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吴芳  葛淼  代振  田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360-9362,9367
根据历史统计年鉴,对辽宁农民的收入来源结构和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为辽宁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而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较低;五大区域间农民收入的差距不断拉大。实行"工业反哺农业"政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是农民增收和缩小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溢出视角,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考察了2010—2020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明显的负向影响,某一省份城乡收入差距显著地受到周边省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从分地区检验结果来看,各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不一致,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最后,针对实证结果和现实情况,提出了推动劳动力转移、建设高质量城镇化、加强东中西部合作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经济实现了持续较快的增长,但区域间农业发展不平衡问题仍较为突出。基于1978—2017年31个省区市的农业劳动力投入和经济产出数据,利用泰尔指数从南北方、东中西部2个维度测度中国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差距及其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从区域间发展差距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南北方农业经济发展差距不断缩小,东中西部的发展差距是现阶段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来源;从区域内部看,南方地区内部省际农业经济发展差距较大,西部地区内部省际发展差距大于中部和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人口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效应,基于2002—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2SLS回归模型,着重探讨了中国人口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收入的作用,并对比分析不同区域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1)人口城镇化能够显著提升农村居民收入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2)人口城镇化主要提高了农民的工资和财产收入比重,但对经营和转移收入比重有降低作用。3)人口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东部地区与全国情况较为一致;中部地区主要表现出对经营收入比重的降低作用;西部地区的作用特征则与东、中部地区均有差异。本研究为中国人口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如何推动农民收入增加提供重要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30余年,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民收入不断增长。但无论与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者相比,还是与我国的城镇居民相比,我国农民收入都显得水平较低,且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农民内部收入均存在较大差距。这不仅影响我国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还有可能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对江苏、河南、四川三省农民收入的水平、来源结构以及收入差距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归纳了三省农民收入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造成我国区域间农民收入差异的成因,并提出制定优惠政策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增加农民非农就业机会、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农业科研的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等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农民收入差异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民收入偏低的背景下研究城镇化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本文的研究,以期能为盂县秀水镇城镇化过程中解决好农民收入问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供政策建议,这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通过了解盂县秀水镇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研究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通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而实现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找到盂县秀水镇关于城镇化和农民收入二者之间的传导和联结机制,进而破解制约盂县秀水镇农民收入偏低的因素,以期对提高盂县秀水镇农民收入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本文依据发展经济学理论,采用中国2006—2015年31个省际面板数据,引入极值边界分析(EBA)模型实证检验东中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稳健性"影响因素,以期得出影响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规律性的结论。实证结果表明,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和乡村人口数量是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稳健性"影响因素,而劳动力素质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稳健性"影响因素;中部地区政府教育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是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稳健性"影响因素,而城镇化率和劳动力素质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稳健性"影响因素;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稳健性"因素,而政府教育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是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稳健性"因素;就全国范围而言,政策性因素是影响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因素。基于以上实证结论,本文提出了缩小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教育差距是中国城乡收入差异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而高等教育是培养优秀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在提高农民文化水平与劳动技能中,教育资源的投入起到了显著作用,并且有效提高了其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民增收就业,进而缩小城乡人均收入的差异。利用我国2008—2020年的31个省(市)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探究农村人力资本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在粮食安全提高的影响下是否能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研究表明:(1)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起到了显著作用,其中中部地区的作用最大,而东、西部地区相较于中部地区的效果较弱。(2)在农村人力资本与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效应中,粮食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中介作用,这一点在中部地区最为明显。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推动农业发展水平进步、农村地区振兴、农民收入切实提高提供参考,最终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针对城乡间、区域间居民收入水平存在差异的问题,采用动态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方法,对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城乡和区域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居民消费能有效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费性支出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市居民收入提高0.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提高约0.1个百分点。2)总人口抚养比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其每提高1个百分点东中部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下降0.25个百分点,西部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下降0.21个百分点。3)城乡收入差距对东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更为显著,每提高1个百分点,东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下降0.5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经济增长、财政支出、居民消费、产业占比以及人口抚养比等因素显著影响居民收入水平,且影响存在明显的城乡和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0.
以重庆三峡库区城乡差距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走访1 000名农民以及文献梳理寻找影响城乡差距的相关因素,并对各因素进行解释结构模型(ISM)分析。通过ISM明确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层次和相互关系,从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提出了缩小城乡差距的对策,即提高农产品价格、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重视农村人口政策等。  相似文献   

11.
董虹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12698-12699
根据陕西省1997~2010年的统计数据,从区域、城乡、结构3个方面对陕西省农民财产性收入进行比较分析,并建立回归模型,研究农民财产性收入与总收入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陕西省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增幅明显较缓,且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差距有持续拉大的趋势;除2001、2002年外,1997~2010年陕西省城乡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一直保持较大差额;陕西省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所占比例非常小,基本上不超过3%;陕西省农民财产性收入与总收入之间有显著相关性,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数量,有利于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效应尚未得出一致结论,基于对重庆涪陵的实践分析,探讨通过做好政策保障以提升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效应。【方法/过程】以涪陵区2004-2018年的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相关数据为基础,通过运用多元回归法分析涪陵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效应。【结果/结论】结果显示: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利于农民减贫;提高人力资本密集度有利于增强农民的挣得能力。要提升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效应,这就要求: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提升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效应;提高乡村自治与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动力;完善社会扶贫协作联动机制,为农业劳动力转移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3.
农村产业融合如何影响农民收入增长是理论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依据中国除香港、澳门、台湾、西藏外的30个省区市的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和门槛模型实证分析农村产业融合影响农民收入的空间效应和门槛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具有“东高西低”的特征,呈现空间正相关性。以省(区、市)为区域单元,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在区域内具有增收效应,但在区域间没有空间溢出效应;对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占比的影响在区域内具有正向效应,在区域间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对工资性收入占比的影响在区域内和区域间均具有负向效应。在不同的经营规模下,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因此,要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实现农民增收,需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加强区域农村产业间融合活动的联系,发挥示范效应,推进适度规模化经营,实现要素资源的最优配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从收入结构、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等方面分析齐齐哈尔市农民收入现状:农民收入中71%由家庭经营性收入构成,工资性收入占比不足,财产性收入仍有提升空间,转移性收入水平偏低;2001~2015年农民收入整体上呈波动增长态势,自2011年起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但与省内一些市区相比仍较低;城乡收入绝对差呈现逐年上涨态势,但城乡收入比总体呈下降趋势。运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出人均耕地面积、劳动力比重、非农就业人员比重、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农户兼业化程度、生产资料支出、农产品产量、能否上网这8个因素对农民收入影响显著。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推进适度规模经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开展农民技能培训等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农业经营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部分。文章利用回归方法,分析调研数据,结果表明,生产要素持续投入和产业结构类型对经营性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科技培训流于形式,对经营性收入有显著负向影响;区域位置和农户受教育程度对经营性收入无显著影响;新型产销衔接方式没有提高农户的议价能力,未表现出应有的增收效应。建议从加快土地流转、落实结构调整政策、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创新产销衔接方式等方面,促进农户规模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业经营性收入。  相似文献   

16.
曹昆 《安徽农业科学》2012,(5):3095-3097
考察了农产品价格和产出量的决定机制,构建农民的农业收入和农产品总产出的联立模型,分析二者的联动关系并得到结论:农民的农业收入受到农产品产出影响并通过价格影响农产品产出;农产品产出农业由上期农产品的价格决定,上期农产品价格上升则当期农产品总产出增加;农产品价格受到农产品产出、农村和城镇居民收入的影响,其中城镇居民收入的影响程度较高;农产品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因此价格和产量均衡被打破后不可能自动回归,需要政府进行宏观政策调控。  相似文献   

17.
从农村金融视角出发,探讨其农村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江西省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而农村金融效率的提高则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因此,需重视对农村金融的扶持政策,构建多样化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加大农村金融对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经济的支持,努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当地农村居民的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竹产业作为中国重要的林业资源,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中具备特有的优势。分析农户是否参与竹产业融合,农户人力资本水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以及之间的机制关系,可为产竹区和山区的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方法  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和杭州市临安区,利用260个农户调查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了参与竹产业融合对农户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产生的影响,以及人力资本在其中发挥的直接作用和调节作用。  结果  参与竹产业融合和加强人力资本积累能够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缩小农户间的收入差距;在人力资本各衡量指标中,户主的正规教育年限和除户主外其他家庭成员的最高教育年限2个指标,在参与竹产业融合影响农户收入过程中存在调节效应;但是户主和家庭成员接受农业技能培训情况的指标没有发挥预期的调节作用。  结论  要鼓励农户参与竹产业融合,提高户主和家庭成员的正规教育年限,促进横向产业融合即竹资源的横向功能拓展等。表3参23  相似文献   

19.
根据1985~2014年海南省城乡居民人均消费、人均收入、消费价格指数等数据,探索影响海南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差距的主要因素。利用逐步回归进行变量筛选,消除多重共线性,发现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受收入水平和价格水平的影响显著;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由收入水平唯一决定,符合绝对收入假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储蓄差距对消费差距影响显著,消费差距函数符合生命周期假说的近似形式。消费水平的误差修正模型的结果表明:收入和物价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长期边际效应大于短期;收入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短期边际效应大于长期。消费差距的误差修正模型结果表明:城乡收入差距对消费差距的短期效应略大于长期;储蓄差距对消费差距的长期、短期边际效应都较小,长期边际效应略大于短期。Granger检验结果表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物价水平与消费水平、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之间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消费差距与收入差距、储蓄差距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进一步提出了促进城乡居民消费、缩小城乡消费差距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To achieve complete poverty alleviation, the improvement of infrastructure and living conditions is fundamental. Promoting the flow of factors through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thereby reducing the income gap among residen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ocu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Because of the high amount of investment in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greater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effect it brings, but few studies have analysed the effect of rural highways on the income gap of farmers.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pertaining to 30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1993 to 2013, this paper uses a fixed-effect model to test the impact of rural highways supply on the income gap of farmers.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1) The effect of Chinese rural highways on the farmers' income gap among provinces is "U-shaped".(2) Chinese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trunk highways are helpful in narrowing the farmers' income gap among provinces.(3) The level of education, household productive fixed assets investment, level of urbanization, and level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have multiple effects on the farmers' income gap among provinces. Then, 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mechanism of rural highways affecting the income gap of farmers from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nd focuses on the causes of the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highways supply and farmers' income ga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