蒸发,使人体水分丢失过多,中医称为阴津受损,造成局部抗病力下降而引起种种病症。这种在秋季出现的以干燥为特征的病变就是“秋燥”,其主要表现有:大便秘结、眼睛干涩、鼻干咽燥、舌干唇裂、皮肤干燥、毛发枯焦、咳嗽等等。其中最常见的症状是便秘、脱发和咳嗽。  相似文献   

9.
比起夏日的潮湿闷热,秋天让人感到清爽,但同时带来一片燥情,且天气变化时风时雨,忽冷忽热。因此秋天防病祛病,自我保健也很重要。 祖国医学认为,秋燥乃夏热阳极所生,为肃敛之气,其性干涩枯涸,因此燥邪侵入人体最易耗伤津液,致使皮肤、口、鼻、咽、眼等营养失调,抵抗力降低而出现皮肤干燥、脱屑、口唇干裂、鼻干咽躁、目赤肿痛、大便干燥等。  相似文献   

10.
1临床症状 患畜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少量反复饮水,耳鼻四肢末梢发凉,角膜干燥无光,结膜暗红或发白,有树枝状充血,鼻镜干燥,皮肤缺乏弹性,眼球下陷,毛焦体瘦,血液浓稠、暗红,呈严重脱水状态;脉细弱增快,常有心律不齐,体温正常或稍高,呼吸如常.有的呕吐,食道反复出现蠕动波;有的流涎、流泪、磨牙.排粪很少,表面覆有黏液,个别牛腹泻,触诊瘤胃绵软、冲击有振水音、空虚或有多量液体,常反复慢性臌气,听诊瘤胃蠕动音消失或只能感到胃壁的起伏,真胃及肠运动减弱或消失.  相似文献   

11.
<正>秋天是个干燥的季节,入秋以来肛肠疾病患者明显增多。中医专家提醒,每天一杯槐花茶可以有效防止秋燥痔疮。秋季气候干燥,加上现代人工作生活压力较大,过度劳累就容易造成便秘、肛裂等等,进而可能引起感染造成肛周脓肿,像痔疮之  相似文献   

12.
秋冬季节气候干燥,寒气逼人之势,各种疾病随着冷空气的入侵,使人上火,不仅使皮肤变得粗糙无光,而且口干咽燥,咳嗽气喘等种种秋燥病症也纷纷来袭。对此,闽南一带的民俗,一到秋冬,就要品尝甘蔗,甘蔗是生津止渴、润喉去燥的水果,能使人舒适。  相似文献   

13.
有的人,什么病也没有,老感到口腔里总有一股特殊的味儿:或甜、或咸、或辣、或苦,这些现象属于口腔异味,常是某种疾病的信号,应当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4.
初秋时节,人易患感冒、发热、风湿、乙脑、伤寒、菌痢、病毒性肝炎、疟疾和钩端螺旋体等疾病。因此,在注意保暖和饮食卫生,增强体质的同时,还应搞好环境卫生,做好灭鼠灭蚊杀虫等工作。 中秋之际,气候干燥,人易患晒干、鼻干、口干等秋燥症。此时,在饮食上要注意调节,保持清凉,适当进补养肺润燥  相似文献   

15.
立秋以后,天气渐凉,雨水减少,气候干燥,人体津液易伤,可出现一系列机体“缺水”症状,如口干舌燥、鼻腔发干、嘴唇干裂出血、干咳少痰、皮肤干涩、大便秘结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对于秋燥,除进行药物治疗外,煲点滋润汤水喝,对缓解上述病症有良好的效果。1.百合梨汤梨1个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2017,(12)
<正>冬季气候干燥,很多人都会出现口干舌燥、脱皮、便秘等症状。中医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人体"内火"所致。正确认识冬天里的"内火",找出原因对应调理,可有助降"火"。冻出来的"寒包火"有的人感觉自己上火了,就想靠少穿衣服的方法来去火,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上火需要在体内疏散、清解,如果靠外面的寒气来去火,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容易形成另一个病症,即"寒包火"。寒气都有  相似文献   

17.
陈秀梅 《新农村》2013,(10):40-40
秋季气候干燥,而人体的肺喜润恶燥,与秋燥之气相违,所以每到秋天,诸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等肺部慢性疾病往往较易复发。因此,秋季保健应以养肺为先。1.起居:早睡早起,坚持冷水锻炼到了秋天,应该"早卧以避风寒,早起以领略秋爽"。中医认为,早睡早起,养神宁志,闻鸡起舞,坚持早练,使肺气清,外邪则不易侵入。适当  相似文献   

18.
正深秋时节温差较大,容易感冒。又因天气干燥,秋季感冒时易出现头痛、口鼻发干、咽喉燥痛、咳嗽无痰或痰少而黏,甚至痰中带血等症状。在选用治疗秋燥感冒药物的时候应该有针对性,过于辛温燥烈之品如麻黄、生姜等不能使用,治疗的关键在于清润并用,清能散火、润能治燥,其中常用的药物之一就是  相似文献   

19.
何明 《农家科技》2011,(9):50-51
<正>中医认为,初秋燥气滋蔓,湿气未退,湿邪燥邪合并,人体受到酷暑和秋季干燥天气的夹击,易伤肺气,常会出现阴虚火旺的症状,极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预防秋燥可多吃蔬菜,多喝水,适当到户外活动。此外,中医有清热润肺之法,人们可以吃一些润燥的中药,如用沙参、麦冬、云竹、百合等做药膳(粥  相似文献   

20.
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燥有2种不同的性质:一偏于寒,一偏于热。分类秋燥临床上分为“凉燥”、“温燥”2种类型。①凉燥。临床表现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鸣鼻塞,类似感受风寒,但本病有津气干燥的现象,如唇燥溢干、干咳连声、胸闷气逆、两胁窜痛、皮肤干痛、舌苔薄白而干等症状。②温燥。临床上表现初起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咳痰多稀而黏、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闷胁痛、心烦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边尖俱红等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