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研究EDTA对γ射线诱发水稻突变的修饰效应。结果表明,γ射线和EDTA复合处理对水稻M_1代的损伤效应大于单-γ射线处理。诱发M_2代叶绿素缺失突变、抽穗期和株高突变的频率也高于单一处理。结果还表明,应用椭圆法筛选抽穗期和株高这两个数量性状同时突变的频率,优于突变界限法。前者能更真实地反映诱变效率和突变方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244个大麦 M_1突变穗的 M_3代系谱分析表明,和快中子及γ—射线相比,化学诱变剂 NaN_3往往在 M_1穗中诱发数目较多的(2个甚至3—4个)突变扇形体。但一个 M_1穗所包含的突变扇形体的数目越多,其中每个扇形体的平均大小就越小。在快中子、γ—射线和 NaN_3三项处理中,突变扇形体的平均大小分别为65.7,62.2和38.6%,其中以 NaN_3处理的为最小。此外,当一个 M_1穗中包含一个以上突变扇形体时,它们彼此之间大小往往不等,其中大的可比小的大几倍甚至十几倍,但其平均大小一般皆相当一个 M_1穗只含有一个突变扇形体时该扇形体的大小的一半左右。本文还对若干突变扇形体的遗传类型进行了鉴定,并按突变扇形体的性质及其在 M_1穗中的分布,将大麦 M_1穗的嵌合体类型分为四种,即:1)一个或一个以上突变扇形体占有整个 M_1穗,2)穗水平嵌合体,3)小穗或低于小穗水平的嵌合体以及4)含有纯合型突变扇形体的嵌合体。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1318个 M_2穗行幼苗叶绿素缺乏突变的分离频率的统计,比较了各诱变处理的突变扇形体大小和分布。结果表明,NaN_3、γ射线和快中子的平均突变扇形体大小分别为40.8%、62.0%和76.4%。说明辐射诱发的扇形体大于化学诱变剂的扇形体,而快中子的扇形体又大于γ射线。NaN_3处理前种子预浸24小时的比预浸8小时和16小时的突变扇形体要小。低剂量γ射线和快中子处理的扇形体平均大小为50%左右,随剂量的增高突变扇形体随之加大,至高剂量时可达80—100%。主茎穗的平均扇形体大小比分蘖穗小20%左右,分蘖穗的扇形体大小依位序的升高而加大。估计大麦的主茎穗起源于4个原基细胞,前位分蘖至少第一、二分蘖起源于8个原基细胞。来自1、2和3个以上原基细胞的大(80—100%)、中(40—80%)、小(<40%)突变扇形体穗子的分布比例,NaN_3处理中小扇形体穗占2/3,大扇形体穗占1/10。辐射低剂量处理中的小扇形体穗占50%左右,随着剂量的加大,小扇形体穗减少,而大扇形体穗增多。在中等剂量范围内,大、中、小三种扇形体穗各占1/3左右。在主茎穗中,小扇形体占优势,约比分蘖穗中的小扇形体穗多20—30%的。本文还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NaN_3(10~3M、pH=3)处理水稻干种子3~48小时,诱发抽穗期和株高突变的效果,旨在探索获得较高突变率的适宜剂量。研究结果表明,M_1的生理损伤(苗高、发芽率、成苗率和结实率)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M_2的诱变效应(株高、抽穗期突变率和总突变率)与剂量成显著正相关。考虑到M_1的生理损伤,我们认为,株高和抽穗期突变的适宜剂量以10~3M处理12小时为宜。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利用不同剂量的氮离子束注入优良谷子新品种晋谷28号干种子,并与γ射线处理作比较,研究其诱变效应,并以期获得优良变异株。形态学调查结果显示,氮离子注入与γ射线这两种方法均可诱发株高、穗长、穗型等各种农艺性状发生突变,但两种诱变方法的诱变效应存在差异,氮离子束诱发矮秆、早熟等有益性状突变的频率较大,而γ射线辐照诱发的高秆突变频率较大,结果证明等体离子束诱变技术不仅可以促使种子变异,获得穗长、穗型等有益突变体,而且获得的这些变异在后代中是可以遗传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诱发突变已成为育种家可供利用的工具之一,为育种家提供了许多新的基因,并在遗传上进行应用。 诱发突变一般要用诱变剂进行处理。常用的物理诱变剂是γ-射线、X-射线和电离辐射等。化学突变剂有EMS、NaN_3、MNNG、UV、NEU。也有的不需诱变处理,而直接进行下一步选择处理。  相似文献   

7.
试验结果表明,用不同剂量的电子束辐照不同品种的大豆风干种子,既能使M_1的苗高、成株率、孕性、根瘤的固氮酶活性等产生明显的辐射损伤效应,又能诱发M_2的叶绿素、生育期等性状的突变;同时,还表明,电子束与~(60)Co-γ射线相比,具有辐射损伤较轻、诱变效率较高的特点。可以认为电子束是一种较好的诱变源。  相似文献   

8.
一些研究结果指出,采用快中子照射冬小麦的风干种子,其诱变效果较~(60)Co-γ射线为高,但未涉及萌动种子。本试验则较系统的研究快中子、~(60)Co-γ射线对冬小麦不同品种干种子、萌动种子M_1—M_4的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9.
γ射线与EMS单一及复合处理对烤烟种子活力的诱变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γ射线与EMS对烤烟诱变的适宜剂量,以K346、NC82和云85等3个品种的风干种子为材料,设置10个~(60)Co-γ射线剂量梯度和11个EMS浓度梯度及其组合共计330个处理,研究了γ射线与EMS单一及复合处理对烤烟种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γ射线、EMS、品种及其两两互作等因素均对种子活力指数有极显著影响.3个品种对γ射线的辐射敏感性顺序为云85>K346>NC82,烟草γ射线诱变适宜剂量为300~350 Gy;3个品种对EMS的诱变敏感性顺序为云85>K346≈NC82;烟草EMS诱变适宜浓度为0.35%;γ射线与EMS复合诱变敏感性顺序为云85>K346≈NC82,复合处理中γ射线对活力指数的损伤效应大于EMS.  相似文献   

10.
用~(60)Co—γ射线372Gy辐照早熟、高秆、小穗型品种鲁谷2号,在M_1代选择结实性好、绿叶黄穗、株高比原品种矮15厘米、熟期偏晚的正常植株.M_(3)代选择稳定株系,经品比、多点试验和区域试验育成鲁谷7号。研究表明,γ射线可以诱发谷子几个性状同时产生突变。谷子的M_1代有明显的显性突变,从M_1代即可按育种目标对遗传力高的性状进行重点选择,避免M_2、M_3代种植大量群体,提高了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1.
以2种不同浓度(1和2mmol)的 NaN_3分别处理圭辐3号和红410的预浸种子,期望从中获得雄性不育突变。结果表明,2mmol 处理的,圭辐3号和红410的 M_2代均出现雄性不育突变体,其突变频率(按 M_1穗计)分别为0.55%和0.28%,突变体频率(按 M_2株计)分别为0.06%和0.02%。而1mmol 处理的,只有圭辐3号的 M_2代出现雄性不育突变,其突变频率和突变体频率分别为0.25%和0.05%。试验中获得的雄性不育突变体均属无花粉型,开花时花药不开裂,在人工授粉条件下结实良好,但自由授粉结实率低。遗传分析表明,其雄性不育性受一对隐性基因所控制。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氮离子注入与叠氮化钠处理水稻种子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氮离子注入与叠氮化钠处理相比,M_1代生理损伤轻,诱发的M_2代株高突变频率较高,而叶绿素缺失和抽穗期突变频率则较低。以诱变效率来比较,氮离子注入对叶绿素缺失突变的诱变效率低于叠氮化钠处理,而对株高和抽穗期突变的诱变效率则高于叠氮化钠处理。上述研究结果说明氮离子注入可以作为一种新的诱变技术用于水稻品种改良实践。  相似文献   

13.
<正> γ辐射诱变育种是新的、有效的人工诱变育种方法之一。我省水稻辐射育种,于70年代早期就有舒城县农科所的“辐农3—5”(中晚粳,1971年推广面积这1254商);到80年代,又有滁县地区原子能所选育成的“梅桂辐”水稻良种。自1984年以来,我们在肥东县水稻良种场也进行了早熟早籼“21—1—3”水稻诱变材料的选育工作。经五年选育,已得到稳定的突变系,具有早熟、丰产、易脱粒等特性。经省种子公司认定,该品系除可加速繁殖外,还将直接参加1989年早熟早籼的省级区试。现将选育情况初报如下: 一、原始材料和选育过程我们选择“水源258”为辐射育种的原始材料。该品种是安徽省农科院近年从南朝鲜引进的高产品种,具有株形紧凑、抗性和分蘖力强、米质优良等特性,但全生育期较长(148天),早期生长量小、  相似文献   

14.
结合水稻品种改良,进行理化因素综合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新育出的品种比老品种有更多的形态突变。2.水稻种子经秋水仙碱预浸减轻了辐射生理损伤和遗传效应。3.从M_2和M_3代出现的突变型及其分离比例情况推断种胚原体细胞的突变机理:M_1代穗可以是由原胚单个突变细胞发育而成的异质穗——非嵌合体;M_1代穗也可以是突变细胞和非突变细胞共同发育而成的异质穗——嵌合体。一个突变穗行不但可以产生一种突变类型,而且可以产生二种或二种以上的突变类型;多种突变类型也可以由单一突变细胞所发育的穗产生。4。获得一个有希望的早熟突变品系。  相似文献   

15.
用60Co射线200Gy、250Gy、300Gy的剂量对3个小麦品种的风干种子进行辐射处理,从芽长、出苗率、成株率、畸变苗(株)率和植株致矮性等方面研究了M1代的辐射效应;从早熟性、矮秆及穗型变异等方面研究了M2代的诱变效果。结果表明,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M1代各供试材料的田间出苗率,成株率及株高均呈下降趋势,而畸变苗(株)率呈上升趋势。3个供试材料对辐射的敏感性有显著差异,其敏感顺序为:荷兰1号>永良4号>永良12号。在M2代中,3个品种总的突变率分别为荷兰1号(0.62%)、永良4号(0.54%)、永良12号(0.50%)。各处理中诱发突变频率高低的剂量顺序为250Gy>300Gy>200Gy>。用60Co射线处理小麦干种子,可以在短期内改变品种的早熟性和穗部性状。  相似文献   

16.
用~(60)C_0-γ射线,以16千伦琴的剂量照射三个品种大豆风干种子,以未经照射处理的原始材料为对照,分析比较了来自 M_1孕性正常(MF)和孕性较差(MS)植株衍生的 M_2、M_3两代九个农艺性状的遗传方差、遗传变异系数、广义遗传力和预期选择进度。通过试验分析得出结果是:(1)辐射后代表型方差为对照的2倍,产生了可遗传的变异。(2)M_2代具有较高的选择潜力和选择可靠性,是选择的关键世代。(3)生育期、百粒重和株高在 M_2便具有较高的遗传力,而且与 M_3代相关显著,可从 M_2代开始进行选择;M_3代粒茎比有较高的遗传力,此时选择有较可靠的效果;产量等其余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大,遗传力低,不宜在 M_3代以前直接选择。(4)不同孕性来源的 M_2代群体的变异幅度不同,MS 后代的各项遗传参数都高于 MF 的后代,具有较宽的变异幅度和较高的遗传力和遗传进度,而且孕性大部分恢复正常,具有较高的遗传育种价值。  相似文献   

17.
无原花色素大麦突变体筛选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10#+(-3)mol/L叠氮化钠(NaN#-3)作为诱变剂处理大麦种子,收取M#-2世代籽粒用香草醛-盐酸试剂进行半粒分析,含原花色素者剖面出现红色反应,缺失者无反应,以此筛选获得一系列原花色素缺失的突变体。对M#-3和M#-4世代的分析结果表明,突变体的原花色素缺失性状是稳定的,但大多数突变体的抗逆性较弱,早衰较严重,使籽粒灌浆受到影响,粒重和饱满度下降,需要进一步改良。但也有个别突变体如甘ant90-5等具有较好的综合性状,接近对照品种。  相似文献   

18.
不同浓度咖啡因对大麦发芽及幼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浓度>1mmol、<6mmol的咖啡在溶(?)能抑制大麦的发芽势,但不显著;<4mmol时也能显著影响其发茅率;1~3mmol对幼苗生长无明显影响,但达4~6mmol时则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9.
几种化学诱变剂对玉米自交系的诱变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EMS,NaN3和苯甲酰胺复合剂、PYM3种诱变剂处理2个玉米自交系。结果表明:EMS,NaN3和苯甲酰胺复合剂在M1代引起了较大的生理损伤,并出现了较高频率的染色体畸变,PYM作为一种新兴的诱变刑对玉米的诱变效果并不显著,2个自交系品种对诱变剂的敏感性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